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转Bt基因水稻商业化之前需要评价其对靶标害虫及其天敌的影响.本研究连续2年在3个地点调查了3种转Bt水稻材料和非转基因水稻田间稻纵卷叶螟为害情况,稻纵卷叶螟及其4种捕食类天敌的种群密度、相对丰富度和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水稻材料对卷叶率和稻纵卷叶螟幼虫种群密度有显著影响.非转基因水稻田间卷叶率显著高于3种转Bt基因水稻田.在调查期间,不同地点3种非转基因水稻田间稻纵卷叶螟幼虫的种群密度以及它在植食类功能团内的相对丰富度均显著高于3种转Bt基因水稻田.水稻材料、水稻材料×调查日期、水稻材料×调查年份、水稻材料×调查日期×调查年份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种群动态均有显著影响.但是,3种转Bt基因水稻材料和非转基因水稻田间4种捕食类天敌的相对丰富度、种群密度以及种群动态基本没有显著差异.从上述结果可推论,转Bt基因水稻中的Bt蛋白能明显抑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但对4种捕食类天敌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炳夫 《昆虫知识》1992,29(4):217-218
<正> 稻纵卷叶螟姬小蜂Stenomesius maculatusLiao是水稻害虫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 Guenee幼虫期寄生性天敌。据在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附城稻区调查,该蜂是稻纵卷叶螟幼虫期寄生性天敌中寄生率较高的  相似文献   

3.
三种蜘蛛两种害虫共存系统水稻损失率数学模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进才 《昆虫知识》1991,28(2):65-67,73
本文应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三种蜘蛛(拟水狼蛛、食虫瘤胸蛛、粽管巢蛛)两种害虫(稻纵卷叶螟幼虫、褐稻虱若虫)共存系统水稻损失率的数学模型。初步的结果分析表明共存系统中天敌通过捕食害虫能明显地减轻水稻损失;在供试的密度范围内,褐稻虱自身密度每增加1倍,水稻损失率大约增加6%左右;稻纵卷叶螟幼虫密度的增加对水稻损失有加重趋势,但损失率的增量较小。  相似文献   

4.
<正>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是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在湘北一年发生4~5代,多数年份是一个不完整的5代。从50年代到现在,其年间种群密度消长状况大致经历了:次要害虫一上升为主要害虫猖獗为害一下降使为害减缓三个阶段。 1964年以前,稻田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稳定,稻纵卷叶螟受天敌所控制,其种群数量始终保持在不足为害的水平,每亩幼虫密度最高不到0.1万条。大致在1965~1968年,化学农药  相似文献   

5.
2017年和2018年在处于湘桂走廊的广西兴安县设置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单、双季稻混栽稻田中水稻"两迁"害虫及其天敌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早稻上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基本为迁入型,中稻上为迁入+本地繁殖型或迁出型,晚稻上为迁出型。稻纵卷叶螟的落卵量在5月底至6月下旬为全年高峰,集中在早稻拔节期至孕穗期;这导致早稻田6月下旬至7月初卷叶发生严重。鉴定到稻纵卷叶螟寄生性天敌11种,其中幼虫寄生主要发生在早稻和中稻前期。稻飞虱种群数量在早稻和中稻田较高,早中稻上以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为主,晚稻上以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为主。捕食性天敌种群数量在水稻生育期的中后期较高,前期较低;晚稻田的蛛虱比高达1.4-6.3。这些结果表明,单、双季稻混栽时,早稻和中稻上"两迁"害虫发生为害较重,晚稻上较轻;这与水稻生产季节前期迁入的"两迁"害虫数量高有关,也与生产季节中后期天敌的控害作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6.
许璐  王芳  吴进才  王亓翔 《生态学报》2007,27(11):4547-4554
在排除天敌情况下,用生命表方法比较了稻纵卷叶螟在5个常用栽培水稻品种扬粳9538、淮稻9号、扬辐粳8号、扬稻6号和汕优63上的半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取食淮稻9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低,表现为较强的抗耐性;扬辐粳8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高;各品种间稻纵卷叶螟不同虫期的存活率、♀/♂、蛹重、产卵量、卷叶率有一定差异;稻纵卷叶螟为害后,植株内可溶性糖含量品种间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品种与对照(未接虫)相比含量有增有减;还原糖含量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在排除天敌情况下,用生命表方法比较了稻纵卷叶螟在5个常用栽培水稻品种扬粳9538、淮稻9号、扬辐粳8号、扬稻6号和汕优63上的半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取食淮稻9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低,表现为较强的抗耐性;扬辐粳8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高;各品种间稻纵卷叶螟不同虫期的存活率、♀/♂、蛹重、产卵量、卷叶率有一定差异;稻纵卷叶螟为害后,植株内可溶性糖含量品种间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品种与对照(未接虫)相比含量有增有减;还原糖含量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两种组建稻纵卷叶螟种群生命表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进才  沈斌斌 《昆虫知识》1991,28(4):250-252
本文从1987~1988年在江苏句容,1988年在广东阳江海陵对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采用系统调查法和分段接虫法比较了各组分的种群控制指数(Index of Population Control,IPC),初步的结果认为分段接虫法对捕食作用的估计明显偏大。在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数量动态研究中拟采用系统调查法辅以天敌排除法测定自然存活率组建生命表为好。  相似文献   

9.
在排除天敌情况下,用生命表方法比较了稻纵卷叶螟在5个常用栽培水稻品种扬粳9538、淮稻9号、扬辐粳8号、扬稻6号和汕优63上的半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取食淮稻9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低,表现为较强的抗耐性;扬辐粳8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高;各品种间稻纵卷叶螟不同虫期的存活率、♀/♂、蛹重、产卵量、卷叶率有一定差异;稻纵卷叶螟为害后,植株内可溶性糖含量品种间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品种与对照(未接虫)相比含量有增有减;还原糖含量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稻纵卷叶螟生命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汤鉴球 《昆虫知识》1991,28(5):305-307
<正> 60年代中期以后,稻纵卷叶螟成为我国主要稻区普遍性,常发性大害虫。为了研究其发生虫源和影响种群变动原因,从1976年开始,华南农业大学和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开展了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本文就其研究方法和主要结果,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11.
寄生性天敌对美洲斑潜蝇种群控制作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组建了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群生命表,在此基础上应用排除控制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寄生性天敌对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在秋季花前期菜豆上种群趋势指数为5.61;寄生性天敌的寄生是影响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群数量增长的重要因子;若排除寄生性天敌的作用,其种群密度将增长为原来的2.476倍。  相似文献   

12.
应用作用因子生命表方法,组建了马铃薯2代马铃薯甲虫自然种群生命表,并采用排除分析法分析了作用因子对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马铃薯甲虫卵期和1龄幼虫期的存活率分别为79.1%和69.3%,显著低于其他虫态的存活率,表明该阶段为马铃薯甲虫种群生存的脆弱阶段,是马铃薯甲虫防治的关键时期.“自然死亡”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最大(1.87);其次为“捕食及其他”,排除作用控制指数为1.51;寄生性天敌对马铃薯甲虫没有控制作用.如果排除所有天敢等因子的作用,马铃薯甲虫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将增长2.8倍.表明天敌等自然因子虽对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控制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3.
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种群控制作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实验种群生命表和自然种群生命表,应用种群趋势指数(indexofpopulationtrend,I)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nterferenceindexofpopulationcontrol,IIPC),评价花椒(Zanthoxylumbungeanum)、细叶桉(Eucalyptustereticornis)、烟草(Nicotianatabacum)、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羊蹄甲(Bauhiniavariegata)、假莲翘(Durantarepens)、飞扬草(Euphorbiahirta)、茶枯(Camelliaoleifera)8种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实验种群的控制作用,以及细叶桉、烟草、茶枯3种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及其混合液对小菜蛾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各种植物乙醇提取物作用下,I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4.4842(细叶桉)、5.3702(花椒)、5.5199(飞扬草)、6.1609(假莲翘)、6.8937(羊蹄甲)8.0945(烟草)、9.8052(茶枯)、11.1382(构树),对照的I值为69.8964;IIPC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0.0642(细叶桉)、0.0768(花椒)、0.0790(飞扬草)、0.0881(假莲翘)、0.0986(羊蹄甲)、0.1158(烟草)、0.1403(茶枯)、0.1594(构树),说明供试植物提取物对小菜蛾实验种群增长都有一定的抑制和干扰作用.小菜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结果表明,在各种植物乙醇提取物作用下,I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5.1997(细叶桉)、7.4160(烟草)、7.3644(茶枯)和3.1399(混合液),对照的I值为21.6232;IIPC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为混合液(0.1608)、细叶桉(0.2405)、茶枯(0.3549)、烟草(0.3695),说明供试植物提取物都能明显降低种群趋势指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干扰小菜蛾自然种群增长,在生产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柞蚕卵繁殖赤眼蜂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编制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解剖柞蚕卵统计赤眼蜂幼期存活率与生殖力数据的方法,编制了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上繁殖的实验种群生命表,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上的单雌平均产卵量为86.15粒,赤眼蜂的卵、幼虫、蛹的各期存活率分别为1.00、0.9186、0.8895;羽化率为0.8668;种群趋势指数Ⅰ为54.48可见,大卵(柞蚕卵)繁蜂与小卵(如米蛾卵)繁蜂不同,大卵繁蜂时的幼期死亡率接近30%,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文中还讨论了净生殖力R0、Ⅰ、内禀增长率rm3个重要生命表参数计算及其相互关系,认为R0和Ⅰ在生物学意义上相同,由Ⅰ值也可计算rm。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棉田棉蚜种群动态及相关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3个转基因棉花品种和2个对照棉花品种为研究材料,在棉花苗期组建了棉蚜连续3个世代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3个转基因棉花品种田棉蚜的种群趋势指数在第1代和第2代均高于对照,第3代则略低于对照;从连续3个世代的棉蚜种群累积增长趋势指数分析,转基因棉“国抗22”上的种群累积增长指数为5.40,比对照“泗棉3号”上的高1.21%,转基因棉“苏抗103”和“中抗310”上的种群累积增长指数较对照“苏棉12”上的也分别增加49.54%和65.79%。比较各作用因子的控制指数,发现3个转基因棉花品种田寄生性天敌的控制指数大多数小于各自的对照棉田,而天敌捕食等其他一些作用因子的控制指数在常规对照棉田与转基因棉花品种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6.
贵州雷公山秃杉的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贵州雷公山秃杉分布区域选择6类典型样地,运用相邻格子法,对秃杉种群进行生态学调查,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编制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与存活曲线,并应用均值(-X)、聚集度指数(I)、聚集指数(Ca)、扩散系数(C)、负二项分布指数(K)等聚集强度指数分析种群分布格局,为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的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秃杉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形,幼苗严重不足,成年阶段个体较为丰富,种群有衰退趋势;(2)秃杉种群的死亡率qx从Ⅰ龄级至Ⅶ龄级增大,其中在Ⅴ龄级与Ⅵ龄级有两次死亡高峰,存活曲线基本接近DeeveyⅡ型;(3)种群分布格局整体上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7.
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对小菜蛾防治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莫美华  庞雄飞 《生态学报》1999,19(5):724-727
用以作用因子组配的生命表,种群趋势指数和控制指数评价小菜蛾颗粒体病毒对小菜蛾种群动态的作用。结果表明,施用该病毒对小菜蛾种群动态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种群趋势指数为0.97,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0.19,即施用病毒后,其种群趋势指数相当于对照的0.19,施用化学杀虫剂的种群趋势指数为7.20,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1.43,即种群趋势指数将增长为对照的1.43倍。  相似文献   

18.
梨小食心虫自然种群与室内继代饲养种群生物学特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明确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自然种群与室内继代饲养种群生物学特性的差异, 以期为梨小食心虫的人工饲养以及测报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对室内继代饲养的和从田间采集的梨小食心虫, 在室内同等条件下饲养, 较系统地观察两者的生物学特性并对其主要生命表参数进行了比较。【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 梨小食心虫室内继代饲养种群的蛹期极显著长于自然种群(t=-10.78, df=4, P=0.0004); 卵期、 幼虫期以及预蛹期均稍长于自然种群, 但无显著差异。室内继代饲养种群的幼虫存活率、 化蛹率、 羽化率极显著高于自然种群(存活率: t=-7.61, df=4, P=0.0016; 化蛹率: t=-24.32, df=4, P=0.0017; 羽化率: t=-6.96, df=4, P=0.0022); 两个种群的卵孵化率、 蛹重、 成虫寿命、 产卵前期、 产卵期及单雌产卵量均无显著差异。自然种群蛀果率高于室内继代饲养种群, 但差异不显著。生命表分析表明, 梨小食心虫室内继代饲养种群的种群趋势指数I、 净增殖率R0、 内禀增长率rm、 平均世代周期T、 周限增长率λ均极显著高于自然种群(I: t=-12.20, df=4, P=0.0003; R0: t=-11.72, df=4, P=0.0003; rm: t=-9.77, df=4, P=0.0006; T: t=-12.05, df=4, P=0.0003; λ: t=-9.79, df=4, P=0.0006), 种群加倍时间Dt极显著低于自然种群(t=7.17, df=4, P=0.0020)。【结论】室内继代饲养种群在室内连续饲养50多代后, 与自然种群比较, 不仅各生命表参数和钻蛀危害果实的能力没有下降, 反而在与自然种群同等的室内饲养条件下, 表现了更好的适应性, 在本供试条件下, 后代具有更大的种群增长潜力。所以, 利用室内继代饲养种群进行的相关试验研究结果可以作为梨小食心虫预测预报与防治实践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烟草和香芋上斜纹夜蛾的自然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作用因子生命表方法,组建烟草和香芋上第2、3代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自然种群生命表,分析作用因子对斜纹夜蛾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2005和2006年烟草和香芋上第2、3代斜纹夜蛾种群的增长倍数均以香芋高于烟草。无论烟草还是香芋上第2、3代斜纹夜蛾,均以“捕食及其它”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最大。如排除所有天敌等作用因子的作用,2005年烟草上第2、3代斜纹夜蛾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将分别增长31.2029和50.0371倍,香芋上第2、3代斜纹夜蛾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将分别增长29.3492和41.2873倍;2006年烟草上第2、3代斜纹夜蛾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将分别增长33.1421和75.4167倍,香芋上第2、3代斜纹夜蛾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将分别增长31.5357和70.5355倍。说明天敌等自然作用因子对斜纹夜蛾种群数量有较为明显的控制作用,而烟草上的自然作用因子的作用要强于香芋上的自然作用因子。  相似文献   

20.
组建了室内自然温湿条件下暗黑齿爪鳃金龟的生命期望表和生殖力表。室温下测得该虫的内禀增长率(rm)为0.0106,周限增长率(λ)为1.0107,净增殖率(R_0)为2.2277。模拟了该虫世代种群存活率曲线为Weibull分布曲线I型:Sp(t)=exP[-(t/2.7082)~(4.6827],种群自然增长过程符合二次三项式,logy=a+bx+cx~2。经验曲线方程:logy=0.6689+0.3264。-0.0243x~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