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封面说明     
二角盘星藻Pediastrum duplex属于绿藻门、绿藻纲、盘星藻科、盘星藻属。该属大约有30余种。为淡水池塘、湖泊等各种水体中常见的浮游藻类。二角盘星藻是由4、8、16、32、64、128个细胞组成的扁平盘状或星状定形群体,所有的细胞均排列为一层。细胞间有穿孔,群体缘边的细胞具2个突起,群体里面的细胞多少近四方形,细胞壁平滑。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了解浑善达克沙地5000年以来的古植被、古环境以及古气候的演变,在分析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境内高西马格剖面孢粉的同时发现了大量的具淡水指示意义的盘星藻,它们是短棘盘星藻(Pediastrum boryanum)和钝角盘星藻(P.muticum)。本文对该剖面的盘星藻化石组合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该组合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阶段Ⅰ(约5000~3500 a BP),化石盘星藻零星出现,显示了高西马格湖当时可能为贫含有机质的淡水湖;阶段Ⅱ(3500~1500 a BP),化石盘星藻爆发性地发生,可能表明了该时期潮湿的条件和草原发展的阶段;和阶段Ⅲ(1500~200 a BP),化石盘星藻消失,显示湖水可能碱性化和湖面退缩。代表了一个日趋干旱的环境。这一结果表明,一种指相化石盘星藻在第二阶段化石组合中大量出现,有时甚至达到60%以上,高西马格湖在3500~1500a BP期间水体为富含有机质的淡水且水域面积较大。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了解浑善达克沙地5 000年以来的古植被、古环境以及古气候的演变,在分析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境内高西马格剖面孢粉的同时发现了大量的具淡水指示意义的盘星藻,它们是短棘盘星藻(Pediastrum boryanum)和钝角盘星藻(P.muticum).本文对该剖面的盘星藻化石组合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该组合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阶段Ⅰ(约5 000~3 500 a BP),化石盘星藻零星出现,显示了高西马格湖当时可能为贫含有机质的淡水湖;阶段Ⅱ(3 500~1 500 a BP),化石盘星藻爆发性地发生,可能表明了该时期潮湿的条件和草原发展的阶段;和阶段Ⅲ(1 500~200 a BP),化石盘星藻消失,显示湖水可能碱性化和湖面退缩.代表了一个日趋干旱的环境.这一结果表明,一种指相化石盘星藻在第二阶段化石组合中大量出现,有时甚至达到60%以上,高西马格湖在3 500~1 500a BP期间水体为富含有机质的淡水且水域面积较大.  相似文献   

4.
北部湾沿岸地区第三纪盘星藻属和葡萄藻属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北部湾沿岸地区的第三系十分发育,微体浮游植物丰富。1976—1978年,笔者曾两次进行野外工作并采集样品。从1条剖面和10个钻孔约80块样品(绝大多数为岩芯)中,分析出较丰富的沟鞭藻类和疑源类以及绿藻门的盘星藻和黄藻门的葡萄藻化石。经初步鉴定,计29属、80余种。本文只报道其中的第一部分,即盘星藻属的12种及2变种(10新种、1新变  相似文献   

5.
浮游藻类如绿藻、沟鞭藻、疑源类、硅藻等为具有强大初级生产力的营浮游生活的光合自养型原生生物,因其具有极强的生油能力,是主要的成烃生物。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3段是重要的烃源岩,其中的浮游藻类化石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使用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仪对来自鄂尔多斯盆地正75GC-1井和高135井中三叠纪延长组长73段的216张烃源岩样品的薄片进行了观察,在其中发现了4种数量丰富的磷酸盐保存的球状微体化石:类型Ⅰ和类型Ⅱ微体化石大小为18~30μm,单核单细胞,化石周围可见较为清晰的膜壳;类型Ⅲ大小为80~120μm,化石周围具有膜壳,膜壳较清晰,内部可见大量2~14μm大小的磷酸盐化小圆球体;类型Ⅳ微体化石大小为90~120μm,具膜壳或不具,内部为大量2~18μm的磷酸盐化微米级群体充填。对化石形态和埋藏学分析认为它们是浮游绿藻化石在胶被结构、细胞结构及细胞群体尚未完全分解前被富含磷酸盐的流体渗透矿化作用形成的。经过与化石绿藻和现生绿藻的广泛对比,将其归属于绿藻门绿藻纲团藻目衣藻科、团藻科以及绿球藻目卵囊藻科,分别建立为4个新属,4个新种:球状拟鞭藻Pseudocar...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了江苏北部兴化县下第三系戴南组盘星藻化石1属、15种、2变种,其中5新种。根据盘星藻生态条件的分析,对戴南组的沉积环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Parahorologinella gen.nov.是一类多细胞、单层的定形群体化石,亲缘上可能与绿藻植物门有关。属下仅一种:P.ciconica gen.etsp.nov.,产于松辽盆地东南部登楼库组第三段。据同层孢粉化石的研究,时代为早白垩世阿尔必期,代表微咸一淡水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8.
东海陆架区更新世晚期沉积为二层陆相层及一层海相层。下部陆相层含盘星藻-双星藻-鼓藻-环纹藻组合,共生的孢粉化石为Abies-Picea-Pinus Cyperaceae-Artemisia孢粉组合,反映当时气候冷湿、海面下降、东海陆架出露成为东海平原,平原上有众多的湖沼分布,其中生长着盘星藻、双星藻、鼓藻、环纹藻等淡水藻类。中部海相层含圆筛藻-硅鞭藻-刺球藻-旋沟藻组合,共生孢粉化石为Pinus-QuercusCupressaceae-Artemisia-Cyperaceae组合,反映气候暖湿、海面回升、发生海侵,东海复被海水淹没,海区生活着各种硅藻和硅鞭藻、刺球藻、旋沟藻。上部陆相层含盘星藻-双星藻-环纹藻-鼓藻组合,共生孢粉化石为Cupressaceae-Pinus-Abies-Gramineae-Artemisia组合,反映冷干气候,海面大幅度下降,东海陆架再度出露成为东海平原,古黄河、长江汇集穿越大陆架而汇入海槽。当时陆架平原景观类似于今日长江下游平原。 根据C~14龄测定与藻类、孢粉化石组合推断,下部陆相层相当晚更新世的武术Ⅰ期,中部海相层相当于武木亚间冰期,上部陆相层相当于武木Ⅱ期。  相似文献   

9.
山东胜利油田第四系微体浮游藻类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东胜利油田第四系2个钻孔300余块样品进行了分析,发现沟鞭藻、颗石藻、绿藻和疑源类等微体浮游藻类化石。简要报道了藻类化石的分布情况和组合特征。结合介形虫和有孔虫资料,探讨了该区第四纪沉积环境的变迁,进一步证实该区自中更新世以来发生过4次较大规模的海进海退。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腹部芳3井紫泥泉子组所夹灰色泥岩中产丰富的盘星藻、葡萄藻等藻类、疑源类化石及一定数量的孢粉化石。孢粉化石计75属160种,并首次在新疆地区发现了可靠的鹰粉型化石Aquilapollenites以及在我国主要产于松辽盆地和广东三水盆地上白垩统的“大孢子”化石Balmeisporites,建立Schizaeoisporites grandus-Parcisporites parvisaccus-Liliacidites creticus(GPC)组合。通过对部分孢粉属种已知地质分布的分析以及与国内外部分地区晚白垩世孢粉组合的对比,将GPC组合的时代确定为晚白垩世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根据紫泥泉子组的沉积特点及孢粉组合特征,认为晚白垩世准噶尔盆地应归属西北-东南孢粉植物区,局部层段沉积时期气候比较湿润,孢粉组合具有我国东北孢粉植物区与西北-东南孢粉植物区的过渡特点。  相似文献   

11.
江西上饶朝阳磷矿新元古代晚期陡山沱组微体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江西上饶朝阳磷矿新元古代晚期微体化石产于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上部含磷地层中,微体化石组合包括疑源类Asterocapsoides sp.,Megasphaera inornata,Meghystrichosphaeridium chadianensis,M.gracilentum,丝状蓝绿藻Siphonophycus septatum,S.robustum,S.tpicum,S.kestron,S.soldium,Oscillatoriopsis sp.和Slome nunavutensis,及可能的多细胞藻类。该化石组合的发现为中国南方扬子区陡山沱组含磷岩系中微体化石生物群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植物学家普遍地认为具双鞭毛的衣藻型或类似衣藻型的单细胞绿藻是原始型的绿藻。按照传统的观点,绿藻门基本包括三条进化路线:一条是群体的(或团藻的)路线,藻体为游动的单细胞或群体,营养时期无细胞  相似文献   

13.
贵州瓮安磷矿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上段产出大量球状化石。它们具有明显的细胞壁,八细胞体向中心汇聚的排列方式,单细胞及多细胞定形球体化石大小明显变化,数以亿计的极大丰度,常见化石保存皱缩的细胞壁而原生质已流失。诸多特征表明这些化石是藻类,主要是绿藻,而非动物胚胎。  相似文献   

14.
贵州瓮安磷矿上震旦统陆山沱组上段产出大量球状化石。它们具有明显的细胞壁,八细胞体向中心汇集的排列方式,单细胞及多细胞定形球体化石大小明显变化,数以亿计的极大丰度,见化石保存皱缩的细胞壁而原生质已流失,诸多特征表明这些化石是藻类,主要为绿藻,而非动物胚胎。  相似文献   

15.
陕南宁强宽川铺生物群发现具触手的水螅营养体化石,同层位同时发现大量磷质管状疑难化石,其管体上可分辨出可能的出芽特征,推测该类具出芽特征管体可能和现代群体生活的薮枝螅(Obelia)有关。  相似文献   

16.
贵州瓮安—开阳地区陡山沱期含磷岩系的大型球形绿藻化石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通过对瓮安陡山沱组上段的白云质生物屑磷块岩和磷质白云岩标本进行酸处理和切片后,获得大量个体硕大的球形绿藻化石,共鉴定了7属13种,其中多数是新属新种。这些绿藻化石与红藻、疑源类及骨骼化石共生,构成一个特殊的生物群,其分布与成磷区一致,显然受到环境因素的控制。南沦冰期后气温上升,引起海平面升高,海洋贫氧带扩展和上涌洋流的活跃,给台缘浅水区带来丰富的磷质和其他营养物质,促使生物繁盛和成磷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本文所描述的珊瑚化石,系卢衍豪教授于1942—1943年在陕西南部汉中梁山上二叠纪地层中采得。梁山区的上二叠纪,根据卢氏最近发表的论文,可以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为石灰岩夹层燧石,厚约400余米,下部为页岩,厚仅2米,卢氏分別名其为吴家坪石灰岩和王坡页岩,相當于中国南方的乐平统。页岩中未曾发现动物化石,只有不能鉴定的植物化石碎片,而珊瑚化石则全部产在吴家坪灰岩中,它们和(?)科Codono-fusiella,Reichelina 及绿藻共生。吴家坪灰岩中的珊瑚化石,根据已知材料,包括下列种属:(其中最后三种,已为曾鼎乾先生描述。)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家在分析研究丛粒藻(Botryococcus braunii)的化石时,确认它在某些石油矿层形成时起过很大作用。现在,在许多湖泊里仍能找到这种绿藻,这一事实具有特别意义,因为它能产  相似文献   

19.
山东滨县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的藻类化石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报道了藻类化石8新属14新种,其中蓝藻4种、绿藻7种、红藻3种。并阐述了这些化石藻类和现代藻类的亲缘关系,生活习性。根据这些事实探讨了滨县一带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四段上部的沉积相,说明含藻类地层为海相成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藻类化石8新属14新种,其中蓝藻4种、绿藻7种、红藻3种。并阐述了这些化石藻类和现代藻类的亲缘关系,生活习性。根据这些事实探讨了滨县一带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四段上部的沉积相,说明含藻类地层为海相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