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作者于1963年12月—1964年12月对东湖Ⅳ、Ⅴ两个采样站的聚草、金鱼藻、黄丝草上周丛原生动物进行了周年的定性和定量的观察。共观察到175种周丛原生动物,其中真周丛原生动物占62.9%,伪周丛原生动物占37.1%。两个采样站、三种水草上原生动物数量周年变动均有共同的趋势,即在低温的冬季出现数量高峰,左右数量变动的优势种类是钟形钟虫,占周丛原生动物总数的80—90%。在Ⅴ站同期进行人工基质上周丛原生动物生态比较,表明其优势种类与水草上相同,但群集速度却以水温高的8—9月份为最快。通过金鱼藻生物量、金鱼藻上和人工基质上原生动物数量三者关系的分析,认为影响周丛原生动物数量变动的重要因子是水草本身的生长情况。文中分析了周丛原生动物与水体污染程度的关系,指出着生原生动物是迅速监测水体污染程度的优良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2.
淀山湖周丛动物群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于1991年11月至1992年11月对淀山湖水生植物上周丛动物进行了初步研究。共观察到84种周丛动物,以原生动物(38.10%)和轮虫(22.62%)占多数。按个体大小,分为小型周丛动物群落和大型周丛动物群落两种群落类型。小型周丛动物群落的优势种为似钟虫、角突臂尾轮虫等,个体数量受周丛原生动物支配,一年中有两次高峰(3-4月份和11月份),生物量在3月份最大,主要受周丛轮虫控制。大型周丛动物群落的优势种为线虫和螺类,一年只有一次数量高峰(6-8月),生物量中螺类占绝对优势(96.4%)。周丛动物在不同水生植物上的分布数量不同,沉水植物中以金鱼藻最多,大茨藻最少;并且叶上的数量明显高于茎上。漂浮植物上一般多于沉水植物,且根部最多,茎、叶相近。水生植物上周丛动物多为广布种,特有种罕见,主要出现于小型周丛动物群落中。    相似文献   

3.
武汉东湖浮游动物数量和生物量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报道了东湖Ⅰ、Ⅱ站1974—1975,1979—1980四个周年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现存量的调查结果。束湖浮游动物的种类在减少,Ⅰ、Ⅱ站间种类组成的差别亦在缩小。浮游动物现存量的总趋势为逐渐增加。年数量变动曲线一般有夏季和秋季两个高峰,秋季高峰比夏季高峰更为突出。浮游动物总数的消长完全受原生动物数量的支配。年生物量的变动曲线不甚规则,不同的年份,Ⅰ、Ⅱ站均有所不同,以冬、春两季的生物量较高。四年年平均生物量统计结果:Ⅰ站原生动物占浮游动物总量的18.93%,轮虫占25.25%,枝角类占46、02%,桡足类占9.80%;Ⅱ站原生动物占总量的13.92%,轮虫占15、24%,枝角类占58.93%,桡足类占11.91%。本文还对影响浮游动物现存量变动的生态因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武汉东湖浮游动物数量和生物量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东湖Ⅰ、Ⅱ站1974—1975,1979—1980四个周年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现存量的调查结果。束湖浮游动物的种类在减少,Ⅰ、Ⅱ站间种类组成的差别亦在缩小。浮游动物现存量的总趋势为逐渐增加。年数量变动曲线一般有夏季和秋季两个高峰,秋季高峰比夏季高峰更为突出。浮游动物总数的消长完全受原生动物数量的支配。年生物量的变动曲线不甚规则,不同的年份,Ⅰ、Ⅱ站均有所不同,以冬、春两季的生物量较高。四年年平均生物量统计结果:Ⅰ站原生动物占浮游动物总量的18.93%,轮虫占25.25%,枝角类占46.02%,桡足类占9.80%;Ⅱ站原生动物占总量的13.92%,轮虫占15.24%,枝角类占58.93%,桡足类占11.91%。本文还对影响浮游动物现存量变动的生态因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人工湖泊中原生动物群落变化规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谭晓丽  施心路  刘桂杰  白昕 《生态学报》2005,25(10):2650-2657
2003年3月~2004年2月调查了哈尔滨人工湖泊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应用PFU法研究了原生动物群落季节变化演替的特征。共观察到各类原生动物120种,其中鞭毛虫53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44%,肉足虫9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8%,纤毛虫58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48%,分析了原生动物在该湖的组成特点。原生动物在此人工湖泊中1个周年内的表现规律为植物性鞭毛虫多,动物性鞭毛虫少;纤毛虫多,肉足虫少。原生动物群落的结构参数(种类组成、个体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因水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此湖中原生动物的优势种为喇叭虫属(S tentor)、眼虫属(E ug lena)、游仆虫属(E up lote)、隐滴虫属(C ryp tom onas),常年的居留种为眼虫属(E ug lena)、弹跳虫属(H a lteria)、侠盗虫属(S trobilid ium)、隐滴虫属(C ryp tom onas)。全年3个采样站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在1.912~7.473之间。原生动物在1个周年中平均个体丰度出现的规律依次递减的顺序是秋季、夏季、春季、冬季。采样站1的平均个体丰度在四个季节中均高于采样站2、3。  相似文献   

6.
从原生动物变化看武汉东湖富营养化的发展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作者于1981年3月至1982年4月对武汉东湖Ⅱ站的原生动物进行了定量采集,采集结果与1962年该站的原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动作了比较。二十年内Ⅱ站的原生动物年平均量增加了2.3倍,平均每年增长294个/升。原生动物的数量增长与湖水中饵料生物(如藻类、细菌)和营养物质(如氮、磷)数量的增加是密切相关的。年数量变动的春季高峰期比过去提早出现,秋季高峰期则比过去延续的时间长,高峰期的原生动物的数量都比过去高。种类组成、特别是优势种发生了演替。通过对Ⅱ站原生动物多样性指数的改变、种量季节变动特征的分析,作者认为东湖的中心区在加速富营养化的进程,并且正向受到有机质严重污染的水果湖区(Ⅰ(Ⅳ))站过渡。    相似文献   

7.
姚光玲  吴杰  周红 《四川动物》2001,20(1):22-24,40
在成都市府南河百花潭--九眼桥段选取3个采样点,采用PFU法,于1998年4月至1999年3月分春、夏、秋、冬四季对该河段的原生动物作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该河段3采样点水体原生动物的数量有周年出现季节性变化的趋势,即春1秋季为数量高峰期,夏、冬季为数量低谷期。从周年采集出现的优势种和已鉴定种的种类分析,证明调查期间该河段采集处的水污染仍然严重。  相似文献   

8.
2005年4月-2006年3月调查了杭州市郊下沙区一个沼泽性水域原生动物群落的变化规律。共观察到各类原生动物265种,其中鞭毛虫114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43%,其中植物性鞭毛虫占91%,动物性鞭毛虫仅占9%;肉足虫34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13%,纤毛虫117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44%。原生动物在此水域1个周年内的分布特征表现为植物性鞭毛虫种类多于动物性鞭毛虫,纤毛虫种类多于肉足虫种类。原生动物群落的结构参数(种类组成、个体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因水质的变化而变化。此水域原生动物的优势种为梨形扁裸藻(Phacus pyrum)、旋转囊裸藻(Trachelomonas volvocina)、绿色裸藻(Euglenaviridis)和刺鱼状裸藻(Euglena gasterosteus),常年居留种为裸藻(Euglenasp.)、奇形扁裸藻(Phacus anomalus)、钟形虫(Vorticellasp.)、尾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和多态喇叭虫(Stentor polymorphrus)。全年3个采样站的Margalef生物多样性指数为1.056~6.054。  相似文献   

9.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土壤原生动物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作者于1994年12月至1995年2月设置13个采样站,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土壤原生动物进行了研究。共观察到原生动物37种,其中:鞭毛虫11种,肉足虫9种,纤毛虫17种;优势种为梨波豆虫,球波豆虫,小滴虫,聚滴虫,跳侧滴虫,磷壳虫和钩刺斜管虫;原生动物密度在采样站间的变化范围在33-577个/g干土之间,格鲁玻科湖岸边土壤站最低,而阿德雷岛苔藓下土壤站最高,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原生动物密度与土壤含水量呈显着性直线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1993年5月、7月和10月在府河-白洋淀六个采样站浮游动物生态学特征及其与水质相互关系的调查研究结果。利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综合指标(种类组成差异,种类数目变化,个体数量变动,生物量分布,多样性指数d值的增减)和功能参数(PFU原生动物的群集速度)评价了府河-白洋淀水体的污染程度和自净效能。按照Margalef多样性指数d值的变化范围,把府河-白洋淀六个采样站的水质划分成不同的次序和等级。文中就如何控制污染,提高府河的自净效果,改善白洋淀的水质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疏浚后杭州西湖浮游动物群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3年1-12月调查了疏浚后杭州两湖(小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四个采样站(Ⅰ-Ⅳ)浮游动物群落的变化。研究包括优势种组成、密度和生物量,以及浮游动物生物量与水体叶绿素a、有机物耗氧量、总氮和总磷含量之间的相关分析。疏浚后,Ⅲ-Ⅳ站原生动物第一优势种由似铃壳虫(Tintinnopsis sp.)变为筒壳虫(Tintinnidium sp.);Ⅲ-Ⅳ站轮虫第一优势种由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变为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Ⅰ站的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和Ⅲ站的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分别取代了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第一优势种的地位;桡足类中,剑水蚤优势种为粗壮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dybowskii),哲水蚤优势种为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疏浚后,西湖浮游动物平均密度增加了80.5%,其中原生动物密度增量贡献57.3%。平均生物量增加了49.7%,其中轮虫生物量增量贡献36.5%。西湖浮游动物生物量与水体叶绿素a、有机物耗氧量和总磷含量之间均呈垃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采样站中,以Ⅳ站环境生态因子与浮游动物生物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最高,其次为Ⅲ站、Ⅰ站和Ⅱ站,水体环境生态因子对浮游动物的影响程度与其优势利演变的体现相一致。在不同浮游动物类群中,枝角类生物量与水质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最高,其次为轮虫、桡足类和原生动物。  相似文献   

12.
梁子湖六种沉水植物种群数量和生物量周年动态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研究了梁子湖子湖之一满江湖的六种沉水植物种群数量和生物量在1997.3-1998.3的月动态。结果表明:满江湖沉水植物群落中,优势种为黄丝草、金鱼藻和穗状狐尾藻;六种沉水植物种群最大密度、最大单位面积生物量出现的月份各不相同,但两者变化的趋势一致。黄丝草、穗状狐尾藻种群为增长型种群,金鱼藻、苦草、黑藻种群稳定发展,菹草种群有衰退的趋势。沉水植物群落的最大生物量达到4676g/m2(鲜重,10月),总水草的最大密度为1865枝/m2(11月).根据1997年3-12月植物生长期内的数据,拟合出了六种沉水植物和总水草的生长模型方程。    相似文献   

13.
许木启  曹宏  王玉龙 《生态学报》2000,20(2):283-287
天津汉沽生物稳定塘是近年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多级污水净化系统和示范工程。论文报道了汉沽稳定塘各塘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重点论述了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变化及其结构和功能特征与水质净化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5个采样站原生动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参数的变化与各级塘中污染物的浓度关系密切。进水口(1号站)由于各种污染物含量很高,原生动物种类数、个体数量、多样性指数d值和PFU原生动物的群集速度(功能参数)都为零。  相似文献   

14.
武汉东湖的轮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73—1975、1979-1982年在武汉东湖进行的调查资料,并与1962—1963年他人的研究结果对比,总结了20年来,在东湖2个采样站上轮虫的种类演替和数量的变动。轮虫的种类明显地减少。Ⅰ站由1962—1963年的68种至1982年减为44种;Ⅱ站由56种减为49种。由原来Ⅰ站种类多于Ⅱ站演变为Ⅱ站多于Ⅰ站。轮虫的数量急剧增加。Ⅰ站轮虫的年平均值由1962-1963年的687个/升至1982年上升为3,555个/升;Ⅱ站由332个/升上升为1,538个/升。轮虫总数的变动曲线呈夏季和秋季二个高峰,冬、春季轮虫的数量均很低。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对轮虫种类演替及其数量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1993年5月、7月和10月在府河-白洋淀六个采样站浮游动物生态学特征及其与水质相互关系的调查研究结果。利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综合指标(种类组成差异,种类数目变化,个体数量变动,生物量分布,多样性指数d值的增减)和功能参数(PFU原生动物的群集速度)评价了府河-白洋淀水体的污染程度和自净效能。按照Margalef多样性指数d值的变化范围,把府河-白洋淀六个采样站的水质划分成不同的次序和等级。文中就如何控制污染,提高府河的自净效果,改善白洋淀的水质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利永  颜天  韩刚  周名江 《生态学报》2007,27(5):1926-1936
2005年在长江口赤潮频发海域调查期间,分别于4月27日、5月4日和5月8日,在zzf1、zc18a和ra5站位利用现场船基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添加到赤潮密度10^6cells L^-1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对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赤潮密度的东海原甲藻抑制了小型无壳纤毛虫的种群数量,而没有抑制中大型砂壳纤毛虫和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的种群数量,从而使得原生动物群落向中大型种类演替,这种影响的程度与原生动物本身的群落组成和浮游植物的组成密切相关。添加东海原甲藻72h后,在以小型无壳纤毛虫管游虫(Cyrtostrombidium sp.)为优势种的zzf1站位,演替为以大型原生动物夜光虫为优势种的群落;在以中大型原生动物百乐拟铃虫(Tintinnospsis beroidea)和夜光虫为优势种的zc18a站位,仍然是以此为优势种,且大型原生动物夜光虫在群落中的比例上升;在以小型无壳纤毛虫急游虫2(Strombidium sp.2)为优势种的ra5站位,演替为以中大型原生动物百乐拟铃虫和亚速岛网纹虫(Favella azorica)为优势种的群落。zzf1和ra5站位实验组中原生动物的总丰度都呈下降趋势,而zc18a站位变化不明显,这是由于前两个站位的最优势种管游虫(zzf1站位)和急游虫2(ra5站位)的丰度迅速下降,而zc18a站位的优势种百乐拟铃虫和夜光虫的丰度比较稳定造成的。在zzf1和zc18a站位,对照组和实验组中原生动物的总生物量在实验前后都没有大的变化,而在ra5站位却均呈下降的趋势。这可能与浮游植物的组成有关,zzf1和zc18a站位是以无毒的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和螺旋环沟藻(Gyrodinium spirale)为主,而ra5站位是以有毒的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sp.)为主。综上可见,可预测当东海大规模赤潮爆发时,会使原生动物群落向中大型种类演替,进而可能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一小型水池中浮游生物数量动态与桃花水母消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和2006年夏秋季,宁波一消防池中出现信阳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 xinyangensis),对池中的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未出现桃花水母的年份进行了比较分析。共记录浮游植物85种,分属8门53属,以绿藻门居优势占种类总数的42.35%,优势种为蓝、绿藻门的小球藻(Chorella vulgaris)、银灰平裂藻(Merismo pedia glauca)和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浮游动物记录44种属,原生动物和轮虫占绝对优势,分别占种类总数的47.74%和45.45%,优势种为多肢轮虫(Polyarthra sp.)。浮游植物丰度值高峰出现在11月为14065.60×104ind/L,蓝藻丰度居首位占61.05%;浮游动物丰度呈现5月和11月两个高峰,5月最高达5580ind/L,7月最低为900ind/L;原生动物和轮虫的丰度分别占总丰度的48.28%和43.92%,桡足类只占7.73%,生物量以轮虫最大。轮虫和桡足类数量在桃花水母出现前均达到高峰;桃花水母出现盛期轮虫丰度最低;桃花水母消失后再度回升;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桃花水母三者处于动态平衡。桃花水母出现前至出现中期的4-8月份,池水为"寡污-中富营养类型"水质;水母出现末期及消失后的9-11月,发展为"中污-极富营养类型"水质。    相似文献   

18.
白洋淀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变化与水质关系研究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34  
许木启  朱江  曹宏 《生态学报》2001,21(7):1114-1120
报道了大型浅水型湖泊原生动物群落变化与富营养化关系的研究,通过对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湖-河北白洋淀两个湖区9个采样站的初步调查,共鉴定出77种原生动物,其中43种为该湖首次记录:利用PFU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方法快速(两次实验的群集速度均为1d时间)监测了不同湖区的水质状况,水质分析及原生动物定性和定量调查结果表明,湖区Ⅰ(安州至枣林庄5个采样点)水体的污染程度明显大于湖区Ⅱ(圈头至端村4个采样站),通过与20世纪50年代的调查资料比较,较好地反映了白洋淀富营养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西藏拉萨河下游周丛藻类群落结构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研究于2018年2月(枯水期)、6月(平水期)、9月(丰水期)采用人工基质法对拉萨河下游进行3次周丛藻类群落结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拉萨河下游共有周丛藻类7门53属104种,优势度≥0.02的藻类有28种,全部隶属于硅藻门。其中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长等片藻(Diatom aelongatum)和中型脆杆藻(Fragilaria intermedia)为前三优势种。拉萨河下游周丛藻类年平均生物量为0.047 mg/cm2,其中曲水县平均生物量最高(0.121 mg/cm2),其次为尼玛江热乡(0.052 mg/cm2)和拉萨市(0.04 mg/cm2),墨竹工卡县平均生物量最低(0.015 mg/cm2)。拉萨河下游周丛藻类生物量空间分布为:曲水县>尼玛江热乡>拉萨市>阿朗乡>扎雪乡>达孜县>墨竹工卡县;拉萨河下游周丛藻类丰度时间分布为:平水期>丰水期>...  相似文献   

20.
从时空异质性看东湖富营养化中原生动物的演替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吴生桂  沈韫芬 《生态学报》2001,21(3):446-451
1993-08~1994-08,东湖原生动物年均丰度为59,391ind./L,年均生物量为1.40mg/L。从V站到0站,随着营养水平(TSI)增加,数量(A)和生物量(B)显著增加LnA=-58.323+16.503LnTSI(n=5,r=0.983,p=0.003);LnB=-16.840+0.256TSI(n=5,r=0.996,p<0.001),两者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同时,丰度的周年动态模式也发生了明显演替,原来的春季和秋季高峰演变为冬季高峰,营养水平越高,冬季高峰越明显,随营养水平增加形成的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和现存量-的空间格局与年代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