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每年古脊椎动物学会年会前后都安排有地质考察,这是了解经典化石产地的难得机会,也是我决定是否参加会议的一个因素。美国上三叠统的钦利(Chinle)组因为产出2.2亿年前的早期恐龙腔骨龙以及波斯特鳄、植龙类、鹰龙类(aetosaur)等众多的主龙类而闻名于世;英国广播公司著名的电视系列片《与恐龙同行》中第1集《新鲜血液》就主要基于此地层中产出的化石为原型而创作。这个组最著名的化石产地是新  相似文献   

2.
王原  叶剑 《化石》2020,(2):2-7
正1、什么是恐龙?传统定义中,恐龙是中生代一大类四肢直立的陆生脊椎动物的统称。当然还有一个较难理解的科学定义:"恐龙是三角龙和麻雀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该祖先所有的后裔的统称",这个定义的包容范围更广。恐龙在距今大约2.3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开始出现在地球上,如阿根廷的始盗龙(Eoraptor)、埃雷拉龙(Herrerasaurus,注意其中的H不发音,所以"黑瑞拉龙"的译名并不准确)。2013年在坦桑尼亚发现的2.43亿年前(三叠纪中期)的尼亚萨龙(Nyasasaurus,见封面及题图/上  相似文献   

3.
中国二叠纪四足类的研究由来已久,在新疆和内蒙古大青山发现了大量二齿兽类(Dicynodontia)化石,而在华北地层区则以锯齿龙类(Pareiasauria)化石为主,还没有发现二齿兽类。近年来,在山西寿阳二叠系中发现了产自上石盒子组中的锯齿龙类和产自孙家沟组中的二齿兽类化石。根据髂骨的形态特征,相较于二叠石千峰龙(Shihtienfenia permica),新的锯齿龙类化石与多齿河南龙(Honania complicidentata)更相似。这表明济源动物群(河南龙组合带)可能在山西的上石盒子组中也有分布。根据头骨的特征,新二齿兽类化石属于隐齿兽目(Cryptodontia),可能是其中的某个支系在中国的第一个代表。  相似文献   

4.
正《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近期报道了发现于浙江省缙云县壶镇的新种类甲龙类化石研究成果,该种类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缙云甲龙(Jinyunpelta sinensis)。缙云甲龙生活的时代距今约1亿年前。比之前发现的具有尾锤的甲龙类化石早了1000多万年。中国缙云甲龙化石2013年由浙江自然博物馆、缙云县博物馆和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联合抢救性挖掘所获。本次研究的化石材料  相似文献   

5.
四川,这个“天府之国”,不仅物产丰富,现生生物资源充沛,就连古生物化石,也很闻名。四川侏罗纪(距今约一亿八千万到一亿三千万年前,地层发育,含有大量爬行动物化石。至目前所知,这里有世界罕见的早期龟类和鳖类;有构造特殊的鳄类;有淡水生活的蛇颈龙类;有为数众多的各种恐龙;以及有接近哺乳动物的进步爬行动物,等等。这些化石,对研究龟鳖类的早期发展;鳄类的分化;蛇颈龙类的生态;恐龙的演化,和哺乳动物的起源等问题,均具重要意义。一、龟鳖类化石龟鳖类最早出现于晚三迭世(二亿年前),但到一亿二千万年前的白垩纪,各洲才有普遍分布,此前化石…  相似文献   

6.
正背景:兽头类是二叠、三叠纪的一类兽孔类,与我们哺乳动物所在的犬齿兽类亲缘关系很近。它们在地球上只生存了不到三千万年,虽然躲过了二叠纪末期(大约2.5亿年前)那次大浩劫,却在三叠纪中期灭绝了。这类动物的化石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在南非发现了,它们与二齿兽类、犬齿兽类等化石共同产出。目前这类化石种类、数量最丰富的也是在南非。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团队于7月24号在英国《自然-通讯》上发表了他们有关蜥脚类恐龙演化的最新成果,报告了一种来自中国中侏罗世早期(1.74亿年前)的梁龙类新属种——神奇灵武龙(Lingwulong shenqi),这一发现挑战了关于梁龙类恐龙和其它新蜥脚类恐龙的起源和扩散的传统观点。蜥脚类恐龙是一类植食性恐龙,其中包括地球历史上体型最大的陆地动物。人们一直认为新蜥脚类恐龙——蜥脚类恐龙晚期演化分  相似文献   

8.
离龙是一类生活在中侏罗世至中新世的半水生掠食性动物。白垩纪早期,部分离龙类演化为与现生鳄鱼形态类似的大型长吻爬行动物,称为新离龙类。报道了来自山东省下白垩统蒙阴组的一长吻型离龙新种——袖珍蒙山龙(Mengshanosaurus minimus),正型标本头骨全长仅35 mm,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小新离龙类个体。根据未完全骨化的颅腔和额骨-顶骨间尚存未愈合的圆孔,推测蒙山龙正型标本为一幼年个体。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蒙山龙属于新离龙类,具有单个外鼻孔,单一鼻骨和下颞孔开放等新离龙类的共有衍征。在新离龙类内部,蒙山龙分类位置较为基干,为伊克昭龙属(Ikechosaurus)、车尔龙属(Tchoiria)、西莫多龙属(Simoedosaurus)和鳄龙属(Champsosaurus)组成的支系的姐妹群。蒙山龙区别于其他新离龙类的特征包括泪孔位于前额骨与泪骨之间,以及增大的腭面齿(宽度超过上颌齿的1/3)。蒙山龙具有长吻和紧密排列的尖利牙齿,推测离龙类幼体与现生鳄类幼体食性类似,以水生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为食。现生鳄类在发育过程中,吻部的形态常发生改变,牙齿也会从尖细的形状转向圆钝;而蒙山龙的吻部和牙齿的形态与已知大体型的成体新离龙类没有明显区别,这说明相较于现生鳄类,新离龙类在发育过程中生态位的变化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王朝更迭——辽西发现多样化翼龙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立达 《生命世界》2005,(11):14-17
与它们的恐龙亲戚一样,翼龙是演化史上最为成功的物种之一。从2.15亿年前的三叠世出现后,其后的1.6亿年间翼龙家族繁衍兴盛,直到白垩世末期才告灭绝。自从200多年前德国发现翼手龙以来,全世界被正式描述过的翼龙已有近200种之多,五大洲都发现了它们的踪迹。对于这样的一个大家庭,动物分类学家一般都把它们分成两类,即喙嘴龙类(Rhamphorhynchoidea)  相似文献   

10.
韩凤禄 《化石》2016,(1):79-80
2015年12月9日出版的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期刊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韩凤禄、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Catherine Forster,James Clark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联合报道了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地区晚侏罗世早期石树沟组发现的一新的基干角龙类化石——五彩湾花脸角龙(Hualianceratops wucaiwanensis),这是继发现当氏隐龙之后在该地区发现的第二种原始角龙,对于研究角龙类的早期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加拿大的艾伯塔省立恐龙公园附近,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大小似袋鼠的恐龙化石。这是生活于1.3亿年前的用后肢行走的肉食恐龙,起名窄趾龙。窄趾龙最令人惊奇之处是: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发达的头骨。这说明它的脑子很大,从脑量和体重比率讲,与早期的哺乳类相等。脑量和体重的比率是科学家用来测定动物智力高低的标准。我们知道,哺乳类和恐龙类的智力水准相差悬殊,“前者要比后者聪明得多”。  相似文献   

12.
你是否知道,在我国的古生物中,有一种动物的名字是与伟大的抗日战争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卢沟龙(Lukousaurus)。卢沟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恐龙,属虚骨龙类。该化石并非来自卢沟桥,而是产于云南禄丰,时代为晚三叠世(约距今两亿年前)。这一标本是已故著名地质古  相似文献   

13.
海龟的种类、习性及其资源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龟鳖类起源于二叠纪,经过中生代末和第三纪初为繁盛期,而后进入现代的衰退期。三叠纪地层中发现的龟鳖化石(约两亿年前)与今日生存的龟鳖类很相近似。世界上的龟鳖类现有10科50属200多种,以南半球种类最多,从热带至温带都有分布。龟鳖类大多是半水栖类型。从龟壳与四  相似文献   

14.
<正>腔骨龙类属于基干兽脚类恐龙,体型较小,仅发现于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在北美和非洲具有丰富的化石记录。2014年10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尤海鲁等在国际刊物《动物分类学》(Zootaxa)上报道了在云南禄丰早侏罗世地层中发现的一具保存较好的腔骨龙类恐龙新属种:禄丰盘古盗龙(Panguraptor lufengensis)。这是腔骨龙类化石在亚洲的首次发现,对研究该类恐龙的演化和分布,乃至早期  相似文献   

15.
研究内蒙古准格尔旗黑岱沟太原组上部6号煤层3个煤样中的孢粉,共发现孢粉27属43 种,包括藻类胞囊3属3种,称之为Punctatosporites minutus-Thymospora thiessenii-Laevigatosporites minutus组合.组合以蕨类植物孢子占绝对优势(98%),其中以真蕨类(尤其辉木Psaronius之类)的小单缝孢子(约>50%)为主,种子蕨次之,楔叶类居第三位,乔木石松类孢子和科达类花粉极少.这种情况在华北"太原期"甚至整个二叠纪煤层中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与华北几个地点已知煤核中植物化石以鳞木类或/和科达类占优势形成鲜明反差,也与欧美区晚石炭世早期煤层孢粉有重要区别,但却与美国晚石炭世晚期(Stephanian)煤层孢粉植物群近似.结合已有原位孢子资料,推论有关母体植物的古生态和华北二叠纪的成煤植物,并尝试解析形成上述反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掘兽类一新属——哈镇兽的头骨形态及分类位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76—1977年从内蒙古、陕西三叠纪地层里采集到的脊椎动物材料中,有两件令人注意的标本,其中之一产自和尚沟组,另一件来自二马营组底部。后者因获得在先,已由侯连海(1979)研究报道,定名为杨氏鄂尔多斯兽(Ordosia youngi),并立一新科。这两件标本均属兽齿类爬行动物中的掘兽类(Scaloposauria)。在侯连海文章里用的是包氏兽形类(Bauriamorpha)这个名称。这里为什么用掘兽类这个名称,下文将讨论到。掘兽类是从二叠纪兽头类衍生下来的一类动物,它们曾在非洲(主要是南非)二叠纪晚期至三叠纪早期繁盛一时。除非洲以外,只在苏  相似文献   

17.
冯伟民 《化石》2022,(1):27-30
三叠纪是紧接着二叠纪之后的一个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这个时代开创了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空前繁盛。三叠纪始于距今2.52亿年,结束于2.01亿年前,延续了约5100万年。三叠纪的生物在经历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的复苏和演化,呈现出一派繁盛景象,出现了恐龙等新一代中生代霸主。但随后又遭受了一次全球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  相似文献   

18.
新书推荐     
崔贵海 《化石》2020,(1):69-72
正"恐龙"是我们地球中生代时期(距今约两亿五千万年到六千六百万年前)具有独特魅力、称霸陆地的一类爬行动物。中国的恐龙化石极其丰富,无论从属种数量、标本保存还是时代分布来看,都堪称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恐龙大国。中国也是近年来恐龙研究最为活跃的国家,从恐龙物种发现的数量来看已经排名世界第一。合川马门溪龙(蜥脚类恐龙)和棘鼻青岛龙(鸟臀类恐龙)等已经是家喻户晓。介绍恐龙的书籍虽然琳琅满目,而专门介绍"恐龙考察"的书籍却很少,只是一些零散、简单的报导。有一本能系统、全  相似文献   

19.
《化石》2015,(4)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和浙江自然博物馆的研究人员郑文杰、金幸生在9月21日出版的自然子刊《科学报告》在线杂志上报道了发现于河南南阳的一类似于鹦鹉嘴龙的基干新角龙类化石:东氏镶嵌角龙(Mosaiceratops azumai)。这是徐星课题组在原始角龙类及角龙类的早期演化方面取得的又一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化石》2020,(3)
正长期以来,大多数古地理重建中泛大陆在二叠纪(2.5亿年前)已经基本成型,但是东亚的各个板块是在什么时候与泛大陆连成一体却众说纷纭。之前的古地理重建研究综合了古地磁、构造、沉积等方面的资料,而拼合时间则来自于对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研究,尤其没有考虑四足动物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