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教授郑集先生是我国老一辈生物化学和营养学家,他从事生物化学和营养学教学与研究已达55年。在研究我国食物营养价值,特别是植物蛋白质营养价值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并对我国生物化学与营养学史料进行了系统的收集,为我国生物化学与营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郑集—张昌颖优秀论文奖”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创始人郑集教授和张昌颖教授所建立的,每两年评选篇论文入选。  相似文献   

3.
讣告     
<正>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著名无党派人士,国家一级教授,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郑集先生于2010年7月29日18点20分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安详逝世,享年一百一十岁。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著名无党派人士,国家一级教授,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郑集先生于2010年7月29日18点20分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安详逝世,享年一百一十岁。  相似文献   

5.
由我国生物化学先驱和前辈郑集教授与张昌颖教授出资,特设“郑集优秀论文奖励基金”(1993年建立)和“张昌颖优秀论文奖励基金”(2006年建立),奖励在《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上发表优秀论文的年轻科技工作者。2014-2015年“郑集-张昌颖优秀论文奖励基金”优秀论文在《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编辑委员会成员信函提名“优秀论文候选”基础上,再经编辑委员会成员及部分审稿人信函投票选出,并在2016年全国生化大会上颁发优秀论文的获奖证书及奖励基金。  相似文献   

6.
<正>由我国生物化学前辈郑集教授和张昌颖教授出资,《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特设"郑集优秀论文奖励基金"(1985年建立)、"张昌颖优秀论文奖励基金"(2006年建立),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8篇,奖励在本刊发表优秀论文的年轻作者。2012-2013年"郑集-张昌颖优秀论文奖励基金"优秀论文奖评选活动自2013年4月15日始,至6月15日止,历时两个月。在《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编辑委员会成员信函提名"优秀论文候选"基础上,再经编辑委员会成员及部分审稿人信函投票,2012-2013年度"郑集-张昌颖优秀论文奖励基金"优秀  相似文献   

7.
为了祝贺我国生化界老前辈郑集教授 1 0 0岁华诞 ,现由南京大学、江苏省科协、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国营养学学会、江苏省生物化学学会、江苏省营养学学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生命的化学》和《营养学报》等单位商定 ,将于 2 0 0 0年 5月 1 8日至 2 0日在南京大学联合举办郑集教授 1 0 0岁华诞祝寿会 ,同时举办学术交流研讨会 .郑集 (号礼宾 ) 1 90 0年 (阴历四月初八 )生于四川省南溪县 ,先后获中央大学学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硕士和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博士学位 ,历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  相似文献   

8.
2007年10月27日,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副主编查锡良教授,学报主编贾弘教授,学会常务理事、学报编委药立波教授,学会副秘书长王同喜高级工程师,学报编委、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周春燕教授,学报编委、南京大学生化系主任李根喜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生化系副教授倪菊华等一行专程拜望了学报顾问南京大学108岁高龄郑集教授,表达学会和学报对郑老的亲切问候与良好祝愿,并敬献新春贺牌。郑集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教育家,我国生物化学、营养学及衰老生化的主要奠基人,为我国生物化学发…  相似文献   

9.
<正>7月28日收到南京大学朱长生教授电话,郑集先生病危。我心中为之一惊,但又心存一丝希望。希望他能像以前一样,转危为安。因为我是多么希望他能出现在8月23日在南京召开的《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十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上,全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家和同  相似文献   

10.
为了祝贺我国生化界的老前辈郑集教授100岁华诞,我们准备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本论文集.并在郑老明年100岁生日之际举办学术交流研讨会和祝寿会.郑集(号礼宾)1900年(阴历四月初八)生于四川省南溪县,先后获中央大学学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硕士和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央大学医学院、南京大学医学院、第五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南京大学生物系和生化系教授(1956年定为一级教授).郑集教授长期致力于营养学和生物化学的研究,在古稀之年又开辟了衰老生化机制的研究,提…  相似文献   

11.
郑集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的生物化学家、营养家家 ,是我国生物化学、营养学的先导者之一 ,衰老生物化学的主要奠基者 .郑集 1 90 0年生于四川省南溪县农村 ,家境贫寒 .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都是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度过的 .他没有读过正规中学 ,他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考入南京东南大学 (后改为中央大学 ) ,1 92 8年毕业 .后来 ,他有幸出国深造 ,1 934年获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博士学位 .当即回国 ,开始他的教学和蛋白质化学、营养学的研究工作 .1 937~ 1 946年学校因抗战西迁四川 ,尽管条件极度困难 ,他在工作之余还著书立说 ,创办杂志和筹建学会 .抗战胜利后 ,回到南京重建实验室 ,奋力工作 .1 949年解放以后 ,郑集先后在南京大学 (原名中央大学 )、军医大学和调整后的南京大学工作至今 .1 957年在南京大学建立生物化学专业 ,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 .70年代初开辟衰老生化机制的研究 ,提出代谢失调学说 .已经发表的论文和著作达 30 0篇 /本 ,获得国内外荣誉证书和奖状等 50多件 .郑集工作勤奋 ,孜孜不倦 ,几乎将节假日都用来工作 .他性格顽强 ,不怕困难 ,勇于做开创性的工作 .他讲课内容丰富 ,善于启发 ,被学生誉为艺术享受 .他对学生和青年教师全面关心 ,要求严格 ,许多学生畏而敬之 .他生活俭朴 ,品德高尚 ,他将仅  相似文献   

12.
李济先生与周口店研究:纪念李济先生诞辰10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森水 《人类学学报》1996,15(4):362-370
李济先生是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家。他毕生从事考古学研究,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他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安阳殷墟的发掘与研究上,考古学的其他方面亦建树甚丰。本文仅就李先生在中国旧石器考古草创时期,特别是在周口店本世纪30年代初发掘方法改革中的贡献等方面作简要的介绍。以此纪念济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使读者了解他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背景,对其生平亦作点录。  相似文献   

13.
文王沟93002地点剖面从下至上被分成4个生物地层带。Ⅰ带可能属于晚中新世保德期中期,Ⅱ+Ⅲ带属于上新世早期,Ⅳ带属于上新世中期。将各带与93001地点剖面进行了对比。着重探讨了鼠科动物中的Huaxiamys n. sp.向H.primitivus以及Occitanomys n. sp.向Chardinomys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I first met Professor ōmura, Distinguished Emeritus Professor, at The Kitasato Institute (Kitaken) when I was 28 years old. Since then, he has been my respectful supervisor as well as mentor. Looking back on those memories, I am deeply honored to write about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avermectin.  相似文献   

15.
In September 1999 the author first visited Sardinia in order to participate in a meeting of the federativ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Anatomical Terminology, organised by Professor Alessandro Riva. Our stay in Cagliari coincided with the 200th anniversary of the appointment of Francesco Antonio Boi as the first Professor of Anatom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gliari. After a small ceremony to mark this bi-centennial, we visited the Collection of Anatomical Waxes of Clemente Susini at the University. The fascinating history of this collection has been described in various publications (Zanobio, 1979; Cattaneo and Riva, 1993; Riva et al., 1997) and was further expounded by Professor Riva at the bi-centenary.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西南部蚱科的新种(直翅目)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记述云南省西南部蚱科7新种,即云南夏蚱Xiaitettix yunnanensis Zheng et Mao,sp.nov.、粗角版纳蚱Bannatettix oedicerus Zheng et Xu,sp.nov.、断隆蚱Tetrix interrupta Zheng et Xu,sp.nov.、五老山台蚱Formosatettix wulaoshanensis Zheng et Xu,sp.nov.、宽顶突眼蚱Ergatettix lativertex Zheng et Xu,sp.nov.、孟连悠背蚱Euparatettix menglianensis Zheng et Xu,sp.nov.及白斑悠背蚱Euparatettix albomaculatus Zheng et Xu,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7.
李珂  马良  杜鹏飞  王强 《西北植物学报》2015,35(9):1776-1780
该研究选用小斑病差异抗性的玉米自交系Mo17(较抗)、‘郑58’(中抗)和‘吉419’(感),分别于接种小斑病病原菌玉蜀黍平脐孺胞(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0、6、12、24、36和48 h时采集接种叶片为材料,采用半定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倍半萜植保素Zealexin生物合成关键基因(TPS6、TPS11)、二萜植保素Kauralexin代谢关键基因An2以及茉莉酸合成关键基因AOC的表达模式,为阐明不同抗性品种对玉米小斑病的差异防御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接种小斑病病原菌后,抗病自交系Mo17中TPS6、TPS11基因表达诱导不显著,An2基因表达迅速增加,AOC基因于接种12 h后表达明显上调。‘郑58’中TPS6、TPS11基因被快速诱导,在接种24 h时表达量达到最大,An2基因表达逐渐增加但差异不显著,AOC基因表达量于接种6 h后显著增加;感病自交系‘吉419’中TPS6、TPS11、An2基因在接种24 h后才显著上调,明显比抗性自交系缓慢,AOC基因表达先呈现递减的趋势然后上升,在24 h表达量最高并持续到48 h。研究表明,两类植保素代谢在玉米小斑病防御中具有不同的时间应答模式,但都受到茉莉酸介导。感病自交系中植保素代谢防御响应较慢,而抗病自交系中响应较快,符合其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作者(郑儒永、陈桂清,1977)报道似钩状钩丝壳 Uncinula aduncoi-des Zheng & Chen 时,未能从苏联借到和它一样寄生在械属 Acer 上的另外一种钩丝壳柳氏钩丝壳 Uncinula ljubarskii Golov.进行对比研究,因而只能根据其作者(Golovin,1952,1960)两次报道该种时所发表的描述和绘图来加以比较,结果认为两者虽然比较接近,但仍然存在着足以区分为两个不同的种的形态差异:中国的菌的附属丝是向上渐粗的并在顶端钩状部分膨大,往往在基部有一个隔膜并有黄褐色的基部细胞;子囊无柄至近无柄;子囊孢子矩圆-卵形(长:宽=3:2)。苏联的菌的附属丝则是上下近等粗的,无隔膜;子囊有明显的柄;子囊孢子椭圆形(长:宽=2:1)。最近,Braun(1984)重新发表了研究柳氏钩丝壳的模式标本所写的描述。在他的描述中,除附属丝近等粗并且在顶端钩状部分不膨大外,其他方面均与我们的菌一致。根据这种情况,作者决定将似钩状钩丝壳降为柳氏钩丝壳的变种成为改级新组合似钩状柳氏钩丝壳 Uncinula ljubarskiiGolov vàr.aduncoides(Zheng & Chen)Zheng & Chen star.nov.。另外一种钩丝壳,枫香钩丝壳 Uncinula liquidambaris Zheng & Chen,作者(郑儒永、陈桂清,1978)在发表时所依据的标本都是一些很老的标本,子囊果上大部分的短型附属丝多已胶化不在,因而疏忽地把它当作了只有长型附属丝的钩丝壳属来发表。最近,由于有机会看到一份新采自福建的枫香白粉菌,发现除在同一个子囊果上可同时具有长、短两型的附属丝外,其他特征均与作者过去发表过的枫香钩丝壳一致,这才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并促使我们对过去鉴定为枫香钩丝壳的所有标本重新进行镜检研究。结果表明,枫香上的菌是小钩丝壳属而不是钩丝壳属,因此应成为新组合枫香小钩丝壳 Undnuliella liquidambaris(Zheng& Chen)Zheng,Chen & Z.X.Chen comb.nov.。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鸣声为分类性状,对东北地区8种跃度蝗的鸣声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它们的鸣声节律图象有明显不同,并鉴定出3个新种:二声跃度蝗Podismopsis bisoni-ta;镜泊跃度蝗P.jinbensis及宽径域跃度蝗P.ampliradiareas,新种描述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Age involuted thymus tissue from a middle aged (33 years) and an old (63 years) man have been examined by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compared with thymus tissue from children. Biopsies had been taken during surgical correction of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The fine structural architecture of cortex, medulla and connective tissue in the remaining lymphatic islands in the adult thymus investigated was not different to the thymus of children. We were surprised to find vigorous lymphocytopoiesis in the cortical regions and to recognize extended areas of medulla with a cellular composition which obviously provides the same microenvironment for T-cell maturation as the medulla of the non involuted thymus. Our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increasing arguments that the human thymus serves an immunological function throughout life.This investigation was supported by grants from the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I express my thanks to Professor Dr. med. Alexander Bernhard (Kiel) for kindly providing the human thymus tissue. The author also appreciates the excellent technical assistance of Mrs. Knauer, Mrs. Parczany, Mrs. Siebke and Mrs. Walu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