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红外相机调查屏边县大围山倭蜂猴、蜂猴及同域兽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利用9台红外感应自动照相机调查了云南省屏边县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兽类资源现状及分布。在7个自然村周边布设了71个相机位点(19个位点在保护区内,52个在保护区外),共获取87 238张照片,拍摄到动物照片2349张,其中鸟类照片167张,兽类照片2182张。去除无法辨别的部分啮齿类照片后,共鉴定出11个兽类物种。其中蜂猴触发照片3张,倭蜂猴触发照片9张。倭蜂猴的相对丰富度为2.63%,蜂猴相对丰富度为5.26%,表明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倭蜂猴与蜂猴的数量极低。为了保证该灵长类种群的生存和繁衍,急需加强关注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蜂猴(Nycticebus bengalensis)和倭蜂猴(N.pygmaeus)同属懒猴科,是目前已知的我国灵长类中仅有的夜行性动物,濒临灭绝,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广西南部的热带、亚热带雨林中。通过对蜂猴、倭蜂猴特征、分布和生存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其濒危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3.
蜂猴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变异特点及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测定了蜂猴属(Nycticebus)1个蜂猴(N.coucang)和2个矮蜂猴(N,pygmaseus)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全序列,比较现有的司猴科其他种序列,分析了核苷酸序列差异和碱基替换特点,以指猴为外群重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个体中,2个蜂猴物种碱基组成具有哺乳动物的共同特点,它们之间转换比(特别是密码子第3位)是颠换比的6倍多,大于其他种间比较;低的Ka/Ks值(<0.1),说明懒猴科cyt-b基因的异义突位点受到强的选择压力作用。由cyt-b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符合懒猴科化石记录和形态学分类观点,根据化石记录和与分化时间有一定线性关系的第3位颠换和同义突变速率,估算蜂猴与倭蜂猴种间,蜂猴与蜂属间可能的分化时间分别为300和600万年。  相似文献   

4.
主要介绍倭蜂猴的形态特征、代谢和体温特征、毒腺和毒素、夜行性和树栖性、通讯方式、食性和取食行为、繁殖行为、生长发育和母婴关系等生物学特性,简述其生存现状,并就我国倭蜂猴保护现状提出建议:尽快开展专项调查,摸清本底资料;加强保护区管理工作,规范巡护制度;采用现代化手段监测,提高科研实力;科学饲养促进繁衍,野化训养放归自然。  相似文献   

5.
倭蜂猴     
<正>倭蜂猴(Nycticebus pygmaeus Bonhote,1907),隶属于灵长目懒猴科(Family Lorisidae)、蜂猴属(Nycticebus)的一个物种,是亚洲热带地区的特有物种,也是当前濒危灵长类动物之一,在中国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CITES附录Ⅰ物种,IUCN将其濒危等级列为易危。倭蜂猴成体体长195~230 mm,体重222~750 g,个体间的体重差别较大。体型成圆筒状,体被毛细丝绒状,主要为棕橙或棕黄色,背脊中央常有棕褐色条纹,尾极短,通常隐藏于毛被之中。吻短,脸圆,头圆。眼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倭蜂猴粪便微生物中苯酚羟化酶(Phenol hydroxylase,PH)和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Catechol 1,2-dioxygenase,C12O)的基因多样性。【方法】利用简并引物,以倭蜂猴粪便微生物宏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分别构建PH和C12O基因克隆文库,并对克隆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倭蜂猴粪便微生物来源的PH和C12O基因序列经BLAST比对分析,与GenBank中相应酶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介于92%?100%和87%?100%。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PH基因序列与Neisseria、Burkholderia、Alcaligenes、Acinetobacter 4个属来源的PH序列相关;C12O基因序列全部与Acinetobacter来源的C12O序列相关。序列比对结果表明PH序列具有LmPH (Largest subunit of multicomponent PH)中高保守的两个DEXRH结构域;C12O序列具有能被Ag+和Hg2+抑制的位点(半胱氨酸)。【结论】倭蜂猴粪便微生物来源的PH为多组分PH,其降解苯酚的中间产物邻苯二酚可以被C12O通过邻位开环途径裂解。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蜂猴属线粒体DNA中的D-loop控制区部分序列和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1140 bp),对其变异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采用Mega 4.0软件中构建了分子系统树。无论是基于D-loop控制区部分序列构建的系统树,还是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构建的分子系统树的拓扑结构图,都清晰地表明蜂猴属由两个分支组成,分支置信度较高,一支由N.pygmaeus聚成,另一支由N.coucang聚成,即支持蜂猴属由N.coucang和N.pygmaeus两物种组成。  相似文献   

8.
倭蜂猴(Nycticebus pygmaeus,Pygmy slowloris)俗名小懒猴,隶属于灵长目(Pri mates)懒猴科(Lorisidae)。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成体体重一般为400~700g,头体长24~26cm。头圆,尾极短,头面部和体背棕红色。因其憨态可掬,常作为宠物饲养。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树栖,善攀爬,单独活动。夜行性,白天蜷缩成球状在树洞中睡觉,行动迟缓,故又称“懒猴”。以果实为食,亦喜食昆虫、小鸟和鸟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曾对其进行驯养繁殖研究,并取得成功。印度支那地区特有种,国内仅分布于云南南部和东南部,国外分布于…  相似文献   

9.
为查明武陵山区野生百合资源的分布现状,进一步保护和挖掘有价值的野生种质资源,本调查在湖南省武陵山区野生百合聚集区开展实地调查研究,重点分析该地区野生百合资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武陵山区野生百合集中分布在海拔268-667 m溪流的草丛、低矮灌木丛及岩石缝中,生长较集中;伴生植物主要以石菖蒲、蕨类、苔藓为主;调查结果说明了武陵山区野生百合资源种群数量减少及分布范围相对集中萎缩,种群受威胁程度加剧,应加强野生南川百合资源群落的监测研究和保护,对恢复和稳定武陵山区野生百合资源生态平衡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5 年7 ~8 月我们在塔什库尔干自然保护区对马可波罗盘羊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首先走访当地居民和保护区工作人员,确定盘羊分布范围,然后根据地形和水系,将调查区域分为Ⅰ、Ⅱ、Ⅲ、Ⅳ 4 个区。在每个调查区域沿河谷和沟谷设置随机样线,步行、骑马或开车沿样线搜寻盘羊,记录群体数量、年龄、性别、栖息地类型。通过调查以盘羊所在地为中心、直径200 m 的圆形样方中的地形和生态因子,确定盘羊利用的栖息地特征值,建立马可波罗盘羊对栖息地利用的模型。以1∶50 000 的地形图建立调查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 用ArcView3.2 的spatial analyst 模块进行空间模拟与分析,计算出马可波罗盘羊分布区内符合模型中的海拔、坡度、坡向等要求的空间的范围和面积。通过计算每个调查地区的种群密度、适宜栖息地面积等数据,获得种群数量估计值,进而得到保护区内马可波罗盘羊的种群数量的估计值。调查结果表明,马可波罗盘羊分布在保护区西部达布达尔乡的皮斯岭、卡拉其古、赞坎沟等帕米尔高原地区;种群总数在1 500 ~ 1 700 只;保护区内盘羊分布面积为4 012.17 km2 ,适宜栖息地面积只有641.16 km2 ,可利用的栖息地仅482.67km2,仅占分布区的12.03% 。过牧、栖息地破坏、非法狩猎、疫病和交流障碍是盘羊生存的主要威胁因子。建议通过调整保护区边界、恢复栖息地、防止疫病、加强宣传、开展多边合作等措施来加强马可波罗盘羊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1.
西黑冠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滇中哀牢山是其重要分布区之一.哀牢山地处三州(市)六县(市),其中新平辖区是至今尚未全面开展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与分布调查的地区.2009年11月—2010年1月,结合2007年和2009年对具有狩猎、放牧、林下资源采集经历的社区人员进行的访问调查,采用鸣声记数法对辖区内可能分布有长臂猿的区域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滇中哀牢山新平县辖区内分布有西黑冠长臂猿124群,其中85群栖息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与其接壤的国有林内、30群栖息于县级自然保护区,9群栖息于自然保护区与国有林外的集体林中.可见,滇中哀牢山新平县辖区是迄今为止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对西黑冠长臂猿保护具重要意义.但西黑冠长臂猿在该区域也呈现出斑块状集中分布的格局,以及种群分布密度和海拔梯度分布出现北高南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虎(Panthera tigris)作为顶级捕食者, 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和结构完整性有着重要作用, 是研究和保护工作的旗舰物种。历史上, 虎曾广泛分布于亚洲大部分地区, 如今仅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和东北亚的破碎化栖息地, 各区域种群处于濒危或极度濒危状态。准确了解野生虎的种群状态和生态需求信息对于科学开展保护和恢复工作至关重要。本文通过综述近几十年的研究文献, 总结了野生虎种群现状和主要威胁因素, 评价了已有研究的重点与不足, 为未来亚洲虎种群的研究和保护提出了建议。目前与虎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布范围最广的孟加拉虎(P. t. tigris)和东北虎(P. t. altaica) 2个亚种, 而最急需关注的其他亚种仍研究不足。经过近十几年的努力和保护投入, 目前野生虎种群数量已从2010年的大约3,200只恢复到现在约4,500只, 但在越南、柬埔寨和老挝3个国家已经灭绝。虎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持续的栖息地破坏和隔离、猎物缺乏、近交衰退、人虎冲突、贸易与盗猎和疾病威胁等。未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需要加强种群和栖息地连通性恢复、个体重引入、疾病管控以及加强跨境合作和反盗猎等。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生态保护重要性是表征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重要性程度的综合指标,确定生态保护空间范围是协调保护与发展、保障生态服务持续供给的基础。在明确福建省生态本底和关键生态问题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构建福建省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识别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生态极重要地区,能够为优化生态保护策略、划定生态红线和主体功能区划提供技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占福建省陆地总面积的38.94%,生态重要性空间格局基本沿福建省闽西大山带、闽中大山带与海岸带分布,其中生态服务功能极重要区面积为3.96万km~2,以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为主;生态极敏感性区面积占福建省陆地总面积的9.71%,水土流失是主要的生态问题,占福建省陆地总面积的8.93%,土地沙化极敏感区集中在海岸带附近,与海岸侵蚀极敏感区空间范围基本一致。研究建议,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作为划定生态红线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依据,支撑福建省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4.
滇产白及类习用药材资源调查及市场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调查、访问调查、实地调查,对云南白及类习用药材资源现状和市场情况调查,了解白及、小白及、黄花白及的生境特点、市场使用情况、濒危程度,为加强白及类习用药材的保护和规范化种植提供依据。结果白及主要分布在滇中,滇西、滇东南地区,小白及主要分布在滇东南、滇南、滇东、滇中地区,黄花白及主要分布在滇中、滇东北、滇东地区,分布地区有交叉,但集中分布地区又各有不同。目前白及类野生植物资源濒危,急需加强保护;白及类药材混淆多,栽培研究开展滞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急需加强引种育苗及规范化种植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东县辖区黑长臂猿种群数量和分布状况,2005年9~11月采用访问调查法及鸣声定位法对该区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区域内20世纪50~80年代,在19个地区曾有黑长臂猿分布,但现在黑长臂猿分布范围已大为减少,目前仅在9个地区发现有9群黑长臂猿。50年代至今至少有13只黑长臂猿被猎杀。狩猎和栖息地破坏是造成该区域黑长臂猿种群数量减少及分布范围缩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笼养条件下间蜂猴(Nycticebus intermedius)的母婴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是1990年2—3月在笼养条件下出生的5胎10/只(9(?),1♀)间蜂猴与其母猴之间的行为观察结果:(1)间蜂猴的母婴关系历时约20周,幼猴15—16周断奶,断奶1—2周后又与母猴联系1—2周,主要是相互之间梳理和玩耍;(2)间蜂猴的母婴关系和高等灵长类相比,母猴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护仔力;(3)间蜂猴幼仔单独活动时间较早,出生12小时,母猴就将其放在树枝上而自己去活动;(4)母婴之间没有很强的识别力,只要幼仔主动爬向母猴,该母猴都会喂奶,但不帮其梳理;(5)幼猴与母猴的接触方式主要是以腹部相贴为主,转移方式均为幼猴抓住母猴的腹部皮肤和毛随母猴转移。  相似文献   

17.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风险评价及空间阈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慧琳  王赛鸽  陈彬  夏楚瑜  苏锐 《生态学报》2022,42(16):6595-6606
湿地生态风险评价对区域自然资源保护及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三江平原湿地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以城市扩张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道路建设等人类活动为风险源,景观生态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风险受体构建了三江平原湿地生态风险综合评价体系,分析三江平原湿地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进而,利用距离阈值确定空间距离权重,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揭示了不同时间尺度下生态风险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从风险源角度,人类活动风险源强度呈增加趋势,松花江、穆棱河、倭肯河地区一直处于中高风险水平;从风险受体角度,景观生态风险的中高风险地区重点集中在湿地与水体分布区,生态系统服务低价值区主要分布在中部水田、旱田、建设用地以及东北部与东南小范围的湿地区域。综合生态风险结果显示,三江平原生态风险在时间上呈增加趋势,空间上由松花江河滩型湿地区与穆棱河地区逐渐向四周蔓延。此外,生态风险的强弱受到空间距离的影响显著,选取5km为自相关分析的距离阈值,土地利用与综合生态风险的空间格局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高-高地区集中分布在研究区内的松花江流域及周围滩地地区,随着土地利用变化及转移,空间关联逐渐增强且区域分布不断扩大。研究结果可从人类活动控制、景观格局优化、生态服务价值提升等方面为三江平原生态风险防控分区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滇南、滇东南黑冠长臂猿分布与数量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滇南、滇东南曾是黑冠长臂猿广泛分布的地区之一。为掌握该地区近年黑冠长臂猿分布及种群数量现状,从2003年7月~2004年12月,采用访问调查及利用鸣声定位法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近40000km2的范围内,东黑冠长臂猿(Nomascussp.cf.nasutus)在云南境内可能已消失;西黑冠长臂猿(N.concolor)亦仅发现4~7个种群,且孤立分布于3个地区(金平芭蕉河2群6只,金平西隆山1-2群,绿春黄连山1~3群,总计不超过25只),而在江城牛倮河自然保护区、马关古林箐自然保护区、麻栗坡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及屏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可能已绝迹。滇南、滇东南黑冠长臂猿分布区缩小及种群数量剧减,主要与栖息地丧失及过度捕猎有关。  相似文献   

19.
湖北利川水杉原生种群及其生境1948~2003年间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保护和恢复水杉原生种群提供科学依据,对中国湖北利川水杉原生母树及其生境1948~2003年间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对策。主要结果有:①1948年初步调查为1000多株,1983年普查有5746株,涉及4个镇(场)、45个行政村,分布面积为6万hm^2;2003年普查为5388株,分布范围没有大的变化,有2种分布类型:散生分布的有896株,群落分布的有4492株,最大的种群为105和123株。②中国政府对水杉的保护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过去只重视对个体的保护,忽视了对群落及其栖息环境的保护,导致由混交林变为纯林、结构趋于简单、生物多样性减少、天然更新困难,1983~2003年的20年间已有386株水杉原生母树死亡,亟需对水杉原生种群及其栖息地进行保护。③应运用现代恢复生态学手段,开展水杉植被恢复重建理论研究,首先加强对集中分布种群及其栖息地进行就地保护,其次小河河谷实施种群及其栖息地恢复与重建。④人为活动对水杉的危害加重,应减少及停止一切有害的人为活动,改善水杉原生母树生境,提高居民、社区自主参与水杉保护的意识;进行生态移民和实施退耕还林等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河北塞罕坝秋季黑琴鸡种群密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10月对河北塞罕坝地区的黑琴鸡(Lyrurus tetrix)秋季种群密度进行了专项集中调查。结果表明,秋季种群密度为2.20只/km2;与历史资料对比,该地区黑琴鸡种群密度呈明显下降趋势;种群分布发生了变化;繁殖基数、繁殖成功率下降和秋季猎捕是造成黑琴鸡秋季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目前,加强管理、阻止盗猎活动是保护当地黑琴鸡种群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