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芡实繁殖器官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芡实(Euryale ferox Salisb.)为大型的水生植物,属睡莲科,种子可供食用及药用。前人对芡实繁殖器官研究甚少。事实上这些器官反映出来的生物特性,不仅是芡实生长发育的重要环节,而且能从中揭示出器官结构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对探讨芡实的丰产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我们在近年来曾就芡实的花部构造及其适应,传粉受精的形式,果实的构造和变化。对水生环境的适应,种子的结构特征与后熟、花粉的败育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从植物学的角度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
芡实     
芡实(Euryale ferox Salisb)又叫鸡头米,水生植物,是营养价值高的野生食物和药材,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鄱阳湖、太湖等浅水湖沼地区,和野菱一起组成天然的野菱—芡实植物群落。我国东部各省以及日本、印度、东南亚等国的池塘、沟溪中均有零星分布。我国劳动人民对野生芡实的利用历史久远。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已经提到芡实。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三卷中对芡实释名曰:芡可济俭歉,故谓之芡。南楚谓  相似文献   

3.
芡实的营养保健价值及其加工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芡实是一种珍贵的药食兼用的水生经济作物种子,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多种保健功能。着重介绍了国内外对芡实的营养组分、药用价值及其功能成分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在国内的加工利用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汞污染对芡实、菱根部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过氧化物酶是植物体内常见的氧化还原酶 ,它可催化有毒物质氧化分解 ,又是一种对环境因子十分敏感的酶 ,环境被污染时 ,其活性和同工酶均发生急剧变化 〔1〕。国内外学者曾对重金属离子污染对植物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作过研究〔1~ 3〕,但大多数选用旱生植物作为研究对象。笔者对汞污染造成的芡实、菱根部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作了初步的研究 ,并进行了比较分析 ,以期为水生经济植物重金属水污染的生理学效应研究增添新的内容。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1 )实验材料 :芡实 ( Eurysle ferox Salisb)采自苏州市娄葑乡群力村大田和南京…  相似文献   

5.
赵文倩  刘振中  郭文莉  周忠泽 《生态学报》2023,43(13):5558-5570
浅水湖泊生态系统正遭受广泛而强烈的人为干扰,但是对收割水生植物干扰的研究甚少。于2019年8月对芡实过度生长的陈瑶湖进行通道式分区收割工程,分析了收割芡实(Euryale ferox)前后不同处理组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研究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47属72种,其中收割前63种,收割后71种。收割后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收割前,分别增加了39.78%和5.09%。收割芡实导致陈瑶湖浮游植物群落为由蓝藻-绿藻-硅藻-隐藻群落转变为蓝藻-绿藻-硅藻群落。其中蓝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收割前(P<0.05),归因于有害蓝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卷曲鱼腥藻Dolicospermum circinale、小席藻Phormidium tenu)的增加。收割还导致了硅藻群落由附生型向浮游型硅藻的转变,表现为尖针杆藻(Ulnaria acus)减少,而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Aulacose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增加。在芡实收割过程中,未收割组和河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时空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收割组在收割后的不同阶段内差异较为明显,其细胞密度和生物量随着收割实验的结束逐渐降低。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生植被覆盖度、总磷、总氮、溶解氧和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综合陈瑶湖水质状态,本研究认为收割芡实并不能缓解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状况,研究结果为浅水湖泊水生植被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芡实种子萌发期的生物学特性与结构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国新  徐祥生   《广西植物》1989,9(3):255-258+294
本文描述了芡实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态特征。成熟种子必须置于水中保存,以增大胚体,并完成后熟作用。外胚乳是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主要营养来源。萌发后在子叶叶柄基部外侧形成的突起结构可能起固着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褐色酸奶的制作工艺,提升褐色酸奶的营养价值及口味丰富度而制作山药薏米芡实褐色酸奶。以山药、薏米、芡实为原料,用中温α-淀粉酶和糖化酶进行处理,以糖化酶添加量、酶解时间、温度和pH为因素进行正交试验。通过试验确定的最适糖化酶添加量为0.5%、pH 4.0、58℃酶解50min。以此最适条件处理得到的山药薏米芡实浆酶解液、奶粉、白砂糖和水为原料,在高温下进行美拉德反应。得到的最佳褐变条件为121℃、25min、最适的酶解液与复原乳之比为1∶13。设置不同处理组进行乳酸菌发酵,测定不同处理组的pH、酸度、持水力、乳酸菌数以及进行感官评定,选择出6号(即添加酶解液的褐变复原乳与添加酶解液的未褐变复原乳混合后共同发酵)处理组为最佳。由此条件下制得的褐色酸奶具有酸味甜度合适,风味独特,口感细腻,并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草药食品抗氧化剂的筛选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为了寻找质优、价廉、丰富、易得的天然食品抗氧化剂资源,本文采用“扩散板法”和“永停法”从51种中草药中筛选出了二十三种活性较强的,其中大黄、牡丹皮、老鹳草、川续断、芡实,山茱萸核、马齿苋、八角回香、千里光和鹅不食草等10种抗氧活性最强(AI>70%)。  相似文献   

9.
芡实分区刈割试验对陈瑶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瑶湖流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禽省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随着农业的发展,湖区存在芡实种植过密,汛期影响行洪的隐患,对湖区的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为研究芡实分区刈割试验对陈瑶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9年8月期间对陈瑶湖后生浮游动物进行调查。共鉴定出后生浮游动物15科22属40种,其中轮虫12属26种,枝角类8属11种,桡足类2属3种,群落结构主要以轮虫为主,后生浮游动物种类分布时空上无显著差异(P>0.05)。共发现优势种8属10种,分别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剪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forficul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囊形单趾轮虫(Monostyla bulla)、蹄形腔轮虫(Lecane ungulat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迈氏三肢轮虫(Filinia maior)、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和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相似文献   

10.
芡实种子萌发期,子叶吸收外胚乳中养分供萌发和幼苗发育,具有吸器的功能。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的部分表皮细胞发育为传递细胞。其壁内突的生长以外切向壁为多,形成壁内突的造壁物质主要由高尔基体合成,并由其溢出的囊泡运送的。  相似文献   

11.
水生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的水生被子植物就数量而言,在整个植物界所占比例是很小的,但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却十分密切。莲、菱、荸荠、茭白(菰)是著名的优良食品;莼菜则是蔬菜中的名肴。许多种类兼作中药材。如芡实因含大量核黄素和抗坏血酸而作为营养强壮剂;鲜荸荠含抗生素可作小儿出痘疹时的清凉解毒剂。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的水生维管束植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黑龙江流域附属水体中共采集到80种植物,隶属于26科。芦、荇菜、(艹杂)等为优势种;线叶水马齿、小慈姑、芡实等为偶见种。利用多度、频度指数、优势度及生态类型等项指标对哈尔滨近郊10个泡沼中的水生维管束植物进行了分析。松花江及附属水体中主要为菰群落;乌裕尔河内流区主要为芦群落;在通肯河与阿伦河主要为蒙古香蒲群落与菖蒲群落。全省由南向北,植物群落由泥沼群落过渡到急流群落,群落结构也由复杂渐变为简单。对哈尔滨市水产所三个草塘进行了定量分析,按林德曼定律与陈洪达公式,推算了鱼产力。最后阐述了植物的营养价值及与其它一些生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睡莲科的核型分析及其分类学位拿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睡莲科6属6种代表植物的核型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它的分类学位置,结果如下,莲2n=16=9sm+4m+3st;王莲2n=24=8sm+8m+8T;蓝睡莲2n=28,可配成14对,染色体小,第1号染色体上有2条随体,萍蓬草2n=34=18m+16sm;芡实2n=58,可配成29对,染色体小,第1号染色体有2条随体,莼菜2n=72,可配成36对,染色体按大小可分成大、中、小三个类别。除莲外,其这  相似文献   

14.
芡实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芡实(EuryaleferoxSalisb.)花粉的败育主要发生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和小孢子单核期与二核期。形成的不正常四分体中有一些具有不完整的横隔壁,一些则完全不形成横隔壁,而发育成具4个核的原生质团;气候异常是造成该时期不育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孢子单核期及二核期存在发育异常的孢子。绒毡层的提前发育、过早解体、肥大生长及延迟退化是花粉败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芡实绒毡层细胞发育的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芡实( Euryaleferox Salisb) 绒毡层细胞在小孢子母细胞时期, 质体出现明显的变形期,细胞中二核常相互贴近或呈嵌合状态, 细胞壁间层中胞间连丝发达。减数分裂期, 绒毡层细胞壁融解消失, 胞间连丝断离, 细胞间发育出现不同步现象。质体开始积累淀粉, 部分质体呈空泡状, 并出现质体膜内陷, 这与液泡具相似的功能。四分体时期, 绒毡层细胞内部结构开始解体。单核小孢子时期, 绒毡层细胞解体消失, 使小孢子后期发育的营养来源受到影响,作者认为这是生产上成熟花粉囊中花粉粒少而且发育不正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睡莲科的核型分析及其分类学位置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睡莲科6属6种代表植物的核型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它的分类学位置。结果如下:莲2n=16=9sm+4m+3st;王莲2n=24=8sm+8m+8T,蓝睡莲2n=28,可配成14对,染色体小,第l号染色体上有2条随体;萍蓬草2n=34=18m+16sm;芡实2n=58,可配成29对,染色体小,第l号染色体有2条随体,莼菜2n=72,可配成36对,染色体按大小可分成大,中、小三个类别。除莲外,其它5种植物的核型为首次报道。莼菜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72和国外报道的2n=80不相一致。莲的染色体以及形态学特征和其它睡莲科分类群显著不同,可将其从睡莲科中独立出来,并成立莲科和莲目。原归属于睡莲科的分类群仍组成睡莲目,并分别置于莼菜科和睡莲科。  相似文献   

17.
舒实 《生物资源》2020,42(4):470-470
正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s),因其有细长的脚爪,能轻步行走于睡莲、荷花、菱角、芡实等浮叶植物上,且体态优美,羽色艳丽,被美称为"凌波仙子"或"水凤凰",为鸻形目(Charadriiformes)水雉科(Jacanidae)的鸟类[1]。水雉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四川、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香港、台湾和海南岛等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省区,主要栖息于富有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的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泽地带,以昆虫、虾、软体动物、甲壳类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水生植物为食[2]。  相似文献   

18.
睡莲科的系统发育:核糖体DNA ITS区序列证据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为外类群,使用PAUP4.0b4A软件对睡莲科Nymphaeaceae植物7属11个代表种的ITS区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采用最大简约法分析获得了3个最简约树,步长为1125,一致性指数(CI)和维持性指数(RI)值分别为0.7618和0.7214。利用3个最简约树获取严格一致树。结果表明:(1)莲属Nelumbo位于系统树的基部,自展支持率为100%,可从睡莲科中独立出来成立莲科Nelumbonaceae和莲目Nelumbonales;(2)萍蓬草属Nuphar是一单系类群,位于分支Ⅱ的基部,并和睡莲科其他属(不包括莲属)植物聚在一起构成姐妹群,故萍蓬草属仍应置于睡莲科中;(3)水盾草属Cabomba和莼菜属Brasenia聚成一小支并构成姐妹群,自展支持率为99%,说明这两属之间亲缘关系较近;(4)睡莲属和芡实属Euryale、王莲属Victoria聚成一小支并构成姐妹群,自展支持率为94%,说明三者亲缘关系较近,仍应置于睡莲科中。  相似文献   

19.
豫东地区是史前中原文化系统、海岱文化系统等的中介地带,由于这里地处黄泛区且人口密集,史前遗址或被掩埋在地下数米深处,或位于岗地、堌堆之上,后期破坏严重,目前缺乏相关植物考古资料,对史前农业发展的认识并不清晰。本研究对河南项城市贾庄和后高老家遗址开展浮选,获取了仰韶时代中期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炭化植物种子主要包括粟、黍、水稻三种农作物和狗尾草属、马唐属、稗属、黍亚科等野生植物,可食用野生植物的核壳来自菱属、芡实、柿属、栎属、桃属等。农作物及典型田间伴生杂草遗存的量化结果显示,两处遗址仰韶时代中期的农作物结构以粟、黍为主,水稻的比重很低,具备黄淮地区稻粟兼作农业的地域性和时代特征。多种可食用野生植物遗存显示了植物性食物资源的多样性。各类植物遗存的绝对数量和出土概率表明,农业在生业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采集野生植物仍然是先民获取植物性食物资源的重要方式。贾庄和后高老家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分析结果为了解豫东地区仰韶时代原始农业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对探索中华文明早期阶段的农业发展状况及其与文明演进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长湖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其变化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研究了湖北省第三大湖泊长湖水生植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其长期变化,并探讨了多样性丧失的机理及多样性恢复与保护的有效途径。主要结论:(1)长湖现有水生植物98种,多度最大的是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密齿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野菱(Trapa incisa)、双角菱(T.bispinosa)、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紫萍(Spirodela polyrhiza)、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满江红(Azolla imbricata)。(2)长湖现有水生植物群丛类型14个,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芡实 野菱 双角菱群丛(Euryale ferox Trapa incisa T.bispinosa Ass.),其次为轮叶黑藻 密齿苦草|大茨藻群丛(Hydrilla verticillata 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 Najas marioa Ass.)与竹叶眼子菜 穗花狐尾藻群丛(Potamogeton malaianus Myriophylhum spicatum Ass.)。(3)20年来,已有6种水生植物和7个水生植物群丛类型从长湖消失,植被覆盖率下降了54.85%,全湖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下降了69.78%。(4)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养殖、过度打草和耙捞作业,以及由此导致的湖水透明度的大幅度下降。(5)多样性恢复的有效途径是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与经济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