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单纯性肥胖症指因机体内热量的输入大于消耗,造成脂肪在体内积聚过多,导致体重超出正常范围的病症。中医对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其民华食而脂肥。"《素问·通评虚实论》曰:"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说是甘美而多肥也。"说明肥胖的发生与过食肥甘、先天禀赋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正>《淮南子·天文训》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汉代已明确记载,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可分成二十四节气,每月月首为"节",月中为"气",故农历三月的"清明"为节、"谷雨"为气。清明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远古时候,每到初春季节,老祖宗们常常把上一年传下  相似文献   

3.
关于枇杷黄毛虫的学名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枇杷黄毛虫在枇杷种植地区普遍发生,以往有过研究报道,但是关于该种的学名问题至今未能统一。如章恢志在《怎样和枇杷黄毛虫斗争》一文中未确定学名,仅提到属于夜蛾科。洪若豪在《福州枇杷黄毛虫的初步研究》、邹锺琳在《中国果树害虫》中认为枇杷黄毛虫属于夜蛾科技夜蛾亚科(Sarrothripinae),学名为Selepta celtis Moore。但邹锺琳与曹骥在《中国果树害虫》(第二版)一书中又将枇杷黄毛虫订为Roesclia属~(**),属于夜蛾科,种名未确定。  相似文献   

4.
<正>"北大荒"一词,最早见于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典籍之一—《山海经》。《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曰不咸山(即长白山),有肃慎氏之国。"这里的"大荒北",只是一个地域的历史名词,泛指今天的长白山以北广大地区,后泛指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我国东北原始大荒原。历史发展到今天,狭义的北大荒,就是指现在的黑龙江垦区。  相似文献   

5.
正《论语·为政》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所言已成为众人人生不同阶段力求达到的理想生活状态。自1983年我开始接触苔藓,时至今朝三十余年,始终不渝地把苔藓研究作为奋斗的目标和追寻的梦想。鉴于本学科自身的特点,尽管异常的艰  相似文献   

6.
<正>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名单,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共有5个项目获批立项。此前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已累积获批8项,共获批立项13项。这5个项目分别是: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莫冠雄主持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学改革》;管理学院伍学进主持的《基于用友"云财务"的云财务智能核算实践课程建设》;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贺杰主持  相似文献   

7.
千年鼍文化     
神奇的乐器 因扬子鳄的皮较为结实,古人很早就取其皮蒙鼓,称之为“鼍鼓”。蓬鼓频频出现在古代典籍之中。公元前12世纪的《诗经·大雅·灵台》记载,有民间乐器“鼍鼓逢逢”。《山海经》记载.黄帝用鼍鼓声震五百里,最终战胜了蚩尤。先秦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将鼍鼓称为“灵鼍之鼓“。鼍鼓成为当时古人政治、军事乃至民间生活中的神圣乐器。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学者早已认识到,菌类不同于一般植物,而是一个独立的生物类群。《礼记·内则》庚蔚注云:“无华而生者曰芝栭”;宋、苏颂《图经本草》中说:“(茯苓)附根而生,无苗叶花实”;宋、罗愿《尔雅翼》也说:“芝,瑞草,一岁三华,无根而生”。都说明菌  相似文献   

9.
正自然哲学理论时期:心与脑,谁是生命的主宰我国古代长久以来认为"心之官则思"。《皇帝内经》中专论脑的内容不多,虽有"精明""神明"与"脑髓"相关的论述,但主导的体系是把心作为思维的器官。《灵枢·邪客篇》中明确记载:"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问·灵兰秘典论》也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古希腊人也曾认为心理活动是心之功能,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认为,思想过程主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科学》中、英文版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与中国农学会共同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牧业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研究论文、综述、简报等。设有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园艺;贮藏·保鲜·加工;畜牧·兽医·资源昆虫等栏目。《中国农业科学》中文版为北京大学图书馆1992-2011年连续6次遴选的核心期刊,位居《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表"的首位。1999-  相似文献   

11.
采用小鼠氨水致咳法研究枇杷花茶水提物镇咳效果,以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研究其抗炎效果,并从枇杷花茶的还原能力及对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分析枇杷花茶水提物的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枇杷花茶的水提物高剂量组(3000 mg·kg-1)、低剂量组(700 mg·kg-1)均有镇咳抗炎效果,水提物的浓度越高,效果越好。各浓度枇杷花茶水提物均表现出一定的还原能力,对于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都有一定的清除效果。其中,20 mg·mL-1水提物还原效果最好(吸光值0.903),超过0.2 mg·mL-1抗坏血酸(吸光值0.814);10 mg·mL-1的水提物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为47.32%;20 mg·mL-1水提物对于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效果非常明显,清除率为91.62%。枇杷花茶水提物镇咳、抗炎、抗氧化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正白鹭作为一种常见而古老的鸟类,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有描述和记载。诗经中有至少三处写到白鹭,《国风·陈风·宛丘》:"无冬无夏,值其鹭羽………无冬无夏,值其鹭翿(dào)。"这里鹭翿是指用鹭羽制作的伞形舞蹈道具,"聚鸟羽于柄头,下垂如盖"。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利用白鹭的羽毛制作歌舞的道具。《诗经·周颂·振鹭》说:"振鹭于飞,于彼西雍。"这里用翩翩而舞的白鹭比喻来朝、祭拜的贵宾,说他们像白鹭一样优美、娴雅、高洁。《诗经·鲁颂·有駜》:"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此句描  相似文献   

13.
吕金波 《化石》2020,(2):28-33
正"化石"是在远古地层里发现的,当然与地质学紧密相关。汉语中的"地质"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王弼对《易·坤》的注释"居中得正,极於地质,任其自然而物自生"。1853年-1854年,上海墨海书馆出版了英国苏格兰传教士慕维廉的《地理全志》,书中将英文‘Geology’翻译成汉语"地质",从此中国有了现代科学意义的地质学。《北京西山地质志》是中国第一批地质学家编写的第一部地质学著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知和利用灵芝的国家。中国的古籍中也存有大量与"灵芝"相关的记载。但是现代生物学意义上的灵芝究竟何时出现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一直众说纷纭。通过对"芝""灵芝""芝草"等字词进行深入剖析,以及对与"灵芝"相关的中国古代和现代文献进行研究,认为诸如"灵芝记载起源于《山海经·中次七经》、《孔子家语·六本》、《礼记·内则》、《列子·汤问》、《楚辞·山鬼》、《论衡·初禀篇》、《抱朴子》及《道藏》"等起源学说均值得商榷,并确认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才是记载现代生物学意义上的灵芝的最早文献,其中所记载的赤芝便是现在所言之灵芝。  相似文献   

15.
尽管干旱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但目前关于干旱区植物细根有机碳与土壤碳循环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在2010年整个生长季节内, 采用土钻法和内生长法, 对新疆干旱区的琵琶柴(Reaumuria soongorica)群落土壤特性、细根的生物量月动态、生产量和周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琵琶柴群落表层土壤含水量最低, 土壤含水量表现出从浅层到深层逐渐增加的趋势; 而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最高, 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 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细根生物量的月平均值为54.51 g·m-2, 群落细根生产量在82.76-136.21 g·m-2·a-1之间, 琵琶柴群落的细根周转率为2.08 times·a-1, 通过细根死亡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碳为17 g·m-2·a-1。这些结果表明: 由于灌丛细根高的周转速率, 细根是干旱区土壤有机碳输入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红沙枇杷与白沙枇杷冷藏耐储性差异的原因,为枇杷采后生理和保鲜技术研究提供参考,以白沙枇杷"白玉"和红沙枇杷"鸡蛋红"为材料,在6℃的冷藏条件下,测定了果皮中氧自由基产生速率(oxygenfree radical production rate, SP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等保护酶活性,以及膜脂过氧化伤害产物(MDA)的含量等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表明,随着冷藏的进程,冷藏的前10 d,红沙枇杷果皮SPR高于白沙枇杷,10 d后红沙枇杷果皮SPR有所下降而白沙枇杷果皮则大幅上升,导致10 d后红沙枇杷果皮SPR低于白沙枇杷;冷藏后红沙枇杷果皮ROS相关酶(SOD, POD和CAT)活性高于白沙枇杷果皮,即其ROS清除能力高于白沙枇杷果皮;在冷藏5 d后白沙枇杷果皮膜脂过氧化伤害产物MDA含量持续上升,而红沙枇杷果皮则维持在较低水平并低于白沙枇杷果皮,说明白沙枇杷果皮膜脂过氧化程度较高。分析认为冷藏初期红沙枇杷果皮较高的氧自由基产生速率激活了ROS清除系统,导致红沙枇杷果皮具有更高的ROS清除能力;冷藏后期白沙枇杷果皮则出现了氧自由基和MDA的积累,暗示其膜脂过氧化的发生和果实内外环境的恶化。红沙枇杷和白沙枇杷果皮ROS代谢的差异与冷藏耐储性相关。  相似文献   

17.
正《元丰九域志》载:"禹登山,谓禹治水尝登。"龙洞位于济南近郊,古称禹登山,相传大禹治水时曾登临此山而得名。因山有洞曰龙洞,故又名龙洞山,后来可能因龙洞"大为奇观"(乾隆《历城县志》),故民众遂以龙洞称呼此片山林。这里山水灵秀,自古以来便多有文人墨客登临吟咏,元代文学家张养浩《龙洞山记》载:"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5月10日,为加快推进生物技术与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科技部制定并印发《"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到2020年,实现本领域整体"并跑"、部分"领跑"。基础研究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完善生物技术标准体系,培育一批具有  相似文献   

19.
按现行中学生物学大纲规定的课时安排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生物》第一册 (上 )关于绿色开花植物开花结果的教学进度 ,正值深秋时节。笔者经过多年摸索发现 :枇杷和蓖麻这两种植物的花 ,是研究“花的结构”比较理想的实验材料。1 枇杷 (Eriobotrya japonica)枇杷又名卢橘 ,蔷薇科多年生常绿小乔木。枇杷虽然是亚热带以南地区的果树 ,但我国温带以北的非高寒地区都有栽培 ,南方作为大宗水果发展 ,有很高的经济开发价值 ,而北方多作为优良绿化树种或药材栽培 ,一般都能正常开花。枇杷还是养蜂业重要的蜜源植物。枇杷开花期从 10月…  相似文献   

20.
正和许多昆虫一样,蝉是一种时令昆虫。毕竟只有生命短暂,在年月日之间轮回的昆虫,才能更好地和人类纪日纪年之法对应起来。即蝉的生命周期很短,每年固定时期繁殖与消亡,所以有此用,这也引出了我们古代对蝉的基本认识。《月令》说:"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易通卦验》则曰:"夏至景风至,蝉始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