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生物学的探讨研究中,我们发现对物种进行准确的分类鉴定有益于其研究,并且可以改进对资源的保护手段和方法,鱼类种质鉴定技术已成为当前水产品贸易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作为鉴定鱼类种质的依据,能最大程度地发挥鱼类的经济效应,为鱼类优良经济性状的保存、开发和利用提供一种科学的方法。现在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分子系统学研究技术在鱼类的种质鉴定中得到广泛应用。文章介绍了生物学分类方法的演变,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鱼类系统分类和种质鉴定的分子技术。从分子水平上进行鱼类种质鉴定研究,弥补了传统形态学鉴定的某些局限,这对进出口口岸生物监测、非法贸易中的物种鉴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态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作物品种遗传改良的重要物质基础,一个国家种质资源研究水平是其育种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本文首先分析了SCIE数据库种质资源鉴定与利用领域主要发文国家和研究机构,结果表明中国是发文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进一步对种质资源研究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认为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仍是主流,但研究的性状向多方面扩展,研究的方法上向应用SNP等新一代分子标记和多种分子标记综合应用发展,作物野生资源的研究受到广泛重视。本文对我国种质资源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我国种质资源研究的重要进展,提出了要注重对种质资源进行精准表型鉴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作物种质资源品质性状鉴定评价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物种质资源品质性状鉴定评价是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重要方面,是深入挖掘、广泛利用作物种质资源的基础。本文对近年来作物种质资源品质性状鉴定评价情况进行了回顾,总结了鉴定评价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完成了近20万份的作物种质资源(约占保存总数的50%)主要营养品质性状的初步鉴定评价;作物种质资源品质鉴定评价内容涉及面广、鉴定的品质性状变异性大、多样性丰富;提高了作物种质资源品质性状鉴定评价标准化程度。此外还介绍了国际上有关品质性状鉴定的发展趋势,并对未来国内作物种质资源品质性状鉴定评价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葡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果树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上万份的种质资源,其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近年来,随着葡萄产业与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立葡萄种质资源网络数据库显得尤为重要。1984年,德国Geilweilerhof葡萄育种研究所在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IPGRI,现更名Bioversity International)与国际葡萄和葡萄酒组织(OIV)支持下,建立了世界上最丰富的葡萄种质数据库——国际葡萄品种目录(VIVC,Vitis International Variety Catalogue)。为了让广大葡萄育种者和科研人员更好地认识VIVC的功能及其所登录的大量葡萄种质的特点,达到促进对葡萄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创新,本研究介绍了VIVC的主要功能与数据库中登录的葡萄种质资源的情况,并对这些葡萄种质的育种地区、用途、果皮色泽、花器类型、种子有无等性状以及SSR标记在葡萄种质鉴定中的利用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SSR分子标记鉴定山葡萄和河岸葡萄种间杂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山葡萄和河岸葡萄种间杂交后代的真伪性进行鉴别。从12对多态性SSR引物中筛选出能扩增出父本特异性条带的7对引物,作为杂种鉴定的标记。用这7对引物对239株山葡萄和河岸葡萄的杂交后代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有161株后代具有父本的特异性条带,结合田间形态学分析,确认为真杂种。另外,后代中还出现了新的条带,表明杂交后代产生了丰富的变异。因此,SSR标记可以有效地对葡萄属种间杂交后代进行真实性鉴定,可作为葡萄种质创新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6.
作物种质资源中蕴含着大量优异等位基因,如何鉴定并将这些变异应用于作物遗传改良是种质资源研究的中心任务之一。等位基因挖掘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作物起源与演化研究、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阐释、种质创新与作物育种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的基石。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研发更加高效的等位基因挖掘策略与技术方法,加速优异等位基因的发现及其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本文重点评述了等位基因发掘的主要策略与技术途径,提出了今后的重点任务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种质资源是花生生物学研究和育种改良的重要基础。本文综述了花生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1)国内外对花生起源以及分类方法的研究;(2)我国及其他几个花生资源大国的花生收集保存概况;(3)花生优异种质鉴定评价方面取得的一系列进展;(4)介绍了我国花生品种的历次更新并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5)简述了我国花生种质创新的主要方法及取得的成效;(6)国内外关于花生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成果及应用前景;(7)花生优异基因挖掘的现状。文中指出,对于栽培种花生起源问题还存在争议,在花生资源收集保存、优异种质鉴定评价、种质创新、优异基因挖掘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并对今后解决这些问题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期望为未来花生种质资源的利用和育种提供可参考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对山葡萄(Vitis amurensis)种质资源样品的ITS、ITS2、psb A-trn H、rbc L和mat K序列进行PCR扩增及测序,优化PCR反应的退火温度,比较各序列的扩增效率、测序成功率、品种间和品种内的差异及barcoding gap图,使用BLAST和NJ树法比较不同序列的鉴定能力,最终从5条DNA片段中筛选出可用于山葡萄种质资源鉴定的DNA条形码通用序列。结果表明,在采集的11份33个山葡萄样品中,psb A-trn H和ITS2序列的扩增与测序成功率较高,其品种间、品种内差异及barcoding gap较ITS、rbc L和mat K序列具有明显的优势,且ITS2序列能够鉴别psb A-trn H序列无法鉴别的品种。实验证明,ITS2和psb A-trn H序列是较适合鉴别山葡萄资源的DNA条形码序列组合。DNA条形码弥补了形态学鉴定的不足,可为山葡萄种质资源的准确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葡萄属植物野生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葡萄属植物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葡萄属植物种类最多、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起源于中国的葡萄属植物共有40种、1亚种、13变种。本研究根据《葡萄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选择多项性状指标作为形态鉴定参数,对起源于中国的葡萄属植物23个种的生物学性状、植物学特征、农艺性状等进行鉴定,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特点。结果表明,中国葡萄属植物的主要物候期,嫩梢新梢的绒毛、颜色,叶片的形状、颜色、锯齿,果实大小、颜色、香型和花器官等形态性状都有丰富的变化,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上述研究结果将为葡萄属植物的分类鉴定提供依据,也将为葡萄属植物演化研究和育种利用提供参考。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对目前使用的《葡萄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我国野生葡萄资源多样性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0.
荔枝与龙眼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荔枝和龙眼是中国著名的南亚热带果树。本文分别就荔枝、龙眼种质资源在起源与分布、分类与鉴定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荔枝和龙眼的分类研究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根据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应用同工酶分析和DNA分子标记进行分类。形态特征常常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同工酶分析可以检测到的多态性位点十分有限。应用分子标记研究荔枝、龙眼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克服了前述2种研究方法的不足。目前,荔枝和龙眼的品种选育仍然以实生选种和芽变选种为主。为了实现对荔枝、龙眼果实品质和农艺性状的改良,建议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深入地探讨荔枝、龙眼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同时通过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提高荔枝和龙眼杂交育种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