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三叠纪为例论牙形石的器官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牙形石采用形态分类还是器官分类并不仅是分类学本身的纠纷,它关系到一系列相关学科研究结果的可靠程度。对分散保存的牙形石分子进行器官再造是一项摆在我们面前的非常重要而又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三叠纪牙形石器官研究十分薄弱这一国际、国内的共性问题,对国内、外牙形石器官再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阐述了在缺乏自然集群作为可靠依据的情况下,对分散保存的牙形石分子进行器官再造的重要意义;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并完善了对分散保存的牙形石分子进行器官再造的三种方法:1)逻辑推理方法;2)数理统计方法;3)组织学和微细形态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河南内乡晚奥陶世石燕河组牙形石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梅仕龙 《古生物学报》1995,34(6):674-687
将河南内乡晚奥陶世石燕河组牙形石自下而上建立了Oulodusuirichi-Aphelognathusshoshonensis带,Onodusrobustus带,Aphelognathusgrandis带,Aphelognathusdivergens带和Aphelognathuszuoquensis带。这个序列与北美中大陆的很相似,两者可详细对比。充分证实了北美中大陆型牙形石动物群以及中国合此类型牙形石的最高奥陶纪地层在华北地台以南的武当地块北缘的存在,并指明了其古生物地理分区和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3.
祁连山中寒武世牙形石动物群古生态和板块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祁连山中寒武世牙形石动物群产自较深水碳酸岩缓坡环境,时代为张夏期。与华北和华南同期牙形石动力 的群相比、本动物群以原牙形石Jiangshanodusaff.triaggulus,Gapparodusbisulcatus,Phakelodustenuis等占绝对优势,而副牙形石Westergaardodina和Prodoneotodus仅占7%,缺乏Laiwugnathus,Furnishina等  相似文献   

4.
试论寒武纪牙形石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牙形石的演化历史中,寒武纪主要是副牙形石的演化时代。中寒武统Taitzuia-Poshania带的牙形石已表现出较大的分异度。副牙形石起源是多源的,但不同时。副牙形石有Laiwugnathus→Westengaardodina谱系和单锥牙形石谱系,后者可分为Dolabrodus→Furnishina谱系和Prooneotodus谱系。Laiwugnathus演化为Westergaardodina的中间环节是三齿型的Westergaardodina。Westergaardodina不同种来源是多源的;真牙形石各属种来源也是多源的,但主要由Prooneotodus演化而来。寒武纪牙形石以Laiwugnathus等原始副牙形石出现为界,其前为原牙形石演化阶段,其后为副牙形石演化阶段。凤山期为真牙形石演化阶段,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三叠纪末。崮山期与长山期之交副牙形石有重要变化。描述牙形石1新属19新种3新亚种。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介绍对采自湘西、辽东和鲁西的寒武纪牙形石进行组织学和比较组织学研究成果中尚未发表的内容。以前认为是原牙形石的属Huyuanodontus的组织学构造与原牙形石、副牙形石以及真牙形石均不相同,而且与任何已知化石类群的组织学构造亦不相同。副牙形石Prooneotodus rotendatus和Prooneotodus gallatini中的一些分子具有厚薄不同的齿冠,应属于真牙形石。在已采集到的副牙形石属Laiwugnathus的所有标本中,既未发现副牙形石生长层构造,也未发现牙本质。在具有典型的副牙形石生长层构造的标本中发现了令人信服的牙本质。在最早的真牙形石Proconodontus muelleri中发现了较复杂的管状牙本质。组织学研究证实Coelocerodontus bicostatus为真牙形石。上述成果以及我国寒武纪牙形石组织学和比较组织学已经发表的成果(如:Dong,2004;Dongetal.,2005等)说明研究寒武纪牙形石必需研究牙形石组织学。目前,正在进行的寒武纪牙形石研究的两项主要工作《厘定寒武纪牙形石的分类》以及《副牙形石和早期真牙形石的谱系分析》,均是以组织学的研究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6.
李国祥 《古生物学报》1999,38(2):238-247
四川峨眉麦地坪剖面下寒武统麦地坪组上段chancelloriids类骨片化石丰富,皆以磷质内核方式保存,其中首次发现具有两个中央射管的chancelloriids骨片。对Chancelloriairregularius Qian,sp.,Allonnia sp.进行了详细描述,在内核标本表面,骨片的基面上首次发现了保存极好的网状微细构造,对这一微细构造解决尚有困难,但有可能为骨片原始壳体结构的内端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叙了东濮地区井下奥陶纪牙形石16属32种(1新种、3未定种、4未定属种),识别出5个牙形石带,1个未建带,自下而上为1.Scolopodusflexilis带;2.Tangshanodustangshanensis带;3.未建带;4.Plectodinaonychodonta带;5.Aurilobodusserratus带;6.Microcoelodusasymmetricus-Belodinacompressa带。  相似文献   

8.
关于牙形石和早期脊椎动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脊椎动物的起源是古生物学界长期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地牙形石这类已经灭绝的、神秘动物的详尽研究,使这个古老的问题有一缕新的光明。相当数量的、保存有软体组织的牙形动物化石的不断发现,地这些化民得到的牙形动物软体解剖学、硬体(牙形石分子)组织学和牙形石器官功能形态学诸多方面的证据、揭示了最早出现在五亿多年前晚寒武世海海关占的牙形动物脊椎动物大家族中的成员。这些研究成果将脊椎动物的起源追溯到了寒。  相似文献   

9.
湘西北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早期牙形石古生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树刚 《古生物学报》1993,32(3):332-345
通过对牙形石器官的对称性、相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探讨湘西北晚二叠世至三叠纪初牙形动物的生态分布.按器官所包括不同对称型分子的比例,牙形动物器官的对称性可分为4级,器官的对称性越高,动物运动能力越强.湘西北晚二叠世一三叠纪初地层可分为6种沉积相,即盆地相、盆缘-台坡相、开阔台地相、边缘浅滩相、局限台地相和泥坪相.具不同对称级器官的属种在6种沉积相中的差异分布,反映了牙形动物的3种生态类型:自由游泳型、浮游型和底栖型.牙形石地球化学组分的变化与当时环境演变相吻合.随水深增加,化石中的P含量升高,而Ca、s、sr的含量降低;Al、Fe和Ba在近岸浅水环境的牙形石中富集;而Mg的富集指示高盐环境.基于上述研究,划分了4个牙形石相,建立了一个组合横向替代的牙形动物生态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0.
重新描述了湖南中泥盆世的锥石Changshaconus carinata Zhu,1985。通过比较,笔者认为Changshaconus与产自南非泥盆系和南、北美洲下泥盆统中的Reticulaconularia Babcock et Feldmann,1986非常相似。Changshaconus和Reticulaconularia两属由于锥管表面横肋间具有纵向脊状构造,与横肋构造一起构成了网状的表  相似文献   

11.
对产自吉林浑江大阳贫早奥陶世亮甲山组的大型粗壳内角石类进行系统进行,共描述2科3属37种和1个科属未定标本,其中1新属、3新种和2未定种。首次报道Piloceratidae科分子(Paracassinoceras dayangchaense gen.et sp.nov.)在东亚的首次发现。提出角石类内体管构造的4个类型。详细讨论Manchuroceras和Manchurceraidae科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2.
利用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假直角石类Eriditesundulatum的体管沉积及气室沉积微细构造特征,体管沉积内部有机质层及矿物晶体层形态及厚度较稳定。气室沉积中有机质层及矿物晶体层形态及厚度变化大,晶体层内部具有柱状晶体。基于内部微细构造特征,推测体管沉积由软体上皮细胞直接分泌而成,气室沉积由体液渗透连接环在气室内表面上形成矿化基质后通过有机质层及矿物晶体层不断加积而成。另外,通过与石炭纪其它假直角石类内部沉积微细构造特征的比较,认为假直角石类内部沉积的微细构造特征不具有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丁干  江大勇 《古生物学报》2000,39(2):197-204
通过对广西六景地区谷闭组下部的牙形石Ancyrodella类群的早期个体分析,识别出Ancyrodella binodosa→Ancyrodella rotundiloba→Ancyrodella alata→Ancyrodella gigas的演化谱系。以中-上泥盆统界线层型部面为准,由Ancyrodella rotundiloba early form产首次出现为标志,将六景地区中-上泥盆统界  相似文献   

14.
山东莱芜地区晚寒武世炒米店组牙形石生物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山东莱芜地区黄羊山剖面炒米店组的牙形石生物地层学研究成果。在该剖面上寒武统的炒米店组建立了9个牙形石带,自上而下分别是Cordylodusangulatus带,C.lindstromi带,C.intermedius带,C.proavus带,Eoconodontusnotchpeakensis带,Proconodontusmuelleri带,P.posterocostatus带,P.tenuiserratus带和Prooneotodusrotundatus-Muelleroduserectus带。牙形石动物群的面貌显示该地区炒米店组顶部在时代上已属早奥陶世,表明该地区的寒武-奥陶界线与三山子组白云岩的底界并不一致,后者在层位上稍高。建立并描述了一副牙形石新种Westergaardodinahuangyangshanensissp.nov.。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记述了采自河南嵩县和栾川县的毛翅目6新种;双带原石蛾Rhyacophila buivitta n.sp.指茎蝶石蛾 Psychomyia dactylina n.sp.矛突短室等翅石蛾Dolophilodes lanceolata .n。sp.河南短室等翅石蛾Dolophilodes henanensis.n。ps,双片蠕形等翅石蛾Wormaldia bilamellata .n.sp,钩肢缺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青州地区寒武-奥陶系界线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报道了山东省青州地区尧王山剖面的寒武 奥陶系界线地层的牙形石生物地层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该剖面的炒米店组灰岩建立了 9个牙形石带,其中下奥陶统为 3个带,上寒武统凤山阶为 6个带;并与国内外研究较详细的寒武 奥陶系界线地层进行了对比。在该剖面首次发现了界线牙形石分子Iapetognathusfluctivagus,这也是在整个华北地区的首次报道,这一发现为山东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寒武 奥陶系的界线划分提供了新的标尺。  相似文献   

17.
罗平生物群产出于关岭组二段,该段大凹子精细剖面细致的沉积学描述记录显示,剖面岩性变化趋势为:从生物扰动灰岩到含硅质结核的条带泥晶灰岩(钙屑浊积岩)向白云岩演化.剖面详细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表明,牙形石带属于Nicoraella kockeli带,同时该带可分两个亚带,即Nicoraella kockeli type 1亚带和Nicoraella kocke-li type 2亚带.牙形石生物地层年代确定在Anisian期的Pelsonian亚期.通过大凹子剖面含牙形石段产出环境分析表明:深灰色具脉状层理含泥质灰岩的开阔台地相沉积环境牙形石产出较少且保存一般,而深黑色纹层状泥晶灰岩段台间盆地相沉积环境中牙形石产出丰富且保持完好.大凹子剖面沉积构造研究表明:罗平生物群产出于台间盆地相钙屑浊流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8.
扬子区中奥陶统大湾阶底界精细生物地层分带与对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系统研究湖北宜昌黄花场大湾组下段和重庆城口翁溪沟湄潭组下部笔石、牙形石和几丁虫生物分带及其对比关系。精细的生物地层学研究结果证明,在我国大湾阶底界界线层型剖面上的生物群组合存在冷水型分子与暖水型分子共生的特点,以牙形石Baltoniodus triangularis首现所确定的中奥陶统底界较nipodus laevis的首现低0.2m,位于笔石Didymograptus protobifidus/Corymbograptus deflexus带或几丁虫Conochitina langei/C.brevis带中部。中奥陶统底界上述牙形石、笔石和几丁虫的对比关系不受沉积相限制,在重庆城口翁溪沟含笔石碎屑岩相的湄潭组下部同样存在。宜昌黄花场剖面和该剖面上Baltoniodus triangularis的最初出现应是理想的全球中奥陶统底界线层型剖面和点。  相似文献   

19.
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的牙形类带自下而上分为delta带和pesavis带,时代为早泥盆世晚洛赫柯夫期。含奥泽克刺相(ozarkodinan biofacies)牙形类的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指示了一个浅水陆棚海环境,它可以和中国及世界其它地区含同时代的牙形类地层对比。用多分子器官的概念扼要描述和详细讨论、比较了出现在该组的8个牙形类器官种或亚种。  相似文献   

20.
孙元林 《古生物学报》1997,36(4):485-493
描述青海贵德盆地万秀群中段的介形类5属14种,其中Cypridea wanxiuensis为新种。这些介形类代表了典型的早白垩世组合。结合孢粉分析结果在该地区存在典型热河动物群分子(如Eosestheria cf.persculpta,E.spp.,Diestheria sp.和Ephemeropso trisetalis等),认为万秀群中段含介表类层段的地质时代大体相当于白垩纪早期的Berr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