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扩增未知序列DNA片段的PCR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年,Mullis等人发明了PCR技术,短短十余年间,这一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已由扩增已知基因发展到扩增未知基因,本文旨在介绍利用PCR技术扩增未知序列DNA片段的最新进展及这些技术在基因克隆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1985年,Mullis等人发明了PCR技术,短短十余年间,这一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已由扩增已知基因发展到扩增未知基因。本文旨在介绍利用PCR技术扩增未知序列DNA片段的最新进展及这些技术在基因克隆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DNA测序技术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53年,J.D.Watson和F.H.C.Crick发现DNA的双螺旋模型之后,DNA测序技术随着科学的进步得到了迅猛发展.1977年Sanger[1]发明DNA双脱氧末端终止测序技术,Maxam与Gilbert[2]发明利用化学降解法进行测序的技术,2种测序技术被誉为DNA测序技术的始祖.随后,在第1代DNA测序技术的基础上,相继出现了第2代测序技术、基因芯片技术以及第3代测序技术.总结并展望了每一代测序技术及基因芯片技术的诞生、原理及应用前景,为利用测序技术研究基因表达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测定DNA的核苷酸序列,对于了解基因及其产物的结构、基因表达、及其表达的调控机制,乃至对于基因改造和分子进化研究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就DNA序列分析技术的产生、应用和发展作一简单综述。一、DNA序列间接测定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早期,DNA序列信息只能由获得的氨基酸序列或RNA序列推测而来。在Waston和Crick的DNA双螺旋模型建立(1953年)不久,Sanger发明了氨基酸序列测  相似文献   

5.
自动测序仪的发明者--记科学家胡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自动测序仪的发明实现了DNA测序的自动化,从而大大促进了基因测序的进程.对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今天DNA自动测序仪G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仪器,对于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简要介绍自动测序仪的发明者胡德教授的生平,了解这位科学家的贡献和测序仪的发明过程。  相似文献   

6.
京都大学讲师秀人山岸和日本电子公司最近成功地发明了一种用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生命体的基本物质DNA结构的技术,从而为日本在现代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激烈竞争中赢得了重要的一分。DNA即脱氧核糖核苷酸,其原子大小大约仅20埃(1埃=10~(-8)厘米),迄今为止对它用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的努力均告失败,主要原因就在于电子束破坏了DNA分子键,所以不能观察到原DNA原有的空  相似文献   

7.
染色体显带原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西平 《遗传》1984,6(3):28-30
自从六十年代末Carpersson等人发明了染 色体显带技术以来,对其显带机理也进行了大 量的研究〔3-61。目前主要有3种学说:(1) DNA 决定论— 认为显带主要和DNA上A-T, G-C 碱基的分布、DNA螺旋化的程度等因素有关; (2)蛋白质决定论— 认为显带是因从染色体 上抽走了相当数量的组蛋白和少量非组蛋白的 蛋白质而引起的;(3)多因决定论— 认为显 带与多种因素有关。鉴于以上几种假说都不能 圆满地对显带进行解释,本文根据胰蛋白酶消 化法G显带试验所得,探讨一种新的观点— 氨基酸决定论。  相似文献   

8.
正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回顾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实验技术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17世纪荷兰科学家Leeuwenhoek等发明了显微镜技术,直接催生了"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Cohn和加州大学教授Boyer几乎同时分别完成了DNA体外重组实验,一举打开了基因工程学的大门;1988年美国Mullis教授得益于开汽车  相似文献   

9.
衣藻叶绿体遗传转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细胞真核生物衣藻(Chlamydomonas)只有一个大型的杯状叶绿体,占细胞总体积的40%.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96Kb,含有两个21Kb的重复序列.由于其结构简单,易于培养,遗传背景清楚,因而它一直是研究先合作用和叶绿体遗传学的模式植物。本文主要就在藻叶绿体遗传转化的方法和技术、筛选标记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衣菜叶绿体转化中的外源DNA导入技术1.1基因枪法1987年,Sanford等发明了高速徽次轰击法这一新的DNA导人技术。其方法是:火药或氦气驱动承载有微细金粉或鹤担的自料股,随后它担击在一张阻挡它的金属同一一,高…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的抗原检测系统(技术)——免疫-PCR,最近由Takeshi Sano等发明。该系统以特定DNA分子作为标记物,利用链霉亲和素与蛋白A的交链物既能与生物素又能与抗体结合的双重特性,将抗原抗体复合物和生物素化DNA连接起来,形成特定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链霉亲和素蛋白A交链物-生物素化DNA结合物。  相似文献   

11.
PCR法的发明与耐热DNA多聚酶的应用 DNA多聚酶已广泛应用于基因探针的切口平移标记,双链DNA上的5′单链末端的填补或3′末端标记,cDNA互补链的合成,双脱氧法测定碱基序列以及体外专一性诱变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而耐热的DNA多聚酶至少在两个应用领域中比一般DNA多聚酶有其特殊的作用:其一是在体外扩增特定的基因;其二是在DNA核苷酸顺序分析中能消除高级结构的影  相似文献   

12.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现在德国马普感染生物学研究所工作的法国科学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ennifer Doudna,表彰她们发明CRISPR基因编辑方法。她们揭示了Cas9具有RNA介导的DNA 核酸内切酶活性,可以切断任意DNA双链,产生DNA双链断裂。她们还指出CRISPR具有在活细胞中修改基因的能力,利用CRISPR-Cas9编辑工具人们可以精确改变细胞中的DNA。由于简单、高效、廉价等特征,CRISPR已经成为全球最为流行的基因编辑技术,被称为编辑基因的“魔剪”。本文介绍两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总结CRISPR系统的发现过程,并概述CRISPR-Cas9的功能以及应用。  相似文献   

13.
DNA测序技术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测序技术作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技术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DNA发明以来发展迅速。我们简要综述现有的几代DNA测序技术的原理及其发展历程,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第三代测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50年代初期,J.D.Watson和F.Crick提出的DNA双螺旋结构阐明了DNA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和遗传信息复制的机制,由此奠定了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坚实基础。由于这项伟大的科学成果,Watson等三人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15.
Semenza和Main等人首次报道了羟基磷灰石(HAP)对核酸分部的应用。Bernard和Miyazawa及Thomas令人信服地证明HAP层析能够分离单链或双链DNA。由于这些早期的进展,HAP被广泛用于制备和分析核酸。Britten等人报道了一个用HAP从动物组织中分离DNA的简单方法。基于在4℃有氯化钠和十二烷基磺酸钠存在时高分子量的细胞DNA先沉淀,Hirt描述了一个从细胞DNA中分离多瘤病毒DNA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对人、恒河猴和牛DNA的复性动力学曲线及其重复顺序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这三种哺乳动物DNA中,牛DNA重复顺序的含量较多。牛天然DNA的T_m值较高。复性的重复顺序DNA的T_m值一般比原天然DNA的T_m值低7~12℃。应用~(125)Ⅰ标记的人DNA重复顺序与恒河猴或牛DNA进行杂交,人与恒河猴DNA之间杂交百分率比人与牛DNA之间的杂交百分率高。杂交产物的热稳定性比相应的人DNA重复顺序的热稳定性低2~4.5℃,人与恒河猴DNA重复顺序杂交产物的T_m值高于人与牛DNA重复顺序杂交产物的T_m值。这些结果似乎说明在三种DNA中,重复顺序的含量及碱基顺序等的相似程度和它们亲缘关系的远近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自从Silvano等于1969年发表了关于枯草杆菌噬菌体SPP1及其DNA的研究论文后,十几年来有关SPP1及其DNA的研究日渐深入。本文介绍一种简便而大量提取该噬菌体DNA的方法,该法在对Silvano等人的方法予以改进和简化之后,避免了使用昂贵的药品氯化铯和超速离心机,从而使噬菌体SPP1的效价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便于获得大量的SPP1-DNA。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对人、恒河猴和牛DNA的复性动力学曲线及其重复顺序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这三种哺乳动物DNA中,牛DNA重复顺序的含量较多。牛天然DNA的T_m值较高。复性的重复顺序DNA的T_m值一般比原天然DNA的T_m值低7~12℃。应用~(125)I标记的人DNA重复顺序与恒河猴或牛DNA进行杂交,人与恒河猴DNA之间杂交百分率比人与牛DNA之间的杂交百分率高。杂交产物的热稳定性比相应的人DNA重复顺序的热稳定性低2~4.5℃,人与恒河猴DNA重复顺序杂交产物的T_m值高于人与牛DNA重复顺序杂交产物的T_m值。这些结果似乎说明在三种DNA中,重复顺序的含量及碱基顺序等的相似程度和它们亲缘关系的远近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DNA测序技术发明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分子生物学领域最常用的DNA研究方法之一。本文对第一代和第二代的DNA测序技术进行介绍,着重阐述其原理和发展历程,以及应用的主要领域。在此基础上对第三代DNA测序技术进行比较,为研究人员今后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连接介导PCR及其在体内足迹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接介导聚合酶链反应是以连接反应为基础的单侧PCR技术,首先在DNA片段的一端连接上一个公共连接子,而后在这个连接子与另一个DNA序列特异的引物间扩增.Vent聚合酶的使用,延伸产物捕获及连接子标记选择策略的采用,大大提高了连接介导聚合酶链反应的敏感性.这一技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体内足迹等研究的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