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实验配制7种等氮(粗蛋白35%)、等脂(粗脂肪6%)的不同淀粉水平(4%、10%、16%、22%、28%、34%、40%)的饲料,投喂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初始均重(6.2±0.1)g]8周,通过生长和生理指标评价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饲料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为避免互相残杀,河蟹采用静水单个养殖,每种饲料40只河蟹。玉米淀粉作为实验饲料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34%—40%淀粉组的摄食率显著低于4%—16%组(P0.05)。随饲料中淀粉含量提高幼蟹的体重和壳长特定生长率也相应提高,34%淀粉组体重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淀粉组(P0.05),22%淀粉组的壳长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淀粉组(P0.05);饲料中淀粉含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饲料效率,且在40%淀粉组最高。饲料高淀粉可提高蛋白储积率,蟹的肝体比在16%淀粉组最低,而蜕壳率和成活率在该组最高。蟹体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在高饲料淀粉组较高。幼蟹胰蛋白酶活力在16%淀粉组最高(P0.05);肝糖原含量随饲料淀粉水平升高呈线性(y=0.2268x+17.256,R2=0.9453,n=7,P0.05)上升。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可以得出河蟹获得最大特定生长率时饲料淀粉的含量为25.6%。  相似文献   

2.
用碳水化合物水平分别为20.34%、25.59%、30.17%、35.30%和39.95%的5种等氮等脂饲料, 对初始体质量为(38.11±0.55) mg的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稚蟹进行3周的饲养试验, 探讨饲料不同碳水化合物水平对稚蟹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以期确定拟穴青蟹稚蟹饲料碳水化合物的适宜需要量。结果表明, 不同碳水化合物水平饲料对拟穴青蟹稚蟹的成活率、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 均随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升高先显著增大(P<0.05)后显著减小(P<0.05), 均在碳水化合物水平为30.17%时达到最大值; 随着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升高, 拟穴青蟹稚蟹的蛋白质和灰分含量也呈先显著升高(P<0.05)后显著降低(P<0.05)的趋势, 均在碳水化合物水平为35.30%时达到最大值, 而稚蟹的水分和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 不同碳水化合物水平饲料组拟穴青蟹稚蟹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变化不显著(P>0.05), 而淀粉酶活性有显著变化(P<0.05), 高碳水化合物水平饲料组(35.30%—39.95%)稚蟹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低碳水化合物水平饲料组(20.34%—25.59%,P<0.05)。在研究条件下, 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在25.59%—35.30%内, 拟穴青蟹稚蟹均表现出较好的生长率, 增重率和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回归分析表明, 稚蟹饲料碳水化合物的最适添加水平为29.93%。  相似文献   

3.
实验以鱼粉和酪蛋白为主要蛋白源、以鱼油和豆油为主要脂肪源(鱼油/豆油, 1/1), 设计了7组不同玉米淀粉水平(6%、12%、18%、24%、30%、36%和42%)的等氮(35%)等脂(8%)饲料来饲喂芙蓉鲤鲫(Carassiusauratus var Furong carp ♀Cyprinus carpio red crucian carp ♂)幼鱼(8.940.59) g以确定其最适饲料淀粉水平。实验周期为61d。结果表明, 随饲料玉米淀粉水平的增加实验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先上升(P0.05)而后趋于稳定, 18%42%饲料玉米淀粉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鱼体蛋白沉积率随饲料玉米淀粉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30%和42%处理组显著高于6%和12%处理组(P0.05)。血浆葡萄糖没有受饲料玉米淀粉水平的影响(P0.05), 血浆总胆固醇含量在30%处理组最高(P0.05), 血浆甘油三酯随饲料玉米淀粉水平的增加而上升(P0.05)。肝糖原随饲料玉米淀粉水平的增加而上升, 36%处理组显著高于6%和12%处理组(P0.05)。肌糖原和肠道淀粉酶活性随饲料玉米淀粉水平增加而显著上升(P0.05)。通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淀粉水平的折线法分析表明, 芙蓉鲤鲫幼鱼达到最大生长时饲料淀粉水平为27.47%。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淀粉种类与水平对亚东鲑(Salmo trutta)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消化酶活性、肝脏生化指标和组织学的影响, 实验采用2×3双因素设计, 选取玉米淀粉和木薯淀粉, 分别以5%、10%和15%水平添加, 共配制6种等氮等脂饲料, 饲喂初始体重为(0.50±0.03) g的亚东鲑幼鱼84d。结果表明, 随着饲料中玉米淀粉和木薯淀粉水平的提高, 增重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饲料系数则先下降后上升(P<0.05), 其中10%木薯淀粉组增重率最高(518.8%), 饲料系数最低(1.32)。各组成活率、脏体比、肥满度和全鱼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 粗蛋白沉积率随淀粉水平的提高呈下降趋势, 其中15%水平组显著低于其他水平组(P<0.05), 而脂肪沉积率则随着淀粉水平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 且10%木薯淀粉组显著高于玉米淀粉组(P<0.05); 淀粉种类和水平对胃蛋白酶和胃淀粉酶无显著影响(P>0.05), 15%淀粉水平组肠淀粉酶和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水平组(P<0.05)。饲料中淀粉种类和水平对肝脏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无显著影响(P>0.05), 15%淀粉组的肝糖原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水平组(P<0.05)。在肝脏组织学方面, 15%水平组较其余两个水平组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核移位和细胞空泡化现象。上述结果表明, 在实验条件下, 亚东鲑幼鱼饲料中淀粉的适宜添加水平为10%, 木薯淀粉的效果优于玉米淀粉。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粉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在基础饲料(粗蛋白: 32.0%, 粗脂肪: 4.12%)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5%、10%、15%和20%的苜蓿草粉, 饲喂初始体重为(50.04±0.04) g的草鱼, 每个处理3个重复, 进行为期61d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 20%苜蓿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 15%苜蓿组的饲料系数和摄食率显著升高(P<0.05)。除5%苜蓿组外, 其余苜蓿添加组草鱼的肥满度显著降低(P<0.05); (2)饲料中添加苜蓿草粉显著降低草鱼肌肉中硫代巴比妥酸值和乳酸含量(P<0.05)。10%和15%苜蓿组草鱼肌肉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 在添加苜蓿草粉后, 草鱼肌肉失水率显著升高(P<0.05)。除20%苜蓿组外, 其余苜蓿添加组草鱼肌肉黏附性显著升高(P<0.05), 草鱼肌肉硬度在10%苜蓿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20%苜蓿组草鱼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 15%、20%苜蓿组草鱼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升高, 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 当苜蓿草粉的添加量不超过15%时, 对草鱼生长性能没有显著性影响, 且能改善草鱼肌肉品质, 提高血清抗氧化能力。因此, 草鱼饲料中苜蓿草粉的添加量不应超过15%。  相似文献   

6.
实验以初重(99.98±0.69) 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研究对象, 研究饲料中发酵芝麻粕替代菜粕蛋白对草鱼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微生物以及小肽转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添加0、5%、10%和15%发酵芝麻粕分别替代菜粕蛋白0、11.8%、23.5%和35.1%, 配制4组等氮等脂的饲料, 分别为对照组、实验1组、实验2组和实验3组。实验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 每组3个重复, 每一重复饲喂20尾鱼, 每天饱食投喂2次, 实验共持续45d。结果发现: 各处理组间草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无显著差异, 实验1组和2组略高于对照组(P>0.05); 组间饵料系数也无显著差异, 实验1组和2组略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草鱼肠绒毛高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而实验组隐窝深度小于对照组 (P>0.05), 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在实验组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发酵芝麻粕替代比例的增加, 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芽孢杆菌(Bacillus)占比显著上升(P<0.05), 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气单胞菌(Aeromonas)占比显著下降。小肽转运相关基因方面, 尾型同源盒基因2 (CDX2)、特异性蛋白1 (Sp1)和小肽转运蛋白1 (PepT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均随着发酵芝麻粕替代比例的增加呈现先显著上调后下调的趋势, 且均在实验1组时达到最大值(P<0.05)。综合考量鱼体生长性能、肠道黏膜形态、菌群及小肽转运相关基因表达方面, 草鱼饲料中发酵芝麻粕蛋白适宜替代菜粕蛋白的比例为11.8%—23.5%。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饲料蛋白源和养殖密度对草鱼生长以及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5.36±0.18) 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为试验对象,采用双因素正交实验,研究饲料非粮蛋白源(豆粕、乙醇梭菌蛋白、黄粉虫、棉籽浓缩蛋白和小球藻)和初始养殖密度(0.11、0.16和0.21 kg/m3;对应为20、30和40尾/网箱)及其交互作用对草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养殖试验在池塘网箱(1.0 m×1.0 m×1.5 m)中进行,养殖周期为60d。结果表明: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各蛋白源组草鱼饲料系数均呈增长趋势,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和肝体比均呈降低趋势。在不同养殖密度下,黄粉虫组饲料系数均显著高于其他蛋白源组(P<0.05),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低于其他蛋白源组(P<0.05)。当养殖密度为0.11和0.16 kg/m3时,试验草鱼生长性能接近,其特定生长率显著优于0.21 kg/m3密度组(P<0.05)。饲料蛋白源和养殖密度对草鱼全鱼水分和粗蛋...  相似文献   

8.
研究旨在探讨含棉籽浓缩蛋白(Cottonseed protein concentrate)饲料添加酵母硒(Yeast selenium, YS)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设计了4种等氮等脂实验饲料,分别是在含棉籽浓缩蛋白饲料中添加0 (YS0)、0.3 (YS3)、0.6 (YS6)和0.9 mg/kg (YS9)酵母硒;实验选取初始体重为(309.74±0.36) g的草鱼240尾,随机分成4组,分别投喂4种实验饲料,在池塘网箱中开展为期54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1)在生长性能方面,与YS0组相比, YS3和YS6组草鱼在生长性能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YS9组草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2)在肌肉品质方面, YS3组草鱼肌肉的粗蛋白含量、硒含量、羟脯氨酸含量和硬度显著高于YS0组(P<0.05),肌肉纤维直径显著低于YS0组(P<0.05)。研究表明,在含棉籽浓缩蛋白的饲料中添加适量酵母硒(饲料硒含量为0.6 mg/kg),对草鱼的生长性能无影响,且可通过...  相似文献   

9.
以体重为(4.86±0.02)g的虹鳟稚鱼为实验对象,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90d的生长实验。用1000 U/kg植酸酶预处理大豆分离蛋白,然后以预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分别替代0、20%、40%、60%、80%和100%的鱼粉蛋白,配制成6种等氮(粗蛋白为44.97%)、等能(粗脂肪为13.42%)的饲料,以评估饲料中鱼粉替代量对虹鳟生长、体组成、消化率及氮磷排泄的影响。90d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替代鱼粉对虹鳟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产生显著的影响(P<0.05)。当大豆蛋白替代水平由0增加到40%时,虹鳟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提高,随着饲料中SPI替代水平由40%增加到100%时,虹鳟的SGR显著降低(P<0.05),在S0、S20和S60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增重率(WGR)和蛋白质效率(PER)分别在处理组之间的差异关系与特定生长率(SGR)在各组之间的变化趋势相类似;当大豆蛋白分别替代40%时,其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其他替代组(P<0.05),当替代量超过40%后,随着替代水平的增加,FCR显著增加(P<0.05)。随着替代水平由0升高到100%,磷排泄显著降低,与之相反的是,磷沉积率显著升高。随着替代水平由0升高至40%,氮排泄逐渐降低,当替代水平由40%升高至100%,氮排泄逐渐升高,随着替代水平升高至40%,氮沉积率升高。试验证明,大豆分离蛋白替代量达到40%时,虹鳟的生长及饲料转化率达到最佳,而高比例的SPI对虹鳟的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初始体重(100.0±0.29)g的草鱼为研究对象,通过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饲料中棉粕替代鱼粉蛋白对草鱼的生长、饲料利用,血液生理指标和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实验设置7种等氮等能饲料,对照组(C)以鱼粉为唯一蛋白源,其余6组分别以棉粕替代饲料中鱼粉蛋白的20%(R20)、40%(R40)、60%(R60)、80%(R80)、90%(R90)、100%(R100)。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棉粕含量的升高,草鱼特定生长率呈下降的趋势,当替代比例达到6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效率、蛋白质贮积率和能量贮积率随着饲料中棉粕含量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通过折线法分析,在实验条件下,棉粕可以替代鱼粉蛋白的43.3%而不影响草鱼的生长。各组草鱼之间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甘油三酯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总胆固醇、高密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胆固醇呈现下降趋势,当替代水平达到4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棉粕替代鱼粉蛋白显著影响鱼体的水分含量(P0.05),当替代比例达到80%,鱼体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鱼体的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R20组的鱼体脂肪和能量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100组的鱼体脂肪和能量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1.
研究旨在探讨以棉籽浓缩蛋白(Cottonseed protein concentrate, CPC)替代饲料中豆粕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生长性能、健康状况及肌肉品质的影响。设计了6种等氮(29%)等脂(5%)饲料,分别用棉籽浓缩蛋白替代草鱼饲料中0 (C0)、15%(C15)、30%(C30)、45%(C45)、75%(C75)和100%(C100)的豆粕,饲喂养殖于池塘网箱中平均体重为(502.46±0.40) 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90d。结果显示:(1)在生长性能方面,草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在各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C0组相比, C45组草鱼的脏体比显著升高(P<0.05)。(2)在健康状况方面, C100组血清白球比显著低于C0组(P<0.05), C15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C0组(P<0.05);各组草鱼肝脏、肌肉组织未发生病变。(3)在肌肉品质方面,与C0组相比, C75组草鱼肌肉粗蛋白含量和C30组异亮氨酸含量显著升高(P<0.0...  相似文献   

12.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2):233-240
为探讨饲料蛋白水平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生长、饲料利用和氮代谢的影响,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制备蛋白水平分别为15%、20%、25%、30%和35%的5种等能(13.71 kJ/g)饲料饲养草鱼(20910) g 8周。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草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均影响显著(P0.05),其中25%蛋白组最高。通过二次多项式的回归分析得出:当饲料蛋白水平为26.50%和27.20%的时候,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分别达到最高。15%蛋白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他蛋白组(P0.05)。蛋白质保留率和蛋白质效率随蛋白水平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各蛋白组的成活率、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和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总蛋白、血清尿素氮、肝脏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肝脏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和肌肉腺苷酸脱氨酶活性随蛋白水平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而肝脏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先增加后稳定,这表明高蛋白组(30%和35%蛋白组)相对于低蛋白组(15%和20%蛋白组)有较多的蛋白质用于分解代谢提供能量。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饲料中高剂量的有机硒和无机硒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var. CAS V)的生长性能、硒蓄积和血浆生化指标等方面的影响,以硒代蛋氨酸(有机硒)和亚硒酸钠(无机硒)作为不同类型的硒源,初始体重为(62.95±0.23) g异育银鲫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90d的养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10和20 mg/kg的有机硒和无机硒对异育银鲫的存活和饲料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有机硒处理组硒的表观消化率随饲料有机硒的添加量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饲料中添加无机硒对硒消化率无显影响(P>0.05)。在饲料中添加有机硒可以提高异育银鲫的生长(P<0.05),在20 mg/kg处理组中达到最高(P<0.05);而饲料中添加10 mg/kg无机硒处理组未显著改变异育银鲫的特定生长率(P>0.05),但高浓度的无机硒则显著降低了其特定生长率(P<0.05)。饲料中添加有机硒显著降低了异育银鲫的肝体比,添加10 mg/kg无机硒显著降低异育银鲫的肝体比(P<0.05);饲料中添加有机硒和无机硒对异...  相似文献   

14.
研究旨在探讨洱海土著鱼类春鲤(Cyprinus longipectoralis)(初始体重0.55 g)对蛋白质和脂肪的需求量。实验采用3×3双因子设计,蛋白水平为33%、39%和45%,脂肪水平为5%、8%和11%,共9组等能饲料。实验在水温为(28±2)℃的室内微流水系统中进行,为期56d。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蛋白水平的提高,摄食率显著降低(P<0.05),饲料效率、能量沉积率、鱼体水分和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但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蛋白沉积率、鱼体灰分含量和能值均无显著变化(P>0.05)。随着脂肪水平的提高,特定生长率、蛋白沉积率和鱼体蛋白含量显著下降,鱼体脂肪含量显著上升(P<0.05),而摄食率、饲料效率、能量沉积率、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以及能值则无明显变化(P>0.05)。通过折线回归分析得出,当饲料中蛋脂比为7.30时,春鲤有最大的特定生长率。研究结果表明,春鲤饲料中适宜的蛋白和脂肪水平分别为33%—34%和4%—5%。  相似文献   

15.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2):362-369
以初始体重(100.00.29) g的草鱼为研究对象,通过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饲料中棉粕替代鱼粉蛋白对草鱼的生长、饲料利用,血液生理指标和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实验设置7种等氮等能饲料,对照组(C)以鱼粉为唯一蛋白源,其余6组分别以棉粕替代饲料中鱼粉蛋白的20% (R20)、40% (R40)、60% (R60)、80% (R80)、90% (R90)、100% (R100)。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棉粕含量的升高,草鱼特定生长率呈下降的趋势,当替代比例达到6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效率、蛋白质贮积率和能量贮积率随着饲料中棉粕含量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通过折线法分析,在实验条件下,棉粕可以替代鱼粉蛋白的43.3%而不影响草鱼的生长。各组草鱼之间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甘油三酯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总胆固醇、高密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胆固醇呈现下降趋势,当替代水平达到4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棉粕替代鱼粉蛋白显著影响鱼体的水分含量(P0.05),当替代比例达到80%,鱼体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鱼体的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R20组的鱼体脂肪和能量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100组的鱼体脂肪和能量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考察不同淀粉种类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肝脏糖代谢酶、肝脏组织学和摄食后血糖含量的影响。选用木薯淀粉、小麦淀粉、豌豆淀粉和玉米淀粉为淀粉源,设置相同的淀粉水平(15%),配制4组等氮等脂饲料,饲喂初始体重(7.7±0.1) g的虹鳟56d。结果表明,木薯淀粉组增重率最高(1049.3%),饲料系数最低(0.83)。各组脏体比、肝体比、全鱼和肝脏常规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豌豆淀粉组肝糖原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各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无显著差异(P>0.05)。木薯淀粉组和小麦淀粉组肝脏己糖激酶活性显著高于豌豆淀粉组和玉米淀粉组(P<0.05),玉米淀粉组肝脏磷酸果糖激酶活性显著低于木薯淀粉组和小麦淀粉组(P<0.05)。摄食后,各组的血糖含量均在7h达到最高,木薯淀粉组在摄食后1—7h内的血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各组的肝脏组织形态无显著差异。综上,木薯淀粉较其他3种淀粉更适宜作为虹鳟饲料的淀粉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