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4.
质体非均衡分裂时,其传递和分配情况复杂,重组状态多。本文分析了突变质体在各种分配情况下得到的概率,条件概率、联合概率和一细胞至少含m_0个突变质体的概率公式及计算示例。讨论了它们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某些物种的蚜虫中,雌性个体成熟较晚,可以认为是雄性个体的“侄女”。当冬季即将来临,剩余时间就不能满足发育需求时,发育延迟了,发育延迟应当也终止了雌性功能上的投资。然而,最近的证明表明,雌性功能的投资并不停止。这种未预料到的发现可能归因于一种进化限制因素,归因于雄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对配偶的竞争,或归因于不能预测导致随机非遗传多型性的最后期限。本文讨论了这三种可能性,最后一种可能性由于暂时性地解释了雌性功能中的连续投资而是一种可取的解释。尽管延缓发育和开始繁殖的最后期限常见于那些生活在严寒地区的、雌性发育迟缓的蚜虫,本文的观点也适合于一个性别成熟较晚的、具有繁殖最后期限的任何一个蚜虫物种。  相似文献   

6.
利用Lyapunov方法与K.lto公式及鞅的理论,研究了随机Lotka-Volterra系统正平衡点的全局渐近稳定性.得到了随机全局渐近稳定的主要定理,并以确定性系统的全局稳定性作为定理的推论.  相似文献   

7.
郑秀灯  李聪  冯天娇  陶毅 《生物多样性》2020,28(11):1304-232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 演化博弈理论及其进化稳定对策的概念不仅被广泛地应用于解释动物行为的进化, 而且也被成功地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然而, 在随机波动环境中演化博弈动态的随机动力学性质始终没有被清晰地认识, 并且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理论问题。本文简单介绍了我们最近所提出的随机进化稳定性(stochastic evolutionary stability, SES)的概念。随机进化稳定性不仅是经典进化稳定对策(evolutionarily stably strategy, ESS)概念在随机环境下的自然扩展, 而且为揭示在随机环境中动物行为的演化动态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运用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相互作用的规律,本文从理论上提出了密码子在遗传密码表中的分配原则,它与迄今所发现的一些线粒体内和线粒体外的密码表都相符合。  相似文献   

9.
名额分配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继文〔1〕之后续论名额分配问题中的X~2拟合方法的特性.给出了名额分配的区域图和不违反公平分摊原则的几个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0.
应用随机PCR方法鉴定一株真养产碱杆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随机引物PCR技术从新建细胞培养室空气中获得一段长414bp的片段,通过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测序列与真养产碱杆菌主要参考菌株的同源性分别高达79%-83%,由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真养产碱杆菌主要参考菌株的同源性高达86.4%-89.1%,从而确定所分离菌株为真养产碱杆菌。  相似文献   

11.
寄生蜂性别分配行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寄生蜂是性比分配行为领域的研究热点对象,其性别决定方式为单双倍型,一般情况下,未受精的单倍型卵发育成雄蜂,受精的二倍型卵发育为雌蜂。局部配偶竞争和近交等因素使得偏雌性比成为这类生物的进化稳定策略;其性比具有可调节性,产卵个体可以根据对产卵环境的判定来调控后代性比,从而获得最大适合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局部配偶竞争理论阐述了寄生蜂性比的这种可调节性,成为进化论的优秀论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随机引物PCR技术从具有腹泻、呼吸道症状及肾脏病变的肉鸡及无明显症状但生长迟缓的鸭体内获得一段长1171bp的片段,将此片段克隆入pMD18-T载体,测序后将序列用网上的BLAST软件和DNASTAR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测序列与IBV主要参考毒株的同源率为82.0%-94.4%,与国内主要毒株CK/CH/LGD/04III、CK/CH/LGD/04II、chicken/JS/YZ07/2008、CK/CH/LSC/99I、SAIBK的同源率较高,达92.4%-94.4%,与国外毒株M41、H120、Beaudette、IBV4/91的同源性较低达85.2%-87.9%,从而确定所分离毒株ZZ2004为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13.
快速、有效筛选新的功能基因——差异显示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夏   《微生物学通报》2003,30(3):110-112
真核生物mRNA差异显示技术 (mRNADifferentialDisplay)的创立及其对该技术的一系列改进 ,为研究与生殖、发育、细胞分化、癌变、病变、衰老、程序化死亡及抗逆性与抗病性等生命过程有关的基因的差异表达 ,以及有关基因的分子克隆提供了有效工具。本文将就引物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4.
在原有的Gauss白噪声刻画环境噪声项的基础上,考虑环境不可预知的跳跃性变化,运用Lévy白噪声建立了有界环境中的随机生物种群模型.并且,引入随机奇异控制来描述投资者的最优采收策略.进一步地,构造一族有着不同起点的控制问题,利用动态规划的思想,给出了最优采收控制问题解的充分条件,进而,将随机控制问题的求解转化为确定型偏微分方程的求解.  相似文献   

15.
定向进化是改造蛋白质分子的一种有效的新策略。主要是在实验室里模拟自然进化过程,通过由易错PCR、致突变菌株诱变等方法对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进行随机诱变,由DNA改组、随机引导重组和交错延伸等方法进行突变基因体外重组,设计高通量筛选方法来选出需要的突变株。它不仅可快速产生工业上有用的新酶,而且对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PCR和随机引物标记探针的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标记法和随机引物标记法对小白鼠、欧洲田鼠(M icrotus arvalis和Pitymys duodecim costatus)的Sry基因保守区进行地高辛标记,结果显示PCR标记的探针灵敏度要高于随机引物法,同时对两种标记方法进行了比较,为进一步进行Southern杂交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随机区块法在空间点格局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春雨  赵秀海 《生态学报》2008,28(7):3108-3115
利用一种以随机模拟技术为基础的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随机区块法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中5个主要树种的空间格局及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随机区块法利用ICS(t)=s2(t)/x(t)-1来衡量不同尺度t上空间点的分布格局,并通过随机模拟技术构建零假设的95%或99%置信区间,以确定空间点格局偏离零假设的显著性程度.结果表明,除蒙古栎、山荆子、怀槐为随机分布外,其它树种均在局部空间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并且绝大多数种对或种组在局部空间尺度上呈正相关关系.随机区块法克服了小样方统计法研究尺度单一的问题,也避免了以空间点距离为基础的点格局分析过程中边缘效应带来的影响和误差,尤其是在多变量点格局分析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给出了一类具有随机周期移民扰动的非线性m增生人口发展方程随机周期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结论。  相似文献   

19.
檵木生物量分配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量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反映了植物适应环境的生长策略,是物种进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核心问题。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灌丛是中国亚热带灌丛生态系统最具优势的一种灌丛类型。该研究以该灌丛建群种檵木为研究对象,采用整株收获法在个体水平上研究了器官间的异速生长、生物量在各器官间的分配以及与个体大小、灌丛更新起源和生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檵木地上-地下相对生长关系符合等速生长规律,但随径级增大其等速生长关系可能发生变化;较小径级檵木叶-茎、叶-根为等速生长,随径级增大转换为异速生长。不同灌丛起源间,檵木叶-茎、叶-根相对生长存在显著差异。器官间相对生长的尺度系数与生境因子无显著相关关系,灌木层盖度和坡度通过影响檵木生长初期器官间的相对生长影响其生物量在器官间的分配。檵木平均叶质比为0.11,茎质比为0.55,根质比为0.34,根冠比为0.65。随径级的增大,茎质比(0.50–0.64)逐渐增大,叶质比(0.12–0.08)、根质比(0.38–0.28)和根冠比(0.91–0.43)逐渐减小。在次生灌丛中,檵木叶质比为0.12,根质比为0.33;在原生灌丛中,檵木叶质比为0.07,根质比为0.36。生物量向地上部分的分配与灌木层盖度正相关,叶质比与坡度负相关,根质比与年平均气温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随个体增大,檵木器官间的相对生长关系由等速生长转换为异速生长,生物量向地上部分的分配增加,地上生物量更多地分配到茎干中;干扰通过影响器官间的相对生长影响生物量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干扰导致生物量向叶的分配增加,向根的分配减少;光照减少促进生物量向地上部分的分配,坡度增加导致生物量向叶的分配减少,年平均气温升高促进生物量向根系的分配,年降水量的变化对生物量分配无显著影响。檵木生物量分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最优分配假说。  相似文献   

20.
5种毛茛科植物个体大小依赖的繁殖分配和性分配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繁殖分配和性分配是生活史理论的核心问题,一直受到生态学家、进化生物学家们的关注。通过对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3 500 m)及亚高山草甸(2 900 m)毛茛科5种虫媒两性花植物花期的繁殖分配和性分配的研究发现:1)个体越大,繁殖投入越高,繁殖分配越低,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2)性分配是个体大小依赖的,大个体更偏向雌性器官的资源投入,花粉胚珠比与个体大小的关系较复杂,因种而异;3)花期雌雄功能之间存在资源分配上的权衡(Trade-off),并且种群之间有差异,表明其受环境条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