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0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分布在云南的3种齿蟾(乡城齿蟾、景东齿蟾和棘疣齿蟾)的核型、Ag-NORs和C-带,结果表明2n=26(6+7).NF=52,一对次缢痕和Ag-NORs位于6 q,该区域同时被C-带正染,其余C-带位于各对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这些特征表现出3种齿蟾的核型同源性和原始性。齿蟾属内种间各对应染色体对在相对长度和臂比值的差异显著性测定表明其核型演化途径可能是臂间倒位和相互易位。3种齿蟾具有染色体数目和Ag-NORs的变异和异形现象,其中乡城齿蟾的一个多余染色体呈现C-带正染,因此可能是B染色体,是锄足蟾科中首次报道。三种齿蟾均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形染色体。  相似文献   

2.
哀牢蟾蛤和新疆绿蟾蛤的核型、C一带和Ag-NOR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树深 《遗传》1992,14(5):11-13
本文报道了云南的哀牢蟾赊和新疆绿蟾蛤的核型I C-带和Ag-NORso 新疆绿蟾赊2n=44 (36M+8SM), NF,88,除Nos. 7, 8, 13, 14四对是SM外,其余诸对均为M,一对随体和Ag-NORs 位于12q ter, C一带位于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随体位置也显示C一带,并有少数不稳定的端位和插 入型C一带。推测它可能是来自欧洲绿蟾蛛的老四倍体类型。哀牢蟾蛛2”二22 (20M十2SM), NF- 44,其中只有No. 7为SM,一对Ag-NORs和随体位于6q ter,但该区域不着染C-带;全部染色体的 着丝点显示不同程度的C-带正染;本种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形染色体。最后,文中讨论了蟾蛛属的 核型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分布于云南境内的两种Leptolalax——L.ventripunctatus和L.alpinus的常规Giemsa核型、C-带和Ag-NORs作了研究,结果表明L.ventripunctatus的2n=22,20M 2T,NF=42,1对Ag-NORs位于5(?),并呈现异形现象,该区域亦显C-带正染;L.alpinus 2n=24,14M 4SM 6T,NF=42,1对Ag-NORs位于No.8短臂端部,并有随体联合现象。两种的着丝点区域均呈现C-带正染。  相似文献   

4.
云南三种角蟾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树深  费梁等 《遗传学报》1993,20(1):26-32,T001
本文研究了云南三种角蟾的核型,C-带和Ag-NORs,结果显示宽头大角蟾,其2n=26(16M 8SM 2T),NF=50,5 8,No.10为T,次缢痕和Ag-NORs位于1p per,该区域同时还呈现C-带正染,其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有强弱不等的C-带染色;大花角蟾的核型2n=26(16M 8SM=2ST),NF=50,5+8,No.6为ST,次缢痕和Ag-NORs位于5q pes,全部着丝点均有C-带正染;凹顶角蟾5n=26(16M 4SM 6T),NF=46,6 7.No.11-13为T,次缢痕和Ag-NORs位于5q per,全部着丝点及周围均有浓C-带正染。三个种均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形染色体,最后讨论了角蟾属核型演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云南的哀牢蟾蜍和新疆绿蟾蜍的核型、C-带和Ag-NORs。新疆绿蟾蜍2n=44(36M+8SM),NF=88,除Nos.7,8,13,14四对是SM外,其余诸对均为M,一对随体和Ag-NORs位于12q ter,C-带位于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随体位置也显示C-带,并有少数不稳定的端位和插入型C-带。推测它可能是来自欧洲绿蟾蜍的老四倍体类型。哀牢蟾蜍2n=22(20M+2SM),NF=44,其中只有No.7为SM,一对Ag-NORs和随体位于6q ter,但该区域不着染C-带;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显示不同程度的C-带正染;本种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形染色体。最后,文中讨论了蟾蜍属的核型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6.
瑶山髭蟾的核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昌谋  陈志坚 《动物学研究》1992,13(3):280-280,288
髭蟾是我国特有的无尾两栖类,主要分布在川、黔、滇、桂、浙、闽等省的山区。自刘承钊于1945年建立髭蟾属(Vibrissaphora Liu)以来,已先后发表有五种,即峨嵋髭蟾(Vibrissaphora boringii Liu),崇安髭蟾(V.liui Pope),雷山髭蟾(V.leishanensis Liu et Hu),瑶山髭蟾(V.yaoshanensis Liu et Hu)和哀牢髭蟾(V.ailaomica Yang,Chen et Ma)。赵尔宓、吴贯夫(1983,1987)报道了全部髭蟾种的核型,并提出了瑶山髭  相似文献   

7.
中国五种高山锄足蟾的核型、Ag-NORs和C-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树深  费梁  叶昌媛 《动物学报》1990,36(3):315-323
作者用核型、Ag-NORs和C-带,对分布于川、滇两省的二属(齿突蟾、齿蟾)五种(胸腺齿突蟾、圆疣齿突蟾、凉北齿蟾、秉志齿蟾、疣刺齿蟾)锄足蟾作了属间和种间关系的比较分析,并讨论了它们的核型演化机制。结果表明:(1)齿突蟾和齿蟾两属间在核型和带型上都有明显的差异,演化途径主要的可能是含有重复DNA染色体片段的相互易位或臂间倒位;(2)属内不同种之间带型无显著差异,但某些对应染色体对间,其相对长度和臂比值差异明显,十分可能是常染色质片段的易位和臂间倒位所致;(3)凉北齿蟾有染色体数目变异多态现象;(4)五种锄足蟾均未发现异形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纳特竖蟾(Eupemphix nattereri Steindachner,1863)巴西3个产地标本的核型,均为2n=22,由1对端部和10对中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仅一对NORs位于No.11染色体对长臂端部,而其位置有别于常见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近着丝点位置.该NORs的位置为r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所确认.各染色体对中,着丝点C-带明显,插入或端带偶见.某些标本的No.8同源染色体对间C-带的大小随异染色质化的程度不同而变化.居于较小的实验标本量,这种在3个产地的雌或雄性标本之一中观察到的C-带异型现象可能为种下细胞地理学变异,亦或为细胞学意义的性染体分化.3产地之一的标本核型的No.11着丝点C-带异染色质化的程度较高.CMA3染色检测到部分GC-rich区域,DAPI染色未显示任何AT-rich区.成功获得BrdU复制带,并将其与滑背蟾类动物(leiuperid)中近缘属及物种进行对比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纳特竖蟾的核型与斑符泡蟾种组(Physalaemus signifer group)难以相互区别,而与肿肋蟾属(Pleurodema Tschudi,1838)极为相似.核型数据支持形态学上将纳特竖蟾、二光肿肋蟾[Pleurodema diplolister (Peters,1870)]和短头肿肋蟾[P.brachyops(Cope,1869)]划为同一分支的观点[动物学报 53(2):285-293,2007].  相似文献   

9.
孙爱群  田应洲  李松 《四川动物》2008,27(2):233-235
对红点齿蟾Oreolalax rhodostigmatus的核型、Ag-NORs与C-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n=26=20m 6sm,NF=52,一对Ag-NORs位于No.6染色体长臂上,各号染色体均具着丝粒区C-带,将红点齿蟾的核型、Ag-NORs、C-带与同属的几种齿蟾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江豚分带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锡然  陈宜峰 《兽类学报》1989,9(4):281-284
本文首次报道了一头雌性江豚的分带核型(C-带、G-带及银染色)。结果表明,江豚异染色质主要分布于染色体的两臂上,其中最大的中间异染色质位于No.7q的近心区,其他中间异染色质分布于No.6q,No.15q,No.16q,No.17q和No.18q上,除此,No.8p,No.9p,No.10p,No.13p,No.15p和No.16p,呈现端部异染色质。G-分带,使每条染色体得到较好的鉴别与配对,并且C-带深染的部位恰是G-带浅染的部位,但并非所有浅染G-带都同深染C-带一一对应。银染观察发现,阳性结果仅出现于一对小的近中着丝粒染色体的短臂上(No.14p)。文章还结合文献,对江豚的核型特点及其保守性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五种锄足蟾科无尾两栖动物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树深  费梁 《动物学研究》1996,17(2):173-178
本文对中国5种锄足蟾科无尾两栖动物的骨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作了细胞遗传学研究,内容包括核型、Ag-NORs和C-带。研究结果表明景东角蟾:2n=26(20M+4SM+2ST),5+8,SC和Ag-NORs位于6p^per,同时呈C-带正染。C-带以着丝点区域正染为主;粗皮角蟾:2n=26(20M+6SM),5+8,Ag-NORs在6q^inter,以着丝点C-带为主,但Nos.12,13有明显的端位  相似文献   

12.
三种龟类动物的细胞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外周血淋巴细胞为材料,首次报道马来闭壳龟和地龟的核型,G带,C带和Ag-NORs,以及平胸龟的G带和C带,发现平胸龟的核型与前人报道的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平胸龟2n=54(14M+4ST+8T+28m),N.F.=72,7+6+14。A组No.6q per有一次缢痕。Ag-NORs位于A组的No.7 q ter。其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均显示阳性C带,并且A组的No.7整条异染色质化;马来闭  相似文献   

13.
宝兴泛树蛙不同地理居群的染色体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树深  费梁 《动物学报》1996,42(4):414-420
本文分析了比较了宝兴泛树蛙四个地理居群的核型,C-带和Ag-NORs,结果表明它们有相同的2n=26,NF=52,和相同的核型模式:5+8。但是,它们彼此之间在SM数目和顺序,次缢痕或随体的位置以及银染的位置,C-带类型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李树深  胡健生 《动物学报》1994,40(3):317-323
本文比较分析了云南景东地区三种同域分布棘蛙的核型和Ag-NORs。花棘蛙2n=26(16M+ 10SM),NF=52,次缢痕和Ag-NORs位于1pinter,Nos.2-4,8,9等为SM。棘肛蛙2n=40(16M+ 20SM+2ST+2T),NF=78,Nos.5-9,11-13,15,17等10对为SM,No.3为ST,No.18为T,其余 均为M,Ag-NORs位于11P。二种的Ag-NORs都有异形现象。双团棘胸蛙2n=64T,次缢痕和Ag- NORS在4qper。都未发现异形性染色体。最后,对棘蛙属的核型演化机制和物种形成方式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经甫树蛙的染色体组型、C带和Ag-NORs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别用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制作法、BSG技术和一种快速、简便的Ag-NORs显带技术,首次研究了经甫树蛙的染色体组型、C带和Ag-NORs。结果表明,经甫树蛙2n=26,有5对大型和8对小型染色体,次缢痕在No.11染色体长臂末端,为C带负染;银染表明,此次缢痕处即是经甫树蛙的“标准NORs”经甫树娃的C带结构异染色质主要是着丝点型和插入型的。文章初步讨论了树蛙属的细胞分类、经甫树蛙次缢痕、Ag-NORs和C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三种姬鼠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染色体分带技术(G-,C-带和银染色),对中华姬鼠(Apodemusdraco)、大林姬鼠(A.peninsulae)和大耳姬鼠(A.latronum)的核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3种姬鼠的2n均为48。中华姬鼠的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大林姬鼠的常规核型中,除1对中着丝点染色体(No.23)外,其余均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大耳姬鼠的核型中,有13对端着丝点染色体,2对亚端着丝点染色体,1对亚中着丝点染色体和7对中着丝点染色体。中华姬鼠C-带核型中,所有染色体着丝点C-带都呈强阳性,异染色质非常丰富,Y染色体整条深染。在大林姬鼠C-带核型中,Nos.7,11,15,21,22着丝点C-带弱化甚至近阴性,其余染色体着丝点异染色质C-带都呈现程度不同的阳性。且Nos.2,4,7有强弱不同的端位异染色质带。X染色体着丝点区有大块的异染色质斑带出现,Y染色体整条深染。大耳姬鼠除Nos.3,4,10,12,13染色体着丝点C-带很弱外,其余染色体着丝点C-带均呈阳性,并有8对(Nos.16-23)染色体出现异染色质短臂。从总体上看,大林姬鼠和大耳姬鼠的着丝点异染色质明显比中华姬鼠的少。中华姬鼠的Ag-N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