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霍胜军  汤恢焕  魏伟 《生物磁学》2008,(7):1297-1298
目的:探讨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方法:肝门部胆管癌9例,肿瘤局部切除,胆肠吻合,吻合口后壁采用血管吻合线无创吻合,残余肿瘤^125I组织间植入持续、精确、适形的放射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黄疸于1-2月后基本消退,未出现胆漏及胆管炎等并发症,随访2-18月,全部存活。结论:肝门部胆管癌肿瘤局部切除,胆肠吻合时后壁采用血管吻合线吻合,可以简化手术;^125I组织间植入治疗残余肿瘤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对于胆管癌行肿瘤姑息性切除者,可降低术后复发,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方法:肝门部胆管癌9例,肿瘤局部切除,胆肠吻合,吻合口后壁采用血管吻合线无创吻合,残余肿瘤125I组织间植入持续、精确、适形的放射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黄痘于1-2月后基本消退,未出现胆漏及胆管炎等并发症,随访2-18月,全部存活.结论:肝门部胆管癌肿瘤局部切除,胆肠吻合时后壁采用血管吻合线吻合,可以简化手术;125I组织间植入治疗残余肿瘤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对于胆管癌行肿瘤姑息性切除者,可降低术后复发,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无法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生活质量,改进第Ⅲ肝段肝内胆肠吻合术.方法:回顾分析15例改良式第Ⅲ肝段肝内胆肠吻合术,讨论其在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病人应用.结果:所有的病人手术均顺利进行,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式第Ⅲ肝段肝内胆肠吻合术在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癌中,减黄效果好,胆漏少,为一个合理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王冬冬  曹秀峰  吕进  朱斌  李苏卿 《生物磁学》2011,(3):452-455,492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活度的125I粒子以及联合TACE治疗兔VX2肝移植癌的疗效及其病理基础,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癌的有效性。方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60只肝癌模型兔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A组)植入空白剂量(0mCi)125I粒子,B组植入1.0mCi125I粒子,C组植入0.7mCi125I粒子,D组植入0.4mCi125I粒子,E组植入0.7mCi125I粒子+TACE。观察植入前后各组肿瘤体积并计算抑瘤率,切除肿瘤组织及周围正常组织进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各治疗组肿瘤大小在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均小于同期对照组(A组)(P〈0.01)。在不同观察时期抑瘤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组间抑瘤率差异在治疗后2周最为明显(P〈0.01),但均高于D组(P〈0.01)。治疗后6周病理提示D组部分组织内仍可见少量肿瘤细胞,而其余各治疗组均未见明显的肿瘤细胞残存,B组对周围肝组织损伤较大,C组、E组适中。总体疗效E组优于其余各治疗组。结论:125I粒子联合TACE治疗肝癌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治疗方案,是肝癌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其中单个粒子活度以0.7mCi左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5.
谈宗国  毛世华  刘洁  章伟芬  熊辉 《生物磁学》2013,(26):5127-5129,5142
目的:研究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125I粒子植入后血清CA125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40例复发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实验组20例行腹腔镜下切除病灶并进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对照组20例仅行腹腔镜切除病灶治疗。监测术后6个月内患者血清CA125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随访的6个月内,实验组的血清CA125水平明显降低,术后3个月降低至正常水平共有14例(75%);术后随访的6个月内,对照组血清CA125水平降低后逐步升高,术后3个月降低至正常水平共有3例(1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的2a肿瘤生存率为20%,对照组为8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125I粒子植入后血清CA125水平显著降低,该法是评估肿瘤治疗疗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活度的125I粒子以及联合TACE治疗兔VX2肝移植癌的疗效及其病理基础,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癌的有效性。方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60只肝癌模型兔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A组)植入空白剂量(0mCi)125I粒子,B组植入1.0mCi125I粒子,C组植入0.7mCi125I粒子,D组植入0.4mCi125I粒子,E组植入0.7mCi125I粒子+TACE。观察植入前后各组肿瘤体积并计算抑瘤率,切除肿瘤组织及周围正常组织进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各治疗组肿瘤大小在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均小于同期对照组(A组)(P<0.01)。在不同观察时期抑瘤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组间抑瘤率差异在治疗后2周最为明显(P<0.01),但均高于D组(P<0.01)。治疗后6周病理提示D组部分组织内仍可见少量肿瘤细胞,而其余各治疗组均未见明显的肿瘤细胞残存,B组对周围肝组织损伤较大,C组、E组适中。总体疗效E组优于其余各治疗组。结论:125I粒子联合TACE治疗肝癌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治疗方案,是肝癌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其中单个粒子活度以0.7mCi左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蒋桂花  杨蓓  吕进  王和明  袁丽 《生物磁学》2011,(Z1):4696-4698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食管鳞癌围手术期的护理的临床效应。方法:2000.01-2005.12间IIb-III期233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随机分为根治加125I粒子植入组(n=112)和单纯性根治术组(n=121)。术前进行放疗知识的专业宣教,根据CT影像资料,根据术前TPS计划模拟肿块所布源的最外层粒子总数作为最终植入数,一般为10~22粒,约为计算量的2/5,术中直视下125I粒子(北京原子高科公司提供)组织间植入。术后防护宣教;用γ射线探测仪检查患者周围的射线强度;通过X摄片观察粒子位移和质量评估;观察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粒子验证无移位、脱落,技术评估满意;未见出血量增加和吻合口瘘。结论:术中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食管鳞癌,患者依从性好;放射污染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降低局部复发率而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MR平扫、MRCP、DWI序列及MR动态增强扫描等不同MR检查方法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例肝门部胆管癌在上述不同MRI检查方法中所显示的影像特征,提高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认识。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在MRI平扫上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等、稍长T1信号稍高T2混杂信号团块,MRCP可明确显示肝门区肝管狭窄、截断征象,远侧肝管的显著扩张,DWI序列病灶表现为扩散受限稍高信号,MR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表现为不强化或轻度强化,程度不一的延迟强化较具特征性,同时增强MR对胆管壁和邻近肝实质的侵犯、血管侵犯以及肝门、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的诊断价值。合理选择上述多种MRI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胆管癌相关抗原、CA19-9检测能对大多数肝门部胆管癌做出正确诊断,对疾病的诊断、分型、临床治疗路径选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口服胆汁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6年9月期间我科收治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并接受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患者89例,根据术后是否口服胆汁,将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分为两组,即口服胆汁组(51例)及对照组(38例)。所有患者均为术后3日开始进食。口服胆汁组:胆汁口服应遵循的条件为引流出的胆汁呈金黄色、无血性。术后第三天,胆汁满足口服的条件时,每6小时收集一次,经双层纱布过滤,胆汁中加入蜂蜜少量多次、随餐服下。对照组:除外口服胆汁,其余进食及治疗均相同。术后主要结局观察指标包括腹泻发生率、术后7天血清白蛋白水平,腹腔感染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即住院时间。观察术后患者腹泻发生率、术后7天血清白蛋白水平,腹腔感染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腹腔感染、腹泻发生及住院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5,两组间白蛋白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口服胆汁是一种有效、简便且经济的方法。术后腹腔感染并发症少,缩短住院时间,腹泻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蛇志》2018,(2)
目的探讨在B超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B超或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50例患者实施全程关护护理模式,包括术前评估及干预、术中护理、术后护理、营养干预、出院指导。结果 50例患者对放射防护相关知识完全知晓,均能顺利配合治疗及护理,护理满意度达98.0%;本组患者中主要并发症为穿刺部位轻度疼痛6例,穿刺口少量渗血3例。结论 B超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中晚期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法,并发症轻、发生率低,通过全程关护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对放射性粒子植入防护相关知识知晓率,提高防护意识,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