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8月至2012年1月间,共42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45个动脉瘤),分别于动脉瘤夹闭术后5-7天,5-6个月,12个月接受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判断CTA对动脉瘤术后残留、血管闭塞狭窄等检出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3D-CTA发现4例瘤颈残留,1例吻合血管闭塞,28例载瘤动脉通畅,6例术中阻断的载瘤动脉不显影,61个动脉瘤夹均可清晰辨识,与DSA结果一致.3D-CTA评价瘤颈残留与载瘤动脉、吻合血管通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一致性为1.0.结论:3D-CTA检查操作简便,结果真实可靠,临床应用价值极高,能够很好的显示动脉瘤夹闭术后改变,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长期多次随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情况,总结该痛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对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Hunt-Hess分级,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确定病变部位,分析患者转归情况,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监测、管道、康复等护理.结果:①Hunt-Hess分级评分:1级8例,2级28例,3级24例,4级10例.②DSA检查,颈内动脉瘤14例,大脑中动脉瘤22例,前交通动脉瘤16例,后交通动脉瘤18例.③病人治愈(48.6%)或病情好转(34.4%),因肺部感染和颅内血肿死亡各2例.④心理护理前后患者焦虑恐惧心理得到显著的缓解;患者对护理方法的满意度达98.6%.结论: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特别是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并同时行64层CTA和DSA检查的病例,其中47例疑诊动脉瘤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手术,将MSCTA,DSA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54患者中经MSCTA检出57个动脉瘤,DSA检出55个动脉瘤,另7例MSCTA和DSA均未检出动脉瘤,余47例接受手术并检出58个动脉瘤。64层CTA发现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6.6%,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96.5%,阳性预测值为98.2,阴性预测值为77.7。MIP和VR技术对动脉瘤的形态、分支血管、血栓和钙化方面的显示优于DSA。结论:64层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好的异性、敏感性及三维显示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 Innova 3100平板血管造影机对4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双侧颈内、外动脉和双侧椎动脉正、侧位2D DSA,进一步对感兴趣血管行3D DSA,通过容积再现(VR)进行颅内血管重建。结果 3D DSA检出39例动脉瘤患者,47枚动脉瘤,2D DSA检出31例动脉瘤患者,35枚动脉瘤,二者检出动脉瘤的长、短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图像质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2D DSA出现假阳性动脉瘤3枚,假阴性动脉瘤15枚,评估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为78.9%,特异性为85.2%;3D DSA没有出现假阳性、假阴性动脉瘤,评估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100%。在动脉瘤形态、瘤颈尺寸及与相邻血管间的关系的显示上,3D DSA明显优于2D DSA。结论 3D DSA作为脑动脉造影中2D DSA的进一步补充,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在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57例经影像学检查或手术后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所有病例均依次行头颅CTA及DSA检查,由A、B两组医生(各三名),对CTA及DSA检查的结果进行独立的双盲判读确定,评估CT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在CTA及DSA图像上分别测得瘤体最长径,比较两种检查在瘤体最长径测量上的结果差异;对颅内微动脉瘤(瘤体直径D3 mm)检出的敏感性比较。结果:1头颅CTA检出148例(94%),假阴性9例,DSA检出151例(96%),假阴性6例,两者特异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在CTA图像上测得瘤体最长径均数D=5.495 mm,在DSA图像上测得瘤体最长径均数D=5.503 mm,两种测量的测量值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在微动脉瘤敏感性上,157例患者共有37个微动脉瘤,CTA检出35个,DSA检出33个,两种检查方法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头颅CTA和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上具有相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筛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9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对住院患者进行术前整体状况评估。影像学检查主要记录动脉瘤的位置、瘤体长度和瘤颈宽度,测量其长宽比例。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观察各种介入治疗方法以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本组9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男44例、女53例,男性平均年龄51.3岁,女性平均年龄46.7岁,男女共同平均年龄48.7岁。颈内动脉-后交通支及其附近动脉瘤51个,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脉29个,大脑中动脉11个,椎-基底动脉系统6个,所用到的栓塞材料包括各种弹簧圈、颅内支架、不可脱球囊等。97例中15例出现并发症(15.5%),动脉瘤破裂出血4例,术中发生血管痉挛3例,血栓形成或血栓性栓塞5例,3例死亡。结论: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过程中最主要并发症包括动脉瘤破裂、栓塞和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术前评估、术中谨慎操作以及正确及时的处理能够降低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新疆心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及后循环缺血发作患者共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CTA)及TCD检测。以CT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颅内动脉狭窄的检测结果,分析TCD的诊断价值以及TCD对双侧大脑的中动脉(MCA)狭窄程度的诊断结果。结果:CTA诊断结果显示140例患者总共检出105例有颅内动脉狭窄,在1155条颅内段的前、后循环血管内,经CTA检测显示狭窄血管249条,TCD检测显示狭窄血管236条。与CTA相比,TCD对患者的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5)。其中TCD对MCA的诊断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1.26%和93.07%,一致性最好(Kappa值=0.917)。210条MCA血管经CTA诊断结果显示狭窄103条,其中轻度狭窄17条,中度狭窄41条,重度狭窄45条,TCD诊断结果显示狭窄101条,其中轻度狭窄16条,中度狭窄40条,重度狭窄45条。经Kappa检验发现,TCD对MCA狭窄程度的诊断结果与CTA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884)。结论:TCD对于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与CTA的诊断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与高分辨率MRI检查,记录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分型,以DSA诊断为金标准,判断MRI的诊断价值(阳性预测值、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结果:在134例患者中,高分辨率MRI显示未见斑块62例,Ⅰ型5例、Ⅱ型26例,Ⅲ型26例、Ⅳ型15例,与DSA诊结果一致124例,占比92.5%。高分辨率MRI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Kappa值为0.89,MRI对各分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阳性预测值、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分别为:Ⅰ型87.0%、99.2%、95.8%和99.2%,Ⅱ型81.0%、98.5%、83.4%和98.5%,Ⅲ型82.7%、82.7%、84.0%和95.7%,Ⅳ型100.0%、100.0%、100.0%和100.0%。结论:高分辨率MRI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与DSA检查有很好的一致性,可反映硬化斑块的分型。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研究对比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瘤中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9年1月2日~2020年12月15日收治的6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所有受试者均开展头颅CTA检查、MRA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头颅CTA和头颅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能。此外,对比头颅CTA和头颅MRA诊断不同分级、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结果:DAS检查结果显示确诊动脉瘤患者48例,共检出动脉瘤74个,CTA检出动脉瘤65个,MRA检出动脉瘤51个,CTA动脉瘤检出率高于MRA检出率(均P<0.05)。以DSA结果为金标准,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94.20%(65/69)、60.00%(3/5)、91.89%(68/74),均高于MRA的82.26%(51/62)、41.67%(5/12)、75.68%(56/74)(均P<0.05)。CTA诊断1级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为13.85%(9/65),高于MRA的7.84%(4/51)(P<0.05)。各种检查方式诊断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对比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均高于MRA,可提高对小直径肿瘤的检出率。然而,MRA具有无辐射、检测费用少、安全性高等优势,临床实际工作中可综合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诊断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F)的准确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同时做了64层螺旋CTA和DSA脑血管检查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将CTA诊断FTP的结果与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CTA诊断FTP的准确性.结果:62例中,DSA诊断FTP10例,CTA诊断FTP13例,CTA诊断FTP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6.40%,准确性为96.77%.经Kappa一致性检验,CTA与DSA诊断FTA的结果高度一致(P<0.001).结论:64层螺旋CTA能够无创性准确判断FTP的存在,对筛选FTP患者具有重要意义,能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