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多雄多雌的灵长类社会群体中,性成熟的雄性和雌性形成临时性的配偶关系(Consortship)是极其显著特征,但这种关系对个体的交配和繁殖成功作用缺少深入研究。本研究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短尾猴YA1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全事件取样法(All occurrences recording)、目标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以及行为取样法(Behavioral sampling method)记录个体间的社会行为、雄性的配偶数量和临时配偶关系的持续时间,对雄性短尾猴临时配偶关系的基本特征与适应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期间,雄性个体的顺位发生替换,在替换前后,处于高顺位的雄性个体始终拥有最多的配偶数量以及形成的临时配偶关系的持续时间最长,并且雄性个体的顺位与临时配偶关系呈正相关关系(顺位变化前:配偶数量:P = 0.010;持续时间:P = 0.014;顺位变化后:配偶数量:P = 0.032;持续时间:P = 0.035);雄性个体的年龄与临时配偶关系无显著相关性(配偶关系:P = 0.150;持续时间:P = 0.511);雄性个体在群体中生活的时间与临时配偶关系呈显著正相关(配偶数量:P = 0.034;持续时间:P = 0.023);雄性个体的社会关系与临时配偶关系呈显著正相关(顺位变化前:配偶数量,P = 0.013;持续时间,P = 0.001;顺位变化后:配偶数量,P < 0.001;持续时间,P = 0.003)。研究结果表明:雄性个体的顺位、在群体中生活时间以及社会关系对临时配偶的形成起主要作用,这为进一步阐明雄性行为策略与临时配偶关系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新异物刺激的方式,建立马麝惊扰反应强度指数,通过马麝惊扰后的状态量化其胆量水平,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交配季节和非交配季节胆量(Boldness)进行行为学研究。结合泌香量和产仔量数据,分析胆量对麝香分泌、繁殖成效的效应;同时分析了圈区环境、性别、年龄与马麝胆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间胆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圈区环境对个体胆量无显著影响(交配季节P = 0.799;非交配季节P =0.152),性别对个体胆量也无显著影响(交配季节P = 0.144;非交配季节P = 0.733),而年龄对个体胆量存在显著影响(交配季节P = 0.012;非交配季节P =0.009),个体年龄越大,胆量越大;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之间胆量呈显著正相关(r =0.592,P < 0.001),但并无明显差异(P =0.095);雄麝泌香量与非交配季节胆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 = - 0.607,P = 0.016),雌麝繁殖成效与交配季节胆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 =0.362,P = 0.045)。圈养马麝胆量个性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并在交配季节与非交配季节之间存在一致性,非交配季节胆量更高的雄麝泌香量趋于更少,交配季节胆量更高的雌麝产仔数趋于更多。  相似文献   

3.
在2016年和2017年的5—8月,我们对川西马尔康麝场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麝香分泌进行了行为与生理监测,对麝香分泌的各阶段进行了准确判定,记录了泌香启动、泌香盛期开始、泌香盛期终止及泌香结束的时间阶段及持续时间长,分析了林麝麝香分泌的时间阶段与体重和年龄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尔康麝场的雄性林麝平均泌香启动日在6月16日[(167.06±7.75)d,n=141],于6月17日进入泌香盛期[(168.52±7.67)d,n=141],6月21日[(172.17±7.26)d, n=138]泌香活动减弱,至6月25日[(176.27±8.11)d, n=131]泌香结束;雄麝体重与其泌香启动、泌香盛期停止及泌香结束时间呈显著负相关(rPS = -0.234,PPS =0.028;r VSF = -0.215,PVSF = 0.047;r SE = -0.229,PSE = 0.043),即雄麝的体重越大,其泌香越早;各年龄组间的平均泌香时长差异显著(F 17, 113 = 3.482, P = 0.003),其中2岁雄麝平均泌香时长最长[(13.07±2.08)d, n=20],显著高于3岁[(9.38±0.76)d, n=12, P = 0.042]和4岁[(7.80±1.60)d, n=5, P = 0.013]个体;马尔康林麝平均泌香量为(11.85g±0.96)g, (n=114),随泌香时长延长有增加趋势,但不显著(P = 0.854)。基于上述林麝雄体的泌香时间、泌香量与年龄和体重等因素间的关联,可对圈养的林麝个体间的泌香力、泌香量等进行区分和预判,作为圈养林麝驯养生产力优化的依据,并可为圈养林麝优质品系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凉水自然保护区松鼠的越冬行为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006 年冬季预观察的基础上,于2007 年10 月31 日至2008 年3 月25 日在40 hm2 范围内使用无线电颈圈和彩色塑料颈圈标记8 只松鼠。结合无线电追踪技术和雪地痕迹技术,采用目标取样法对凉水自然保护区冬季松鼠行为进行了连续21 周的定位观察,以研究松鼠行为节律、空间行为和重取行为对冬季低温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松鼠冬季的活动节律为单峰型,随着气温的下降显著延后出巢时间(Kendall τ test;n = 21,r =- 0.92,τ = - 0.86,P < 0. 0001), 缩短活动时长(Kendall τ test; n = 21,r =0.80,τ = 0.68,P <0.0001)。松鼠冬季家域近似椭圆形(面积2.46 ±0.09 hm2 ), 未见个体间家域重叠。秋季松鼠将红松种子分散贮藏于整个家域范围内,但重取行为相对集中于几个主要区域(重取区)。依据巢和重取区的位置特征及其利用率可将家域划分为3 个部分:主区位于家域的中段,辅区靠近红松母树林,次辅区位于家域远离红松母树林一侧。贮藏的红松种子是松鼠冬季唯一的食物来源。在冬季的不同阶段,松鼠对不同重取区的利用率显著不同(初冬,Kruskal-
Wallis test;df = 2, x2 = 5.65, P = 0.0594; 隆冬,Kruskal-Wallis test;df = 2,x2 = 14.24, P = 0.0008; 晚冬,One-Way ANOVA Test,df = 2,18, F = 7.00,P = 0.0056), 位于主区(初冬利用率37.8 ± 7.7% ,隆冬利用率80.5 ±9.2% ,晚冬利用率40.5 ±2.7% )和辅区(初冬利用率41.8 ± 5.9% ,隆冬利用率14.8 ± 9.2% ,晚冬利用率37.8 ± 4.9% )的重取区是松鼠的主要重取区。随着时间推移空取率显著提高(Kruskal-Wallis test;df = 2,x2 = 16.60,P = 0.0002)的现象提示松鼠很可能依靠空间记忆取回贮藏的食物。轮换利用多个巢(6 ± 1)有助于降低松鼠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这些巢都分布在重取区附近,巢的利用与重取区的利用显著相关(Kendall τ test;主区:n = 217,r = 0.79,τ = 0.6256,P = 0.0003;辅区:n = 171,r = 0.67,τ = 0.6186,P = 0.0006;次辅区:n = 88,r = 0.74,τ = 0.6565,P = 0.0006),松鼠通常取食后即直接进入就近的巢过夜,有助于松鼠减少
能量损耗。多域集中重取及相应的巢轮换策略是松鼠对冬季低温环境及天敌捕食压力的综合响应。  相似文献   

5.
非优势顺位雄性黄山短尾猴的交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雄多雌、顺位决定交配机会、雄性偏斜繁殖的非人灵长类社会中,低顺位雄性为提高自己的繁殖成功率,通常采取多样的交配策略以获得较多的交配机会。对非优势顺位雄性交配策略的研究可以增加对灵长类社会性行为复杂性的理解,对于深入探讨动物的婚配制度及繁殖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采用目 标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在2012 年9 -12 月(交配期)记录了安徽黄山短尾猴鱼鳞坑YA1 群中4 只成年雄性个体的交配及有关的行为。研究发现:(1)非优势顺位雄性个体在远离优势顺位雄性视野范围的交配频次和交配时间显著高于优势顺位视野范围内;(2)与优势顺位雄性个体相比,非优势顺位雄性的强行交配(forced copulation)和隐秘交配(clandestine copulation)比例较高;(3) 就交配对象而言,对成功生育的雌性个体,优势顺位雄性在选择交配对象时具有明显的倾向性,非优势顺位雄性在选择时倾向性不显著;对未生育的雌性,优势顺位雄性更倾向于选择没有生殖经历的亚成年雌性个体,非优势顺位雄性则倾向于选择处于哺乳后期的成年雌性个体;(4)在具体交配策略上,优势顺位雄性选择跟随(follow) 雌性,非优势顺位雄性则通过做鬼脸 (grimacing)和性追求(sexual chasing)直接获取交配机会。本研究结果表明黄山短尾猴中非优势雄性个体形成了多变的交配策略,更多采取强制性方式,以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多数的交配都是机会性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婴儿吸乳偏好以及母猴携抱偏好发育过程,对具有不同生育背景的出生一周的婴儿吸乳偏好和母亲携抱偏好进行了研究。采用扫描取样法,对32 对母婴(7 个初次生育雌性及其婴儿,25 个多次生育雌性及其婴儿)的雌性携抱婴猴偏好行为,及其婴猴的吸乳偏好行为进行了记录。经对比和相关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初次生育雌性的婴儿在吸乳时出现群体水平上的左侧偏好(t(6) = - 3.731,P = 0.010),再次生育雌性的婴儿没有出现群体水平的吸乳偏好(t(24) = 0.854,P = 0.402);初次生育的雌性会出现群体水平上的左侧携抱偏好(t(6) = - 3.890,P = 0.008),再次生育的雌性没有群体水平的偏好方向存在(t(24) = 1. 955,P = 0.062);同母婴儿绝大部分(8/9)会出现相反方向的吸乳偏好(N1 = 8,N2 = 1,P = 0.039)。这表明,再次生育经历会影响秦岭川金丝猴新生婴儿的吸乳偏好进而影响雌性的携抱偏好。  相似文献   

7.
在等级森严的非人灵长类群体中,睾酮对雄性顺位维持有着重要作用,且影响着体内寄生虫种类和荷虫量。本研究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雄性短尾猴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成年雄性的等级顺位,测定其粪便中睾酮含量以及寄生虫的荷虫量,探讨雄性等级顺位、睾酮水平与健康间的平衡关系。结果表明:共检测出10种肠道寄生虫,包括4种蠕虫、5种原虫和1种螨虫;其中雄性短尾猴个体间睾酮水平(1.00±0.42) ng/g和肠道寄生虫荷虫量(112.44±83.62)EPG均存在显著差异(Kruskal-Wallis H,P<0.05);等级顺位与睾酮水平呈正相关(Spearman, N=8,ρ= 0.326, P<0.05),与肠道原虫类的荷虫量呈负相关(Spearman, N=8,ρ= - 0.345, P<0.05),与肠道蠕虫类的荷虫量无相关性(Spearman, N=8,ρ= 0.065, P>0.05);睾酮水平与肠道原虫类寄生虫的荷虫量呈负相关(Spearman, N=8,ρ= -0.546, P<0.05),与肠道蠕虫类的荷虫量无相关性(Spearman, N=8,ρ= -0.013, P>0.05)。本研究表明高顺位雄性拥有更高的睾酮水平,这不仅对其顺位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对原虫类寄生虫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2008 年6 月至2009 年5 月,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端的响古箐(北纬27°37′,东经99°22′),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一群数量约480 只的滇金丝猴群的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共观察取样1 609 h,扫描个体数为260 546。研究表明,响古箐滇金丝猴用38.8% 的时间取食、27. 4% 的时间移动、20. 9%的时间休息、12.9% 的时间从事其他类型活动。滇金丝猴活动时间分配季节性差异明显。冬季,滇金丝猴的取食时间长于其他季节,达到41. 5% ;秋季,取食时间在全年最短(36.5% )。夏季的高温没有影响滇金丝猴的移动,它们移动的时间达到32.8% ,高于其他3 个季节。寒冷的冬季,响古箐滇金丝猴为了减少能量损失,用于休息的时间达到24.4% 。秋季,滇金丝猴从事其他类型活动的时间(15.7% )多于另外3 个季节。研究发现,
绝对移动时间与昼长和月平均温度呈明显正相关(P < 0. 01),绝对休息时间与月平均温度呈负相关(r =- 0. 585,P = 0.046),但降水量的多少与猴群各种活动时间分配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 > 0.05)。食物贡献率与滇金丝猴日活动时间分配也存在相关性。取食松萝比例与猴群移动时间呈负相关(r = - 0.902,P <0.001),与休息时间呈正相关(r = 0.860,P < 0.001)。猴群取食树叶比例增加时,它们移动时间也随之增加(r = 0.832,P = 0.001)。夏季,滇金丝猴取食竹笋的比例增加时,猴群移动时间也明显增多。以上结果表明,滇金丝猴活动时间分配受食物资源状况、昼长季节性变化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于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对香港低海拔栖息地的大蹄蝠夜晚出飞活动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大蹄蝠出飞时间平均为日落后(14.6±6.1) min,出飞时间与民用曙暮光呈强正相关(r = 0.968, P < 0.0001),而出飞结束时刻同样与民用曙暮光时间呈现显着相关(r = 0. 977, P < 0. 0001)。。在一年中较冷的12月和1月则没有蝙蝠出飞记录。大蹄蝠虽然在亚洲分布广泛,但是相对于温带地区的蝙蝠物种来说, 关于该物种的基础生态学研究较少。本文对大蹄蝠的季节性出飞行为所开展研究工作,以利有关长远保育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短尾猴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群体生活的动物通过社会行为相联系,社会行为的类别和发生的频率决定了动物社会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了社会结构的类型。本文根据作者在安徽黄山对短尾猴16年的观察研究,描述和分析了一些重要的社会行为,探讨了短尾猴社会中各种社会关系的特点和性质。雌性短尾猴之间的行为比较简单,缺乏多样性,主要通过近距及理毛等状态性行为建立和维持,是长久和稳固的关系;雄性短尾猴之间具有丰富的行为,事件性行为(如拥抱、爬跨等)占主要部分,易发生冲突但也易于和解;雄性和雌性关系与繁殖季节有关,交配期主要是性关系,产仔期主要是友好关系;成体和幼体的关系主要是照料与被照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拥抱是非人灵长类动物特殊且重要的问候方式,常用于修复冲突后的个体间关系,但拥抱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社会功能仍需进一步阐明。本研究以栖息于安徽黄山的野生雄性短尾猴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描述拥抱行为的类型、年龄组分布,分析拥抱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该行为的社会功能。结果显示:短尾猴的拥抱行为可分为无触摸生殖器、触摸生殖器和舔生殖器3种类型,其中无触摸生殖器和触摸生殖器类型最常见;3种类型的拥抱行为主要发生在非冲突环境下;随着年龄增加,拥抱行为的无触摸生殖器类型减少,触摸生殖器类型增加;成年个体的顺位越高,则接受拥抱越多,顺位提升会使个体接受拥抱的频次显著增加,顺位接近的个体拥抱发生频繁;拥抱发起的频次也与社会联系强度有正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证实雄性短尾猴的拥抱行为具有表达顺位认知和增强社会联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采用扫描取样和焦点动物取样法对四川马尔康林麝繁育场的45头圈养林麝进行行为取样,以其非静息行为的发生率作为活跃性指标,以社会亲和行为的发生强度作为社会亲和度指标,分析圈养林麝活跃性与其性别、圈群密度及社会亲和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圈群密度和社会亲和度对圈养林麝的活跃性有显著影响(P < 0.05),但活跃性雌雄差异不显著(P > 0.05)。与高密度圈群的林麝(0.25 ± 0.021, n=32)相比,低密度圈群中的个体更活跃(0.40 ± 0.022, n = 4);活跃性与社会亲和度之间显著相关(r = 0.390, P = 0.01),活跃性较高个体倾向于展现高的社会亲和度。建议麝场在进行麝群构建时,充分考虑林麝个体的活跃性差异及与圈群密度的关系,以提高圈群稳定性和驯养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 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及其周边区域内的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进行观察,采用活动强度指数分析其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探讨月相和环境因子对其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内帚尾豪猪的活动强度存在极显著差异(t=4. 666,df=23,P=0. 001),活动峰值出现在20:00~21:00和05:00~06:00;夜间主要以移动(63. 2%)和觅食(23. 6%)为主。帚尾豪猪各月份间的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差异(t=8. 581,df=11,P=0. 001),旱、雨季间的时间分配存在显著差异(Z=-2. 166,P=0. 03)。各月相间帚尾豪猪出现的频次存在显著差异(χ~2=5. 00,df=1,P=0. 025),以新月期和满月期活动最为频繁,上弦月活动最少。相关性分析表明,活动强度指数与月降雨量、月最高温度及最低温度(R^2=0. 440,R^2=0. 435,R^2=0. 457)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帚尾豪猪最适的活动温区为10℃~26℃。本研究初步掌握了帚尾豪猪在弄岗保护区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有助于后期理解栖息地和气候变化对其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等级结构稳定性是衡量群体凝聚力的重要指标,雌性等级结构稳定对于母系社会群体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本文采用目标动物取样和全事件记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黄山短尾猴鱼鳞坑A1 群(YA1 群)和鱼鳞坑A2 群(YA2 群)的成年雌性分别在交配季节(2011 年9 ~ 12 月)和非交配季节(2012 年2 ~ 5 月)内的攻击-屈服行为。采用等级结构中雌性间攻击- 屈服频率、社会顺位和等级梯度3 个量化指标,首次定量探讨了短尾猴雌性等级结构及其稳定性。研究期间,YA1 群和YA2 群雌性间攻击- 屈服频率、社会顺位和等级梯度均无季节性变化(P >0. 05)。结果表征短尾猴雌性等级结构趋于稳定,该结果支持了短尾猴雌性等级结构稳定性的定性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