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8 毫秒
1.
王文采 《植物研究》2018,38(6):809-819
描述了自西藏发现的毛茛科翠雀花属七新种,隆子翠雀花,黄花翠雀花,绿房翠雀花,二距翠雀花,扎囊翠雀花,宽片翠雀花和狭裂翠雀花,并给出其等与近缘种的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述了新疆翠雀花属七个新分类群,即:叶城翠雀花、假深蓝翠雀花、无腺翠雀花、赛塔城翠雀花、高翠雀花、秀丽翠雀花、白花萨乌尔翠雀花。  相似文献   

3.
描述了自华西南发现的毛茛科翠雀属5新种,拟毛翠雀花,朗县翠雀花,灰花翠雀花,五花翠雀花和细距翠雀花,并给出其等与近缘种的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4.
描述了隶属翠雀花组翠雀花亚组的一新种和伊犁翠雀花的一新变种。  相似文献   

5.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10,30(2):145-151
描述了在中国四川发现的毛茛科翠雀属三新种:拟直距翠雀花Delphinium orthocentroides W.T.Wang,宽爪翠雀花D.platyony chinum W.T.Wang和大藏翠雀花D.dazangense W.T.Wang。  相似文献   

6.
王文采  杨宗宗 《广西植物》2021,41(3):327-333
该文描述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现的毛茛科翠雀花属三新种,包括隶属于密花翠雀花组高翠雀花亚组的二新种,即布尔津翠雀花(Delphinium buerjinense W.T.Wang&Z.Z.Yang)和尼勒克翠雀花(D.nilekeense W.T.Wang&Z.Z.Yang),以及隶属于翠雀花组须花翠雀花亚组的一新种,即哈巴河翠雀花(D.habaheense W.T.Wang&Z.Z.Yang);此外,还分别描述了此三新种与近缘种的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7.
王文采  杨宗宗 《植物研究》2020,40(6):801-804
描述了自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发现的毛茛科翠雀花属二新种,腺梗翠雀花和巩留翠雀花,并分别给出了此二种与其近缘种的区别特征。  相似文献   

8.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08,28(5):569-571
描述四川翠雀属一新种,拟粗距翠雀花。  相似文献   

9.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18,38(8):969-972
该文描述了自云南西北部发现的毛茛科翠雀花属二新种:短葶翠雀花(Delphinium breviscaposum W.T.Wang)和丝苞翠雀花(D.filibracteolum W.T.Wang)。短葶翠雀花与察隅翠雀花(D.chayuense W.T.Wang)在亲缘关系上相近,前者与后者的区别在于短葶翠雀花植株具3条簇生短花葶,总状花序的轴和花梗无毛,小苞片较长,萼片较小,退化雄蕊的瓣片不分裂;丝苞翠雀花与拟长距翠雀花(D.dolichocentroides W.T.Wang)近缘,前者与后者的区别在于丝苞翠雀花的花组成圆锥花序,花梗、萼片和萼距均较短,退化雄蕊的爪无附属物,心皮无毛。  相似文献   

10.
从大理翠雀Delphynium taliense Franch根中分得五个二萜生物碱,其中四个已有报告,分别鉴定为methyllycaconitine,delsemine、大理翠雀碱乙(talitine B)、大理翠雀碱丙(talitine C)。本文主要通过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其碳谱对大理翠雀碱甲的化学结构所进行的推导。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藏兰科植物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喜龙  李剑武  王程旺  金效华 《广西植物》2018,38(11):1440-1445
中国西藏东南地区位于东喜马拉雅和印缅的交接处,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尤其是位于该地区的墨脱,由于巨大的海拔高差,使该地区的植被类型呈显著的垂直地带性,且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结构复杂。该文报道了西藏野生兰科植物新记录属3个,即线柱兰属(Zeuxine)、爬兰属(Herpysma)和槽舌兰属(Holcoglossum);新记录种27个,即白肋线柱兰(Zeuxine goodyeroides)、爬兰(Herpysma longicaulis)、小花槽舌兰(Holcoglossum himalaicum)、西南齿唇兰(Anoectochilus elwesii)、窄唇蜘蛛兰(Arachnis labrosa)、短足石豆兰(Bulbophyllum stenobulbon)、尖角卷瓣兰(B. forrestii)、南方虾脊兰(Calanthe lyroglossa)、泰国牛角兰(Ceratostylis siamensis)、金唇兰(Chrysoglossum ornatum)、格力贝母兰(Coelogyne griffithii)、云南贝母兰(C. assamica)、斑舌兰(Cymbidium tigrinum)、梳唇石斛(Dendrobium strongylanthum)、狭叶金石斛((D. angustifolium)、厚唇兰(D. mariae)、粗茎苹兰(Pinalia amica)、垂叶斑叶兰(Goodyera pendula)、绿花斑叶兰(G. viridiflora)、狭叶羊耳蒜(Liparis perpusilla)、小花羊耳蒜(L. platyrachis)、三裂羊耳蒜(L. mannii)、镰叶鸢尾兰(Oberonia falcata)、阔瓣鸢尾兰(O. latipetala)、凹唇石仙桃(Pholidota convallariae)、大苞兰(Sunipia scariosa)、滇南矮柱兰(Thelasis khasiana)。这些植物新资料的发现,对于丰富西藏植物种类以及对该地区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林红强  程跃红  刘荣  尹民  郁文彬 《广西植物》2021,41(12):1949-1954
熊猫马先蒿(Pedicularis pandania)是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马先蒿属一新种。该新种属于互生叶类群,其基生叶成丛,花冠属于短管有喙型,且下唇将喙包裹住,花管在近萼端发生约180度的扭旋使得花冠下唇在侧上方,这一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国产马先蒿物种。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熊猫马先蒿是Clade 7 成员,虽然与火焰系、假欧氏系、喙齿系、拟蕨系和长喙系等成员构成姐妹关系,但熊猫马先蒿的花冠形态特征明显区别于近缘物种。  相似文献   

13.
该文描述了采自浙江南部庆元县的唇形科(Lamiaceae)香科科属(Teucrium L.)一新种:庆元香科科(T.qingyuanense),并附有线描图.庆元香科科与峨眉香科科(T.omeiense)和香科科(T.simplex)接近,与峨眉香科科的区别在于其茎、花序轴和花梗均密被倒向短柔毛,花萼外面被短柔毛和腺点...  相似文献   

14.
杨宗宗 《广西植物》2019,39(9):1143-1146
该文描述了发现自中国新疆天山北部的毛茛科乌头属一新种,即乌鲁木齐乌头(Aconitm urumqiense),此新种与新疆乌头(A. sinchiangense)近缘。两者的区别在于此新种(乌鲁木齐乌头)的茎无毛,不存在基生叶,总状花序轴和花梗被黄色腺毛,萼片背面疏被柔毛、边缘被缘毛,上萼片较宽,花瓣唇在顶端啮蚀状,子房幼时疏被柔毛。  相似文献   

15.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16,36(Z1):231-232
该文描述了自青海南部发现的罂粟科绿绒蒿属一新种,短丝绿绒蒿。此种可能隶属琴叶绿绒蒿亚属,滇西绿绒蒿组,滇西绿绒蒿系,与此系其它种的区别在于此种的披针状条形花瓣,较少、较短的雄蕊(花丝长1~5 mm),无花柱的雌蕊,和被具短毛的硬毛的子房。  相似文献   

16.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16,36(Z1):205-206
描述了自重庆市发现的荨麻科荨麻属一新种,城口荨麻,此种与异株荨麻有亲缘关系,区别特征为此种的茎被少数刺毛,叶片多为心形,雄、雌花序均不分枝,瘦果在中央稍凹陷。  相似文献   

17.
熊先华  徐波  鞠文彬  高云东  邓亨宁  高信芬 《广西植物》2018,38(11):1411-1903/11/21
该文在野外调查、标本采集、标本查阅与鉴定及文献考证的基础上,对西藏墨脱县产的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进行了系统整理。结果表明:目前发现该区共有悬钩子属植物28种4变种,其中Rubus lineatus Reinw. var. glabrior Hook. f.为中国分布新记录植物,小柱悬钩子(R. columellaris Tutcher)、红毛悬钩子(R. wallichianus Wight et Arn.)、独龙悬钩子(R. taronensis C. Y. Wu ex T. T. Yu et L. T. Lu)和疏松悬钩子(R. efferatus Craib)为西藏分布新记录植物。该文还对《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中该属部分学名的不恰当使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该文报道了中国广西豆科(Fabaceae)植物新分布记录属,即镰瓣豆属[Dysolobium (Benth.) Prain],同时描述了该属的分类学特征,并提供了镰瓣豆[D. grande (Benth.) Prain]的引证标本、地理信息和图片。  相似文献   

19.
张旭  周海艺  徐畅隆  徐波 《广西植物》2022,42(10):1786-1790
中国西藏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尽管已经进行了多次的植物多样性调查,但仍存在较严重的不均衡现象,部分地区和类群存在采集不足,甚至空白。我们针对西藏日喀则植物多样性调查薄弱区域开展调查,发现一个未记录的绿绒蒿属(Meconopsis Viguier)植物,采集了标本和种子。经查阅《西藏植物志》《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Flora of Nepal鉴定为尼东绿绒蒿(M. dhwojii G. Taylor ex Hay)。该文植物新资料报道如下:(1)尼东绿绒蒿形态描述及其彩色图片。(2)该植物种子微形态、与近似种间的形态差异。新发现丰富了中国绿绒蒿属植物多样性,对研究西藏乃至中国绿绒蒿属植物具有一定的生物地理学意义和潜在的园艺价值。绿绒蒿属分类须加强野外调研,多技术手段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20.
大肠杆菌是导致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最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为探讨毒力岛基因ibeT在大肠杆菌K1株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构建了ibeT基因缺失的大肠杆菌K1株,细菌在细胞内存活试验结果显示,ibeT基因缺失抑制了大肠杆菌K1株在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生长.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到,在细菌侵袭进入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后,与野生型相比,ibeT基因缺失突变株较多地滞留在溶酶体内;透射电镜结果进一步显示,ibeT基因缺失使大肠杆菌K1株逃逸ECV(含有大肠杆菌的囊泡)的能力发生了下降,继而使其在细胞浆内的复制减少.利用体外模拟的弱酸性环境,检测大肠杆菌菌体胞内的缓冲容量,发现ibeT基因缺失突变株菌体胞内的缓冲能力较野生型低.这些结果提示,在大肠杆菌K1株侵袭进入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后,ibeT基因有利于大肠杆菌降解ECV膜,避免与溶酶体融合,进而促使大肠杆菌逃逸进入细胞浆并进行复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