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臭氧浓度升高对油松抗氧化系统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生长在开顶箱内的油松为试材,对高浓度臭氧(80 nmol·mol-1)条件下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针叶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与抗坏血酸(AS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高浓度臭氧使O2·产生速率提高,H2O2 和MDA含量增加.ASA含量与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在高浓度臭氧熏蒸的前期升高,随后下降并低于对照.说明生长季前期,油松抗氧化系统对高浓度臭氧存在适应性反应,但不能抵抗长期臭氧胁迫带来的氧化伤害.  相似文献   

2.
阮亚男  何兴元  陈玮  徐胜  徐文铎 《生态学报》2007,27(3):1106-1112
以生长在沈阳市区内的银杏为试材,使用开顶箱模拟法对倍增CO2浓度(700μmolmol-1)和正常空气CO2浓度(≈350μmolmol-1)条件下银杏生长参数,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丙二醛(MDA)含量,抗坏血酸(AS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探讨高浓度CO2对银杏膜脂过氧化与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期(60d)内CO2浓度倍增使银杏细胞内O2-•产生速率与H2O2含量减少,而ASA含量与SOD、APX、GR活性升高。与对照相比,大多数测定显示出显著差别。但较长期(70d以上)CO2浓度倍增处理则使试验结果发生逆转,活性氧O2-•产生速率略有升高,SOD、APX、GR活性略有下降,ASA含量仍略高于对照(但与对照相比差异并不显著),长期CO2浓度倍增处理可能使试验结果发生逆转。  相似文献   

3.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Li-Cor Inc., USA)对显脉金花茶光合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夏季,显脉金花茶叶片的P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最高峰出现在中午11:00。其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为3.81 μmol·m-2·s-1、光饱和点(LSP)为459.9 μmol·m-2·s-1、光补偿点(LCP)为6.9 μmol·m-2·s-1。显脉金花茶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比较低,表明其是一种阴生植物。(2)在控制光照强度和温度的条件下,CO2浓度小于800 μmol·mol-1,Pn几乎呈直线上升,升高CO2浓度可使显脉金花茶的净高合速率增大,提高了叶片对光能的利用率。其叶片CO2饱和点(CSP)大约在1 200 μmol·mol-1左右,CO2的补偿点(Г*)为70.1 μmol·mol-1,最大羧化速率(Vcmax)为17.5 μmol·m-2·s-1,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为40 μmol·m-2·s-1。  相似文献   

4.
浓度升高对油松针叶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涛  何兴元  陈玮 《生态学杂志》2009,28(7):1316-1323
利用开顶箱模拟大气O3与CO2浓度升高,对油松进行了连续4个月的熏蒸实验,探讨了油松针叶抗氧化系统化系统的响应。结果表明:1)高浓度O3显著增加了油松针叶过氧化氢的积累,到处理后期过量的过氧化氢显著地抑制了抗氧化酶活性,如SOD和APX,并且抗坏血酸被耗竭,加剧了膜质过氧化,最终导致了严重氧化伤害;2)高浓度CO2处理中油松针叶抗氧化酶活性普遍低于对照,AS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可能是高CO2浓度促进ASA合成,或者是ASA的消耗减少,到处理后期使H2O2含量比对照降低了15.5%,从而减轻了膜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减轻了氧化伤害;3)与O3单因素相比,在协同处理中油松针叶具有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ASA含量,说明高CO2浓度减轻了高O3对抗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并且提高了针叶内ASA含量,增强了针叶的抗氧化能力,有效地控制了ROS的产生与清除平衡,缓解了高O3带来的氧化伤害。  相似文献   

5.
干旱胁迫下藜的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人工控制水分模拟干旱来研究生长期的藜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以期望为干旱农业的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盆栽的藜为材料,用称重控制浇水的方法,研究了干旱胁迫对藜叶片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藜的光合日变化呈双峰型,有“午休”现象(13:00)且受气孔限制;最大净光合速率出现在上午8:00。与正常条件下生长的藜相比,干旱胁迫下藜的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Pn)、表观量子效率(AQY)、二氧化碳饱和点(CSP)和羧化效率(CE)均降低,分别为1 200 μmolphoton·m-2·s-1、8.01 μmol CO2·m-2·s-1、0.016 1 μmol CO2·mol-1 photons、1 200 μmol CO2·mol-1、0.017 6 μmol CO2·m-2·s-1;光补偿点(LCP)、二氧化碳补偿点(CCP)升高,分别达到44.88 μmol photon·m-2·s-1、和46 μmol CO2·mol-1,干旱使藜的光合能力下降。干旱胁迫下藜的光合能力虽有所下降,但与其它C3植物相比仍具有较强的CO2同化能力。藜是一种耐旱力较强的植物。  相似文献   

6.
高浓度二氧化碳对百合生长和两种化感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大棚栽培条件下,研究不同CO2浓度(600、800、1 000 μmol·mol-1)对亚洲型黄花多头切花百合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为600 μmol·mol-1时,切花百合维持较高的Pn,在CO2浓度为600~1 000 μmol·mol-1时并持续45 d,百合并未出现明显的光合作用下调,这与新生子球对高CO2浓度下的百合光合适应性具有一定调节能力有关.CO2浓度为600 μmol·mol-1时,能提高百合切花0.57个茎高等级,对显色花蕾增长有正效应.不同CO2浓度对百合叶片中的多酚类和类黄酮含量影响不同,CO2浓度为600和800 μmol·mol-1时,能明显提高多酚类和类黄酮含量,植株也未出现叶枯病病株,这与适宜的高CO2浓度对Pn及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和转化以及化感物质与提高百合自身抗病性有关.在试验浓度范围内,CO2浓度为600 μmol·mol-1时最有利于百合叶片多酚类和类黄酮含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700和500 μmol·mol-1高浓度CO2处理的红松幼苗0~10 cm土层土壤蛋白酶、脲酶、淀粉酶、转化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蛋白酶(除7月)、脲酶、淀粉酶(除7月)和磷酸酶(除9月)活性在高浓度CO2条件下极显著增加,而转化酶(除9月)活性却极显著降低.不同高浓度CO2对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不同,500 μmol·mol-1浓度CO2处理对蛋白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较700 μmol·mol-1处理明显,而700 μmol·mol-1浓度CO2处理对脲酶、淀粉酶和转化酶活性的影响较500 μmol·mol-1显著.  相似文献   

8.
外源抗坏血酸对镉胁迫下黑藻抗氧化系统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研究了不同浓度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对5 mg·L-1Cd2+胁迫下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体内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含量、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超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一Cd2+胁迫相比,随着外源AsA浓度的升高,黑藻体内活性氧生成速率逐步降低;抗氧化物质AsA先升后降,GSH缓慢升高;抗氧化酶APX和CAT活性先升后降,POD活性逐步下降,并接近正常状态,对SOD活性影响不大.可见AsA能够有效缓解Cd2+对黑藻的毒害,且60 mg·L-1浓度下的缓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通量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了解三江源人工草地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t ecosystem CO2 exchange, NEE)的季节变化规律和主要生物因子及环境因子对这些过程的影响将有助于认识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生态价值、功能,以及对三江源区的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该研究利用涡度相关技术,于2005年9月1日至2006年8月31日对位于青海腹地的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人工草地的NEE及生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观测, 阐明NEE及其组分的动态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三江源区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的日最大吸收量为2.38 g C·m-2·d-1,出 现在7月30日。日间最大吸收率和最大排放率都出现在8月,分别为-6.82和2.95μmol CO2·m-2·s-1。在生长季, 白天的NEE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 tically active rad iation, PAR)变化控制,同时又与叶面积指数和群落多样性交互作用,共同调节光合速率和光合效率的强度。最大光合同化速率为2.46~10.39μmol CO2·m-2·s-1,表观初始光能利用率为0.013~0.070μmol CO2·μmol-1 PAR。 在碳交换日过程中,NEE并不完全随着 PAR的增加而增大,当PAR超过某一值(>1 200μmol ·m-2·s-1)时,NEEPAR的增加而降低。受温度的影响,生长季的生态系统的呼吸商Q10(1.8)小于非生长季节的 2.6)。 生态系统呼吸主要受温度的控制,同时也受到叶面积指数的显著影响。生长季昼夜温差大并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碳获取。 三江源区人工草地生态系统是一个较强的碳汇,为-49.35 g C·m-2·a-1。  相似文献   

10.
赵甍  王秀伟  毛子军 《植物研究》2006,26(3):337-341
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在光合作用中的光吸收、传递和转换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了预测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并伴随温度上升的情况下,植物在不同的氮素营养水平下光合能力的变化,做了在3种氮素水平下(15mmol·L-1 N,7.5mmol·L-1 N和不施氮)CO2倍增和温度升高4℃对蒙古栎一年生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氮素水平对叶绿素含量影响显著,在CO2倍增(700μmol·mol-1)、高温(+4℃)和正常温度、大气CO2浓度条件下,高氮素水平下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氮素水平和不施氮;CO2浓度和温度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受到氮素的制约:在高氮的条件下CO2浓度倍增促进叶绿素a、b的合成,而且对叶绿素b合成的促进尤为显著;而温度升高4℃能够促进叶绿素a的合成,但是对叶绿素b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在正常氮素条件下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量各个处理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在不施氮的条件下,CO2倍增和升高适当的温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促进叶绿素a的合成,不能同时保证叶绿素b的合成。CO2浓度升高明显导致蒙古栎幼苗对氮素水平的需求也增加,高温条件下的蒙古栎幼苗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氮素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CO2浓度升高对红松和长白松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开顶箱法研究了CO2浓度升高对红松和长白松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500 μmol CO2·mol-1使红松和长白松土壤呼吸速率明显降低,土壤表面CO2浓度升高导致CO2扩散受阻可能是土壤呼吸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500 μmol CO2·mol-1下两树种土壤表面CO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箱和裸地条件下的CO2浓度,增加幅度在40~150 μmol·mol-1之间;对照箱内长白松土壤表面CO2浓度略高于裸地,差异不显著,红松差异显著500 μmol CO2·mol-1下的长白松土壤全氮及总有机碳含量略高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红松裸地的碳氮含量明显低于500 μmol CO2·mol-1 及对照箱内土壤碳氮含量;500 μmol CO2·mol-1 及开顶箱的微环境对地下3 cm处土壤温度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r6+(0、1、10、30、50 mg·L-1)对菹草叶片叶绿素、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系统、可溶性蛋白含量、膜脂过氧化产物、可溶性糖含量、超氧阴离子(O2—·)产生以及细胞超微结构的胁迫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r6+浓度的增加,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均呈下降趋势,Fo先升后降,Fv/FmFmFv/Fo均逐渐降低;可溶性蛋白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先升后降,抗坏血酸(AsA)含量逐渐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逐渐下降,而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 O2—·产生速率、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含量均表现先降后升趋势;电镜观察发现:随着Cr6+浓度的增加,对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也加剧,表现为叶绿体膨胀,被膜破裂,类囊体片层解体;线粒体嵴数目减少,呈空泡状。可见,Cr6+破坏了菹草正常生理活动的结构基础,造成菹草生理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3.
采用营养液水培的方法,研究了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对50mmol•L-1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活性氧代谢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400μmol•L-1 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 SNP)能显著缓解NaCl胁迫对黄瓜植株造成的伤害,100μmol•L-1 SNP缓解效果最好,可提高幼苗的生长量,增强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和脯氨酸(Pro)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气孔导度(Gs);降低了叶片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超氧阴离子(O•-2)的产生速率、质膜透性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二氧化碳浓度特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采用红外气体分析仪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003年度CO2浓度特征进行了分层连续监测,并结合同步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CO2浓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季变化与垂直变化,这些变化与植被生理活动、土壤呼吸及林内湍流交换强度有关.生长季林内全天CO2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凌晨5:00左右的近地面层,最低值出现在午后15:00左右的冠层部位;日出前后,随着逆温层的打破,林下CO2有一明显的释放过程.观测期间林内O2平均浓度为377 μmol·mol-1,月平均最高值出现在1月,为388 μmol·mol-1,最低值出现在8月,为352 μmol·mol-1.生长季夜间森林表现为CO2的排放,日间表现为CO2的吸收汇;非生长季日间与夜间森林都主要表现为CO2的排放源,但在午间冠层部位仍有数小时表现为CO2的吸收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以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utum)为研究对象,在人工模拟8.40 kJ·m-2的UV-B辐射和700 μmol·mol-1的CO2浓度复合处理下,研究了番茄的生长和果实品质变化.结果表明,UV-B辐射使番茄的株高、鲜重、干重、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及番茄红素等降低,导致果实品质恶化;而CO2浓度倍增作用相反.在UV-B辐射增强和CO2浓度倍增复合作用下,番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明显.分析认为,CO2倍增与UV-B辐射增强复合处理下,CO2的正效应作用可以减轻甚至抵消UV-B辐射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外源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对300 μmol·L-1 LaCl3胁迫下黑麦草幼苗生长和根系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LaCl3胁迫下,喷施50 μmol·L-1 SNP能够抑制镧(La)从黑麦草根系向地上部的转运,缓解La对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提高幼苗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谷胱甘肽、脯氨酸、H2O2、丙二醛含量、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质膜相对透性,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抗坏血酸含量无显著影响。表明NO可通过活性氧代谢的调节,缓解高浓度La胁迫对黑麦草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CO2加富对丹尼斯凤梨(Guzmania`Denise’)和吉利凤梨(Guzmania `Cherry’)叶片光合速率、植株生长、开花和光合相关酶活性的 影响。结果表明,处理30 d期间,处理(600±40)、(900±40) μmol CO2•mol-1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比同期对照增加了6.24%~31.91%和11.92%~ 41.48%;CO2加富下促进了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的积累, 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下降,Rubisco活性增加,乙醇酸氧化酶活性则明显下降。(600 ±40)μmol CO2•mol-1处理下的株高、叶面积分别比同期对照下增加了6.94%~14.63%和1.66%~7. 06%,而处理(900±40) μmol CO2•mol-1下 分别增加了9.71%~20.85%和2.87%~11.62%;CO2加富下促进了干重和鲜重的积累。此外,CO2加富提前了吉利凤梨的花期。  相似文献   

18.
对低浓度Na2CO3胁迫下星星草幼苗相对电导率、O-2产生速率、H2O2含量以及保护酶CAT、SOD和POD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低盐胁迫1 d后,星星草幼苗细胞膜的通透性、O-2产生速率、H2O2含量及保护酶活性都随着盐胁迫的加剧而升高,其具体的变化规律与盐胁迫强度和幼苗细胞膜的受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但相关关系的性质上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以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外源H2O2(2和10 μmol·L-1)处理下其脯氨酸含量及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变化,试图从细胞水平揭示H2O2影响脯氨酸代谢的生理机制。结果显示,2和10 μmol·L-1 H2O2处理24 h使唐古特白刺愈伤组织脯氨酸含量分别变为对照的112%和92%,而处理72 h后,脯氨酸含量增加为对照的141%和119%;与对照相比,外源H2O2处理诱导愈伤组织脯氨酸脱氢酶活性降低,而谷氨酸激酶活性升高,但鸟氨酸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变化;此外,H2O2处理使唐古特白刺愈伤组织内源性H2O2含量升高。结果表明,外源H2O2诱导了唐古特白刺愈伤组织H2O2含量的增高和脯氨酸的积累,且H2O2处理下脯氨酸脱氢酶活性的降低及谷氨酸激酶的升高与愈伤组织脯氨酸的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揭示C3植物中C4 pepc高表达带来的生理差异与其高光合效率的关系。本文以高表达的转玉米C4 pepc光合基因水稻(PC)及原种Kitaake(WT)为材料,通过水培在孕穗期通过根吸入的方法,进行不同浓度的NO供体、NO合成抑制剂以及相关影响信号分子的试剂单独和联合过夜处理12 h,选取倒二叶研究NO对供试材料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的影响。结果表明:WT和PC在200 μmol·L-1 SNP(Sodium nitroprusside)和1 mmol·L-1 L-Arg(L-Arginine)处理下,Pn分别增加20.8%、10.7%,差异显著(p<0.05);随SNP和L-Arg浓度的增加,其表现不同程度的抑制,与PC相比,WT的Pn抑制更显著(p<0.05),而GsCi的变化则相反(p<0.05);进一步结合200 μmol·L-1 SNP和1 mmol·L-1 L-Arg与SA处理,结果与高浓度的NO供体处理类似;在联合6 mmol·L-1 Ca2+螯合剂EGTA处理下,与PC相比,WT的Pn抑制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Ci的变化则相反(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C的Pn的高低与Gs的相关性小于WT,PC与WT决定系数分别为0.654 9、0.773 5;而与Ci的相关性则更大些,PC与WT决定系数分别为0.466 5、0.419 6,显示PC可能有不同的调节方式,尤其在低浓度的NO,PC可在Ca2+参与下调节气孔的开放,在气孔关闭的条件下,仍能维持一定的P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