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海,对许多人来说熟悉而又陌生,知道却不了解。人类应当怀着敬畏的心情回到自己的故乡——海洋,认识和了解同自己有着渊源关系的兄弟物种。  相似文献   

2.
知识果味派     
正小海龟都是在满月的夜晚破壳吗?海龟妈妈在岸边的沙滩上产下卵之后,马上就返回大海。几个月后,小海龟会在某个夜晚破壳而出。虽然小海龟是在晚上出生的,不过,满月不是必需的条件。没有满月的夜晚,小海龟也有可能破壳。海龟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海洋中度过的,它们出生后就会爬向大海。有月亮的晚上,即使不是满月,海平面有明显的粼粼波光,小海龟向有光亮的方向爬去,那里正是海洋。如果陆地上有人工光源的干扰,它们会转头向陆地爬行。  相似文献   

3.
凡高 《生命世界》2006,(8):38-43
鲸是海洋中最美丽的生物之一,它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了几千万年,是比人类更古老的地球居民。然而,这些处于大洋生物链顶端的海洋动物,却遭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威胁,它们中的很多种群已到了灭绝的边缘。除了海洋污染、船舶撞击、渔业误捕、渔网缠绕等因素外,最直接的威胁就是日本等极少数国家肆无忌惮的捕鲸活动。  相似文献   

4.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永无止境。海洋孕育着生命,同时也蕴含着治愈人类重大疾病的宝藏和机遇。浩瀚的大海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蕴藏着地球上还未被人类开发利用的丰富海洋生物及其天然产物资源。特殊环境下的奇异生命体联系海洋环境是一个开放且独特的生态系统,高盐、高压、局部高温或者低温、寡营养等恶劣的生存条件,使得海洋生物的生存竞争比陆地生物激烈得多,因此各种海洋动植物与微生物共生互作的现象非常普遍,它们相互适应、相互依存、协同进化,形成了一个特殊复杂而又奇妙的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古老的汉字"海",由三个部分组成——"水""人""母"——这颇具况味,意味着"海"之水是人的母亲!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表明,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在有关人与海洋的根本关系认识上,古老的中华文明与现代科技高度吻合。海洋不仅孕育了生命,还一直呵护着人类。如同20世纪80年代流行开来的歌曲《大海啊,故乡》唱的那样:"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走遍天涯海角,总在我的身旁。"浩瀚的海洋,不仅向人们馈赠食物、药物、美容品、建材等物质礼物,为人们提供海航的便利,还向人们馈赠审美、思维等精神礼物。  相似文献   

6.
刘辉 《生命世界》2007,(10):78-81
三文鱼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万里海疆游历之后,必定能回到出生地产卵然后死亡,把大海的一部分带回到陆地上,这种生物不但沟通了海洋和陆地,也同时沟通了自然和人类。  相似文献   

7.
天鹅,那些美丽纯洁的精灵一直都是我镜头捕捉和憧憬的对象。当我和它们的距离缩短到5米的时候,喜悦之余却感到沉重的悲伤。那是一些被玷污了的精灵,它们居然是以垃圾为食的“垃圾鹅”。过度养殖夺去了大海的呼吸也夺走了天鹅的食物,贪婪的人心,对自然的破坏,让这些坠落凡尘的天使禁锢于悲惨的命运。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8.
由于船舶压载水的不处理排放使得病原体、海洋有害生物在大海中肆意传播,对海洋物种的生存造成了压力。有关数据显示,由于船舶载压水造成的外来物种已经达到500余种,并且数量还在增加,科学家将船舶压载水引起的外来生物入侵列为未来海洋面临的重大危机。文章研究了国内外压载水处理系统的发展,并针对主流技术进行了分析,为船东选择压载水技术提供导向。  相似文献   

9.
《生命世界》2009,(5):4-4
没有光和氧,微生物也能生存150万年之久,这发生在南极数百英尺厚的冰下,科学家通过分析泰勒冰川偶尔流出的红色水样(富含铁)发现了它们的存在。基因检测则显示这些微生物类似于今天海洋环境中的微生物。科学家认为,该微生物曾经生活在海洋,约150万年~200万年前海洋被冰川截断形成池塘,并最终被冰河覆盖,微生物也与世隔绝。至于它们为何能在没有光和氧的条件下存活数百年之久,很有可能它们能通过一种偶联的铁~硫代谢将水中的硫酸盐还原,并获得能量。  相似文献   

10.
我大学专业是海洋捕捞,毕业之后曾留校工作十多年,主要研究鱼类的行为。1990年9月,位于浙江温州的南麂列岛成为首批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由于急需科研人员,我于1993年4月调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温州平阳县,踏上南麂列岛这块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一路走来,每一步都与大海和渔民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1.
王小波 《化石》2001,(1):14-17
"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生动描述了鲸这种硕大无比的动物.众所周知,鲸是海洋中最大的动物,全世界共有79种,最大的蓝鲸体长达34米,重约170吨.在蔚蓝色的大海中,它们时沉时浮,出没自如.鲸类有着流线型的身体,身上有鳍而无四肢,不光样子像鱼,而且整日遨游在朦胧而寒冷的海洋世界,一离开水就不能生存.因此,长久以来鲸一直被人们认作鱼类,"鲸鱼"之名即由此而来.甚至著名生物分类学家林奈在他的《自然系统》一书中,也没敢把鲸认作真正的哺乳动物.显然,人们对鲸的正确认识还历经了一段过程.  相似文献   

12.
张健  李佳芮  陶以军  孙军 《生态科学》2017,36(4):217-225
颗石藻(coccolithophore)是一类在全球海洋中广泛分布的海洋微型浮游植物, 它们在海洋浮游植物功能群落中是一类极其重要的钙化生物类群, 也是海洋中生源无机碳的重要来源, 并且在海洋的碳循环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颗石藻由于快速增殖而发生水华的过程中能够释放大量的具有挥发性的二甲基硫(DMS)和丙烯酸(acrylic acid), 它们是影响气候变化, 特别是引起区域性环境效应(温室效应)的关键性物质。  相似文献   

13.
《化石》1984,(1)
海洋中有蛇这是事实,可是至今有些人把海蛇说得神乎其神,把它说成是有几十米或几百米长的大海妖,据说看到的人还不少,曾有目睹者还特地把它写进了航海日志。事实究竟如何,至今还是个谜。因无真实凭据。所以许多海洋生物学家认为:人们看到的很  相似文献   

14.
只有在大海面前,人类才感到自身的渺小,这不只是因为大海的辽阔,还因为大海是人类的故乡。  相似文献   

15.
小心处理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同一类细胞的生长情况、对培养基的要求都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对于干细胞却并非如此。由于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全部或部分人体细胞谱系(分别称之为全能性或多向潜能性)的能力,通常来说,它对培养条件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如果处理方法得当,干细胞就会无限期的保持其特性;但如果让它们过度融合,改变培养条件,或者仅仅是给它们一定的环境压力,这些干细胞就会开始分化。  相似文献   

16.
<正>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个贝壳。听过田螺姑娘的故事,就会记得,田螺姑娘的真身是田螺,那是贝壳;吃过美味的扇贝,就会记得,扇贝是双壳的,那也是贝壳;看过《海洋奇缘》,就会记得,主角身上挂着的,还是贝壳;……名叫贝壳的它们大部分都是空的,因为在被人们捡到之前,内部的动物就已经死了。可这一点儿也不妨碍人们幻想——特别是把贝壳放在耳边时——贝壳里,有大海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蛇类的演化     
宿营 《化石》2001,10(1):3-4
蛇是爬行动物中最后进化出来的一支,它们的四肢完全退化消失,但是全身的骨骼和肌肉却发展得能灵活地游动。现存已知蛇类约有三千种,分为无毒蛇和有毒蛇两大类,生活于山地、草原、河流、森林、荒漠及海洋中。  相似文献   

18.
科学界对“生物圈2号”褒贬不一,但这一尝试的最重要意义是使人类知道,大自然系统难以被人工完全模拟。海洋馆尝试为海洋生物提供一个人工环境,可以类比为“海洋2号”。它告诉人们:大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人类对它的认识永远是冰山一角。这对走入21世纪开发海洋的人类,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科学界对“生物圈2号”褒贬不一,但这一尝试的最重要意义是使人类知道,大自然系统难以被人工完全模拟。海洋馆尝试为海洋生物提供一个人工环境,可以类比为“海洋2号”。它告诉人们:大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人类对它的认识永远是冰山一角。这对走入21世纪开发海洋的人类,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生动描述了鲸这种硕大无比的动物。众所周知,鲸是海洋中最大的动物,全世界共有79种,最大的蓝鲸体长达34米,重约170吨。在蔚蓝色的大海中,它们时沉时浮,出没自如。鲸类有着流线型的身体,身上有鳍而无四肢,不光样子像鱼,而且整日遨游在朦胧而寒冷的海洋世界,一离开水就不能生存。因此,长久以来鲸一直被人们认作鱼类,“鲸鱼”之名即由此而来。甚至著名生物分类学家林奈在他的《自然系统》一书中,也没敢把鲸认作真正的哺乳动物。显然,人们对鲸的正确认识还历经了一段过程。其实,鲸鱼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