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CLSI M38-A2方案测定须癣毛癣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我国代表地区须癣毛癣菌临床分离株作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进一步验证CLSI的M38-A2方案.方法:选取我国南北方8个省市地区经表型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趾间型毛癣菌38株和苯海姆节皮菌6株,采用M38-A2方案测定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特比萘芬、灰黄霉素、联苯苄唑、环吡酮胺和阿莫罗芬等8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特比萘芬、灰黄霉素、联苯苄唑、环吡酮胺和阿莫罗芬对趾间型毛癣菌株的MIC值(μg/mL)范围分别为0.25-32、0.0312-1、0.0156-0.0625、0.000937-0.00781、0.0625-1、0.0312-2、1-2、0.00781-0.0625;对苯海姆节皮菌株的MIC值(μg/mL)范围分别为≥64、2、0.25-0.5、0.000937-0.00381、1、2-4、1-2、0.0312-0.0625.不同抗真菌药物对趾间型毛癣菌及苯海姆节皮菌的药敏有明显差别(P<0.001);趾间型毛癣菌和苯海姆节皮菌对伊曲康唑、灰黄霉素、环吡酮胺、伏立康唑和氟康唑的药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特比萘芬、阿莫罗芬和联苯苄唑的药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趾间型毛癣菌和苯海姆节皮菌之间对伊曲康唑、灰黄霉素、环吡酮胺、伏立康唑和氟康唑的药敏有明显差异.M38-A2方案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适合用来体外测定须癣毛癣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并比较临床分离的皮肤癣菌对4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探讨CLSIM38-A方案用于皮肤癣菌药敏试验的可行性。方法实验菌株为31株临床近期分离的皮肤癣菌。其中红色毛癣菌14株,须癣毛癣菌14株,犬小孢子菌1株,铁锈色小孢子菌1株,絮状表皮癣菌1株。4种抗真菌药物为益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伏立康唑。采用M38-A方案微量稀释法,并适当调整试验参数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对以上4种药物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犬小孢子菌、铁锈色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对所有4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都低于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结论M38-A方案经过调整适用于皮肤癣菌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液基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对临床常见皮肤癣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应用Rosco纸片扩散法和微量液基法(参考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推荐的M38-P方案修改方案)测定临床分离的40株皮肤癣菌(包括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及絮状表皮癣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和特比萘芬的体外药物敏感性。结果应用Rosco纸片扩散法,大部分菌株在7—9d时可读到清晰的结果。Rosco纸片扩散法和微量液基法结果中,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一致性较好,氟康唑较差。结论Rosco纸片扩散法操作简单,可选择用于皮肤癣菌对某些抗真菌药的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对不同地区来源红色毛癣菌的体外抗真菌作用,探讨药物的体外相互作用及地区因素对红色毛癣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以M38-A方案测定酮康唑、萘替芬、联合使用酮康唑萘替芬以及单用特比萘芬对红色毛癣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计算了酮康唑与萘替芬的药物间抑菌浓度指数(FICI)。结果联合使用酮康唑萘替芬组的最小抑菌浓度显著低于单用酮康唑、萘替芬组,和单用特比萘芬组的疗效相似。北京的红色毛癣菌株对上述药物的敏感度均低于上海和南京的菌株。结论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优于单用,地区差异可能会影响红色毛癣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教学医院门诊皮肤癣菌感染的病原菌特点,测定7种抗真菌药物对85株皮肤癣菌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收集疑诊为皮肤癣菌感染的患者的皮屑(或甲板刮屑、毛发)进行KOH直接镜检和培养。并通过测定皮肤癣菌临床分离菌株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区序列鉴定菌种。参考CLSI M38-A2方案,测定7种抗真菌药物对85株鉴定为皮肤癣菌的临床分离菌株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结果 161例疑诊为皮肤癣菌感染的患者中KOH直接镜检皮肤癣菌的阳性率为67.7%,真菌培养皮肤癣菌的阳性率为52.8%。菌种鉴定结果为红色毛癣菌68例、犬小孢子菌7例、石膏样小孢子菌3例、趾间毛癣菌5例、紫色毛癣菌1例、断发毛癣菌1例。体外药敏试验显示特比萘芬(GM MIC,0.032μg·mL~(-1), MIC范围, 0.001~0.125μg·mL~(-1))对6种皮肤癣菌表现出良好的体外抗真菌活性,而伏立康唑(GM MIC, 0.041μg·mL~(-1), MIC范围, 0.032~0.125μg·mL~(-1))在唑类药物中的体外MIC值相对较低。结论本研究中皮肤癣菌感染的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为主。标准化药敏试验证实特比萘芬和伏立康唑对分离的皮肤癣菌具有较强体外抗菌活力,适用于本地区皮肤癣菌感染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8种抗真菌药物对100株浅表致病真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微量液基稀释法M27-A3和M38-A2方案,采用8种抗真菌药物对100株常见浅表致病真菌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体外药敏实验结果显示,8种药物对皮肤癣菌表现出良好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其中特比萘芬(GM MIC,0.011μg/mL,MIC范围,0.004~0.06μg/mL)具有最强的抗真菌活性。咪康唑(GM MIC,0.147μg/mL,MIC范围0.015~1μg/mL)具有最强的抗念珠菌活性。酮康唑(GM MIC,0.097μg/mL,MIC范围0.03~1μg/mL)则对马拉色菌具有最佳体外抗真菌效果。结论体外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常见浅表致病真菌对8种常用抗真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酮康唑具有广谱高效的特点,对临床常见皮肤癣菌、念珠菌、马拉色菌均具有良好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特比萘芬和萘替芬对皮肤癣菌具有最佳的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男性尿道炎和包皮龟头炎致病真菌的分布与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男性念珠菌性尿道炎和包皮龟头炎的菌群分布及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情况。方法菌株分离均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性病门诊临床症状轻重不一、真菌直接镜检阳性的61例患者。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及API 20C AUX鉴定系统进行菌种鉴定;采用CLSIM27-A2肉汤微量稀释法对61株临床分离念珠菌作了氟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特比萘芬6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对培养阳性的61例菌株,通过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及API 20C AUX鉴定系统作菌种鉴定,白念珠菌52例(85.2%),近平滑念珠菌3例,光滑念珠菌2例,热带念珠菌2例,季也蒙念珠菌1例,克柔念珠菌1例。对52株白念珠菌的药敏试验显示氟康唑98.1%敏感,1.9%剂量依赖性敏感;氟胞嘧啶96.2%敏感,3.8%耐药;伊曲康唑44.2%敏感,40.5%剂量依赖性敏感,15.3%耐药;伏立康唑84.6%敏感,15.4%耐药;两性霉素B全部敏感;特比萘芬的MIC范围为1-64μg/ml,MIC50和MIC90皆为64μg/ml。结论在男性念珠菌性尿道炎和包皮龟头炎中,白念珠菌仍是第一位致病菌,体外药敏试验显示氟康唑、伏立康唑、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对男性念珠菌性尿道炎均有较好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病程30余年、由紫色毛癣菌感染所致成人黑点癣1例。方法对头发及鳞屑标本进行多次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鉴定为紫色毛癣菌。体外药敏试验该菌对特比萘芬、伊曲康唑敏感。结论本病例证实为紫色毛癣菌感染导致黑点癣,患者经口服伊曲康唑和局部治疗痊愈。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我国临床球形孢子丝菌菌丝相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同时对比我国不同地区菌株药物敏感性的差异。方法将重庆、吉林、北京地区既往基因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的100株临床菌株接种于2%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25℃恒温培养7d获得菌丝相。依据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制定的M38-A2方案,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菌丝相对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质控菌株为近平滑念菌ATCC22019。结果碘化钾体外无抗真菌活性,特比萘芬MIC几何均值为0.14μg/mL,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 MIC几何均值分别为0.79μg/mL和0.63μg/mL,氟康唑MIC几何均值为45.89μg/mL。发现7株对伊曲康唑耐药菌株,吉林地区相对较多,但不同地区菌株的药物MI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碘化钾无体外抗真菌活性,我国临床球形孢子丝菌对特比萘芬最敏感,其次为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氟康唑敏感性最差,不同地区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他克莫司(FK-5066)与抗真菌药物对浅部致病真菌的联合效应。方法参考CLSI的M27-A3和M38-A2方案分别测定酮康唑对念珠菌、特比萘芬对皮肤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利用棋盘法,测定他克莫司与酮康唑或特比萘芬的联合抗真菌效果。结果酮康唑单独对念珠菌MIC50和MIC90分别为:4μg/m L和8μg/m L;与他克莫司联合应用时,对53.3%的菌株有联合效应(n=15),对其余菌株无协同效应。特比萘芬单独对皮肤癣菌MIC50和MIC90分别为:0.06μg/m L和0.125μg/m L;与他克莫司联合应用时,对46.7%菌株(n=15)有协同效应,对其余菌株表现为无关。结论低浓度他克莫司在体外与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时,能够降低药物对部分菌株的MIC,未发现拮抗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美浮特^R皮肤抗菌液对致足癣真菌皮肤癣菌和白念珠菌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及抗真菌后效应。方法采用美国 CLSI M27-A3和 M38-A2方案测定美浮特皮肤抗菌液对足癣常见致病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并以白念珠菌(ATCC90028)为指示菌测定美浮特皮肤抗菌液测定时间-杀菌曲线,同时测定其对白念珠菌的抗真菌后效应(post-antifungal effect,PAFE)。结果美浮特皮肤抗菌液对4属6种57株 MIC 的范围为1:40-1:160、MIC50为1:80、MIC90为1:40;对白念珠菌的 MIC 范围为1:40-1:80、对皮肤癣菌的 MIC 范围为1:40-1:160。该抗菌液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且随着药物浓度的降低,杀菌速度和程度随之变化。该抗菌液对白念珠菌0.5MIC、MIC、2MIC 的 PAFE 分别为0.85 h、2.1 h、3.59 h;且 PAFE 时间的延长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结论美浮特^R皮肤抗菌液对致病真菌皮肤癣菌、白念珠菌具有快速、有效、持续的杀菌作用,该抗菌液对皮肤癣菌较白念珠菌具有更强的抗真菌作用。且该抗菌液对白念珠菌具有较长时间的后效应,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皮肤癣菌及白念珠菌所致的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氟曲马唑对足癣分离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与联苯苄唑相比。方法采用CLSI推荐的M-38 A2(皮肤癣菌)和M27-A3(酵母菌)微量液基稀释法对病原菌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氟曲马唑对红色毛癣菌最小抑菌浓度(MIC)范围为0.031~2μg/m L,MIC50为0.5μg/m L,MIC90为1μg/m L,GM值为0.637μg/m L;联苯苄唑分别为0.031~16μg/m L,0.25μg/m L,2μg/m L,0.634μg/m L;两药对红色毛癣菌MIC GM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4)。氟曲马唑对趾(指)间毛癣菌MIC范围为0.031~1μg/m L,MIC50为0.031μg/m L,MIC90为0.5μg/m L,GM值为0.17μg/m L;联苯苄唑分别为0.125~16μg/m L,1μg/m L,2μg/m L,1.886μg/m L;两药对趾(指)间毛癣菌MIC GM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尽管酵母菌菌株数偏少,但研究结果显示两药对念珠菌属和毛孢子菌属MIC GM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P=0.031)。结论氟曲马唑对红色毛癣菌的抗菌活性与联苯苄唑相似,但对趾(指)间毛癣菌、念珠菌属和毛孢子菌属的抗菌活性明显优于联苯苄唑。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来源的50株白念珠菌的基因型及其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米卡芬净、伊曲康唑、氟康唑和咪康唑的体外敏感性。方法采用PCR法扩增白念珠菌rDNA 25S的Ⅰ类内含子包含区,根据扩增产物的大小判断基因型(A型为450 bp,B型为840 bp,C型为450 bp和840 bp)。采用CLSI M27-A液基微量稀释法测定50株白念珠菌对上述6种抗真菌药的体外敏感性。结果 50株菌分为3种基因型:A型30株,B型和C型各10株。所有菌株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米卡芬净和咪康唑的MIC值较低,MIC范围依次为0.25~0.5μg/mL,0.125~0.5μg/mL,≤0.03μg/mL,0.25~8μg/mL;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MIC值较高,MIC范围分别为0.25~8μg/mL,0.5~64μg/mL。B型和C型对5-氟胞嘧啶的MIC值均为0.125μg/mL,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84%、70%。不同族别来源的菌株基因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基因型菌株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比较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新疆地区白念珠菌分A,B,C三种基因型。汉...  相似文献   

14.
6种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癣菌体外抗真菌活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6种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癣菌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采用CLSI推荐的M-38P方案对分离自足癣和体、股癣的皮肤癣菌进行联苯苄唑、硝酸舍他康唑、硝酸异康唑、盐酸布替萘芬、阿莫洛芬、利拉萘酯6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联苯苄唑MIC范围为0.03—4mg/L,MIC50为1mg/L,MIC90为2mg/L。硝酸舍他康唑分别为0.06—16mg/L、0.5mg/L和2mg/L。硝酸异康唑分别为0.03~2mg/L、0.25mg/L和0.5mg/L。盐酸布替萘芬分别为0.0025~0.04mg/L、0.01mg/L和0.02mg/L。阿莫罗芬分别为0.01~〉0.08mg/L、0.02mg/L和0.04mg/L。利拉萘酯分别为0.004—0.625mg/L、0.039mg/L和0.312mg/L。结论6种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癣菌均有强的抗菌活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布替萘芬、阿莫罗芬、利拉萘酯和咪唑类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溻洗散治疗足癣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常见浅部真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入组167例足癣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83例,对照组84例。试验组外用溻洗散联合硝酸舍他康唑乳膏,对照组外用硝酸舍他康唑乳膏,2次/d,疗程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停药2周时评价两组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起效时间、总有效率、真菌清除率等。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溻洗散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白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8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真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溻洗散对体外培养白念珠菌、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均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0.125 g/mL、0.5 g/mL和0.25 g/mL。结论溻洗散治疗足癣临床疗效确切,对常见皮肤浅部真菌具有抑制作用,可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重症监护病房白念珠菌耐药性8年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上海长征医院重症监护室(ICU)近8 a中临床分离白念珠菌的耐药性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上海长征医院ICU 2002~2009年从414例患者中首次分离出414株白念珠菌,对其中277株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ox-Stuart趋势检验回顾性分析临床分离真菌中白念珠菌所占比例变化趋势和白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2~2009年间,上海长征医院ICU白念珠菌分离株数从2002年的34株增加至2009年的92株,但白念珠菌占总真菌分离株数的百分比维持在34.6%~55.7%,P=0.03。白念珠菌对于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平均耐药率分别为4.0%和0.7%,对其他常用抗真菌药的耐药率依次为咪康唑47.0%、酮康唑10.8%、伊曲康唑19.9%、特比萘芬42.6%、氟康唑14.6%及伏立康唑13.0%。白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耐药率的8年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上海长征医院ICU近8 a来白念珠菌仍然为临床较为常见的真菌分离株,但白念珠菌占总分离株数的百分比有逐渐减少的趋势。白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性均无明显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霉克舒对致病性浅部真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湛江地区 15 4例癣病患者分离真菌 ,评价一种新的抗真菌药—霉克舒对上述真菌菌株的体外抑菌活性。应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霉克舒对浅部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 ,同时以兰美抒作为对照药物。从 15 4例癣病患者中分离出 14 1株真菌 ,其中以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为主 ,分别占 6 6 .7%和 14 .2 %。霉克舒的抑菌作用与兰美抒相比略强或相当 ;对霉克舒各单一成分的初步抑菌效果进行比较 ,复合物的抑菌作用明显强于水杨酸或特比萘芬等单一成分。上述结果显示 ,霉克舒在体外对常见致病性浅部真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1株分离自疑似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肺泡灌洗液的黄曲霉进行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测定,判断其药物敏感性。方法以形态学方法对该菌株进行菌种鉴定;然后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SI)的丝状真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M38-A,测定常用抗真菌药物对该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同时以E-test法测定该菌对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的敏感性。结果微量液基稀释法显示,两性霉素B或制霉菌素对该菌的MIC值均为4μg/ml,MFC值均为16μg/ml;伊曲康唑的MIC值为0.5μg/ml,MFC值为2μg/ml;特比萘芬的MIC为0.03μg/ml,MFC为0.03μg/ml。E-test法结果显示,该菌对伊曲康唑敏感,对两性霉素B耐药。结论临床上可以分离到对多烯类抗真菌药物耐药的黄曲霉株,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初步探讨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治疗孢子丝菌病的疗效,评价两药体外联合对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抗菌活性.方法 口服伊曲康唑200mg/d和特比萘芬250mg/d治疗孢子丝菌病;体外联合药敏试验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计算分数抑菌浓度(FIC)指数判定两药相互作用具有协同、拮抗或无关作用.结果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报道1例由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的着色芽生菌病.方法 患者女,60岁,主因左手背皮损1 a余就诊,取皮损痂屑进行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取皮损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真菌培养.对培养获得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 真菌直接镜检阳性,可见较多圆形、厚壁、棕色的硬壳细胞.组织病理学显示为慢性肉芽肿样改变;HE和PAS染色均可见到圆形、厚壁、棕色的硬壳细胞.真菌培养阳性,菌落生长缓慢,呈橄榄色到黑色.小培养及扫描电镜检查可见枝孢型和喙枝孢型产孢,分生孢子单细胞性,呈椭圆形或卵圆形.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Fonsecaea monophora.药敏试验显示伊曲康唑对F.monophora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1.0 μg/mL,特比萘芬的MIC为0.015 6μg/mL.给予患者口服特比萘芬250 mg/d治疗,皮损缓慢好转;6周后加服伊曲康唑200 mg/d治疗,14周后皮损消退呈瘢痕化修复.结论 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该病例为Fonsecaeamonophora所致着色芽生菌病,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本病例显示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