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陕西横山晚三叠世鱼类游泳遗迹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多次赴化石产地陕西横山县进行大规模化石发掘后,获得一批完整精美的遗迹标本,为其中鱼类游泳遗迹化石标本建立了新种Undichna prava,并重新修订U.britannica,U.tricosta两种的特征,通过遗迹形态恢复鱼体长度为50—96cm,普遍大于以往描述的国内外据遗迹标本恢复的鱼体长度。  相似文献   

2.
贵州台江早、中寒武世凯里组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杨式溥 《古生物学报》1994,33(3):350-358
凯里组发现遗迹化石9属14种,主要是以PhycodespedumSeilacher为主的遗迹群落,重要的遗迹属如:Cochlichnus,Gordia,Monomorphichnus,Oldhamia,Planolites,Treptichnus等常见于世界各地寒武纪Cruziana遗迹相。根据遗迹化石表明凯里组沉积于盐份、含氧量正常,海水能量中等的浅海软基底潮下带环境。  相似文献   

3.
黔南独山下,中泥盆统贵迹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黔南独山下,中泥盆统含丰富的遗迹化石,分别归属为Scoyenia,Glossifungites,Skolithos,Cruziana,Zoophycos等5个遗遗迹相。通过遗迹化石和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下,中泥盆统可识别出17个三级层序。遗迹化石在冲  相似文献   

4.
正走进武汉自然博物馆肯尼斯·贝林大河生命馆序厅,右侧一幅宏大而罕见的足迹化石幕墙映入眼帘,幕墙由一块面积约120平方米的完整沉积岩构成,其上布满2亿年前"龙"足迹和鱼类游泳迹等遗迹化石。含化石沉积岩产于我国陕西和内蒙古交界的晚三叠世湖相沉积地层,化石清晰、优美、壮观,集科学性、稀有性和观赏性于一体,堪称博物馆之最。  相似文献   

5.
描述我国西藏南部堆纳地区宗山组下部及基堵拉组中的遗迹化石。宗山组中的遗迹化石组合可归属于Zoophycos遗迹相,该遗迹相可进一步划分产于富氧条件下的Thalassinoides-Planolites遗迹及产于贫氧条件下Zoophycos-Chondrites遗迹亚相。基堵拉组中的遗迹化石组可归属于在高能的潮下带的临滨和潮间带的前滨环境下产生的Skolithos遗迹相。  相似文献   

6.
川西晚三叠世深水复理石相藻管迹组合的比较遗迹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四川西部白玉地区上三叠统以Phycosiphon为优势属的深水得理石遗迹相,与菲律宾苏禄海的现代浊积序列中Phycosiphon遗迹群落特征最为相似,显示了构造活动带深海环境的贫氧和高沉积速率的特点。这些Phycosiphon遗迹化石因沉积速率差异而有A、B,C,D4种不同的形态特征,其中Phycosiphon A型是后浊积遗迹相,代表相对高沉积速率,PhycosiphonD和C型是前浊积遗迹相,  相似文献   

7.
记述了湘西北地区志留、泥盆系的遗迹化石14属,28种、亚种(包括15新种,2新亚种)。这些遗迹化石主要集中于Traueumichis-Arthrophycus群落(代表前滨下部或近滨上部),Thalassinoides-Lockeia群落(代表近滨上部或前滨下部环境)和Cruziana-Dimorphichnus群落(代表近滨环境),并对上述3个遗迹群落的古生态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Sangshuania是真核藻类还是遗迹化石?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论述了产于蓟县高于庄组的盘绕带状宏观化石SangshuaniaDu,1986应是后生动物遗迹化石,其依据是:1)化石产于岩层内,而非层面上,有三维空间分布。2)化石多见于风化层内,许多风化产物使印痕轮廓清晰,而接近新鲜岩层则反差微弱。3)化石体系痕迹而非碳质膜,有机质成分也低,多为左型氨基酸,未形成对映异构体,受地表风化影响严重。4)化石体盘绕状,以顺时针展开为主,是动物行为习性的反映。5)局部见有横节是蠕动的遗迹,为此建新组合遗迹种Helminthoidichnitessangshuanensis,14亿年动物遗迹的确认,为研究早期后生动物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昆明附近早寒武世遗迹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昆明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玉案山段和沧浪铺组乌龙箐段所发现的遗迹化石共13属15种,其中1新属6新种为:QipanshanichnusgyrusLuoetTaoichnogen.etichnosp.nov.,ArthrophycusqiongzhusiensisLuoichnosp.nov.,BifungiteskunyangensisLuoichnosp.nov.,CruzianabeifengwanensisLuoetGaoichnosp.nov.,PalaeophycusbeifengwanensisLuoichnosp.nov.,ArchaeichniumkunmingensisLuoichnosp.nov.。这些遗迹化石均产于开阔台地相潮下带的低能环境,为浅海相的Gruziana遗迹相。  相似文献   

10.
黔南独山下、中泥盆统遗迹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黔南独山下、中泥盆统含丰富的遗迹化石,分别归属为Scoyenia,Glosifungites,Skolithos,Cruziana,Zoophycos等5个遗迹相。通过遗迹化石和层序地层学的研究,下、中泥盆统可识别出17个三级层序。遗迹化石在剖面上有规律地产出与海平面的升降密切相关。海侵向陆地快速推进,在贫氧条件下沉积的屯上组之下的沉积间断面可作为独山地区下、中泥盆统的界线,而中、上泥盆统的界线则置于贺家寨组第一饥饿层(黑色钙质页岩)之上。独山抬升所代表的地壳运动在华南地区较为普遍,可与全球性的P.varcus带早、中期海平面迅速下降相对比。  相似文献   

11.
通过贵州台江凯里组中丰富的、分异度较高的、以原地埋藏为特征的遗迹化石的研究,探讨凯里组遗迹化石群落的沉积环境和埋藏环境。凯里组遗迹化石群落以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的停息迹、爬行迹和游泳迹占优势,浅层内生爬行觅食潜穴和系统觅食潜穴占有一定的地位,也见有浅的居住滤食性潜穴,属Seilacher的Cruziana遗迹相,为正常浪基面和风暴浪基面之间的浅海软质基底陆棚低能环境,那里盐度正常、光照充足、含氧量充分、水体平静、沉积速率较快。在此环境中,浮游、游泳以及底栖爬行和固着生物类型大量地生长、繁殖和活动,表生遗迹和浅层内生遗迹十分丰富。生物死亡后的腐烂和分解,使得食泥生物大量繁盛。随着沉积物的覆盖和被埋藏生物遗体的分解、腐烂,沉积物内部还原能力逐渐增强,导致分解和腐烂过程终止。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峡志留系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一、遗迹化石群落及其沉积环境研究的遗迹化石,产自湖北长江三峡宜昌分乡罗惹坪至王家湾志留系剖面和秭归新滩镇志留系剖面,502所曾庆銮、冯少南、雷以振等同志协同作者一起采集化石,在此表示谢意。并感谢杨遵仪老师的热心指导。文内共描述19遗迹种,属于17遗迹属,其中包括6新遗迹属,15新遗迹种。发现的遗迹化石都是海生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各种生活遗迹(潜穴、觅食构造、停息迹、爬迹和移迹),它们形成于当时海底附近的沉积物中,未经过搬运,代表原地埋藏的遗迹群落。不同地点和层位产出的遗迹化石,均具有各自的  相似文献   

13.
山东莱阳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群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山东莱阳早白垩阳群自下而上分为瓦屋夼组,林寺山组,止风庄组,水南组,龙旺庄组和曲格庄组。为一套河湖相沉积,产有较丰富,分异度较高的非海相遗迹化石和兽脚类恐龙足迹化石,共鉴定出遗迹属11个,未定属1个,其中遗迹种9个,未定种2个,遗迹化石是:Cochlichnus anguines,Diplocraterion parallelun,Helminthoidichnites tenuis,Palaeophycus tubularis,Planolites montanus ,Scolica sp.,Scoyenia gracilis,Skolithos linearis,Taenidium cameromensis,Thalassinoides sp.,恐龙足迹化石是:Paragrallator yangi,这些化石按习性可分为4类,即:居住构造, 爬行迹,觅食[迹和牧食迹,其中又以前3种为主,遗迹化石在剖面上的分布不均匀,以上部的水南组,龙旺庄,曲格庄3个组最丰富。  相似文献   

14.
首次详细描述了河南省石门沟、阳坡和山西省水峪等3条剖面寒武系底部辛集组中的遗迹化石。遗迹化石主要产出于辛集组的近底部层位,以水平管状遗迹化石为主,共计8遗迹属,12遗迹种(含3个未定种),包括Arenicolites sp.,Didymaulichnus lyelli,Gordia marina,Helminthopsis abeli,Helminthopsis sp.,Palaeophycus striatus,Palaeophycus tubularis,Phycodes sp.,Planolites beverleyensis,Planolites montanus,Treptichnus pedum与Treptichnus pollardi,此外还有2枚属种未定的遗迹化石。这一遗迹化石组合属非典型的Cruziana遗迹相,形成于盐度正常的潮下带砂质软底环境。通过对寒武纪早期管状遗迹化石Palaeophycus与Planolites直径大小的统计与分析,推测辛集组下部地层的时代不早于沧浪铺期。  相似文献   

15.
记述了西秦岭若尔盖、迭部一带志留纪庙沟组和羊路沟组以及早泥盆世下普通沟组棘鱼亚纲化石。这些化石被归属于5属7种,其中包含1新属3新种。在国内首次记述了Wenlockian棘鱼类化石和志留 ̄泥盆系过渡带棘鱼序列。  相似文献   

16.
中国遗迹化石研究80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遗迹化石研究经历了零星(1929-1978)、系统(1978-2004)和创新(2004~)研究3阶段.在前寒武纪一寒武纪之交遗迹化石研究;海相遗迹化石及其古环境和古生态意义研究;陆相遗迹化石及其与能源形成环境关系研究;前寒武纪遗迹化石与后生动物的起源与演化研究;拓扑遗迹分析;遗迹化石在浊流、风暴事件和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复杂遗迹化石的地球生物学研究和遗迹化石模拟与可视化研究8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就.研究队伍偏少且不稳定;原创、系统、有深度、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不多;缺少有力度的学科交叉和国际合作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遗迹学人才和团队培育,稳定支持几个有特色的遗迹学研究方向;基于遗迹学资料的系统积累,拓展和深化遗迹化石的地球生物学研究;加强遗迹化石在海、陆相油气资源评价和储层研究中的应用;创新遗迹化石的研究方法手段,重视和加强现代生物遗迹研究是值得今后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广西横县六景民塘组Treptichnus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志澄 《古生物学报》1996,35(1):123-128
详细描述了广百横县六景民塘组的Treptichnuspollardi遗迹化石的特点,根据T.pollar-di产出层位的地质背景、宿主灰岩的碳酸盐微相特点及其遗迹化石本身特点,对照国外相同遗迹化石的沉积条件,指出六景民塘组的T.pollardi形成于生物礁或生物滩后湖的较深部位,以短期的、周期性的风暴作用和以悬浮的粘土和泥晶碳酸盐的缓慢沉积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8.
安徽淮南下寒武统馒头组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于安徽淮南下寒武统馒头组上部浅水台地相灰岩和棕褐色页岩中的遗迹化石鉴定为5属5种,包括1新种,它们是Beaconichnus ichnosp.Diplichnites ichnosp.,Phoebichnus minor ichnosp.nov.,Thalassinnodes horizontalis Myrow,1995和Helminthoida indet.ichnosp.。对它们的形成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下扬子地区三叠纪黄马青组遗迹化石与古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长江下游地区中三叠统黄马青组中所产的遗迹化石是一个主要由节肢动物等造成的以水平进食潜穴和垂直的居住构造以及沿层面爬行的足迹组成的,分异度相对较低但丰度相对较高的遗迹化石组合。通过遗迹化石共生组合的分析,结合伴生遗体化石动物群的生态习性以及围岩物理成因沉积构造特征,阐明了黄马青组的遗迹相并对其古环境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还简要地描述了其中11个主要的遗迹化石属种。  相似文献   

20.
遗迹化石是埃迪卡拉纪存在两侧对称动物最有力的证据。但多数埃迪卡拉纪遗迹化石为简单、水平的表面爬迹或潜穴。在湖北三峡地区灯影组石板滩段含典型埃迪卡拉软躯体化石的地层中新发现一类形态特别的化石,呈蝌蚪状,一端膨大,一端细管状。通过对化石形态、同位素分析以及沉积学特征的研究,说明该化石为遗迹化石,而不是实体化石。蝌蚪状化石为一种复合迹,垂向活动形成球状的膨大端,平行藻席层活动形成近于水平的潜穴,反映了造迹生物垂向切穿藻席层并沿藻席层进行觅食的行为。该发现说明了在埃迪卡拉纪晚期已有两侧对称动物开始形成较为复杂的潜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