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昆虫知识》2009,(4):500-500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博士生肖永红、研究员张健旭、研究员李枢强利用GC-MS的定性定量分析和行为学测定相结合的途径,从北京幽灵蛛Pholcus beijingensis织结的蛛网上分离鉴定出了该种蜘蛛的雌性信息素-(E,E)-法尼醇乙酸酯和十六碳乙酸酯混合物(浓度比为2:1),它们对雄性蜘蛛具有显著的吸引作用。  相似文献   

2.
槐小卷蛾性信息素活性成份的鉴定和林间试验(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和微量化学反应,槐小卷蛾性信息素的一个活性成分被鉴定为(反,反)-8,10-十二碳双烯乙酸酯(E8,E10-12∶AC)。林间试验结果表明合成的E8,E10-12∶Ac对槐小卷蛾雄蛾有强烈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小地老虎中国种群的性信息素组分,3日龄处女蛾单腺体性信息素提取物中性信息素的含量非常低。GC和GC-MS分析表明,小地老虎性信息素含有5种成分:顺-7-12碳乙酸酯(A)、顺-9-14碳乙酸酯(B)、顺-11-16碳乙酸酯(C)、顺-5-10碳乙酸酯(D)和顺-8-12碳乙酸酯(E)。它们的含量分别为:(0.245±0.098)、(0.080±0.031)、(0.089±0.03)、(0.085±0.031)和 (0.105±0.065)ng, 这5种物质的百分比分别为40.451±13.66、13.176±5.279、14.943±5.142、14.392±6.10和17.225±9.792,前3种物质的百分比为58.75±9.429、18.91±7.539和22.34±7.209。田间试验表明,性信息素单一组分均未诱到雄蛾,AB以3∶1的比例配成的诱芯对雄蛾有一定的引诱活性,一个诱捕器平均诱捕到2.6头。ABC组分以3∶1∶1的比例配成的诱芯对雄蛾引诱活性显著增强,一个诱捕器平均诱捕量为7.40头,是AB(3∶1)诱芯的2.8倍。诱芯中性信息素的含量对诱蛾活性有明显的影响,在剂量为200 µg时的平均诱捕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生命科学研究》2015,(4):368-371
作为农林生态系统中首要的捕食性节肢动物的蜘蛛,只有单眼和听毛,并没有复眼和听器。因而在一定的距离之外,蜘蛛要高效、成功寻觅其理想的猎物,仅仅凭视觉、触觉、听觉均无法实现和完成这一功能。因此,蜘蛛的嗅觉即化学通信于蜘蛛种间和种内的信息联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现已有大量的研究用行为学的方法证明蜘蛛与猎物之间,蜘蛛与蜘蛛之间能够通过信息化学物质进行信息联系,但蜘蛛的嗅觉即化学信息素的释放与接收机制以及信息素的结构成份等方面的研究甚少,有待进一步深人。对蜘蛛与猎物之间,蜘蛛与蜘蛛之间的信息化学联系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草地贪夜蛾的性信息素通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南纪  王琛柱 《昆虫学报》2019,62(8):993-1002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原产于美洲,具有长距离迁飞特性。该虫于1988年入侵欧洲,2016年入侵非洲,并引起巨大的粮食损失,2018年入侵亚洲,2019年从缅甸传入中国,并在短时间扩散至全国10多个省。草地贪夜蛾依赖性信息素通讯,实现雌雄间识别、交配和繁衍,为了深入研究草地贪夜蛾的性信息素通讯及其机制并开发更高效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本文综述了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通讯的研究现状。1967年首次报道草地贪夜蛾性信息素为顺9-十四乙酸酯,随后发现有不同的鉴定结果,1986年确认其性信息素由顺9-十四乙酸酯和顺7-十二乙酸酯两个组分组成,其比例为96.6∶3.4时表现出最强的引诱活性。除此而外,对不同地理种群的研究发现,草地贪夜蛾雌蛾的信息素腺体提取物还存在顺9-十二乙酸酯、顺11-十六乙酸酯和反7-十二乙酸酯,田间实验表明这些物质在性信息素通讯中也可发挥作用。根据分子标记和喜食寄主,草地贪夜蛾可分为玉米品系和水稻品系。两个品系在外部形态上无法区分,性信息素组分也相同,但在组分比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两个品系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殖隔离,但室内可以正交和反交并产生可育的F1代,F1代的性信息素比例与母本的比较相似。关于草地贪夜蛾雄性对性信息素的感受机制方面研究较少,仅见有感器形态的鉴定和对性信息素组分的触角电位反应研究的报道。根据目前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及其性信息素通讯机制的研究现状,我们建议尽快开展以下研究:(1)鉴定草地贪夜蛾我国入侵种群的雌性性信息素,尽快用于其种群动态监测及防治;(2)研究草地贪夜蛾雄性对性信息素的嗅觉编码机制;(3)研究草地贪夜蛾两个品系的行为隔离程度及其演化结局。  相似文献   

6.
玉米螟触角电位反应的专一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自立 《昆虫学报》1985,(4):447-449
我国的玉米螟曾被记载为欧洲玉米螟(European corn borer,Ostrinia nubilalis),在研究性信息素的过程中,曾按照Klun等(1970)鉴定的欧洲玉米螟性信息素顺-和反-11-十四碳烯醇乙酸酯这两种异构体进行合成,但未发现该两种异构体的任何配比在田间有诱蛾活性。程志青等(1980)鉴定出我国玉米螟的性信息素是顺-和反-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并根据Mutuura等(1970)作的分类鉴定,认为我国的玉米螟应为亚洲玉米螟(Asiatic corn borer,Ostrinia furnacalis)。因此,近年来国内有关玉米螟的研究报告(程志青等,1980;1982;姜仲雪等,1981;任自立等,1983)都称我国的玉米螟为亚洲玉米螟。但  相似文献   

7.
松毛虫性信息素的固相微萃取及质谱和触角电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在腺体中含量很低。本研究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近距离长时间采集单头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 houi处女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成分, 并进一步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GC-EAD)技术分析SPME采集的性信息素成分。 结果显示: 在云南松毛虫处女雌蛾求偶召唤期间SPME聚乙二醇/二乙烯基苯(CAR/DVB)萃取头吸附了大量的反5, 顺7-十二碳二烯醇(E5, Z7-12:OH)和反5, 顺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E5, Z7-12:OAc)成分及微量的反5, 顺7-十二碳二烯醛(E5, Z7-12:Ald)成分, 这3种腺体成分均能激起云南松毛虫雄虫触角电位反应。与溶剂浸提昆虫性信息素成分的方法比较, SPME活体采样技术和GC-MS及GC-EAD分析方法联用研究昆虫的信息素成分具有采集的样品代表性强、样品量能满足色谱分析需要和无溶剂干扰等方面的优点。最后还着重讨论了SPME技术的应用价值、效果及实际应用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家武 《四川动物》2002,21(2):59-61
1999年7-8月对湖北省九宫山自然保护区蜘蛛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蜘蛛15科14属68种。结果表明:群落优势种为肩斑银鳞蛛、斜纹猫蛛和银锥腹蛛。群落多样性指数(H‘)为3.2367,均匀性指数(E)为0.7671,优势集中性指数(C)为0.0720。4种蜘蛛为湖北省分布新记录。  相似文献   

9.
植物气味化合物与斜纹夜蛾性信息素的协同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幼莲  高扬  杜永均 《昆虫学报》2009,52(12):1290-1297
为提高现有性信息素对雄蛾的引诱活性, 本研究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探索植物气味化合物与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性信息素(顺9, 反11-十四碳二烯乙酸酯∶顺9, 反12-十四碳二烯乙酸酯=10∶1)的协同作用机制。从斜纹夜蛾寄主植物和花的气味化合物中, 选择9种有代表性的化合物, 并以一定剂量分别加入到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芯中, 在田间测试对雄蛾的引诱活性。结果表明: 在测试的9种植源性化合物中, 发现一定剂量(每个诱芯加入0.4 mg)的苯乙醛(PAA), 具有显著提高斜纹夜蛾性信息素的引诱作用, 而高剂量的苯乙醛则强烈抑制性信息素的引诱活性; 此外, 其他各种浓度的测试化合物或混合物对性信息素则没有统计上显著的增效作用。不同剂量的苯乙醛单个化合物及各种植物气味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对斜纹夜蛾也有微弱的引诱作用。苯乙醛必须要与性信息素的完整组分(以10∶1比例混合的顺9, 反11-十四碳二烯乙酸酯和顺9反, 12-十四碳二烯乙酸酯)混合才能起作用, 缺少顺9, 反12-十四碳二烯乙酸酯则没有引诱活性。本研究证明, 苯乙醛作为理想的性信息素诱芯增效剂, 可应用于建立更理想的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杀技术, 对性诱害虫防治和测报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鉴定六星黑点豹蠹蛾Zeuzera leuconotum Butler (Lepidoptera,Cossidae)雌蛾性信息素活性成分.[方法]采用正己烷溶剂浸提法提取六星黑点豹蠹蛾性信息素腺体中的化学组分,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性腺提取物,并运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定提取物及标准化合物的电生理活性.[结果]GC结果显示六星黑点豹蠹蛾性腺体提取物中主要存在7种成分,其中G组分在加入标准化合物反-2-顺-13-十八碳烯醇-1-乙酸酯(E2,Z13-18:Ac)后,峰高和峰面积均相应增加.GC-MS分析结果证明G组分为E2,Z13-18:A.EAG结果显示7种组分均能引起雄蛾触角电位反应,其中对E2Z13-18:Ac的反应值最大.[结论]本研究初步鉴定出E2,Z13-18:Ac是六星黑点豹蠹蛾的性信息主要组分,为使用性信息素防治六星黑点豹蠹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鉴定六星黑点豹蠹蛾Zeuzera leuconotum Butler (Lepidoptera,Cossidae)雌蛾性信息素活性成分.[方法]采用正己烷溶剂浸提法提取六星黑点豹蠹蛾性信息素腺体中的化学组分,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性腺提取物,并运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定提取物及标准化合物的电生理活性.[结果]GC结果显示六星黑点豹蠹蛾性腺体提取物中主要存在7种成分,其中G组分在加入标准化合物反-2-顺-13-十八碳烯醇-1-乙酸酯(E2,Z13-18:Ac)后,峰高和峰面积均相应增加.GC-MS分析结果证明G组分为E2,Z13-18:A.EAG结果显示7种组分均能引起雄蛾触角电位反应,其中对E2Z13-18:Ac的反应值最大.[结论]本研究初步鉴定出E2,Z13-18:Ac是六星黑点豹蠹蛾的性信息主要组分,为使用性信息素防治六星黑点豹蠹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鉴定六星黑点豹蠹蛾Zeuzera leuconotum Butler (Lepidoptera,Cossidae)雌蛾性信息素活性成分.[方法]采用正己烷溶剂浸提法提取六星黑点豹蠹蛾性信息素腺体中的化学组分,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性腺提取物,并运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定提取物及标准化合物的电生理活性.[结果]GC结果显示六星黑点豹蠹蛾性腺体提取物中主要存在7种成分,其中G组分在加入标准化合物反-2-顺-13-十八碳烯醇-1-乙酸酯(E2,Z13-18:Ac)后,峰高和峰面积均相应增加.GC-MS分析结果证明G组分为E2,Z13-18:A.EAG结果显示7种组分均能引起雄蛾触角电位反应,其中对E2Z13-18:Ac的反应值最大.[结论]本研究初步鉴定出E2,Z13-18:Ac是六星黑点豹蠹蛾的性信息主要组分,为使用性信息素防治六星黑点豹蠹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于2011年4月初到2013年10月底,在崇明岛上沙地区选择6个代表性区域,采用捕捉、扣管、扫网和陷阱法对蜘蛛种类进行系统调查和定点采集,共采集蜘蛛标本700头,初步鉴定出蜘蛛63种,隶属13科38属,另有8种鉴定到属。该地区蜘蛛优势种类是跳蛛科、肖蛸科、园蛛科、狼蛛科。文章介绍了蜘蛛种群年度消长规律,同时探讨了不同环境因子的变化对蜘蛛种群的影响,分析表明:蜘蛛种群密度与生境和农药的使用存在显著差异,蜘蛛适宜生存的温度在15℃~35℃,适易的相对湿度在65%-85%。  相似文献   

14.
丘陵地区果园及其边界蜘蛛群落结构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1年4月~10月用陷阱法对莱阳丘陵苹果园、桃园和二者边界进行了定点调查,初步鉴定该区游猎性蜘蛛群落有8科19种,其中优势种依次为狼蛛科Lycosidae、逍遥蛛科Philodromidae、蟹蛛科Thomisidae和平腹蛛科Gnaphosidae。对3个生境的蜘蛛群落研究表明,(1)各生境各季节蜘蛛群落组成不同;蜘蛛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均有差异。(2)早春季节蜘蛛主要栖息在边界;随边界植株的长高,蜘蛛迁向两侧的苹果园和桃园中,其生态位开始分离。(3)农事操作后,边界可作为蜘蛛的保护场所聚集部分蜘蛛。通过对蜘蛛群落多样性的分析,提出了应将每年的5月和8月作为蜘蛛的重点保护时期,尤应加强边界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蜘蛛肽类神经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目前已知一级结构的蜘蛛肽类神经毒素的结构和生理活性作了扼要的介绍,这类毒素基本上可分为短链(33-40个氨基酸残基)和长链(66-77个氨基酸残基)两大类.不同种属蜘蛛的肽类毒素之间在一级结构上同源性很小,在生理活性机制上有较大差异.其中某些毒素可选择性的作用于昆虫或脊推动物神经突触上钙与钠离子通道,显示出在神经生物学和神经药理学研究上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一种用于昆虫性信息素成分单不饱和双键定位的简便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利用特定的性信息素成分实现种内信息交流和种间生殖隔离,性信息素成分异构体的细微差异都能导致其生物活性的很大改变。本研究利用二甲基二硫醚(DMDS)甲硫基化反应和气相色谱-电子轰击质谱(GC-EI-MS)的方法对脂肪族单不饱和醇、醛和乙酸酯类昆虫性信息素成分双键在碳链中的位置异构进行系统研究。质谱分析结果表明,含有醇和乙酸酯官能团的单不饱和烯烃甲硫基化衍生物的质谱特征碎片分子离子峰(M+)及2个主要的诊断离子m/z 61+14m [H-(CH2m-CH=S+ CH3]和77+14n[CH3S+ =CH(CH2nOH](或119+14n,[CH3S+ =CH(CH2nOOCCH3])丰度都很强,可以据此直接推断双键在碳链中的位置。尽管单不饱和醛类化合物DMDS衍生物的特征碎片峰也很明显,但是由于羰基的质量数和2个亚甲基的质量数相同,不能由低分辨质谱的特征碎片峰直接推断双键在碳链中的位置。DMDS甲硫基化反应结合GC-EI-MS分析方法鉴定昆虫性信息素成分单不饱和双键在碳链中的位置异构,该方法简单快捷,为昆虫性信息素的结构鉴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几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蚜虫报警信息素类似物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反]-β-法尼烯[(E)-β-farnesene]是许多蚜虫报警信息素的主要成分。它的结构在1972年被Bowers等人鉴定并合成。蚜虫报警信息素是在蚜虫遇到天敌危害时,从腹管分泌出的以告警于其它蚜虫逃散的倍半萜烯类化合物,其结构式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国蜘蛛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1年1月更新的世界蜘蛛名录第11.5版,本文对中国蜘蛛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统计和分析:(1)目前中国共记述蜘蛛67科670属3667种,种数占世界蜘蛛的8.72%,仍有许多物种尚待发现;(2)目前中国特有蜘蛛物种共计2376种,占中国蜘蛛种数的64.79%、世界蜘蛛种数(42055种)的5.65%,表明中国蜘蛛特有物种极为丰富,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环境及气候的历史演变和蜘蛛的系统演化研究起到重要作用;(3)已知蜘蛛物种数最多的省份为云南(728种,占19.85%)、湖南(612种,占16.69%)、四川(454种,占12.38%)等,一定程度上表明上述各省生物多样性丰富,但这一结果也与各地蜘蛛多样性研究不均衡有关。蜘蛛各科名录及统计数据可参见“中国蜘蛛特有物种网”。  相似文献   

19.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烟青虫H. assulta属于可同域发生的近缘种昆虫,通过产生比例相反的两种性信息素化合物——顺9-十六碳烯醛和顺11-十六碳烯醛维持种间生殖隔离。本研究应用外源不饱和脂肪醇及乙酸酯在棉铃虫和烟青虫性信息素腺体进行在体转化,利用气相色谱法分析转化产物,从酶学角度探讨了上述两近缘种昆虫性信息素腺体组分差异的形成原因。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昆虫信息素腺体表皮伯醇氧化酶对外源顺9-十六碳烯醇、顺11-十六碳烯醇和反10-十六碳烯醇无催化专一性,说明末端氧化过程对于醛类性信息素组分特定比例的形成不起作用。棉铃虫性信息素腺体组织具有较高的乙酸酯酶活性,可水解外源乙酸酯,但烟青虫性信息素腺体乙酸酯酶活性很低。这些发现对于进一步了解两种昆虫的生殖隔离机制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蜘蛛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自2007年10月以来对缙云山蜘蛛物种多样性研究的初步成果。到目前为止,共采集成熟蜘蛛标本超过1万头,鉴定出27科112属219种蜘蛛,其中包括73种中国特有物种。填补了重庆市蜘蛛多样性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