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它们在蔚蓝色的大海里已经徜徉了两亿多年,被誉为“海洋活化石”;它们身形庞大,却憨态可掬招人喜爱;它们行动缓慢,却又长年远涉重洋;它们就是与大海为伴的海洋爬行动物——海龟。  相似文献   

2.
每当春末夏初,暴雨过后,在我国东南沿海,人们常可以看到大批的海蜇,就象无数顶蓝里透紫的雨伞,在海面上聚集浮动,向岸边飘来。所以自古沿海渔民就有这样的谚语:“四月八,一哺雨,一葡蜇”。海蜇,学名水母,是一种极古老的海洋腔肠动物,早在五亿多年以前,它就飘浮在寒武纪时代的海洋里了。年代如此久远,大海波浪滔滔,这种既没有五官,又没有骨骼,如同胶状物质一般的低级生物,为什么能够安全生存、繁衍至今呢?原来,在海蜇的身上,有着许多适应海洋环境的秘密,说来是很有趣的。  相似文献   

3.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永无止境。海洋孕育着生命,同时也蕴含着治愈人类重大疾病的宝藏和机遇。浩瀚的大海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蕴藏着地球上还未被人类开发利用的丰富海洋生物及其天然产物资源。特殊环境下的奇异生命体联系海洋环境是一个开放且独特的生态系统,高盐、高压、局部高温或者低温、寡营养等恶劣的生存条件,使得海洋生物的生存竞争比陆地生物激烈得多,因此各种海洋动植物与微生物共生互作的现象非常普遍,它们相互适应、相互依存、协同进化,形成了一个特殊复杂而又奇妙的体系。  相似文献   

4.
王大锐 《化石》2006,(4):9-11
在万物生长的地球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循环”,比如大气层中的降水——蒸发——降水的循环,海洋中的洋流(水)循环,从火成岩到变质岩、再到沉积岩的岩石圈循环,生命的生死、有机质的腐败吸收、利用的生物圈循环等。这些都已被人们认识到了。但是,地球上还存在一种更加神秘、难以被人认识到的、规模更加宏伟的循环——碳循环,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它的神秘面纱正在被一点点揭开。  相似文献   

5.
海洋酸化对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信国  刘广绪 《生态学报》2015,35(7):2388-2398
人源二氧化碳(CO2)的大量排放,导致空气中CO2浓度越来越高,其中大约1/4至1/3被海洋吸收。过多CO2在海水中的溶解,除引起海水p H值降低外,还导致海水中碳酸盐平衡体系的变化,即"海洋酸化"现象。很多海洋无脊椎动物不但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还是重要的水产养殖种,因此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经济价值。由于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生活史在海水中完成,因此海洋环境的变化极易对其造成影响。大量研究已证实海洋酸化能对多种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受精、发育、生物钙化、基因表达等生命活动产生显著影响。综述了近年来海洋酸化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影响研究的相关报道,归纳了其对海洋无脊椎动物不同生命活动的影响,分析了其生态学效应,探讨了现有研究在方法创新、内容拓展以及机理分析等方面存在的局限与不足,并展望了海洋酸化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影响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集中集约用海是一种相对高效、生态和科学的用海方式,但也不可避免会干扰海洋生态系统,甚至带来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将集约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进行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价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分析集约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集约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思路和流程,从海洋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个方面构建了基于"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的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生境质量"指标反映了集约用海工程影响海域的海洋生物栖息环境质量状况的变化,主要包括水环境、沉积环境和典型物种的生物质量指标,"生态响应"指标反映了集约用海工程影响的海域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对变化环境的生态响应,它主要包括生物群落结构指标和生态敏感区结构、功能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现状,研究并确定了生态环境影响的各评价因子的权重、标准及评价等级,建立了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指数法评价模型,通过集约用海工程建设前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的变化量ΔE来定量地衡量其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以期为适宜的集约用海工程规模和科学选址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化石》1984,(1)
海洋中有蛇这是事实,可是至今有些人把海蛇说得神乎其神,把它说成是有几十米或几百米长的大海妖,据说看到的人还不少,曾有目睹者还特地把它写进了航海日志。事实究竟如何,至今还是个谜。因无真实凭据。所以许多海洋生物学家认为:人们看到的很  相似文献   

8.
淘气小贴士     
正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草原"跳角马群比赛"开始啦!有请1号选手黑斑羚——(太原巩孝娴)这只黑斑羚一看就是跳跃和赛跑项目的双料运动员。(唐山魏贾琦)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就是没有跨过角马群。(微信仇子扬)黑斑羚: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技术——高空飞羊啦!角马:后背痒痒的,真舒服。(微信王茹艺)角马群中惊现一只黑斑羚!它在干什么?天啊,黑斑羚"摆渡"角马群!(微信福尔摩贝)来啊,我们—起"跳山羊"。嗯……实际上是"跳角马"。(宿迁朱宇晨)  相似文献   

9.
正在江苏淮安、山东济南、河南淮阳等地的菜市场上,人们经常可以见到当地乡民出售一种色泽洁白、细长柔软的野生蔬菜——蒲菜。发源于淮安、扬州的淮扬菜中有"开洋蒲菜""鸡粥蒲菜"等名品,济南人善做"奶汤蒲菜""锅塌蒲菜""蒲菜烫面饺""蒲菜扁食",淮阳县的"酱蒲菜""烧蒲菜"也是地方特色菜肴。另外,云南建水野生湖荡中出产的一种"建水草芽",也有人叫它为蒲菜。这些被称为蒲菜的植物到底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正>距今约5.3亿年前,一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最为壮观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骤然"上演,几乎所有门类现生动物的祖先分子在很短的时间里涌现了出来,其复杂而多样的生命形态与之前漫长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原始生命体截然不同。达尔文的困惑——谜题的产生其实,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这一奇特而重大的生物进化事件就引起了达尔文的高度关注。那时,科学界还没有发现寒武纪之前的化石,  相似文献   

11.
玄武岩玻璃中的生物蚀变微结构为微生物摄取玄武岩玻璃中营养成分,通过新陈代谢产生有机酸溶解玄武岩玻璃而形成的微米级孔洞或钻穴。生物蚀变微结构在现代海洋洋壳及代表古老洋壳残片的蛇绿岩和绿岩带中广泛存在。研究玄武岩玻璃中蚀变微结构的形态特征、形成机制及其时空分布,不仅对探索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也为研究海洋深地生物圈的微生物组成及其时空演化提供了新材料。形态学上,生物蚀变微结构分为颗粒和管状微结构。某些非生物成因微结构与生物蚀变微结构相似,识别生物蚀变微结构还需结合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有机质及DNA检测等方面研究手段。对全球玄武岩中生物蚀变微结构的时空分布总结表明其在地质历史时期普遍存在,并在洋壳垂向分布上可能密切受控于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不同海底环境,如氧化还原条件、酸碱度、深度、温度及孔隙度等都会影响微生物群落及其代谢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生物蚀变微结构。具体哪些因素对玄武岩玻璃中生物蚀变微结构起主要控制作用还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古生物化石的迷人魅力在于它们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进化的证据,启迪人们对有关地球生命从诞生伊始直到现今这一长久演化历程的想象与探索。在生命演化的长河中,总是突变与渐变交集,爆发与绝灭交替,而从古至今人们有关生命起源、物种形成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在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的崇山峻岭之中蕴藏了有关远古海洋生命大爆发的瑰丽画卷——澄江古生物群,而关于那场5.3亿年前生命火爆发的研究成果也从云南这块美丽的土地传遍了华夏大地,展现给国际古生物界。  相似文献   

13.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是先天性免疫系统中古老的模式识别受体家族,一直都是免疫学家研究的焦点。从最古老的后生动物——海绵到高等的海洋脊椎动物——硬骨鱼中都有TLR存在。阐述处于不同进化地位海洋动物的TLR及其信号通路分子,TLR基因结构域混编和多态性机制,有助于揭示脊椎动物TLR的起源和预防海洋经济动物病害。  相似文献   

14.
以生命科学史资料为载体,将生命科学情怀与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中。在"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节课的教学实践中,设置"科学史料的搜集与呈现""观点假说的对比性填表""过程模型的构建""观点结论的探讨"等教学活动,再辅以教师对客观详实的科学史实的呈现与解读,让学生在掌握核心知识的同时,亲历科研过程、感受科学精神、敬畏科学大家、养成科学思维、厚植科学情怀、提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王小波 《化石》2001,(1):14-17
"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生动描述了鲸这种硕大无比的动物.众所周知,鲸是海洋中最大的动物,全世界共有79种,最大的蓝鲸体长达34米,重约170吨.在蔚蓝色的大海中,它们时沉时浮,出没自如.鲸类有着流线型的身体,身上有鳍而无四肢,不光样子像鱼,而且整日遨游在朦胧而寒冷的海洋世界,一离开水就不能生存.因此,长久以来鲸一直被人们认作鱼类,"鲸鱼"之名即由此而来.甚至著名生物分类学家林奈在他的《自然系统》一书中,也没敢把鲸认作真正的哺乳动物.显然,人们对鲸的正确认识还历经了一段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人们通常会将"沙漠"与荒凉、大风、沙尘暴相联系,正可谓是谈"沙"色变。因此,人们常将"治沙""征服沙漠""沙漠变绿洲"等成为生态建设目标。但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沙漠与沙地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是我国北方第二道生态安全屏障(北方第一道生态安全屏障是草原)。  相似文献   

17.
《生命世界》2006,(10):109-109
如果你在南中国海边看见一种似虾非虾,似蟹非蟹,有着蓝色血液的“丑八怪”,一定不要惊奇,它就是人称“马蹄蟹”的一种与三叶虫同样古老的动物——海鲎(hou)。海鲎的祖先出现于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爬行动物尚未崛起,原始鱼类也刚刚问世。而随着沧海桑田的转变,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海鲎从四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获得了“活化石”的美誉。  相似文献   

18.
《激光生物学报》2014,(6):I0001-I0002
生命起源于海洋,海洋也因此被誉为地球生命的摇篮。据粗略估计,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约200万种,占地球生物种类总数的1/4,但人类对于海洋中的生物是如何随海洋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海洋中的各种生命活动又是如何影响海洋环境的还知之甚少,与之相关的研究既包括微观尺度的细胞光合作用,也包括宏观尺度上气候变化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30多亿年的生命进化史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动植物的分野。它们的分野极大地加速了生命的进化速度,使生命进入一个熙熙攘攘、多彩多姿的新世界,使生命圈由海洋扩展到海、陆、空的三维空间。那么,动植物的分野始于何时呢?  相似文献   

20.
海洋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估算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气候变化受到全球关注,大气中CO2含量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在气候变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定量估算海洋中碳元素的吸收、转移、埋藏速率在全球碳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有重要意义。目前,海洋固碳能力估算研究包括:利用海-气界面CO2分压差法估算海洋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根据海水中叶绿素含量建立的生态学数理模型法估算真光层浮游生物的初级生产力,234Th—238U不平衡法估算POC输出通量,210Pb定年法估算有机碳沉积通量。但迄今为止的研究工作尚有一定局限性,碳在大气—海水—沉积物3种介质间交换通量间相互影响的研究较少,海洋中碳垂直传输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关键控制因子尚不明确,在海洋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估算方法方面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为进一步完善海洋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估算方法,今后的工作应注重海洋固碳整套观测技术、分析和估算方法研究,并建立海洋碳汇估算指标体系、指标标准体系、以及评价标准体系,为我国的碳"减排"、"增汇"国家需求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