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在县委、县革委的领导下,在地区农科所植保站的具体指导和山西大学生物系昆虫专业班全体师生的协助下,我们在全县开展了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的试验。投入这个试验战斗的有九个公社、五个棉花加工厂、八十个大队、一个农科所等四百五十余人。所用蜂种,采自本地寄生棉铃虫卵的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在全县范围内发动广大群众饲养繁殖赤眼蜂的中间寄主——蓖麻蚕九十八万头,繁蜂二亿五千余万头,在八个公社、七十二个大队、一个农科所共放蜂治虫九千二百五十五亩。放蜂后分别在八个公社、十四个大队的七百五十亩放蜂区和对照区进行了群众性的典型调查。调查结果:在  相似文献   

2.
过去用40%乐果乳剂的1,000倍液喷雾防治高粱蚜,由于浓度低、液量多,往往费工大而防治效果差,造成了严重减产。1972年我站与四女寺公社辛桥庄大队一起试验成功高浓度乐果快速喷雾的方法,1973年在全县推广,防治面积达2万亩,取得良好效果,深受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3.
1974年我站用镇江农药厂提供的25%螟铃畏可湿性粉剂,在秦南公社商侍、秦北、关陈、灯塔大队和楼王公社新沟大队进行治螟试验。小区试验主要有药效观察、不同用药量、不同用药时间、不同用药方法、药剂持效期观察等五项,每小区面积0.2—0.3亩,部分项目采用大田防治比较结合大面积防治示范,用药面积计623.7亩(其中防治一代二化螟280亩,防治二代三化螟26.2亩,防治二代二化螟123.5亩,防治三代三化螟194亩),主要是检查杀虫保苗(或保穗)效果。同时观察对其它病虫的兼治作用。试验和示范均以大面积常用治螟农药1.5%甲基1605、3%666混合粉(简称甲六粉)以及25%杀虫脒水剂和不用药为对照。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1974年我组由作物与植保专业组成,在大丰县金墩公社辉煌大队建立综合基点,三年来通过农田基本调查、开展群众性查虫工作,研究防治策略,探索农业生产中的有利因素,初步摸索了棉虫综合防治的途径,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农田基本调查 基点大队的农田是沿海改造盐土,初步宜粮宜棉。主要农作物为:秋播绿肥(蚕豆、苕子)、粮食(蚕豆、大元麦为主,少量小麦);春播玉米(1,330亩)、棉花(2,380亩)。由于玉米、棉花间作面积逐年扩大,耕作制度的变化,引起害虫种类的演变。1974年以前主要是棉铃虫、  相似文献   

5.
晟舍公社东升大队有水田832亩、桑地198亩,是以稻为主、蚕桑畜牧为副的平原地区大队。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大队党支部总结了多年来同病虫害斗争的经验教训,1975年开展了综合防治早稻病虫害的小型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试验区105亩早稻田累计施药面积43亩次,平均每亩药费0.17元,比试验区外的早稻药费每亩1.02元减少83.23%;试验区早稻平均亩产820斤,比试验区外平均亩产778斤增产5.87%。这就尝到了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冶”植保方针的甜头。1976年全大队开展了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820亩稻田的农药费平均每亩2.01元(其中早稻每亩0.47元,晚稻每亩1.54元),比1975年的4.23元(其中早稻每亩1.02元,晚稻每亩3.21元)减少52.48%。而粮食平均亩产1,570斤,比1975年增产268斤,其中早稻增产21.68%,晚稻增产11.09%,春粮增产39.26%。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岳阳地区农校在岳阳县五里公社望城大队,新墙公社板桥大队,岳阳县第三中学学农基地,岳阳县公田农科站等单位进行了白僵菌杀稻飞虱的13亩  相似文献   

7.
一、基本情况前查干大队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西北边缘的福兴地公社,临近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石质低山丘陵,号称“塞北沙荒”,自然条件很差。风沙干旱,年降雨量430毫米左右,水面蒸发量1,450—1,500毫米,干燥度>1.25。年均气温6.3℃,有效积温3,200℃左右,无霜期130—135天。年平均风速4米/秒,春季4至6月每月干旱风日(13点气温≥25℃,相对湿度≤30%,风速≥5米/秒)达12天之多。春旱严重、伏旱、秋吊、早霜和冰雹的发生率均高。全大队土地总面积15,000亩,其中平原约占15%,丘陵占35%,山地占40%,余10%是干河套和冲刷沟等。1965年前仅有残林780亩,覆被率仅5%,500米以上的大冲刷沟有8条,  相似文献   

8.
固原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面积6,413.75平方公里,是黄土高原138个水土流失重点县之一。全县有37个公社,1个镇,413个大队,3,364个生产队。总人口55万,每平方公里平均80多人。现有农耕地419万亩,人均耕地8亩,每个劳动力负担24亩。林地316,000亩,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综合防治水平,我们对黑光灯群的诱虫效果、设置方法等进行了初步试验。 一、诱集成虫压低卵量 在寺岗公社的5个大队,设置118个黑光灯组成的黑光灯群,在2代棉铃虫产卵盛期(6月20日—28日),我们对灯区及本公社4个无灯区大队和与灯区相邻的  相似文献   

10.
我区商丘县郭村公社邓桥大队,于1974年首先开始引用胡蜂防治棉花害虫,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为了总结群众经验,弄清胡蜂在商丘地区的发生规律,使之为农业生产服务,1975年商丘地区农林科学研究所、虞城县农林科学研究所和郭村公社邓桥大队科研站共同协作开展了胡蜂发生规律及利用的研究。我们采用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办法,在全区掀起了利用胡蜂防治棉花害虫的群众运动。截至1975年10月底,据初步统计,全区八  相似文献   

11.
1972年我们在较小的范围内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取得了初步成功的基础上,1973年在批林整风运动推动下,在市、县各级领导支持下,全县19个社镇进行了大面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示范,共用柞蚕茧1,100斤,从5月15日开始育蛾采卵,6月15日以卵繁蜂,到7月下旬共繁蜂两亿多头。于7月16日放蜂防治玉米螟(一年一代),放蜂面积达8,000多亩。据几个公社10个大队的360亩玉米地的调查统计,放蜂后玉米螟卵块寄生率平均为96.1%,卵粒寄生率为87.9%,玉米被害株率减少58.7%,越冬残虫量减少64.1%。取得了明显效果,深受贫下中农欢迎。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农作物害虫的综合防治途径,进一步摸清黑光灯诱虫器的治虫效能,在罗田公社罗田大队党总支和队委会的大力协助下,我们于1974年8月下旬至11月初在该大队进行黑光灯高压电网防治四代三化螟示范。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我县是个山区。全县24个公社,248个大队,2,134个生产队。集体耕地85万亩,其中坡耕地占60%以上。主要作物是玉米,每年播种面积40万亩左右,占粮谷面积70%以上。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鼓舞下,全县广大干部和群众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大搞科学种田。为了搞好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保证粮食大上快上,在1973—1974年试验、  相似文献   

14.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京郊广大革命干部、贫下中农积极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在农作物地下害虫防治工作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局部地区地下害虫为害仍较重,如1973年通县侉店公社西庄大队、延庆城关公社解放街大队分别有20亩和30亩春玉米因蛴螬为害而改种。1974年通县、大兴县等县区也有小面积的小麦和玉米遭受严重为害。至于少量缺苗、断垄的,仍常可遇见。 早在1951—1953年,有人曾对京郊地区蛴螬做过调查研究(见《昆虫学报》1960年10卷2期)。近年来,我们和广大群众一起,对蛴螬的种类、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和防治  相似文献   

15.
1983年冬-1984年春,由于北方强冷空气的袭击,我省菠萝出现大面积的寒害。个别地区如南安县金陶公社、同安县汀溪公社褒美大队草埔路、南靖县罐头厂等的菠萝受害严重。南安县金陶公社18个大队,菠萝种植面积4018亩,有2968亩没有防寒复盖,致使该地区成为菠萝受害的重灾区(图1),其中1190亩投产地,有770亩丧失当年投产能力,占投产面积的63.9%。同时还因叶片干枯当年不能抽蕾或抽蕾后出现畸形果等而引起的减产损失无法计数,而且也引起当年抽苔时间推迟一个月。  相似文献   

16.
荞麦也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 物,各地都有种植的习惯。但每 年都遭受不同程度的虫害。据1959—1962年在沣县调查,一般荞麦损失8—25%。例如1959年沣县大围公社小渡口大队种荞麦414.5亩,受虫害的有380亩,其中有18.4亩被虫吃光而改种,一般荞麦损失也达20.4%。说明防治荞麦害虫工作是应加注意的。  相似文献   

17.
二带根瘤象(Sitona tibialis Herbst)是近年来才引人注意的一种为害苕子、紫云英等豆科冬作的主要害虫。如本市白象公社金竹大队第四生产队,1971年冬季播种于山地留种用的紫云英7亩,其中1亩多遭受二带根瘤象的严重为害,缺苗率达70%,开花结荚期  相似文献   

18.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是十字科蔬菜的主要害虫。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不断寻求新的防治途径,力图用综合防治来代替单一的化学防治。 1975年,我们试用小菜蛾雌虫粗提物诱捕雄虫,有时获得比20瓦黑光灯高的诱捕量。Chow(1974)等用硅酸柱法论证了小菜蛾的雌虫性诱物为顺-9-十四碳烯醋酸酯。1976年,  相似文献   

19.
南京地区小菜蛾的抗药性检测及初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敏  韩召军  孟建业  朱斌 《昆虫学报》2005,48(4):633-636
利用浸叶法对南京郊区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发现其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的抗性较高,而对氟虫腈、辛硫磷、毒死蜱、多杀菌素和虫酰肼依然处于敏感阶段。利用抗性小菜蛾测试发现,氧化胡椒基丁醚(增效醚,简称PBO)对拟除虫菊酯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室内敏感性恢复实验表明,在不接触药剂的条件下,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的抗性迅速下降,繁殖10代以后,抗性维持在低抗水平。因此, 小菜蛾的抗药性治理,应充分利用不同药剂的轮换使用,避免单一使用某一品种,以延缓抗性的发展,同时可以利用PBO增强拟除虫菊酯的防治效果,保证这类药剂在小菜蛾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虞城县张集公社张庄大队是盐碱地多,耕作粗放的产棉队,棉花产量长期徘徊在亩产皮棉60—70斤的水平上。自1973年以来大搞科学种田,亩产皮棉突破了百斤。1974年采用了以生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即前期田间放瓢虫、中期放草青蛉、后期放蚂峰和癞蛤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75年用农药的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