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棕灰夜蛾 Sarcopolia illoba(Butler)是鳞翅目夜蛾科害虫。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苏联、日本、朝鲜、印度等地。幼虫多食性,为害烟草、甘蓝、马铃薯、甜莱、大豆、豌豆、菜豆等作物。1984年在哈尔滨大豆田中,从该虫幼虫自然死虫体内分离出一株核型多角体病毒。我们对该病毒的形态学进行了观察。这种病毒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并对12种夜蛾科害虫:迹幽夜蛾(Discestra stigmosa)、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黄地老虎(Scotia segetum)、小地老虎(S.ipsilon)、银纹夜蛾  相似文献   

2.
<正> 在黑龙江省各甜菜产区,为害甜菜的切根虫除了白边地老虎、小地老虎及黄地老虎之外,还有黑三条地老虎Euxoa trifurca(Evers-mann)(属鳞翅目、夜蛾科、切根虫亚科)。 该虫分布于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呼兰、双城、海伦、密山、宝清、林甸、富裕、友谊农场及九三农场等。寄主作物有甜菜、大豆、小豆、玉米、高粱、马铃薯及多种茄科作物。该虫在甜菜幼苗期与白边地老虎混同发生,虽然数量不多,但由于为害期长,为害性较大,因此,也是造成甜菜及其它作物缺苗断垄的地下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3.
我站于1963年曾报道,新疆有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urg)]分布,但小地老虎在新疆的发生情况,尚未见有其他资料。我国各地小地老虎几乎都以春季发生量最大,为害也最重,其他各代数量很少,而我区小地老虎成虫仅见于秋季,春季从未发现过,这一特殊现象,对于研究小地老虎的迁飞、越冬、越夏、防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特将我站在墨玉城郊对小地老  相似文献   

4.
甘蓝薄翅螟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蓝薄翅螟Crocidolomia pavonana(Fabricius)是广西南宁新发现的一种蔬菜害虫。该虫在当地年发生13个世代,卵期2.5~6.5d,幼虫期8.0~13.0d,世代历期18~39.5d。整年均可发生为害,为害峰期在4~6月。主要寄主是甘蓝、白菜、芥菜、萝卜、油菜等。幼虫共4龄,以幼虫咬食寄主的叶片、嫩茎和花,老熟幼虫在土表下化蛹。  相似文献   

5.
茄二十八星瓢虫生活史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punctata(Fabricius),属鞘翅目瓢虫科,俗名茄虱。该虫以成、幼虫为害马铃薯、茄子、大豆、豇豆、番茄等,喜群集于叶背、取食下表皮、叶肉,残剩表皮上有许多透明的凹纹,致使叶片变褐枯萎。近几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变化,马铃薯、大豆等食料终年不断,该瓢虫为害明显加重。我们对该虫的生活史进行了观察,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是危害烟草的重要害虫.为了实现该害虫的绿色防控,本研究测定了小地老虎幼虫对不同食物(小白菜、蕹菜、人工饲料和麸皮)取食的偏好性,评价添加鲜叶类诱食剂时昆虫病原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ll粉剂、S.feltiae SN虫尸剂、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和化学农药敌杀死(溴氰菊酯)对小地老虎的防控而实现对移栽期烟苗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尽管不同时间不同食物吸引的小地老虎幼虫数量有差异,但是这些幼虫对鲜叶类蔬菜(小白菜和蕹菜)具有偏好性.当每株烟苗存在2头小地老虎4龄幼虫时,未添加幼虫诱食剂的情况下,昆虫病原线虫粉剂处理后的烟苗死亡率为56.7%,显著低于绿僵菌处理的74.2%、昆虫病原线虫虫尸剂处理70.0%和对照78.3%,但高于敌杀死(溴氰菊酯)处理的烟苗死亡率37.5%;添加诱食剂后,昆虫病原线虫粉剂处理后烟苗的死亡率为40.8%,显著低于绿僵菌62.5%和昆虫病原线虫虫尸剂67.6%处理和对照62.5%,但与敌杀死(溴氰菊酯)处理的烟苗死亡率39.2%,差异不显著.当每株烟苗存在3头小地老虎4龄幼虫时,不论是否添加小地老虎幼虫诱食剂,昆虫病原线虫粉剂处理后的烟苗死亡率显著低于绿僵菌、昆虫病原线虫虫尸剂处理和对照,但与敌杀死(溴氰菊酯)处理的烟苗死亡率差异不显著.同样,添加幼虫诱食剂后,昆虫病原线虫粉剂处理的烟苗死亡率为36.7%,显著低于未加入小地老虎幼虫诱食剂的处理71.7%.因此,烟苗周围存在2头或3头小地老虎4龄幼虫的情况下,S.carpocapsae All线虫粉剂对刚移栽烟苗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在烟苗周围添加小地老虎幼虫诱食剂能显著降低烟苗的被危害率,为烟田小地老虎幼虫防控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警纹地老虎Euxoa exclamationis(Linnaeus)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警纹地老虎在新疆各地与黄地老虎同时混合发生,各虫态又与黄地老虎相近似,因而两种地老虎常常混淆不清,给研究和测报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对它与黄地老虎的形态做了比较,生物学特性作了叙述。 2.此虫在南疆莎车地区一年发生二代,以滞育的第二代幼虫在土中越冬。越冬深度较黄地老虎为浅。成虫发生期为4月中旬至9月中旬,其间出现两次高峰,第一次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二次为7月上中旬。 3.警纹地老虎虽是杂食性害虫,但其寄主植物范围较黄地老虎为狭。第一代幼虫一般生活在藜科杂草上,作物地除苜蓿外很少发现它的踪迹:第二代主要集中苜蓿、甜菜和马铃薯等作物为害。 4.各虫态历期长短随温度而异。卵期当温度为20℃及26℃时,分别为8-10天、4-6天;蛹期在17-18℃及25-27℃时,分别为25-28天、12-14天;幼虫期第—代以灰藜、甜菜、玉米饲养者,分别为26-33天、33天、37-38天。 5.成虫取食马蔺花蜜者产卵量较取食白菜花及清水者高1.29、2.26倍。幼虫取食甜菜者其成虫产卵量较取食玉米者高1.74倍,蛹重以取食灰藜和甜菜者较重,取食马铃薯和玉米者较轻。  相似文献   

8.
<正> 在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中,对其幼虫的分龄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对小地老虎幼虫的分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头壳宽度、体长、头部及背部特征等来分。1981年我们在饲养小地老虎的第一、二代幼虫的过程中,对小地老虎各龄幼虫的趾钩数目,各节毛片之间的距离及比例,  相似文献   

9.
疆夜蛾生物学与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疆夜蛾Peridroma saucia Hubner又名绛色地老虎、土蚕、切根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是凉山地区旱地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食性杂、分布广,以幼虫为害各种春播作物、蔬菜、牧草、果树等幼苗。我们于1977—1981年,在海拔2,150米左右的昭觉及其有关地区,通过饲养观察和调查,对该虫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部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小地老虎生活习性及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是重大农、林害虫,对它的生活习性和防治等各地已作了不少研究,但在广西迄今尚未曾进行过较系统的研究。据1960年全区农作物害虫普查结果,证明此虫在全区都有分布,为害也很重。区农料所从1958年起,先后对其生活史、成虫和幼虫习性以及防治试验等作了一些观察,现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块茎蛾生物学、生态学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俊杰  张梦迪  高玉林 《昆虫学报》2019,62(12):1469-1482
马铃薯块茎蛾又称烟草潜叶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起源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地区,现已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等100多个国家,是茄科作物的世界性农业害虫,尤其对马铃薯有毁灭性的危害。目前,该虫在我国南方马铃薯产区普遍发生,尤其是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区该害虫发生极为严重,且随着气候的变化该虫可能会扩散到其他马铃薯生产区。马铃薯块茎蛾主要进行两性生殖,少数孤雌生殖,其幼虫钻蛀叶片和薯块危害。初孵幼虫无性二态性,4龄幼虫、蛹和成虫均可依据外形特征进行雌雄区分。马铃薯块茎蛾发生世代数取决于当地的农业气候条件,年发生2~12代。马铃薯块茎蛾对温度有广泛的适应性,且在干燥炎热的年份该虫容易大爆发。马铃薯块茎蛾早期防控主要集中在种植抗性品种、深种、灌溉等农业防治措施上,但化学防治依然是马铃薯生产过程中防治马铃薯块茎蛾的主要方式,由于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该虫对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等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延缓抗药性的发展,发现并筛选到多种对马铃薯块茎蛾具有防治作用的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以(E4,Z7) 十三碳二烯基乙酸酯和(E4,Z7,Z10) 十三碳三烯基乙酸酯为主要成分的马铃薯块茎蛾性信息素在马铃薯块茎蛾监测和防治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桉树、皱叶薄荷等植物源化合物能够抑制马铃薯块茎蛾产卵;转基因抗虫马铃薯、遗传不育技术等绿色防控技术也成为了防控马铃薯块茎蛾的新方法。以往的研究发现使用单一生物防治手段很难达到理想的防控效果,集成与生物防控技术相容的化学物质、自然天敌和病原微生物等技术是有效控制马铃薯块茎蛾种群的重要趋势。本文系统综述了国内外马铃薯块茎蛾发生为害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以期为马铃薯块茎蛾的持续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我们使用1605毒饵,对地老虎幼虫作了连续大面积试验,初步认为效果较好。 1605毒饵是用麦麸(或玉米渣)10斤、水2斤、1605一两配成的。先将麸子倒在盆内,然后将2斤水1两药对好的药液,慢慢倒在麸子上,随倒随搅拌,均匀后盖好,过4—6小时后即可使用。将毒饵放在簸箕内,用木棍顺风播撒。每隔2米施成1米宽的药带。虫口密度大时也可多施一些,施饵时期最好在地老虎幼虫三龄以前(4月中、下旬),这时虫小,抗药力弱,杀伤效果高。因为地老虎白天潜伏,晚上出来为害,所以  相似文献   

13.
我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后山东半部,是一个海拔1,200米以上,气温低,无霜期仅110天左右的高寒区。切根虫在我地是为害农作物的主要地下害虫之一,经1971—1974年调查,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协助鉴定,初步搞清了有以下种类: 发生量大且对亚麻危害严重的有:白边切根虫Euxoa oberthurt(Leech)、黑翅切根虫E.birivia(Schiff)。 在豆类作物区发现或有为害史的有:宽翅地老虎Naenia contaminata(Wlk.)、三叉切根虫Euxoa trifurca(Ev.)、白肩切根虫E.corticea(Schill.)。 已经发现成虫、幼虫寄主尚待查清的有:警纹夜蛾Euxoa exclamattioniss(L.)、彗星切根虫E.duostgna Hampson、西伯利亚地老虎E.sibirica(Boisduval)。  相似文献   

14.
<正> 稻象甲Echincocnemus squameus Billberg,又名水稻象鼻虫,属鞘翅目,象虫科。该虫以成虫和幼虫为害水稻,成虫害叶,幼虫害根,以幼虫为害较重。 历年来,我区水稻秧苗受该虫为害较轻,均为零星发生,但1989年以来,稻象甲发生区域在扩大,为害亦在加重。据查阅有关病虫情报等资料,1990年稻象甲已在我区的兴安、合浦等38个县(市)发生,占我区总县数的44.2%。其中,早稻秧苗受害株率在30~40%的有永福县;在20~  相似文献   

15.
正马铃薯甲虫Leptiontarsa decemlineata(Say)是世界著名害虫,主要危害马铃薯、茄子和西红柿等,野生寄主植物有刺萼龙葵和天仙子等。该虫发源于北美洲落基山山脉,大约170年前随着北美洲栽培马铃薯引入后成为其主要害虫。马铃薯甲虫成虫和幼虫均造成危害,幼虫常将马铃薯叶片全部吃光,在许多国家造成马铃薯减产30%~50%,严重的地方造成90%的产量损失甚至绝收。马铃薯甲虫1993年首次在我国的新疆伊犁地区发现,目前在新疆、黑龙江和吉林3省区的46个县市有  相似文献   

16.
小地老虎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地下害虫之一。为害多种作物的幼苗,其中以玉米、谷子、高粱、马铃薯、甜菜、亚麻及蔬菜等受害最为严重。受害程度因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而异。1959、1961、1964年在内蒙古西部黑河流域和河套灌区均猖獗为害,轻者缺苗断  相似文献   

17.
三化螟寄生菌(Entomophtora sp.)的寄生范围比较广,作者曾接种在不同目、科的17种幼虫体上,除水稻象(虫甲)(Echinocnemus bipunctauts Roel),黄地老虎及小地老虎3种不能感病外,其余14种,均能感病死亡。其名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贡嘎雪山小地老虎迁飞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迁飞问题早为前人提出。通过海面和空中捕蛾以及成虫标记释放,也证明了迁飞现象的客观存在。但由于虫源地、迁飞路线、飞翔过程等一系列问题尚不很明了,根据小地老虎迁飞来追索虫源地乃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从四川各地常年诱蛾情况看,春季从西(偏南)向东(偏北)蛾量是逐渐上开的趋势,秋季则相反,蛾量是逐渐下降的趋势。根据这个启示,为了探讨小地老虎在四川的来龙去脉,了解迁飞的方向和高度,利用地理优势直接观察高空虫群的动态,于1980—1981年,在四川西部凉山州贡嘎雪山山系主峰——夏诺多季峰进行了实地考察。 夏诺多季峰位于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西  相似文献   

19.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幼虫对灭幼脲具有一定的自然耐药力。本文以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作为敏感性虫种与之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灭幼脲对两种试虫的室内毒力相差4倍左右,引起差异的原因,在体壁结构方面主要在于:(1)小地老虎幼虫的表皮层较粘虫的厚4.2倍左右;(2)上表皮不是匀质结构,依靠少数蜡道与体表沟通;(3)几丁质片层内的孔道数较少,仅及粘虫的1/4。由此构成了表皮对疏水性的灭幼脲表现抗穿透的性能。小地老虎幼虫体壁还含有较强的生化防卫体系,灭幼脲对多功能氧化酶、芳基酰胺酶有明显激活效应,这两种酶都是灭幼脲的降解酶。由此认为,小地老虎幼虫对灭幼脲所表现的自然耐药力,是由体壁的抗穿透性能以及由灭幼脲所激活的适应酶所造成。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已知隶于切根属和地虎属的地老虎达17种以上,其中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严重的主要是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这两种地老虎每年在不同地方都造成一定损害,需耍进行防治。防治地老虎能否掌握住施药适期,失决条件是准确的虫情测报。要想测报准确,在进行虫情调查时,就必须正确识别幼虫龄期。区别地老虎幼虫龄期的办法很多,但在田间应用起来都很困难。田间调查往往要求在短时间内调查较多的虫子,这就更需要有一种简易的区别龄期办法,“地老虎幼虫各龄体长示意图”(图1)就是针对这个实际问题绘制的。 示意图绘制了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幼虫一到六龄(二者基本均为六龄,仅少数有五龄或七龄),各龄蜷曲图、各龄平均最短(实线部分)和最长(实线加虚线)体长,在体长的下面注明了相应的最短最长数据。其所以要绘制蜷曲图,原因在于在田间进行调查时,捉住了幼虫,它总是蜷成一团呈假死状,耍经过1、2分钟才开始爬行。如果再触动它,它又会蜷曲起来,所以在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