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生态/造林工程,经过30年的建设已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随着三北防护林建设的发展,其影响在国际社会越来越大,然而,关于"三北防护林"的英文表达却一直没有统一、规范,这使三北防护林在国际社会的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关于三北防护林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关于"三北防护林"的英文表达形式与同行商榷,以期规范、统一"三北防护林"的英文表达.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元遥感影像的三北地区片状防护林面积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晓  朱教君 《应用生态学报》2013,24(8):2257-2264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我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其数量与空间分布格局影响着整个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为科学、客观、完整地评价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30年来(1978-2008)片状防护林的数量与空间分布格局,本文采用多元遥感影像对三北地区片状林面积估算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TM影像(分辨率30 m)监测2008年三北地区片状防护林面积;再基于随机取样原理,建立不同降水气候区的高分辨率影像(SPOT5,分辨率2.5m)与TM影像在片状防护林面积监测的校正关系;最后利用前两部分结果估算出2008年三北地区片状防护林面积.结果表明:截至2008年,三北地区片状防护林(乔木林郁闭度>0.3,灌木林覆盖度>40%,精确度约85%)总面积328360.03 km2.其中,东北区116244.55 km2,华北区42981.32 km2,黄土高原区76767.05 km2,蒙新区92367.11 km2.按照防护林树种统计,针叶林62614.74 km2,阔叶林121628.51 km2,针阔混交林22144.09 km2,灌丛121972.69 km2.  相似文献   

3.
吉林通化地区杨树栽培的生态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通化地区与杨树生长有密切关系的、具典型代表和鲜明时空分布规律的气候因子和自然地理因子作为统计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全区林业生态环境进行分类区划,划分为4个气候小区;调查全区26个引种的杨树生长状况,重点针对其抗寒性进行分类分级;针对杨树新品种与该地区环境适应性关系,确定杨树栽培的生态区划结果,并对每一气候小区的特殊情况具体分析,提出杨树引种栽培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一种作物种植的气候适应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作物种植的气候适应性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作物种植的气候适应性可定义为一定地理环境下,其自然气候条件能满足作物生长所需适宜气候条件的能力.在相同的地理环境下,作物种植的气候适应性因作物种类不同而表现不一,并可表示为该地理环境提供的自然气候条件对不同作物生长所需适宜气候条件的满足程度.作物种植的气候适应性的模糊综合评价包括以下主要步骤:确定影响作物种植的主要气候因子,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建立评价因子集并确定气候因子评价标准、建立评价矩阵和计算作物生长气候适应性等.采用该方法对武夷山北坡不同海拔高度柑桔和茶树种植的气候适应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5.
灌丛在“三北”防护林体系中的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绵亘于我国北疆的“三北”地区,包括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总面积约为3.85×10~6km~2。这一辽阔地域的绝大部分处在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条件控制之下,风沙干旱、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严重地威胁着区内2.2×10~7ha农田和4.0×10~7ha草牧场。为了改变“三北”地区的自然面貌,1978年国家批准了“三北防护林建设”,从此,三北防护林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为国内外所瞩目。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防护林体系,怎样建立这个体系是工程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近八九年的探索与实践中,这样的认识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即,“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是广义  相似文献   

6.
试论“三北”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概要、建设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从理论上较深入地探讨了林业观念更新的意义及其基础。从而,提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学术概念,以及它同建立区域性人工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并结合“三北”黄土高原昕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示范区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丘陵山地条件下,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技术内涵、组成及其生态经济特点。最后,作者提出了由“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践对我国如何建设好其它防护林工程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不同生长阶段马尾松生产力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木生产力的大小与气候密切相关,掌握不同年龄阶段林木生产力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对生产力预测及森林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964-2011年温度、降水、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结合气候湿润指数,运用树干解析数据,定量研究了马尾松生产力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幼龄阶段、中龄阶段和近熟阶段马尾松单木生产力的气候因子各不相同,幼龄时期的单木生产力与3月相对湿度和1月的气候湿润状况显著相关;中龄阶段马尾松生长的限制因子为10月、7月高温和9月的日照时数,7月和5月的湿润状况对其生产力也有显著影响;近熟阶段马尾松生产力的大小与7月的降水量和湿润状况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研究区域湿润温暖的气候基本满足了马尾松生长对水分和热量的要求,但生长中期的高温少雨限制了中龄阶段和近熟阶段马尾松单木生产力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书讯     
正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朱教君、郑晓、闫巧玲等共同撰写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环境效应遥感监测与评估研究》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作者在连续主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遥感科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的理念,科学、客观、完整地评估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30年来的生态环境效应。通过确定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30年来防护林保存的数量与质量,建立防护林建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我国东南部亚热带森林不同海拔树木生长对气候响应的差异,建立了福建省武夷山脉东麓2个样点的4个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轮宽年表,对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进行了bootstrapped相关分析和线性混合模型(LME)拟合。结果表明,在高海拔地区马尾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年际波动敏感性较强,主要表现为与生长季前冬季光温条件以及生长季内7月降水的正相关,生长-气候关系在不同样点间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线性混合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高海拔树木生长变化,当使用前1年12月平均日最高温、当年1月日照时长和当年7月降雨量3个气候变量进行拟合时,模型解释量达到0.5,其中前1年12月最高温和当年1月日照时数在模型中起到主导作用,累积相对贡献率约占80%,说明生长季前冬季的光热条件是限制高海拔马尾松径向生长最主要的气候因子。因此,我国亚热带地区高海拔的树木径向生长可能对未来气候变化有更强的敏感性,相关森林管理政策的制定需要将此纳入考虑;同时我国亚热带地区高海拔森林中的树木有被用于树轮气候重建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封面说明     
<正>封面照片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林力涛同学拍摄于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大青沟沙地生态实验站(42°58′ N,122°21′ E),为典型的林草方格式防护林结构.该地区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沙地东南缘的农牧交错带,属于亚湿润干旱气候区,年降雨量450 mm左右.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自1978年11月开始至今,在我国北方地区防风固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大青沟沙地生态实验站是较早开展防护林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