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蹄盖蕨属三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碧江蹄盖蕨新种图1 Athyrium bijiangense Y. T. Hsieh et W. M. Chu, sp. nov. Species proxime affinis A. christensenii Tard. Blot, a quo differt lamina frondis oblongo-lanceolata, pinnulis ca. 1cm longis, ca. 4mm latis, apice obtusis et aristato-serratis non rotundo-truncatis et integris, soris costulae propioribus. Tota planta ca. 55cm alta; rhizoma erectum, cum basibus stipitis paleis atro-fuscibus linearibus dense obtectum; frondes caespitosae;  相似文献   

2.
张宪春 《植物研究》1991,11(3):1-15
作者对国产蹄盖蕨属软刺蹄盖蕨组植物从形态分类和地理分布上进行了研究,共计载了23种。其中Athyrium densisorum,A.medogenseA.chingianum为新种,A.paranigripes为一新名称。文中还附有分类检索表,每种都有文献、异名和标本引证及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蹄盖蕨属耳蕨状蹄盖蕨组植物2系8种;有分种检索表、文献引证、标本引证以及本组植物的分布。  相似文献   

4.
利用光学显微镜详细观察蹄盖蕨科(Athyriaceae)2属4种植物,即蹄盖蕨属的尖头蹄盖蕨(Athyrium vidalii)、长柄蹄盖蕨(A.longius)和喜马拉雅蹄盖蕨(A.fimbriatum)以及亮毛蕨属的亮毛蕨(Acystopteris japonica)配子体发育过程,记录配子体各发育阶段的特征。4种植物的孢子都为单裂缝,两侧对称,孢子萌发类型为向心型,配子体发育类型为铁线蕨型,性器官都为薄囊蕨型,成熟原叶体为对称的心脏形,无毛状体;种间差异包括孢子纹饰、孢子萌发时间、配子体形成时间、丝状体长度、片状体和原叶体的形态以及性器官大小。  相似文献   

5.
山东假蹄盖蕨属两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7.
新蹄盖蕨具有长而横卧的根状茎,其叶轴、羽轴及小羽轴下面被有单细胞短毛及多细胞长毛,孢子囊群裸露、椭圆形或圆形,以及孢子周壁表面具褶皱状突起等特征与角蕨属植物相似;叶绿体DNA trnL-F区序列和rbcL序列分析结果均显示新蹄盖蕨与角蕨属成员的亲缘关系密切;新蹄盖蕨与角蕨属的染色体数目也相同。所有形态特征、细胞学及分子学资料均表明新蹄盖蕨属不成立,该种植物属于角蕨属,应恢复其名称“细齿角蕨”。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假蹄盖蕨属一新种吴世福(上海技术师范学院生物系上海201418)关键词湖南省;假蹄盖蕨属;狭叶假蹄盖蕨ANEWSPECIESOFATHYRIOPSISFROMHUNAN¥WuShifu(DepartmentofBiology,ShanghaiT...  相似文献   

9.
中国蹄盖蕨属的研究Ⅱ—种的处理(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发表的涉及中国的蹄盖蕨属植物的名称有300多个,它们初步被处理为117种和一些变种和杂种,全文将分4次报道,本篇是第一部分: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0.
11.
已发表的涉及中国的蹄盖蕨属植物的名称有300多个,它们初步被处理为117种和一些变种和杂种,全文将分4次报道,本篇是第一部分: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中国蹄盖蕨属植物研究的系列论文的第三篇,对国产轴果蹄盖蕨系植物进行了分类学订正,详细记载了中国产该系植物11种,首次将20余个名称归入该系的一些种下做为异名处理。轴果蹄盖蕨系植物是蹄盖蕨属中自然的一群,以其铁角蕨类型的孢子囊群和囊群益与其它属下类群相区别。本系植物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山地,常见于山地常绿阔叶林下,海拔500~1800m。在华中和华东地区其分布区北界不超过长江一线。中国西南地区和台湾及日本为该系的三个分化中心。  相似文献   

13.
王全喜  常缨 《植物研究》1997,17(1):72-74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毛子蕨的孢子进行了详细研究,对该种孢子的生长重要形态特征,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发现。  相似文献   

14.
蹄盖蕨属是蕨类植物中分类最困难的大属之一,中国、喜马拉雅和日本为其分布中心。隶属于本属的种实际上是由蹄盖蕨科或广义蹄盖蕨属中其他属被划分出去以后剩余下来的种类集合而成的“大杂烩”,因此,它们被放在一起并非是一个单系起源的自然类群;属下不同类群分化的程度相差也很大,有的类群进化活跃,近缘种很多,有的类群则很孤立,所以属下单位所包括的种数相差悬殊;孢子周壁表面褶皱的有无在本属的属下分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已发表的中国蹄盖蕨属植物名称约有300多个,它们初步被处理为117种和一些变种和杂种,本文建议把这些种分为14个组和15个系。  相似文献   

15.
华北蹄盖蕨的引种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蹄盖蕨(AthyriumpachyphlebiumU.Chr.)是我国北方常见的蕨类植物,野生资源极为丰富。本种株型丰满、叶端微垂,叶色青翠或叶轴玫瑰紫色,夏秋间由白变红褐色的马蹄形孢子囊群布满叶片背面,具有较高观赏价值。为此,我们自1994年起,在进行野生观...  相似文献   

16.
对直立介蕨Dryoathyrium erectum (Z. R. Wang) W. M. Chu &; Z. R. Wang与介蕨属Dryoathyrium、假蹄盖蕨属Athyriopsis的叶、毛、孢子囊群和孢子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直立介蕨叶轴和羽轴上的沟槽不明显、具有单列细胞的节状毛、孢子囊群有双生一脉, 以及孢子的形态等特征与假蹄盖蕨属植物相似。结合叶绿体DNA trnL-F区序列分析结果, 所有形态及分子资料均表明该种植物应属于假蹄盖蕨属, 应恢复其原名直立假蹄盖蕨Athyriopsis erectum Z. R. Wang。  相似文献   

17.
中国蹄盖蕨属的研究Ⅰ-属下分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中仁 《植物研究》1997,17(3):274-300
蹄盖蕨属是蕨类植物中分类最困难的大属之一,中国、喜马拉雅和日本为其分布中心。隶属于本属的种实际上是由蹄盖蕨科或广义蹄盖蕨属中其他属被划分出去以后剩余下来的种类集合而成的"大杂烩",因此,它们被放在一起并非是一个单系起源的自然类群;属下不同类群分化的程度相差也很大,有的类群进化活跃,近缘种很多,有的类群则很孤立,所以属下单位所包括的种数相差悬殊;孢子周壁表面褶皱的有无在本属的属下分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已发表的中国蹄盖蕨属植物名称约有300多个,它们初步被处理为117种和一些变种和杂种,本文建议把这些种分为14个组和15个系。  相似文献   

18.
在编写《横断山维管植物》一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分类群,它们包括九个新种和十二个新变种,现报道如下。文中的引证标本,未注明保存地点的,均保存在“PE”。 1.棕鳞短肠蕨 新种 图1:1—2 Allantodia forrestii Ching,sp.nov.:Ching ex Z.R.Wang in W.T.Wang et al.,Vasc. Pl.Hengduan Mount.1:90.1993.nom.seminud.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山东分布的蹄盖蕨科2属(蹄盖蕨属和假蹄盖蕨属)7种植物的根、根茎、叶柄、叶轴、叶表皮、表皮毛和孢子囊进行了形态解剖学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形态解剖学方面2属植物的共同特征为:根均为无髓中柱;叶柄基部的双柱型维管束向上渐靠近联合形成1个周韧型维管束;叶上下表皮垂周壁均呈波状;气孔主要为胞环型、周胞型或极附型.2属植物的不同特征是:蹄盖蕨属植物体无毛;而假蹄盖蕨属植物叶片和叶轴上均生有腺毛;蹄盖蕨属植物根皮层外侧为薄壁细胞,假蹄盖蕨属则为棕色厚壁细胞环.研究结果表明蹄盖蕨科为一个自然分类群,并支持假蹄盖蕨属的成立.  相似文献   

20.
山东假蹄盖蕨属植物孢子形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建秀  丁作超 《植物研究》1989,9(3):105-112
本文采用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山东分布的4种假蹄盖蕨(其中鲁山假蹄盖蕨Athyriopsis lushanensis J.X.Li,sp.nov.和山东假蹄盖蕨A.sh-andongensi,J.X.Li et Z.C.Ding,sp.nov.为新种[1],中日假蹄盖蕨A.kiusianum(Koidz.)Ching为我国新记录)孢子形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其孢子周壁纹饰在种间有着显著的差异,为其种间分类提供了孢粉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