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描述了东海陆架盆地西南部W6-1-1井始新世海相沟鞭藻类24属36种(包括4新种),绿藻1属2种;论述了生物地层特征,建立了两个沟鞭藻组合并讨论了其地质时代、古环境及海侵海退等问题。东海陆架盆地始新统两个沟鞭藻组合基本上代表了一个大的海侵海退过程;海侵导致微体浮游植物的繁盛,并提供了较丰富的生油母质。文中提出下、中始新统的界线应置于温州组下部的灰岩与厚层泥岩之间,即瓯江组上部至温州组下部的灰岩应划归下始新统,温州组的其余地层应划归中始新统。 相似文献
3.
<正> 一九七九年,辽宁本溪市博物馆刘兴林等人在溪湖区三道岗洞穴堆积物中发现了一批哺乳动物化石.最近,笔者同高尚华、许振宏等同志对这个化石地点(E123°45′21″、N41°20′24″)进行了试掘.该地点的堆积物赋存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石灰岩洞中.洞内堆积面积约15平方米,我们仅在距洞口约4米处挖了一个1米宽、2米长深达洞底仅1米的探沟.堆积物为褐黄 相似文献
4.
许家窑人类化石在1976-1979年发现于泥河湾盆地北部许家窑遗址(又名许家窑-侯家窑遗址)的74703地点.化石包括1件儿童左侧上颌骨、3颗游离臼齿、2块枕骨、1件上颌支残段和13块顶骨碎片,代表约16个个体,生存于中更新世晚期.对于许家窑人的演化地位,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持有不同观点,分别将其归入直立人、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或者未知人群.最新研究显示:许家窑人的牙齿、头盖骨和下颌骨的形态都具有原始与进步混合的特征;许家窑个体呈现有罕见的先天巨顶孔缺陷遗传疾病、暴力冲突产生的创伤愈合痕迹、因营养缺乏导致的牙齿釉质发育不良及适应潜水环境产生有耳圆枕结构;许家窑人的颅容量为1700mL以上,其上颌骨内鼻底、颞骨内耳迷路和枕圆枕的形态类似尼安德特人,牙齿生长发育模式接近现代人.许家窑人特殊的形态特征,特别是低而宽的头盖部和巨大的颅容量,与许昌人头骨形态相近,二者可能代表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东亚境内生存的一种新型古老型人类——巨颅人,可能是欧洲先驱人或者尼安德特人的祖先向东亚扩散,与东亚直立人杂交的后代. 相似文献
5.
<正> 1983年,内蒙古地矿局区调二队三分队在赤峰北部巴林左旗碧治台地区进行野外填图时,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批化石的新发现,填补了这一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空白,对于研究和划分该区第四纪地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7.
东海陆架泥质沉积区全新世有孔虫和介形虫及其古环境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浙江岸外东海内陆架MD06-3040柱状样完整保存有10.6 cal.kaPB以来的全新世沉积记录,采取257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孔虫和介形虫定量分析.依据丰度上的优势成分和特征种的分布,识别出6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和4个介形虫组合.应用属种组合和不同生态(表生/内生、内陆架/中-内陆架、暖水)种的丰度,探讨了研究区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变迁.分析结果揭示了研究区全新世早期海面快速上升,沉积环境由滨岸内陆架(10.6-9.8Cal.kaBP)、内陆架外缘(9.8-7.8 cal.kaBP)转变至中陆架内侧并达全新世最高海面(7.8-3.4 Cal.kaBP).台湾暖流在8.O Cal. kaBP起开始发育,并在5.7-2.8和0.7-O cal.kaBP二个时期派生出明显的上升流.台湾暖流及其所派生的上升流是造成东海陆架泥质快速沉积的最主要原因.依据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a bulloides的丰度变化,推测浙闽沿岸流在4.9-3.2 Cal.kaBP时期最为强盛. 相似文献
8.
这里記述的一块象的脊椎骨化石,是1958年由宁夏海源县中药店张彦俊同志赠送的,作者在此表示感谢。标本原产地是海源南(牌楼山西)瞿家山。有意义的是晚更新世象化石在六盘山以西还是首次发现。标本为一比较破碎的脊椎骨,保存部分为椎体的左边及横突的根部。椎体呈圆形,較 相似文献
9.
近年对许家窑、许昌、华龙洞、澎湖、夏河、哈尔滨等人类化石开展的系统研究,引发了学界对中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及分类的不同认识。基于对相关中国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分析,作者提出这一时期中国人类化石形态特征表现为四种类型:1)以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共有特征为主;2)以原始特征为主;3)以现代特征为主;4)独特形态组合。多数化石形态特征表现为前三种类型,而许昌和许家窑这种以硕大的头骨和巨大颅容量构成的独特形态组合在其他同时期化石还没有发现。化石形态的多样性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更新世晚期中国古人类对现代人的形成贡献不同。作者认为在该时期的人类化石形态多样性规律还未阐明的情况下,将具有混合或镶嵌特征的相关人类化石归入分类地位不确定的人群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