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于小波 《化石》2023,(1):44-51
<正>蒂莉·埃丁格(Tilly Edinger,1897-1967)博士是20世纪的著名犹太女科学家,被誉为是“古神经学”的创始人。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德国,埃丁格是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的少数女性之一。在埃丁格之前,人们对脊椎动物脑演化的认识,几乎完全依赖解剖学家对现生动物脑结构的比较研究。埃丁格基于自己的古生物学和神经学背景,将分类学、地层年代和功能研究结为一体,单枪匹马地创建了“古神经学”这一新领域。古神经学研究化石动物的脑结构,把演化的时间概念纳入神经学的研究之中,探索神经系统在不同动物类群中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2.
你相信吗,要了解几万年前甚至几亿年前的动物的脑子是什么样子,动物的脑化石可以告诉我们许多东西。这些亿万年前动物的脑化石的内模,有时可以保留着脑和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形态构造;这就为我们探索遥远时代许多已绝灭的动物的神经系统形态,打开了神秘的大门。这门学科——古神经学是古生物学领域里近来颇为活跃的一个分支。最近,据美国《科学》杂志1976年刊载,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位学者拉丁斯基,通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的发掘队从1954年9月22日到11月12日在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发现了三枚人类牙齿的化石和二千多件石器,以及三十多箱包括至少26种脊椎动物的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将有重要贡献。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的研究确定:这个丁村化石人,是属于黄土时期以前和泥河湾时期以后在汾河下流居住的原始人类。它的地质时代,和北京附近周口店所发现的“中国猿人”的时代大致相同。经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杨钟健换算结果,认为这是大约十五万年到六十万年前的原始人类。据人类学家吴汝康的初步观察,丁村化石人比“中国猿人”较为进步。这种人使用的石器,用一种黑色的火成岩制成。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研究员裴文中的初步研究,认为石片制作方法简单,形式很原始。和这种人类化石同时发现的还有犀牛、象、牛和马的化石。(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古籍中,无论是古脊椎动物化石知识,还是古无脊椎动物化石知识和古植物化石知识,以及对化石形成原因和过程的认识,都有极为丰富的记载。在世界古生物学史上,一个国家有如此丰富而古老的记载,可以说唯有中国。我们理所当然地要给予很好地挖掘和整理,以便继承和发展。下面笔者先叙述古脊椎动物化石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5.
陈哲英  王太明 《化石》2000,(2):16-19
化石是古代各种生物的遗体被埋在地下 ,经过矿物质的长期填充和交替等作用逐渐形成的。由于它和沧海桑田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此成为古生物学、地质学、古气候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资料。一、化石的科学价值1960年12月31日 ,中国科学院在给国务院“关于保护古脊椎动物化石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是这样评价化石的作用的 :“古脊椎动物化石 ,是地质工作者鉴定和对比地层、了解地球历史的重要根据 ,是生物学家、古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动物和人类起源、发展历史及其规律的珍贵材料。同时 ,也是群众学习并认识自然和人类历史及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化石》2015,(3)
<正>2014年4月12至23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自贡恐龙博物馆组织实施了西南地区中生代地层及古脊椎动物的踏勘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调查,回想此行,有感而发。此行以自贡和禄丰为起终点,寻找中间可能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点。众所周知,四川自贡和云南禄丰发育良好的侏罗纪地层,地层连续性好、层序清楚,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恐龙化石和其他古脊椎动物化石,特别是两地大规模恐龙化石埋藏  相似文献   

7.
秦嗣华 《化石》2001,(2):19-19
近日 ,在山东省日照市黄海岸边沙滩上发现了一块古动物化石。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为古脊椎动物大象的下牙化石。属真象类 ,是古菱齿象。化石呈灰褐色 ,重5公斤 ,石化保存程度好 ,牙齿上还有水中浮游动物遗体化石。在黄海岸边发现古大象化石还是第一次 ,它的发现为人们对古脊椎动物的认识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同时对研究我国更新世中、晚期古脊椎动物群分布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一枚不完整的象牙 ,嚼面下陷 ,表明它是一枚下牙 ,它齿冠高 ,齿脊频率可能齿4,白垩质丰富 ,是属真象类中的古菱齿象 ,也可能是南方象 ,这两…  相似文献   

8.
织机洞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织机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从1990年至1995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发掘,面积近100平方米,地层堆积厚达20多米,划分为23层,其中第21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第18层向下含有古脊椎动物化石和旧石器时代制品。发掘出土石制品6546件和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通过对部分古脊椎动物化石和遗物的分析,它是一处以旧石器遗存为主,兼有全新世遗存的洞穴遗址;经对石制品初步研究,它具有中国北方以小石制品为主的旧石器时代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9.
《化石》2015,(4)
<正>最近得知程政武先生去世,不由回想起多年来与他交往中的点点滴滴,脑中不时浮现他的音容笑貌。程先生生前供职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重点是二叠纪以及中生代的陆相地层及脊椎动物。他一生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发现了大量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地点,包括最早的蝾螈化石以及甘肃省玉门的大山口动物群,为古脊椎动物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以此短文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也借此纪念这位杰出的  相似文献   

10.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里的生物遗体或遗迹。骨化石,俗称“龙骨”,就是古脊椎动物的遗骸。完整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比较稀少的,通常找到的骨化石都只是一些零散的骨头或牙齿。有时候,即使只是一小块化石,对于帮助解决产化石地层的地质时代,对于了解古地理、古气候条件和生物进化的历史,也可以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下面用几个实际例子来说明一块骨化石在地层或生物史上的意义。渤海海底的披毛犀牙齿  相似文献   

11.
正山西省位于古老的华北板块,自二叠纪(距今2.99~2.52亿年)至今,其境内的陆相地层中保存了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这其中,尤以二叠-三叠系的早期四足类以及新生界的古哺乳动物倍受瞩目,例如中三叠统二马营组的"中国肯氏兽动物群"、保德三趾马动物群等动物群在国际学术界颇负盛名,而对山西省古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几乎是与古脊椎动物学这一学科在中国的诞生、发展和进步同步进行的。早在1920~1921年,即有奥地利古生物学家  相似文献   

12.
1国际古脊椎动物学电子邮递论坛简介国际古脊椎动物学电子邮递论坛(或称网上论坛)是为人们探讨古脊椎动物学的有关问题而设置的。其内容包括脊椎动物各门类的起源和演化、系统学方法论、化石采集和修理技术等。在这一论坛,人们不是通过在讲台上作演说来发表自己在古脊椎动物学的某个方面所抱有的观点和看法,而是通过国际互联网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或了解别人对您所关心的问题有什么样的看法。您可将您对古脊椎动物学某一问题的看法通过国际互联网用电子邮件寄至该论坛(这一过程又被比喻为张贴板报),该论坛会将您的邮件或板报转寄…  相似文献   

13.
董冰冰 《化石》2005,(4):19-19
位于西直门外的中国古动物馆是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包括科普教育娱乐一体的综合性博士馆,自开馆以来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现在为了更加丰富化石爱好及游客的参观内容和了解古生物化石的知识,在十一来临之际,中国古动物馆之古脊椎动物馆一层西侧新添特展:  相似文献   

14.
早在十八世纪末就已定形的古脊椎动物学如今已不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此,打算向读者陆续介绍一点古脊椎动物学的研究简史。下面我们先从人们早期对脊椎动物化石的认识开始。  相似文献   

15.
国国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但一直到本世纪的二十年代,才开始有我国学者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1927年,杨钟健教授的专著《华北新生代啮齿类化石》的出版,标志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诞生。解放前的二十余年中,我国古脊椎动物(包括古人类)化石的研究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外国古生物工作  相似文献   

16.
河狸化石在江南的踪迹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今年4月份,派人前往苏南的太湖中的西山小岛,调查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的文化遗物。这个地点是上海市文管会在太湖地区购买石料时发现的。它是属于石灰岩山头上的裂隙堆积。在这次现场采集到的少量的动物化石之中,有一种河狸化石,仅有一两个不完整的牙齿代表。河狸科(castoridae)的化石通常是作为北方动物羣的种类,代表比较寒冷的气候。在我国更新世时  相似文献   

17.
古代的动物和人类是怎样生病的?这不仅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而且对探讨古病理(研究古代人类和动物得病的原因和情况)以及了解古代动物和人类的生活情况都可以提供十分宝贵的材料,因此古生物学、医学工作者都十分重视大自然留下的病历——病态化石。毫无疑问,许多带有病态的标本都被破坏了,但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也可以保存一些化石的病例。这些内科、外科的一系列病例告诉我们:动物和人类生病的现象是由来已久,而且是比较普遍的,这里仅就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中常见的病态作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山西榆社一蛙化石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本文内所记述的材料系1955—195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野外队在山西武乡榆社一带进行古脊椎动物化石调查发掘时采集的,在同层位中还有大量的鱼化石,已由刘宪亭、苏德造研究。这部分两栖类化石保存得相当完整,经笔者观察系属于蛙属(Rana)一新种,这不但代表蛙化石在山西省的初次发现,而在地史分布上也很有意义,故记述于此。本文在完成过程中,承刘宪亭先生给予多方面的指导;成都医学院刘承钊教授惠赠有  相似文献   

19.
“河套人”的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流过內蒙伊克昭盟南部的无定河上游,早在1922年就发現了更新世晚期的人类化石;所得的材料(一枚門齿化石),經过研究后,名之为“河套人”。它代表了旧石器时代中期在我国北方生活的一种原始人类。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室今年夏天組織了一个野外工作队,从調查这个地区的第四紀地貭概况和其变化的历史入手,研究过去各个旧石器时代文化遺址和人类化石出土地点,并扩大  相似文献   

20.
《化石》2012,(4):57-58
为共同推动中国古生物化石的科学研究,发展科普教育和古生物化石保护事业,搭建更广泛的古生物和地质环境保护公益平台,我会资助并协办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四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