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荸荠白螟(Scirpophaga nivlca Fab.)俗称荸荠螟、白螟。在我国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大多数县均有分布。幼虫为害荸荠、席草、甘蔗等植物。在本地区主要为害水生植物荸荠的地上部分(茎、叶)造成荸荠(食用球茎)减产。同时茎叶为害后,不能编织草帽等物品,失去利用价值。 本地区每年发生3—4代,以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第三代幼虫为害最严重。因成虫有选择性产卵习性,凡长势好的田块,为害最严重,枯心苗多达60%以上。有明显的枯心塘(和水稻三化螟一样);也有虫伤  相似文献   

2.
<正> 荸荠白禾螟Scirpophaga praelata Scopoli和黄色白禾螟S.xanthopygata Schawerda均属鳞翅目、螟蛾科.二种蛾子体色均为淡黄白色,大小及外部形态亦相似,极易混淆。前者寄主据文献记载为莎草科植物,但我们的标本是灯诱  相似文献   

3.
樟丛螟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樟丛螟Orthaga achatina Butler又名樟巢螟、栗叶瘤丛螟。该虫以幼虫吐丝缀合樟树当年生叶和小枝成巢,居中取食新鲜叶片。幼树受害尤重,受害株率达90%以上,严重影响樟树生长。除了为害樟树外,该虫还为害栗树。班将近年在南昌市郊对该虫的饲养观察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的性选择行为进行系统观察分析,为大蜡螟性信息素全组分的结构鉴定及利用信息素行为调控技术防控该虫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对不同体重、不同日龄和不同交配经历的大蜡螟成虫进行标记,在红光灯下观察并记录大蜡螟雌雄虫的性选择行为。【结果】在(26±0.5)℃、相对湿度60%、全黑暗条件下,无论雌虫还是雄虫,均倾向于选择与之体重相接近的异性个体进行交配。雌雄成虫均偏向于选择3日龄的异性个体进行交配;雌虫对不同日龄雄虫的选择率大小顺序为3日龄> 5日龄> 1日龄,而雄虫对不同日龄雌虫的选择率大小顺序为3日龄>1日龄> 5日龄。交配经历影响大蜡螟的性选择行为,雌虫优先选择已交配的雄虫进行交配,选择率为74.6%;雄虫也优先选择已交配的雌虫进行交配,选择率为79.4%。【结论】雌雄虫体重、日龄和交配经历能不同程度的影响大蜡螟的性选择行为,这为进一步研究雌雄交配信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豆野螟Maruca vitrata(Fabricius)是一种严重的泛热带豆类蔬菜害虫。本文研究了豆野螟延迟交尾和多次交尾对其生殖的影响。延迟交尾实验结果表明:豆野螟雌雄同时延迟交尾,雌雄虫的寿命、产卵量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是对卵的孵化率没有显著影响;雌虫延迟交尾,随着延迟时间的增加,雌虫的寿命、产卵量、卵的孵化率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而雄虫的寿命延迟交尾第3天达到最大值;雄虫延迟交尾,随着延迟交尾时间的增加,雌雄虫的寿命、产卵量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卵的孵化率随着延迟逐渐下降。多次交尾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雄虫交尾次数的增加,成功交尾率逐渐降低,用于交尾的时间延长,雌虫和相应雄虫的寿命逐渐缩短,雌虫的产卵量下降,但对卵的孵化率影响不大;豆野螟雌虫一生只交尾一次,未见到雌虫2次交尾。  相似文献   

6.
徐州地区的高粱穗虫,以夏高梁被害严重。常见的种类主要有玉米螟、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Gnenee)、小穗螟(Cryptoblabes sp.)、粟穗螟(Mampurabipunctella Ragonot)、棉铃虫五种,高粱条螟和高粱夜蛾(Oruza divisa Walker)发生量很少。据1973年我所调查,在高粱灌浆初期的穗虫中以玉米螟占多数;到灌浆中后期以后,以桃蛀螟占多数;抽穗扬花期迟至8月底9月初的夏高粱小穗螟数量上升(表1)。  相似文献   

7.
寄主对豆野螟的药剂敏感性和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MarucatestulalisGeyer幼虫对3种药剂敏感性的差异,及其体内4种解毒酶活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对高效顺反氯氰菊酯和灭多威的敏感性差异显著,豇豆>四季豆>扁豆;对茚虫威的敏感性差异不显著。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体内4种酶活性都发生了变化,乙酰胆碱酯酶(AChE)羧酸酯酶(CarE)和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豇豆>四季豆>扁豆;但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之间不具有显著差异。推测:取食扁豆的豆野螟体内产生对高效顺反氯氰菊酯和灭多威具有一定解毒作用的物质;而取食豇豆的豆野螟产生的某种物质对茚虫威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4种酶在其对茚虫威的解毒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产虫茶昆虫紫斑谷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温度对贵州主要产虫茶昆虫紫斑谷螟Pyralis farinalis (Linnaeus)生长发育的影响, 本研究以白茶Litsea coreana为寄主植物, 分别设置5个恒温(19, 22, 25, 28和31℃)条件, 研究温度对紫斑谷螟卵、 幼虫、 蛹和未成熟期平均发育历期、 发育速率和存活率的影响, 计算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结果表明: 温度对紫斑谷螟各虫态发育历期、 发育速率和存活率影响显著。 在19 ~ 31℃范围内, 各虫态的平均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卵期、 幼虫期、 蛹期及未成熟期均在31℃达到最小值, 分别为4.56±0.24, 43.33±1.50, 7.89±0.20和55.78±1.69 d。 紫斑谷螟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呈二次回归关系, 且极显著相关。 此外, 温度显著影响各虫态存活率, 卵的存活率在28℃时最高, 为93%; 幼虫和蛹的存活率则在25℃最高, 分别为88%和93%; 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其生长发育。 由直接最优法计算得到紫斑谷螟卵期、 幼虫期、 蛹期及未成熟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30, 15.48, 13.19和14.82℃, 有效积温依次为88.36, 679.51, 159.73和952.04日·度。 这些结果为紫斑谷螟的繁殖提供了基础参考数据, 对指导虫茶生产有实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微红梢斑螟蛀道节肢动物种群结构及生态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我国江苏、安徽和广东7个不同林型的松树林地,对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蛀道节肢动物种群结构及生态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微红梢斑螟蛀道节肢动物种群隶属2纲9目13科,分别为蛛形纲蜘蛛目、蜱螨目,昆虫纲弹尾目、革翅目、啮虫目、半翅目、缨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利用相对优势指标判别微红梢斑螟蛀道节肢动物优势种有螨科和隐翅虫科,丰盛种有跳虫科,常见种有啮虫科、蠼螋科、蚁科、锯谷盗科、象甲科、蓟马科和茧蜂科,偶见种有小蠹科、蝽科和微蛛科;利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对各种群生态位计算表明,隐翅虫科与微红梢斑螟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说明在各种群中隐翅虫科与微红梢斑螟的跟随关系最为紧密;利用聚集度指标法判别优势种群隐翅虫的空间分布属于聚集型分布,用零频率方法计算隐翅虫种群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型,种群类型为聚集度逆零频率制约型。  相似文献   

10.
《环境昆虫学报》2014,(6):933-938
螟黄赤眼蜂 Trichogramma chilonis是害虫生物防治中一种重要的卵寄生蜂,其在防治害虫的同时,也会受到田间杀虫剂的影响。本研究选择高效氯氰菊酯和啶虫脒亚致死剂量,以两性生命表法计算种群参数,揭示了这两种药剂亚致死剂量对该种群生长、繁殖的影响。试验测定了高效氯氰菊酯和啶虫脒对螟黄赤眼蜂的亚致死剂量LC20值分别为0.119和1.091 mg/L。研究结果显示,经亚致死浓度LC20的啶虫脒处理后,螟黄赤眼蜂的寄生卵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寿命(1.17 d)显著缩短,种群参数(内禀增长率 rm、周限增长率λ、净生殖力R0和世代平均历期T)均低于对照,其中净生殖力R0(27.573)显著低于对照(P<0.05)。经亚致死剂量LC20的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后,螟黄赤眼蜂的单雌产卵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试验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的亚致死剂量对螟黄赤眼蜂的增殖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亚致死剂量的啶虫脒则会影响螟黄赤眼蜂的寄生能力,在螟黄赤眼蜂盛发期,田间施用啶虫脒时,应注意其残留量对螟黄赤眼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松梢挥发物与松梢隐翅虫之间的化学信息联系,本文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松梢隐翅虫雌、雄成虫对松树健康梢、微红梢斑螟幼虫虫害梢以及虫粪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马尾松、火炬松、黑松虫害梢对松梢隐翅虫雌、雄成虫的引诱作用都显著高于对照,其中马尾松虫害梢对雌、雄成虫的引诱作用最强。对健康梢、一、二年生马尾松虫害梢以及虫粪的选择结果表明,雌成虫选择顺序为:微红梢斑螟幼虫虫粪二年生虫害梢一年生虫害梢;雄成虫选择顺序:二年生虫害梢微红梢斑螟幼虫虫粪一年生虫害梢。总体上,松梢隐翅虫雌、雄成虫都明显选择虫害梢,对健康梢有一定的驱避性。本文可作为进一步研究松梢隐翅虫成虫林间扩散行为、探索其作为载体昆虫携带病原物开展微红梢斑螟生物防治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温度对以白茶为寄主的米缟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温度对以白茶为寄主植物的产虫茶昆虫米缟螟生长发育的影响,分别设置5个温度条件(31、28、25、22、19℃),研究温度对米缟螟各虫态平均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和存活率的影响,计算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温度对米缟螟各虫态平均发育历期影响显著,除卵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外,幼虫、蛹及未成熟期的发育历期均在25℃达到最小值,分别为(249.53±23.83)d、(12.94±1.27)d和(273.00±24.19)d;除蛹外米缟螟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极显著相关,其中卵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线性相关,幼虫、蛹和未成熟期则呈抛物线相关;温度显著影响各虫态存活率,卵、幼虫、蛹及未成熟期各虫态存活率均在25℃最高,分别为94.0%、73.8%、91.3%和63.4%,22和19℃次之,31℃最低;幼虫及蛹存活率在31℃均为0,表明米缟螟不耐高温;卵、幼虫、蛹及未成熟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21、17.12、14.76和16.47℃,有效积温分别为117.94、870.88、149.70和1442.75日·度.研究结果与米缟螟在贵州息烽地区一年发生2至3代的事实大致相符.  相似文献   

13.
大螟是安徽省白湖农场的主要水稻害虫,列为病虫预测的主要对象。过去由于没有摸清它的越冬场所,常以稻根、芦苇和茭白遗株为越冬检查对象,往往见越冬虫口很低,而翌年第1代的发蛾量却较多,与实际越冬虫口有出入;无法掌握次年第1代的虫情,预测预报常不够准确,防治工作也容易形成被动。为了纠正这一缺陷,去年冬季检查时,从慎密而深入的调查工作中,发现三棱草是大螟越冬的主要寄主。据检查每百丛三棱草中有大螟幼虫48—64头、荸荠白螟(学名待定)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了豇豆荚螟Maruca vitrata Fabricius在武汉地区春豇豆开花结荚期的为害情况,并分析了幼虫分布的虫龄结构。结果表明,豇豆荚螟在豇豆开花结荚期对花的危害率显著高于豆荚;百花虫量和百荚虫量最高分别为65头和15头,分别位于盛花末期和盛荚中后期。花器中1龄幼虫比例显著高于3~5龄幼虫,而荚中4龄和5龄幼虫比例显著高于1~3龄幼虫。豇豆花不同部位的虫龄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如花药中的1龄幼虫比例显著高于3~5龄幼虫;花萼中1~3龄幼虫比例显著高于4龄和5龄幼虫;而子房中各龄期幼虫分布比例不存在显著差异。花萼中各龄期幼虫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花药和子房。本研究明确了豇豆荚螟幼虫在豇豆开花结荚期的为害情况及虫龄结构,对于制定该虫的科学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楸蠹野螟幼虫龄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诚进  耿炳田 《昆虫知识》1991,28(4):240-242
<正> 楸蠹野螟Omphisa plagialis Wileman幼虫龄期的确定较困难。原因是该虫在林间的生长发育极其分散,各虫态、各龄幼虫交错在一起。而用楸树嫩枝在室内饲养,幼虫稍受惊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化红脉穗螟寄生蜂繁育技术,为该虫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室内饲养研究了红脉穗螟幼虫寄生蜂褐带卷蛾茧蜂和蛹寄生蜂周氏啮小蜂(海南种)对4种昆虫的寄生效果,并对最佳接种比例进行筛选。[结果]褐带卷蛾茧蜂对大蜡螟幼虫寄生效果优于米蛾幼虫,且对黄粉虫和大麦虫幼虫不表现寄生特性,褐带卷蛾茧蜂和大蜡螟幼虫的最佳接种比例为1∶1和2∶1,其中在2∶1接种比例处理中的寄生率和单寄主产蜂量分别为76.67%和34.60头;4种昆虫蛹均可用于繁育周氏啮小蜂,从寄主的繁育成本和寄生效果分析,以黄粉虫蛹效果较最佳,接种蜂虫比以2∶1为宜,此时的单寄主产蜂量为148.60头。[结论]寄主和接种比例不同会影响寄生蜂的寄生效果,本研究中褐带卷蛾茧蜂适宜寄主为大蜡螟,最优蜂虫比为1∶1和2∶1,周氏啮小蜂(海南种)适宜寄主为黄粉虫,最优接种蜂虫比为2∶1。  相似文献   

17.
在广泛利用马蜂防治棉铃虫的同时,发现麻雀、蜘蛛、蚂蚁、胡蜂巢螟等是它的天敌,而以胡蜂巢螟危害最重,蜂巢被害率一般在40%左右,重考达80%以上,严重影响了蜂群的壮大。为了解决生产上的需要,我们于1975、1976年,对胡蜂巢螟进行了初步的观察。 胡蜂巢螟(Hypsopygia mauritialis Boisd)又叫马蜂窝螟、巢虫、巢蛾。属鳞翅目,螟蛾科。 在虞城县一年发生四代,以幼虫越冬,次年5月上、中旬化蛹,下旬羽化成虫。成虫体长7—8毫米,翅展16—18毫米,休色鲜艳,雌虫大于雄虫。羽化后一天开始交尾产卵,卵期4—5天。幼虫灰白色,体长16毫米,体形较细长,行动灵敏。蛹长6—10毫米,棕褐色或淡褐色。幼虫期11—12天,蛹期10—11天,共历  相似文献   

18.
水稻钻蛀性害虫主要包括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目前,对于二化螟和大螟的防治仍主要采用化学药剂。但是,在杀虫药剂的胁迫下,部分螟虫会接触到低剂量的杀虫药剂,导致部分个体产生亚致死效应。为明确亚致死剂量茚虫威和氯虫苯甲酰胺是否对水稻螟虫取食有刺激作用,本实验通过稻苗浸渍法测定这两种农药对水稻螟虫的毒力,确定亚致死剂量LC_(10)和LC_(25),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种药剂亚致死剂量对螟虫取食水稻3 d后营养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茚虫威对二化螟和大螟的LC_(10)分别为5.420、4.707 mg/L;LC_(25)分别为10.246、8.462 mg/L。氯虫苯甲酰胺对二化螟和大螟的LC_(10)分别为7.601、5.517 mg/L;LC_(25)分别为14.361、10.981 mg/L。生长发育和营养指标测定发现,亚致死剂量茚虫威处理二化螟幼虫后,除YLC_(10)处理组的近似消耗率(AD)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其余指标与对照组比均无显著差异。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处理二化螟幼虫后,除LLC_(25)处理组的体重增加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处理组食物消耗量和体重增加量均显著上升;除LLC_(25)组的粗生长率(ECI)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处理组近似消耗率和ECI均显著下降。LLC_(10)处理组二化螟幼虫的相对消耗速率(RCR)显著高于对照组。亚致死剂量茚虫威和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大螟幼虫后,体重增加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茚虫威YLC_(10)和氯虫苯甲酰胺LLC_(25)处理组的相对生长速率(RGR)、相对消耗速率(RCR)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各组干物质积累曲线,我们发现除氯虫苯甲酰胺LLC_(10)处理组外,其余处理组的二化螟幼虫干/鲜比大于对照组,说明这些处理组幼虫取食水稻后干物质积累比对照组快;除茚虫威LC_(25)处理组外,其余处理组的大螟幼虫取食水稻后干物质积累比对照组快。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亚致死剂量(LC_(10)、LC_(25))茚虫威和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螟虫取食、营养、消耗等指标存在一定影响,某种程度上能够刺激水稻螟虫的取食和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川东的竹绒野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竹绒野螟Crocidophora evenora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绒野螟属。分布于四川、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广东等省。 在川东,竹绒野螟主要为害白夹竹、寿竹、未见为害慈竹。1979年,梁平县竹山区11万亩竹林内,有9万多亩发生竹绒野螟为害,被害株率达89%,平均每株有虫苞96.3个。竹子被害后,叶片枯白大量脱落、长势减弱、发笋量减少。当年6月,在1.7万亩上,用飞机喷洒马拉松乳剂、乐果乳剂、晶体敌百虫等农药,杀虫效果仅2—19.7%。为了解决这一生产中的问题,1979—1981年,我们对此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0.
研究发现嘉兴地区危害香樟树的丛螟科害虫为橄绿瘤丛螟Orthaga olivacea(Warren),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做了研究。该虫较为喜欢危害5~10年生香樟树,多头幼虫聚集在一起取食叶片,并缀合受害叶片成鸟巢状虫苞。在嘉兴地区1年发生2代。根据计算幼虫可分为7龄,符合Dyer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