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伟民 《化石》2019,(2):70-73
<正>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中,海洋生命诞生于距今38亿年前并演化至今,而陆上高等植物只是在距今4.3亿年前才出现。科学家发现,生物登陆的历史是由植物率先开始的,而这一过程是十分漫长和曲折的。植物,在登陆过程中奏响了气势磅礴的交响曲。前奏:地衣  相似文献   

2.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演化水平最高的大群,据古植物学的研究,早在白垩纪中期之后(距今约一亿年),就在世界植被中占据了优势地位。以后,被子植物的进一步发展对动物界(如昆虫、鸟类、哺乳动物)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祁国琴 《人类学学报》1990,9(4):340-349
三十年来古人类学及其密切相关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在西藏、周口店、黄土高原及东部沿海平原多学科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为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我国原始人类的生活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文中所谓“华北“,指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包括西北、内蒙、东北、山西、河北、山东以及河南和江苏部分地区。
我国北方已发现含有人类化石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大约有30个。通过分析各动物群的组成、所含各生活类型的比例以及南北过渡动物群地理位置变化等并参考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更新世期间,中国北方的原始人类是生活在青藏高原急剧隆起、西高东低的山川大势逐渐形成、气候总的趋于干冷而又具多旋回的自然环境中。
距今约110—100万年,中国北方最早出现的公王岭蓝田人,生活在温暖、近乎亚热带的森林环境中;距今70—50万年的陈家窝蓝田人,生活在一个全球性(距今90—70万年的贡兹)冰期之后的干凉气候下的草原环境;距今约50—30万年,对北方的原始人类来说,是一个温和适宜的生活时期。先后出现了北京人、庙后山人、骑子鞍山人、大荔人等。但是在他们生活的后期,华北的气候又趋于干冷;距今14—10万年,在华北又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距今10万年以后,华北的气候进一步趋向干冷。其间有两个冷峰(距今约6万年和1.5万年)和一个相对湿润(距今约5-3万年的阶段。许家窑人、丁村人出现在第一个冷峰阶段 。 河套人、长武人、径川人、小孤山人等生活在两个冷峰之间,峙峪人、安图人、阎家岗人、青山头人生活在第二个冷峰(也即更新世以来华北最寒冷的)阶段。 距今约1万年, 华北气侯开始回暖, 山顶洞人、扎责诺尔人 … …相继出现。  相似文献   

4.
全世界蕨类植物约有12,000种,我国有2,600余种,贵州省据查达700种之多。许多种具有很高的观赏,食用、药用和经济价值。它的生态环境等和其他植物相似,其中桫椤科植物是蕨类唯一成树状的大型植物,又是珍贵古老的植物。据化石资料,它广泛出现于泥炭纪、石炭纪,距今约有2亿多年。在第四纪冰川的劫难中,幸存到如今,已经是数量少,分布也  相似文献   

5.
蕨类植物是一群既古老又复杂的植物类群。根据古植物化石推断,古代和现代生存的蕨类植物的共同祖先,都是踞今4亿年前出现的裸蕨植物。低等藻类植物在水域中生活发展了近十亿年的时间,在距今约4.4—4亿年前的志留纪末和下泥盆纪时期,由于环境条件的巨大变化和植物体本身适应能力的不断增强,增加了藻类植物登陆的可能性。但是只有那些经过自然选择,能初步适应陆生环境的变异类型才能存活下来,这就是最早的以裸蕨植物为代表的陆生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古生物学者与有关专家经过多年野外考察和室内研究,证实在淮南地区晚先寒武纪(距今约8.4亿年)的地层中保存着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动物实体化石。这一发现比从前国际上公认最早的澳大利亚埃迪亚卡拉动物群(距今约6.8—5.7亿年)还早2亿年,这恰好与近年来生物学家根据分子生物学研究得出的无脊椎动物至少起源于距今10亿年前的结论相吻合。直到19世纪60年代末,人们还普遍接受动植物分野始于距今5.7—  相似文献   

7.
陈平富 《化石》2012,(4):72-79
2006年5月国际地科联正式批准确立中国湖北宜昌王家湾北剖面观音桥层底界之下0.39m处为全球古生代奥陶纪末期赫南特阶底界的"金钉子",以异形正常笔石(Norma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的首次出现层位为标志,距今约4.456亿年。  相似文献   

8.
尽管对地球生命起源的时间和早期生命形式还有很大争议,但大部分科学家认为在距今约38-40亿年前,地球上就出现了最低等的原始生命,距今约24-6亿年前的元古代产生了早期的原核微生物.早期的地球虽然已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地壳很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距今7 000万年前,地球环境才变得与今天的状况基本相似,约6 300万年前才出现了灵长类动物的共同祖先,并最终在240万年前出现人类.现代科学研究揭示,地球从一个没有生命的荒芜星球演变成一个充满微生物、植物、动物的蓝色星球,不仅经历了生命的出现与数十亿年的进化,而且也经历了生物对地球环境的改变,今天的地球环境实际上是地质、气候、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早在人类出现前就在地球上生活了数十亿年的微生物对地球环境的演变更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广西崇左地区已发现4个早更新世的哺乳动物群,从老到新分别是:鲤鱼山百孔洞动物群(距今约200万年);泊岳山的巨猿洞动物群(距今约180万年);三合大洞动物群(距今约120万年);以及缺缺洞动物群(早于距今100万年)。事件6距今约260万年,应出现在百孔洞动物群之前,为步氏巨猿的最低层位事件(The Gigantopithecus blacki LSD)。事件7距今约190万年,应当出现在泊岳山的巨猿洞动物群和百孔洞动物群之间,为武陵山大熊猫的最低层位事件(The Ailuropoda wulingshanensis LSD)。事件8距今约100万年,应出现在缺缺洞动物群的末尾,为中华乳齿象的最高层位事件(The Sinomastodon HSD)。生物事件有规律地出现在寒冷期的末尾,或温暖期的开始。  相似文献   

10.
青岛崂山的太清宫,有许多古老而神奇的植物。门前左侧那棵距今1800年的龙头榆(Ulmus pumila L.),树冠覆地一亩,径长40多米。三宫殿门两旁的银杏也生活了1000多年。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西侧三皇殿院内的汉柏(Sabina chinensis(L)Antoine),为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1年)上大夫张帘夫亲手栽植,距今已有2100余年。树干上侧生出两种不同的植物,左是凌霄(Campsis grandflora Loi),右为五倍子(Rhus chinensis Mill),三木合为一  相似文献   

11.
地球上的生物已有大约40亿年的进化史,而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大约只经历了400万年,约占整个生物进化史的1‰。人类是地球上最晚出现的一种智慧生物,人类起源于生物界,而又离不开生物界。在人类进化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期内,人类几乎完全依赖野生生物为生(靠狩猎和采集野生植物),只是在1万多年以前,当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人类才逐渐减少了对野生生物的依赖性(目前仍有许多国  相似文献   

12.
西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以古、稀、高、大、美为其特色。古,首推银杏。在海拔1000米的悬崖峭壁上,有一株老、壮、青、少、幼同生一根的“五代同堂”古银杏,盘根错节,相互偎依,冠盖浓郁,枝条伸展,扇形翠绿的叶片吸吮山中缭绕的云雾,历尽沧桑,成为大山树木中的元老。每年,慕名前往考察的国内外植物学家、地理学家、林学家络绎不绝。大批游客更能为一睹“活化石”的风采感到庆幸。 起源于古生代(距今2.85亿年至6亿年),繁荣于中生代(距今1.4亿年至2.5亿年前),衰败于新生代的银杏类(银杏科)植物,本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在中生代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正如当时生活在陆地上的恐龙一样普遍。从白垩纪(距今1.4亿年前)开始,大家族中的众多成员因气候巨变先后退出了生命舞台。第四纪(距今200万至300万年前)冰川降临,欧洲、北美、和  相似文献   

13.
根据同位素年龄的测定,地球诞生已经有45-60亿年了,从古至今经历了千变万化。现代地球上植物丛生,动物繁多,人类活动在各个领域。可是,今天的生物和人类都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等到高等逐渐地、长期地演化而来的。在早期漫长的岁月里地球上是没有生命的,那末地球上最早的生物是何时出现的呢?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吸引人们的注意。过去古生物学工作者研究化石主要是从寒武纪(大约距今5.7亿年)开始的地层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苏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铁家族溯源 苏铁又名铁树,这里讲的苏铁不只限于狭义的苏铁一个物种,而是指广义的苏铁类植物(CYCADS)。苏铁类是现存地球上最原始的一类种子植物。据化石记录,它最早出现在地球上是在古生代二迭纪约2.5亿年前,到侏罗纪约1.5—1.9亿年时期,苏铁类植物发展达到顶峰,多种多样的古苏铁植物类群遍布于世界各大陆,与当时动物界的兽王——恐龙并驾称霸地球。至今发现的苏铁类化石至少有30属,  相似文献   

15.
北京王府井东方广场工地出土化石证实两万年前平原地区已有人类活动目前发现北京王府井出土化石遗址,属于距今2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这是北京平原地区首次发现的史前人类活动遗址。它的发现为研究北京城区史前史和古环境的变迁以及北京猿人从洞穴到平原生活的情况提供了科学依据。据介绍,1972年,在建设现在的北京饭店时也曾发距今2万9千年的古动物化石,那些化石与这次发现的石材、石片、石器、木炭、烧骨、化石骨片等同在距地表约12m处,而这一地层正是位于当时的河湖相堆积地层,它表明在距今2万年左右时,…  相似文献   

16.
寒武纪大爆发是生命演化史上重要的创新事件.我国澄江动物群(距今约5.18亿年)代表了寒武纪大爆发的高潮,而产自寒武系最底部,时代上早于澄江动物群的宽川铺生物群(距今约5.35亿年)则为研究寒武纪大爆发的第一幕提供了重要的埋藏窗口.宽川铺生物群产自陕南宁强、西乡等地寒武系底部宽川铺组钙质磷块岩和磷质碎屑灰岩中,以保存了大...  相似文献   

17.
王原  叶剑 《化石》2020,(2):2-7
正1、什么是恐龙?传统定义中,恐龙是中生代一大类四肢直立的陆生脊椎动物的统称。当然还有一个较难理解的科学定义:"恐龙是三角龙和麻雀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该祖先所有的后裔的统称",这个定义的包容范围更广。恐龙在距今大约2.3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开始出现在地球上,如阿根廷的始盗龙(Eoraptor)、埃雷拉龙(Herrerasaurus,注意其中的H不发音,所以"黑瑞拉龙"的译名并不准确)。2013年在坦桑尼亚发现的2.43亿年前(三叠纪中期)的尼亚萨龙(Nyasasaurus,见封面及题图/上  相似文献   

18.
美国在华采集竹类植物标本的历史(1840-201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标本采集是植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与植物引种密切相关。自19世纪以来, 美国植物采集者在全球尤其是中国进行了广泛的植物采集。在众多的植物类群中, 中国的竹类植物引起了美国采集者的极大关注, 并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和标本采集工作。研究美国植物采集者在中国采集竹类植物标本的历史, 对了解竹类植物从中国引种到美国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国内外有关美国在华采集的竹类植物标本数据, 对其学名、采集地、采集人以及采集时间进行整理校对, 分析了美国采集者在华采集竹类植物标本的历史。结果表明: 1840-2010年, 美国在华共采集竹类植物标本960号2,238份, 隶属于25属120种(含变种和变型), 分别占中国竹类属和种数的73.5%和22.5%; 有45位(支)采集者(采集队), 在这些采集者中莫古礼最为重要; 采集地涉及20个省级行政区; 采集时间前后跨度约170年, 主要集中在20世纪上半叶。  相似文献   

19.
正每一个对地球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可能都会对地质历史时期的漫长历程感慨万千。地球的历史约有46亿年,在距今30多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生命;在随后漫长的20多亿年中,地球上只有低等的菌藻类。在大约6亿年  相似文献   

20.
盾皮鱼类是全身包裹在坚硬骨甲之中的已绝灭重要古鱼类类群,确切的最早化石记录为志留纪早期(距今约4.4亿年),主要生存于泥盆纪(距今4.19亿-3.59亿年前)。盾皮鱼类已有原始的能主动捕食的嘴部,具备了较高营养摄取效率的能力。这种有颌类在早泥盆世迅速分化出各种各样的体态类型,到晚泥盆世已占领当时地球上所有水域环境。作为最原始的有颌脊椎动物,盾皮鱼类可以说是现生所有陆生脊椎动物(包括四足动物及人类)的祖先。由于盾皮鱼类具有独特有趣的外表,在志留纪与泥盆纪地层中全球广泛分布,以及位于脊椎动物进化树的基干位置,使其在脊椎动物的早期演化、地层学与古动物地理学等研究领域及科普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