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蒋飞吉  唐建军  邹小春 《生物磁学》2009,(20):3932-3934,392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普伐他汀对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血脂及血浆vWF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普伐他汀治疗组(9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普伐他汀治疗组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按照普伐他汀的剂量又分为:10mg/d、20mg/d和40mg/d三组,持续用药4周。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hs-CRP、HDL-C、LDL-C、TC、TG与vWF等因子水平的变化。选取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与正常组或常规治疗组相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治疗4周后,普伐他汀组中患者的hs-CRP、LDL-C、HDL-C、TC、TG与vWF因子的水平变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普伐他汀使用的三个剂量中,以20mg/d治疗组的治疗效果相对最好(P<0.05),副作用相对较小。结论:常规药物联合中等剂量的普伐他汀治疗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疗效,并探讨患者性别与年龄对疗效的影响.方法:24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0例)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180例),其中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又分为20mg/d、40mg/d和80mg/d三组,每组6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拜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荆等,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疗程8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hs-CRP、TC、TG、LDL-C和HDL-C的水平的变化.选取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与正常组或常规治疗组相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治疗8周后,阿托伐他汀组中患者的hs-CRP、TC、TG、LDL-C和HDL.C的水平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个使用剂量中,以剂量为40mg/d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的治疗效果相对最好(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的发病的风险度/程度与患者年龄的呈正相关,但与患者性别无明显相关;而治疗效果与年龄基本呈负相关.结论:40mg/d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早期ACS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hs-CRP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hs-CRP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hs-CR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C、TG和LDL-C显著低于治疗前,HDL-C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TC、TG和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具有较好的效果,能有效降低hs-CRP水平,改善患者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后的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变化。方法:随机将2012 年7 月~ 2013 年6 月在本院治疗的68 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治疗组 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周期均为2 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及高敏C 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并统计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 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的TC、TG、LDL-C、HDL-C 差异不显著,P>0.05;而治疗后,两组的TC、TG、LDL-C水平均出现下降, HDL-C 水平上升趋势,但观察组治疗后的TC、TG、LDL-C 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HDL-C 水平均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0.05)。治疗组治疗前的hs-CRP 为(3.86± 1.12)mg/L,对照组治疗前的hs-CRP 为(3.82± 0.84)mg/L,两组 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的hs-CRP 均出现下降,治疗组的hs-CRP 为(2.57± 0.66)mg/L,对照组的hs-CRP 为(3.23± 0.66)mg/L,两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均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症状,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2%,对照组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23.53%,两组差异不显著(x2=0.497,P=0.780>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有效地改善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血脂,降低 高敏C 反应蛋白,值得在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临床治疗中更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5.
张晓云  汪东剑  邓文松  邱华琴 《生物磁学》2012,(33):6552-6554,6446
目的:观察脑梗塞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血脂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轻型脑梗塞组27例、中型脑梗塞组34例、重型脑梗塞组25例)为实验组和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两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实验纽血清hs—CRP、TNF-α及TC、TG、LDL—C水平显著升高,而血清HDL-C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型脑梗塞组比较,中、重型脑梗塞组血清hs-CRP、TNF-α及TC、TG、LDL-C等血脂水平均显著升高,而血清HDL-C水平显著降低,其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型脑梗塞组比较,重型脑梗塞组血清TC、TG、LDL-C等血脂水平均显著升高,血清HDL—C水平显著降低,其差异亦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塞患者血清hs—CRP与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TC、TG、LDL—C等血脂水平均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血清HDL—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O.05)。脑梗塞患者血清hs.CRP、TNF-α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检测血清hs-CRP、TNF-α及血脂指标水平对评估脑梗塞患者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血清hs-CRP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203例,根据用药剂量不同将其分为小剂量组(70例)、中剂量组(64例)及大剂量组(69例),分别采用口服瑞舒伐他汀钙5 mg/次/日、10 mg/次/日和20 mg/次/日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TG,TC,LDL-C,HDL-C)、血清hs-CRP及IMT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血清hs-CRP,TG,TC,LDL-C,HDL-C以及IMT值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血清hs-CRP,TG,TC,LDL-C,HDL-C以及IMT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瑞舒伐他汀钙组患者血清hs-CRP,TG,TC,LDL-C,HDL-C以及IMT值显著低于中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患者血清hs-CRP,TG,TC,LDL-C,HDL-C以及IMT值显著低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能够改善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血清hs-CRP及IMT,并且其疗效与药物剂量存在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梗塞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血脂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轻型脑梗塞组27例、中型脑梗塞组34例、重型脑梗塞组25例)为实验组和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两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清hs-CRP、TNF-α及TC、TG、LDL-C水平显著升高,而血清HDL-C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型脑梗塞组比较,中、重型脑梗塞组血清hs-CRP、TNF-α及TC、TG、LDL-C等血脂水平均显著升高,而血清HDL-C水平显著降低,其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型脑梗塞组比较,重型脑梗塞组血清TC、TG、LDL-C等血脂水平均显著升高,血清HDL-C水平显著降低,其差异亦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塞患者血清hs-CRP与TNF-α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TC、TG、LDL-C等血脂水平均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血清HDL-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脑梗塞患者血清hs-CRP、TNF-α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检测血清hs-CRP、TNF-α及血脂指标水平对评估脑梗塞患者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鸢尾素(Irisin)、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 2)、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CTRP1)水平与血脂和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UAP患者86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体检无冠状动脉病变的志愿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Irisin、Angptl 2、CTRP1水平,根据Gensini积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轻度病变组28例,中度病变组33例和重度病变组25例,比较各组血清Irisin、Angptl 2、CTRP1及血脂水平,并分析血清Irisin、Angptl 2、CTRP1水平与血脂及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Irisi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Angptl 2、CTRP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老年UAP患者血清Irisin、Angptl 2、CTRP1、TC、TG、LDL-C、HDL-C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Irisin、HDL-C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而降低,Angptl 2、CTRP1、TC、TG、LDL-C水平则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升高(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UAP患者的血清Irisin水平与TC、TG、LDL-C、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而与HDL-C呈正相关(P<0.05);血清Angptl 2、CTRP1水平与TC、TG、LDL-C、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而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UAP患者血清Irisin水平降低,Angptl 2、CTRP1水平升高,其水平与患者血脂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巨噬细胞中脂质稳态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关联机制。方法: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筛选78名2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根据血糖变异度分为3组:A组、B组及C组。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胰岛素(FINS)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分析其相关性及独立危险因素。结果:B组较A组TC、LDL-C和AI升高,HDL-C降低,B组较C组TC、LDL-C和AI降低,HDL-C升高(P<0.05)。B组较A组hs-CRP、FINS、TG值升高,B组较C组hs-CRP、FINS、TG值降低(P<0.05)。B组较A组HOMA-IR值升高,B组较C组HOMA-IR值降低(P<0.05)。B组较A组AI和冠脉Gensini评分值升高,B组较C组AI和冠脉Gensini评分降低(P<0.05)。Pe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hs-CRP、TG、Gensini评分、HOMA-IR值与AI正相关(P<0.05)。在逻辑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hs-CRP、TG、Gensini评分、HOMA-IR值是A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Gensini评分与AI呈正相关,且hs-CRP、TG、Gensini评分、HOMA-IR值A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胡军  曾慰  胡名松 《生物磁学》2011,(10):1907-1909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治疗并发高脂血症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以及合用格列吡嗪对辛伐他汀的增效作用。方法:将高脂血症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8例,随机分为2组,辛伐他汀治疗组和格列吡嗪合并辛伐他汀治疗组,6个月治疗后,测量血脂生化指标、炎症因子活性和高频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内-中膜厚度(IMT)。结果:两个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血脂指标,炎症因子指标及其IMT值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辛伐他汀单独治疗相比,格列吡嗪合并辛伐他汀治疗组的TC、TG和HDL-C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LDL-C显著减少(P〈0.05),两组间ET-1和TNF-α以及IMT值差异显著(P〈O.05)。结论:辛伐他汀能够改善血脂水平,降低炎症因子活性,进而对颈动脉粥硬化具有治疗作用,而合并格列吡嗪治疗能够起到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氟伐他汀对冠心病伴血脂增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3年2月收治的96例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并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即20 mg及40 mg氟伐他汀治疗组各48例,观察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经4周、8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的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 mg组hs-CRP含量下降,较20mg组显著,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伴血脂增高患者,采用高剂量氟伐他汀进行降脂治疗临床疗效较好,且安全性高,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罗俊  张湘  王赛华  马珏  严俊峰  苏芬  宋玮 《生物磁学》2011,(16):3162-3165
目的:观察短期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高胆固醇血症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78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每日口服阿托伐他汀共8周,服药前后测量患者血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IDIr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以及NO值,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经阿托伐他汀8周治疗后,血清的TC、TG、LDL-C和ox-LDL明显下降,血清的HDL-C以及NO值明显增加,反应性充血时肱动脉内径扩张程度明显增加,这些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能使高胆固醇血症的冠心病患者血脂改变,NO值增加,血管内皮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脏CT值与动脉粥样硬化(AS)程度的关系,寻找AS活体量化观测指标,提高AS干预实验的质量。方法4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绞股蓝)组、B(辛伐他汀)组、C(高脂模型)组、E(对照组)组,分别喂饲高脂饲料+绞股蓝5g,kg、高脂饲料+辛伐他汀5mg/kg、高脂饲料、标准饲料。实验前和实验后3周、6周、9周检测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第7周和第9周进行CT检查。进行动脉和肝脏病理学检测。结果①TG、TC、LDL-C、HDL-C:A组、B组、C组饲养后TG、TC、LDL-C明显升高(P〈0.05),A组和B组TG、TC、LDL-C低于C组(P〈0.05),A组TG、HDL-C、LDL-C优于B组(P〈0.05)。②CT检查:饲养后7周、9周,A、B、C组CT值明显下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高于B组、C组(P〈0.01),B组高于C组(P〈0.01)。③主动脉病理学:C组严重的大面积AS,A组和B组AS面积和程度显著低于C组(P〈0.01)。④肝脏病理学:A组、B组、C组肝脏弥漫性肿大,边缘钝而厚,灰黄色,A组较B组、C组肝脏色泽红润、肿大程度轻。A组2/3以上肝细胞发生脂肪样变。B、C组肝脏脂肪样变几乎为100%。结论肝脏CT值与AS的程度有一定的关系,可作为AS程度的量化指标,对指导实验过程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建立兔饵食性高脂血症模型的方法,观察高脂饮食对兔体重、死亡率及血脂变化情况。方法取普通级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其中随机抽取10只作为普通饮食组,喂以普通饮食;其他动物给予高脂饮食,4周后,根据血清TC水平分为高脂饮食敏感组和高脂饮食非敏感组,继续喂养9周,观察三组间兔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变化。结果与普通饮食组相比,高脂饮食敏感组在第4~13周时血清TC、TG、HDL-C、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高脂饮食非敏感组在第7~13周时,动物血清TC、HDL-C、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高脂饮食非敏感组血清TG水平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脂饮食敏感组相比,高脂饮食非敏感组家兔血清TC、TG、HDL-C和LDL-C水平的上升程度均显著低于高脂饮食敏感组动物(P〈0.01)。结论首次发现兔对高脂饮食敏感性存在差异,高脂饮食非敏感组家兔抗病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耐受性均高于高脂饮食敏感组兔。与高脂饮食敏感组家兔相比,高脂饮食非敏感组家兔对高脂饮食耐受性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疗程12周。观察其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和体征,每博量(sv)、每分博出量(CO)、射血分数(EF)和舒张功能指标(E/A)等心功能指标,以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Y)等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治疗组缓解心绞痛的显效率为28%,总有效率为96%,改善心电图的的显效率为22%,总有效率为84%,速效扩冠药物停减率为60.62%,经统计学处理均优于对照组(P〈O.05);治疗组治疗后的心功能各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C、TG、HDL—C、LDL.C及hs—CRP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后的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变化。方法:随机将2012年7月~2013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68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周期均为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并统计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的TC、TG、LDL.C、HDL.C差异不显著,P〉0.05;而治疗后,两组的TC、TG、LDL—C水平均出现下降,HDL-C水平上升趋势,但观察组治疗后的TC、TG、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H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0.05)。治疗组治疗前的hs.CRP为(3.86±1.12)mg/L,对照组治疗前的hs—CRP为(3.82±0.84)mgm,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的hs-CRP均出现下降,治疗组的hs—CRP为(2.57±0.66)mg/L,对照组的hs—CRP为(3.23±0.66)mg/L,两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均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症状,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53%,两组差异不显著(x2=0.497,P=0.780〉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有效地改善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血脂,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值得在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临床治疗中更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