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聂玲玲  缪珩 《生物磁学》2013,(3):582-586,593
糖尿病(DM)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2型糖尿病患者也逐渐增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全球大约有近2亿糖尿病患者,其中2型糖尿病占90%~95%。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是胰岛素分泌的相对或绝对不足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持续的高血糖可严重抑制胰岛功能。严格的血糖控制能够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延长了患者的预期寿命。但是随着血糖控制达标,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增加了,低血糖不仅严重阻碍了良好血糖控制,而且严重低血糖还是2型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本文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低血糖发生的原因、诱发因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王黎黎  董亚辉  王丽媛 《蛇志》2011,23(4):417-418
糖尿病治疗的过程中,常见的副作用是低血糖,表现为饥饿、疲乏无力、心悸、出冷汗、颤抖、面色苍白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但有的患者在发生低血糖初始时,并无明显症状,患者无意识到低血糖发作,这种现象称为不伴警告症状低血糖或无症状低血糖(UH)。UH可加重患者的病情,导致心脑血管等重要器官进一步损害。现将我院收治的47例糖尿病UH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住院期间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及相关对策。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住院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根据是否发生低血糖将其分为未发生低血糖组80例(对照组)和发生低血糖组70例(研究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1研究组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体重指数、住院天数和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患者血肌酐(Cr)水平和尿微量清蛋白定量(UM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3低血糖在夜间02:00~05:59发生的频率明显较高;4研究组二甲双胍的应用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胰岛素的使用率和OAD+胰岛素联合应用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长、BMI低;血肌酐(Cr)水平和尿微量清蛋白定量(UMA)高;胰岛素的使用率及胰岛素联用OAD应用率高均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应注意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以及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医护人员需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在适当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根据是否发生严重低血糖将患者分为非低血糖组(138例)和低血糖组(62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低血糖组和非低血糖组体重指数、住院时间以及糖尿病病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组心脑血管疾病药物联用率显著高于非低血糖组,二甲双胍应用率显著低于非低血糖组,胰岛素应用率以及口服降糖药(OAD)和胰岛素的联合应用率显著高于非低血糖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组低钾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非低血糖组,肾功能有关的指标显著高于非低血糖组,低血糖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显著高于非低血糖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可知,病程超过10年、胰岛素应用以及和OAD联用、果糖胺低于2.5 mmol/L、白细胞升高、肾功能受损均和严重低血糖发生具有相关关系。结论:病程超过10年、胰岛素应用以及和OAD联用、白细胞升高、果糖胺低于2.5 mmol/L、肾功能受损均和严重低血糖发生有关,在行降糖治疗时应该谨慎评估上述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甘震 《蛇志》2017,(2):245-246
目的探讨新生儿低血糖症的发生原因以及临床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0例低血糖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胎龄37周的新生儿较易发生低血糖,小于胎龄儿、围产期窒息、喂养延迟、母体糖尿病等是导致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的高危因素。经治疗后,全部患儿血糖均恢复正常。结论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的原因较多,对有低血糖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常规监测血糖,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避免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张莹  冯尤健  范淑华  黄秀丽 《蛇志》2002,14(2):30-31
糖尿病肾病 (DN)在降糖过程中常出现低血糖反应 ,且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较长。若多次长时间发生又诊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 DN并低血糖反应 40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40例均为住院患者 ,男 2 4例 ,女1 6例 ;年龄 3 2~ 78岁 ;1型糖尿病 4例 ,2型糖尿病 3 6例 ;病程 6~ 3 0年。均符合 DN诊断标准 ,2 4h尿微量白蛋白 >2 0 0 μg/min。2 8例伴肾功能不全 ,4例行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 (CAPD) ,1例行血液透析。低血糖发作时血糖均 <2 .8mmol/L。1 .2 低血糖的诱因及症状 低血糖的诱因及症状见表 1。1 …  相似文献   

7.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老年低血糖昏迷急诊患者的临床救治及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16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老年低血糖昏迷急诊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低血糖昏迷患者经过有效的急救和护理后,37例患者在静脉输注足量葡萄糖后意识清醒,3例合并脑水肿患者经糖皮质激素及甘露醇治疗后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并逐步恢复意识,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老年低血糖昏迷患者的病情严重而复杂,科学合理的临床急救及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低血糖症状,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的预防效果及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加用地特胰岛素和NPH胰岛素治疗24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3例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佳(HbAlc〉7%)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加用地特胰岛素或鱼精蛋白锌(NPH)胰岛素作为基础胰岛素,每日1次治疗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体重、血脂的变化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与基线比较均有显著下降,治疗后组间无差异。与NPH胰岛素组比较地特胰岛素组体重增加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地特胰岛素组治疗期间全部低血糖次数较NPH胰岛素组减少54.69%(P〈0.01)。结论:地特胰岛素与NPH胰岛素相比,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可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而且有减少体重增加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加用地特胰岛素和NPH胰岛素治疗24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3例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佳(HbA1c>7%)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加用地特胰岛素或鱼精蛋白锌(NPH)胰岛素作为基础胰岛素,每日1次治疗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体重、血脂的变化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与基线比较均有显著下降,治疗后组间无差异。与NPH胰岛素组比较地特胰岛素组体重增加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地特胰岛素组治疗期间全部低血糖次数较NPH胰岛素组减少54.69%(P<0.01)。结论:地特胰岛素与NPH胰岛素相比,在有效控制血糖的同时可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而且有减少体重增加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赖江卉 《蛇志》2017,(2):182-183
目的探讨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采用急诊系统干预方案实施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120例,按随机分组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干预方案进行救治,观察组采用急诊系统干预方案进行救治,比较两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的急诊救治效果、救治后苏醒时间和治疗总时间、急诊救治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的急诊救治总有效率达91.7%,高于对照组的71.7%,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救治后苏醒时间和治疗总时间比较,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诊救治期间发生不良事件1例,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8例,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采用急诊系统干预方案实施救治,能促使患者短时间内苏醒,维持血糖稳定,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比较持续皮下输注赖脯胰岛素与常规注射预混赖脯胰岛素对老年非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5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与对照组(29例),观察组用赖脯胰岛素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I-I),对照组用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25注射液,2次/d,常规皮下注射。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及适量运动,共治疗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糖、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以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持续皮下输注赖脯胰岛素具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是控制老年非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较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许艳萍 《蛇志》2013,25(1):73-74
目的总结晚期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疗的护理。方法对56例晚期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化疗的同时加强胰岛素的治疗,密切监测和控制血糖,做好心理护理,指导饮食,加强宣教,预防低血糖反应及感染的发生。结果 54例患者顺利完成4周期化疗,1例血糖控制不稳未进行化疗,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结论加强晚期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化疗的观察及护理,使患者顺利完成化疗,延长生存期,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梁丹 《蛇志》2007,19(3):223-224
低血糖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常常发生在老年人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而且多以损害脑功能为主。临床表现酷似急性脑血管病,极易误诊,如不及时正确诊治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将近年来我院老年病科收治的18例以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为表现的低血糖反应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男13例,女5例,年龄60~80岁,平均65岁。18例病人均有2型糖尿病史,病程1~20年,既往有高血压病9例,冠心病8例,冠心病并房颤5例,肾功能不全5例,脑血栓形成4例。1·2发病诱因发病前服用优降糖4例(自行加大剂量2例),服消渴丸2例,使用胰岛素并同时服降糖药4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比较持续皮下输注赖脯胰岛素与常规注射预混赖脯胰岛素对老年非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5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与对照组(29例),观察组用赖脯胰岛素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I-I),对照组用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25注射液,2次/d,常规皮下注射。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及适量运动,共治疗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糖、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以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持续皮下输注赖脯胰岛素具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是控制老年非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较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牙周疾病的发生情况,以及牙周病与糖尿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140名同时伴有糖尿病的老年牙周病患者,将其随机分成A、B、C3组,A组86例为实验组,同时进行牙周病与糖尿病的系统治疗。B、C组为对照组,其中B组28例只进行牙周病的治疗,C组26例只进行糖尿病的治疗。结果:牙周治疗效果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糖尿病的治疗效果A组高于C组(P>0.05)。结论:老年牙周病和糖尿病之间存在相关性,糖尿病治疗与牙周病治疗之间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胰岛素泵治疗微量白蛋白尿期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选取本院肾病风湿病科和内分泌科52例微量白蛋白尿期(30 mg≤24 h尿微量白蛋白300 mg) 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间从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入院后所有纳入患者均给予快速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调节血糖等处理。其中26例患者给予24 h持续泵入诺和灵R的胰岛素泵治疗,初始设定胰岛素量为0.1 U·kg~(-1)·h~(-1)。待酮体阴性、动脉p H正常时,给予基础量泵入,设为胰岛素泵组;另26例患者给予诺和灵R持续快速静滴,滴速为0.1 U·kg~(-1)·h~(-1),待酮体阴性、动脉pH正常时改为皮下注射的方式,设为持续静滴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尿酮体转阴时间、胰岛素用量以及低血糖发生率,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糖尿病病程、尿微量白蛋白、发病次数和严重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泵组尿酮体转阴时间要比持续静滴组短,胰岛素用量少,低血糖发生率低,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胰岛素泵可以明显减少微量白蛋白尿期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老年患者的胰岛素用量,缩短尿酮体转阴时间,同时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聂聆 《蛇志》2002,14(2):69-70
糖尿病是危害身体健康的一种常见病 ,老年糖尿病患者起病时往往症状不典型 ,血糖高而尿糖阳性 ,加上老年人往往有多种疾病并存 ,需要服用多种药物 ,因此 ,治疗较复杂。糖尿病是慢性进行性疾病 ,患者不可能长期住在医院 ,需要在院外继续治疗和自我护理。对于糖尿病患者出院并不意味着治疗的终结 ,而是康复的起点 ,所以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做好健康教育及出院后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1 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一种需终生治疗的疾病 ,其预后取决于血糖是否得到控制和有无并发症发生。首先应使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治疗糖尿病旨在积极控制血糖、预防各…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DN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记录低血糖发生情况,按照是否发生低血糖将患者分为低血糖组(n=47)和无低血糖组(n=53)。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N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100例患者1个月内共检测血糖 1200次,其中有47例出现低血糖症状,低血糖发生率为47.00%(47/100),53例患者未发生低血糖。DN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糖发生与性别、婚姻状况、工作状况、医保类型、维持性血液透析方式、收缩压、空腹血糖(FBG)、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无关(P>0.05),而与年龄、DN病程、体质量指数、文化程度、尿微量蛋白尿排泄率(UAER)、用药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照护能力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大、DN病程偏长、体质量指数偏低、UAER偏高是DN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而用药依从性、照护能力良好则是DN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糖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DN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较高,其中年龄偏大、DN病程偏长、体质量指数偏低、UAER偏高是DN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而用药依从性、照护能力良好则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9.
钱钧 《蛇志》2002,14(2):31-32
老年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及应用胰岛素时常有可能发生低血糖昏迷的危险性。本院内科近年来共收治 6例老年糖尿病昏迷患者。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6例中 ,其中男 1例 ,女 5例 ;年龄 67~ 83岁。所有病例均确诊为 2型糖尿病。合并症 :1例伴高血压病、足溃疡 ;1例伴肝癌 ;1例快速房颤 ;1例严重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脑梗死后遗症 ;1例肺部感染 ;1例右股骨颈骨折。发病前 3例口服消渴丸 ,2例口服美吡达 ,1例口服优降糖并静滴胰岛素。发病时血糖≤1 .7mmol/L。临床症状 :3例昏迷 ;1例昏迷、颈部抵抗、四肢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围手术期患者使用甘精胰岛素和速效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效益成本分析.方法:对外科系统需要择期或限期手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给予甘精胰岛素组加速效胰岛素类似物或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控制血糖.结果:两组患者达到了类似的空腹血糖控制,但甘精胰岛素组达标率更高、血糖达标时间短以及低血糖反应更少.尽管甘精胰岛素组患者胰岛素成本较高,但其糖尿病相关检查治疗成本、病房成本以及迭标总成本更低.结论:甘精胰岛素加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可有效控制T2DM患者的围手术期血糖,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低血糖发生率低以及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