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纹细蛾近年暴发原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纹细蛾是苹果等果树上一种常见的潜叶性害虫 ,东亚特有种。自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金纹细蛾的危害在我国逐渐严重 ,成为果园的主要害虫之一 ,1 993年全国性大暴发。为有效地对该虫进行测报和防治 ,作者对金纹细蛾的暴发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结论如下 :( 1 )我国 80年代以来高感品种富士苹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并进一步矮化密植 ,为该虫提供了好的营养和适宜的生态位 ;( 2 )大量广谱性化学合成农药的长期使用 ,杀伤了金纹细蛾的大部分天敌 ;( 3)近 2 0年来全球性气温上升 ,有利于金纹细蛾的繁殖。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吉尔吉斯与栽培苹果Malus domestica金冠对苹果全爪螨Panonychus ulmi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在室温23±1℃, 相对湿度75%±5%, 光周期16L∶8D条件下, 组建了苹果全爪螨在吉尔吉斯和金冠上的实验种群两性生命表。结果显示: 吉尔吉斯和金冠对苹果全爪螨雌螨寿命、 产卵期及总产卵量等有明显影响、 而对总发育历期、 总产卵前期、 未成熟螨存活率等影响不显著。苹果全爪螨总发育历期在吉尔吉斯(雌12.60 d, 雄11.40 d)和金冠(雌12.54 d, 雄 11.67 d)上无显著差异, 雌成螨寿命在金冠(13.46 d)上显著长于在吉尔吉斯(10.88 d)上(P<0.05)。产卵期在金冠和吉尔吉斯上分别为10.55 d和8.30 d, 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总产卵量在金冠上为34.12粒/雌, 显著高于在吉尔吉斯上(22.48粒/雌)(P<0.05)。苹果全爪螨在吉尔吉斯上内禀增长率(r)、 净增殖率(R0)、 世代平均周期(T)、 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0.1354, 11.96, 18.33和1.1450, 而在金冠上分别为0.1489, 17.39, 19.18和1.1606。由种群动态参数可知, 苹果全爪螨在金冠上种群数量增长快于在吉尔吉斯上。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该螨在新疆野苹果与栽培苹果上种群动态, 并为苹果抗螨性育种及害螨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苹果生理指标与其对苹果绵蚜(Eriosoma lanigerum Hausmann)抗性的关系,为筛选培育抗性品种,实现持续有效治理苹果绵蚜提供依据.田间调查不同苹果品种对苹果绵蚜的抗性,测定比较各品种正常枝条生理指标,以及被苹果绵蚜危害后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正常枝条中可溶性糖(r=0.99)、蛋白质(r=0.86)含量与感蚜率呈正相关;氨基酸含量与感蚜率呈负相关(r=-0.96);酚类物质和4种酶活性与苹果感蚜率均不存在明显相关性.被害后昭锦108可溶性糖含量有所下降,红富士、金冠分别上升1.4%、7.0%;蛋白质、氨基酸、酚类物质含量均有所下降,其中红富士总酚含量明显下降,达23.5%,总酚下降率与感蚜率呈正相关(r=0.94);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均上升,其中CAT变化率与感蚜率存在相关性(r=-0.92),昭锦108 CAT活性明显上升,达91.2%;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增减不一;金冠4种酶活性均上升.研究表明,对苹果绵蚜抗性较强的品种: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较低,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受害后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总酚含量下降率较低,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率较高.酶活性对抗蚜性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苹果园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生态位和集团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生态调控苹果园,对烟台红富士苹果树上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垂直生态位、水平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进行了分析,计算了三维生态位重叠值。通过聚类分析分别对害虫和天敌集团进行了划分,将叶片害虫群落分为4个集团,分别是“绣线菊蚜”、“金纹细蛾”、“叶螨集团”和“喜食嫩叶害虫集团”;将叶片天敌群落分为4个集团,包括“喜食蚜虫天敌集团”、“专性食螨天敌集团”、“金纹细蛾寄生蜂集团”和“蜘蛛集团”。通过昆虫群落集团的划分,探讨了叶片昆虫群落结构的组织和种间关系。分析了主要害虫与灭敌在树冠内的空间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重叠,表明天敌和害虫在空间上的同域性和时间上的同步性较强。  相似文献   

5.
以488份苹果种质资源为试材,利用嫩叶和嫩枝离体接种方法鉴定评价苹果属栽培品种、野生种和古老栽培品种的火疫病抗性。结果表明,嫩叶和嫩枝接种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嫩枝接种的抗性资源明显多于嫩叶接种。不同种、不同来源、不同系谱的苹果资源火疫病抗性均存在较大差异。嫩叶接种显示苹果栽培品种和野生种的抗病资源比例均高于古老栽培品种;旭系和金冠系抗性资源比例较高;不同来源的189份塞威士苹果评价结果显示,高抗资源主要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新疆新源。嫩枝接种显示栽培品种的抗性表现与嫩叶接种相似;塞威士苹果则存在差异,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新疆巩留的抗性类型比例较高。嫩叶和嫩枝接种结果一致的187份资源分析,发现苹果栽培品种抗性资源比例较高;旭系品种的抗性较强;抗病的塞威士苹果主要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新疆新源。筛选高抗资源8份,苹果栽培品种6份和塞威士苹果2份。6份苹果栽培品种可作为鲜食种质创制和品种选育亲本,2份塞威士苹果既可作为鲜食也可用作砧木品种选育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6.
红富士苹果园害虫与天敌群落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多元分析方法对烟台市牟平区红富士苹果园害虫与天敌群落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最优分割法将苹果害虫与天敌群落的时序结构分为5个阶段,并分析了各个时序段害虫及天敌的发生特点.对害虫亚群落、捕食性天敌亚群落和寄生性天敌亚群落进行了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明确了不同时期起主要作用的害虫及其天敌种类.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类群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金纹细蛾与其寄生蜂、绣线菊蚜与其寄生蜂、山楂叶螨与其专一性捕食性天敌深点颏瓢虫和东方钝绥螨之间的相关性高.  相似文献   

7.
不同灰霉病抗性苹果果实中酚类物质代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秦冠’、‘富士’、‘金冠’苹果果实为材料,通过对损伤接种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后果肉组织酚类代谢主要产物和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分析测定,揭示苹果采后酚类物质代谢与灰霉病抗性的关系,为苹果灰霉病抗性鉴定和筛选抗灰霉病苹果资源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1)接种灰葡萄孢菌后,3个苹果品种的果实灰霉病发病率和病斑直径大小均为‘秦冠’‘富士’‘金冠’,而且3个品种间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均差异显著,各品种对灰霉病的抗性由强到弱依次为‘秦冠’‘富士’‘金冠’。(2)抗病品种‘秦冠’果肉组织中类黄酮、木质素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显著高于感病品种‘富士’和‘金冠’,但总酚含量为‘秦冠’‘金冠’‘富士’,且3品种间总酚含量差异显著。研究表明,抗病苹果品种通过调节果肉内酚类物质代谢,增强次生代谢能力,其中类黄酮和木质素含量的增加强化了果实的抗性反应,进而提高对灰霉病的抗性,但总酚含量与植物抗病性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8.
苹果小卷叶蛾性诱剂的合成与田间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苹果小卷叶蛾Adoxophyes orana Fischer vonRoslerstamm是我国北方苹果产区的一种重要害虫,除为害苹果外,还为害桃、梨、李、杏、山楂等果树。对卷叶蛾类害虫的防冶,以往偏重于用有机氯或有机磷等药剂防治,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这类药剂对苹果园另一类重要害虫——叶螨基本无效,相反,对叶螨的天敌杀伤很大,如果使用不当,往往导致叶螨猖獗为害。1975年陕西省果树研究所曾进行过苹果小卷叶蛾等性激素粗提物的试验,1977年使用人工合成苹果小卷叶蛾性诱剂在苹果园内进行了田间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苹果炭疽叶枯病是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现已上升为世界苹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了解不同来源的苹果炭疽叶枯病菌致病力差异及明确苹果种质资源对苹果炭疽叶枯病的抗性,对品种选育、品种合理布局以及控制病害的流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对不同来源的79株病原菌进行了室内致病力测定,获知该菌致病力差异明显,其中强致病力菌株所占比例大。同时,本研究也对327份苹果种质资源进行了室内抗病性鉴定,其中高抗资源160份,中抗资源6份,中感资源22份,高感资源139份。表明我国现保存的苹果种质资源中存在丰富抗病种质。进一步按苹果分类系统分析发现,抗病资源在当前栽培的主要品种群中均有分布,特别是红玉品种群、富士品种群抗病资源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0.
对42个苹果栽培品种叶片褐斑病进行了田间发病状况调查与抗性鉴定,分析了叶片气孔密度和大小与抗病性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了不同抗性品种离体叶片接种病原菌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v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木质素含量的差异变化。依照抗性分级标准,供试材料中抗病品种有14个(其中高抗品种2个),感病品种有28个(其中高感品种7个);叶片气孔密度与病情指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683;叶片接种后,诱导了4种酶活性和木质素含量的升高,抗病和感病品种的SOD和PP0活性无显著差异,而抗病品种的POD和PAL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显著高于感病品种。苹果叶片的气孔密度、POD和PAL的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与褐斑病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苹果潜叶蛾是苹果树上的一种新害虫,它与白杨潜叶蛾(Leucoptera susinella Herrich-Schaffer)极相近似,据作者鉴定与白杨潜叶蛾应同为一属,是属于潜蛾科(Lyonetiidae)。这种害虫于1951年发现于山东济南市及烟台市,为害苹果、海棠、沙果、兰叶海棠、山荆子及其他苹果属植物,少数为害梨及洋梨。1951—1953年在烟台此虫为害苹果甚烈,曾造成部分果园的灾害,据近年了解此虫现在分布于山东省胶东地区、济南市、河  相似文献   

12.
山楂叶螨和苹果全爪螨均可用育苗器培养的苹果实生苗在室内大量饲养繁殖,营养液可采用改进的Hoagland溶液。试验证明,上述两种叶螨在苹果实生苗、苹果枝条和盆栽苹果树上的产卵量、卵化率、若螨转化为成螨率基本相同;对以上3种寄主上繁殖的苹果叶螨进行毒力测定,其结果基本一致。作者认为,此法可用于杀螨剂的筛选和苹果害螨抗药性测定。  相似文献   

13.
山楂叶螨和苹果全爪螨抗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1984~1988年测定,在河北省昌黎及附近地区的果园内,山楂叶螨对三氯杀螨醇、杀虫脒、水胺硫磷、E605和乐果分别产生了5~99倍的抗药性;苹果全爪螨对三氯杀螨醇、杀虫脒和水胺硫磷分别产生了2~4倍的抗药性。但两种叶螨对尚未用过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杀螨剂功夫菊酯(Karate)未产生明显的抗性。  相似文献   

14.
害虫及害螨对阿维菌素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阿维菌素(avermectins)是一类新型高效广谱的生物源农药,对多种害虫及害螨具有极好的防效。随着阿维菌素在害虫及害螨防治中的广泛应用,害虫和害螨对其的抗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文章综述国内外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小菜蛾Pluttella xylostella(L.)、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te Koch等已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对阿维菌素产生抗性的害虫和螨并不总是表现适合度劣势,且抗性一旦产生敏感性较难以恢复;抗性遗传多数由多基因、不完全隐性控制;抗性机理涉及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发现害虫和螨对阿维菌素存在较大的、潜在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是为害多种农作物的世界性重大害螨。本研究旨在明确二斑叶螨不同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抗性相关基因的突变频率及其表达量变化。【方法】采用药管浸叶法测定了我国二斑叶螨8个地理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药性并检测其抗性基因突变频率,结合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高抗种群中抗性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结果】测试的二斑叶螨8个田间种群均对阿维菌素具有抗药性。北京密云、山东潍坊、海南三亚和湖南长沙种群均对阿维菌素产生了极高水平的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 526.75,481.00,315.25和160.75倍,而北京通县、北京海淀、山西运城和山东泰安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倍数达54.38~136.38倍,处于高抗性水平。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抗性相关的谷氨酸氯离子通道基因Glu Cl的突变频率在各个田间种群中存在差异。北京密云种群中Glu Cl的突变频率最高(91.7%),其次是山东潍坊(66.7%)和海南三亚(63.3%)种群;山西运城种群最低(13.3%),且点突变频率与抗性倍数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与相对敏感种群相比,高抗性二斑叶螨种群中Glu Cl和γ-氨基丁酸受体基因GABAR表达量显著下降。【结论】二斑叶螨田间种群普遍对阿维菌素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相关基因Glu Cl的点突变及其表达量的降低可能与田间抗药性产生相关;田间防治二斑叶螨应避免使用阿维菌素。  相似文献   

16.
苹果害虫综合防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苹果是我国的主要水果树种,从东部沿海到西部黄土高原的广大区域均有栽植,其中黄河以北为主产区,面积达1100多万亩,年产240多万吨。 为害苹果的害虫至少有300余种,主要类群是食心虫、卷叶虫、叶螨等。不同产区也有其特有的害虫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使用坐标调查法对美国杏李果园的5种主要害虫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调查,采用最近邻体分析方法分析,结果表明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李小食心虫Grapholita funebrana为聚集分布,草履蚧Drosicha corpulenta、金纹细蛾Lithocolleti ringoniella为随机分布。并采用点分布图、分散度指数和最近邻体分析结果进行比较,使用正态分布对试验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两者的拟合结果相同,说明Clark—Evans最近邻体分析法可以很好地对果园害虫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估计。  相似文献   

18.
于毅  严毓骅 《昆虫学报》1998,41(-1):82-90
1992-1995年对四个不同类型苹果园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引入夏至草、泥胡菜等有益杂草并与树行间种植的紫花苜蓿搭配的生草园,捕食性天敌发生量大,种群稳定,发生高峰期较免耕园、清耕园提前7d左右;害虫发生量低,种群数量变化平稳,无突增现象,生草园在未施用任何杀虫、杀螨剂的情况下,树冠上蚜虫、叶螨和潜叶蛾的平均虫口密度均低于免耕园、清耕稀植园和密植园。生草园寄生性天敌的数量亦明显增加,金纹细蛾的寄生率高达62.7%,分别是免耕园、清耕稀植和密植园的1.34倍、16.9倍和17.9倍。果园植被多样化可使地面植被上的天敌数量逐年成倍提高,生草第3年捕食性天敌的数量是生草当年的12.5倍,树冠上天敌量亦明显增加,益害比大大提高,生草第2年树冠上最大蝽螨比为1∶14.4,与原先油菜与紫花苜蓿搭配生草5年的效果相近。除当年生草果园(1992年)早期施用1次杀螨剂—螨克外,1993、1994年均未施用任何杀虫、杀螨剂,通过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有效地控制果树害螨、蚜虫和金纹细蛾等次生性害虫的为害。  相似文献   

19.
统计分析表明两种叶螨间生态位重叠值较大、各自生态位宽度较大。两种叶螨的时动空间生态位与各自种群消长曲线相一致,显示了它们对资源有相似要求以及“逐步扩散整树危害”的取食危害方式。它们的生态位分离表现在叶片正、反面及叶片反面的某些小“领域”上。苹果全爪螨更喜欢分布在树冠上层和外层。统计和模糊分析都表明草蛉和小花螨与两种叶螨的时间同步和空间同域性较强,捕食螨与叶螨的时间生态位重叠较小,而空间生态位重叠较大。天敌与叶螨间的时空生态位重叠以及天敌食谱生态位宽度结合分析有助于合理评价天敌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智利小植绥螨饲养释放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柑桔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McGregor)是柑桔上的主要害虫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长期使用有机磷等农药,引起了叶螨的猖獗为害,且其残毒及害虫的抗性已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在,害螨已成为棉花、小麦、果树及温室蔬菜上的大害虫。利用益螨防治害螨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很快,引人瞩目的首推智利小植绥螨Phytosciulus persimilis Athias-Henriot,目前,北美、欧洲许多国家均已商品化,普遍用于防治温室内的叶螨及温室外棉花、土豆、瓜类、苹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