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丁香潜叶跳甲Argopistes hoenei Maulik属鞘翅目,叶甲科(Chrysomelidae),跳甲亚科(Alticenae)。此虫自1934年根据在上海于女贞Ligustrum ovalifolium上采集的标本定名后,迄今未见有关生物学方面的报道。1979年笔者在沈阳农学院后山上发现此虫为害朝鲜丁香(关东丁香)Syringa palibiniana Nakai,近年来日趋严重。此虫幼虫潜食丁香叶肉,在叶面上形成蛇形蜿蜒的潜痕,虫数多时,食痕密集,叶片变黄、焦枯并提早落叶,8月以后重新萌发新  相似文献   

2.
<正> 中华萝藦叶甲Chrysochus chinensis Baly属于鞘翅目肖叶甲科,广布于我国的东北、内蒙、青海、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浙江、湖北等省,在北方为常见优势种。此虫的食性复杂,主要取食萝藦科的鹅绒藤、地稍瓜、雀瓢,夹竹桃科的茶叶花,豆科的紫云英,旋花科的香藷等。成虫食叶,幼虫食根,为害较重。由于此虫幼期生活于土中,生活习性过去未见系统报道,因此我们在北京地区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甘薯叶(虫甲),又称甘薯华叶虫、甘薯猿叶虫、红苕金花虫等,属鞘翅目叶(虫甲)总科肖叶(虫甲)科。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四川诸省区为害甘薯十分严重。成虫喜吃薯苗顶端嫩叶,特别在幼苗期,常使顶尖折断,幼苗枯死;幼虫啃食土中薯块(图1)或薯茎的地下部分。据记载,成虫在土中产卵。1972年河北省原天津地区农科所和蓟县农业局送来与此虫类似的标本和详细生物学资料,记载此虫在蓟县上仓公社青甸洼麦田连年大发生,对甘薯为害不大,对小麦为害则相当严重。成虫在小麦穗部以下没有叶鞘包围的茎部咬许多小孔(图2)并产卵其中,造成白穗、秕粒或经风吹麦穗折断,当地称之为麦颈叶(虫甲)。此虫分布广泛,遍布全国各省区。由于成虫外部形态变异大,在分类鉴定上一直存在问题,人民来信也常询问。南北方究竟是一个种还是两个种?如果是一个种,为什么南方  相似文献   

4.
研究叶寿命与叶片虫食相关性对揭示常绿树种的生活史特征及生态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静态生命表和野外观测分析江苏宝华山5个主要树种叶寿命及虫食频度,并对叶属性进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1)5个树种叶预期寿命不同(P0.05),介于1.26~2.47 a,平均1.80 a。2)不同树种叶片虫食频度不同,平均为34.74%,且同一树种现存叶片的虫食频度随叶片龄级的增大而增大。3)5种植物的叶寿命和虫食频度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叶片硬度、厚度、含水量和LMA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1主成分贡献率达92.57%,并且虫食频度与第1主成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因此推测,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不同常绿植物,其叶寿命越长,虫食频度也越高;其虫食作用不仅与物种的多度有关,而且与不同叶属性的综合作用(而非单一叶属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 漆树双钩跳甲Ophrida scaphoides Baly属鞘翅目,叶甲科,跳甲亚科,群众习称为小金花虫,又称背屎虫。该虫为食叶害虫,食性单一,仅为害漆树Rhus verniciflua Stokes各品种,如阳高大木、冲天小木等。  相似文献   

6.
甘薯小龟甲(Cassida sp.)属鞘翅目、叶(虫甲)科。浙南山区农民叶青龟甲、番薯蛄、南风蛄等。它的分帽,调查已知的有平阳、瑞安、永嘉、青田、丽水、云和、泰顺、乐清、文成等十余个县,局部地区为害相当严重。据调查:1955年平阳山门区青街乡有一片干南山地,约有40余亩早插薯地,因越冬小龟甲集中为害,食尽全叶,不得不重新播插,但仍有严重缺苗。1956年5月在白沙乡沿海涂园中检查:亦有4—5块早插薯地被小龟甲食尽全叶,造成严重缺株。1957年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了我国西部的五个叶(虫甲)新种,其中两种隶属于小距(虫甲)亚科Zeugophorinae的小距(虫甲)属Zeugophora Kunze,三种隶属于叶(虫甲)亚科Chrysomelinae的猿叶(虫甲)属PhaedonLatreille。目前一般把Zeugophora与Pedrillia Westwood并为一属,成为同属的两个亚属。我们认为两者仍应分立:Zeugophora是一个古北属,体形较狭,复眼近乎完整,前胸后角无突出长毛;Pedrillia是一个亚非属,体形较宽,复眼凹切颇深,前胸后角具三、四根突出长毛。  相似文献   

8.
乌桕的食叶害虫种类颇多,在闽北永安、建阳一带,食害比较严重者首推大桕蚕与小桕蚕。而前一种在上述两地,已发现有大量发生的现象。 有关大桕蚕的观察记载,最早可能是Donovan(1842);往後有Sowerby(1925,1928)和Chan(1929),尤其後者曾经发表了相当详细的研究报告。从经济观点出发,他们是着重於丝茧的应用;笔者等却为歼除害虫、保护乌桕生长起见,前後在永  相似文献   

9.
叶片的虫食主要发生在展叶期。虽然展叶期短暂, 它却可能是了解植食性昆虫和植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关键。为了解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在展叶期叶片的虫食格局和展叶方式对叶片虫食的影响, 研究了栲树展叶期内的虫食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 栲树展叶的两个阶段(折叠期和打开期), 虫食叶片的格局存在较大的差异, 打开阶段的日虫食频度和日虫食率显著高于折叠阶段(F1, 32=8.97, p=0.005 4; F1, 32=12.38, p=0.001 4), 展叶期最终叶片虫食频度为50.72%, 叶片虫食率为8.25%。折叠期叶片主要受到低强度的虫食, 打开期叶片虫食则以较大强度的虫食为主。展叶期叶片的虫食主要发生在夜间, 夜间虫食率显著高于日间虫食率(t=2.51, p=0.017), 变化趋势与日虫食率一致。栲树叶片在展叶的两个阶段可能采用了不同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0.
小黄鳃金龟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福田 《昆虫知识》1991,28(5):285-286
<正> 小黄鳃金龟Metabolus flavescens Brenske是山西省晋中地区果树的主要害虫。该虫在国内主要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北京等省市。该虫主要以成虫为害,取食核桃、苹果、梨、丁香、海棠等果树的树叶,特别喜食核桃叶,严重影响果树的座果率及树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4.
15.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6.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7.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