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妊娠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的纵向变化。方法选择健康无症状单胎妊娠期妇女50例,分别于孕早期(10.2±2.1)周、孕中期(24.6±3.7)周、孕晚期(33.2±3.4)周,取其阴道分泌物,进行pH、H2O2含量检测及细菌培养,并经革兰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炎症反应状况等)状况评价。结果 (1)50例孕妇中,孕早期38例(76%)阴道微生态正常,其中31例(81.58%)整个孕期维持阴道微生态正常,7例(18.42%)孕妇于孕中期或孕晚期转变为阴道微生态失调;12例(24%)孕早期阴道微生态失调,其中6例(50%)于孕中期或孕晚期转变为阴道微生态正常。(2)无症状性细菌性阴道病随着孕周增加部分可自然消退40%(2/5)。(3)H2O2阳性、阴道pH低者易从阴道微生态失调转为阴道微生态正常。结论妊娠期阴道微生态是动态变化的,部分细菌性阴道炎可自然消退,H2O2阳性及低阴道pH为维持正常阴道微生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产褥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为临床保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选择长兴县妇幼保健院产后门诊复查的产褥期妇女482例及来院体检的健康妇女86例,采集阴道分泌物作pH、病原体、清洁度和阴道微生态功能检查,进行阴道微生态学评价、比较。结果 482例产褥期阴道pH为(4.62±0.62);阴道清洁度Ⅲ~Ⅳ127例;微生态正常者75例,占15.56%;微生态失调者407例,占84.43%。86例健康妇女阴道pH(4.38±0.65);阴道清洁度Ⅲ~Ⅳ14例;微生态正常者34例,占39.53%;微生态失调者52例,占6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褥期妇女阴道微生态发生改变,表现为pH升高,清洁度下降,微生态失调比例明显升高,应引起临床保健工作者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当前厦门地区妇科门诊妇女阴道微生态的状况。方法对2010年8月至12月于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就诊的4 816例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查,检查指标包括清洁度、念珠菌、滴虫、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过氧化氢(H2O2)浓度。结果研究对象中患阴道炎比例高(54.92%),阴道微生态失调率更高(60.86%);正常体检的妇女部分患有阴道炎或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结论当前厦门地区妇科门诊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形势是严峻的;阴道微生态6项快测指标简便、快速、实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妇科门诊不同症状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2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因不同症状就诊患者的阴道微生态评价(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病原菌、AV评分、Nugent评分及五项菌群功能及炎症反应指标)检测结果。结果4019例被检查者平均年龄为33.56岁。其中阴道微生态正常占n70%(28/4019);阴道微生态失调者占99.30%(3991/4019);后者包括未明确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占66.36%(2667/4019);明确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占32.94%(1324/4019);其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患者占24.33%(978/4019);需氧菌陛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患者占3.11%(125/4019);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患者占3.14%(126/4019);滴虫阴道炎(trichomonas vaginitis,TV)患者占5.15%(207/4019);混合感染患者占8.31%(110/1324)。优势菌群异常患者占54.32%(2183/4019)。结论妇科门诊中未明确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构成比最高;在明确感染的患者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构成比最高;因此阴道微生态评价成为阴道感染性疾病诊断首选检测方法,在临床诊疗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西双版纳州农村傣族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妇女阴道菌群失衡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勐龙镇4个自然村的202名已婚傣族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将同期体检的200名景洪市女职工作对照。常规妇检采集阴道侧穹窿上1/3分泌物,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202名傣族农村妇女阴道微生态正常者36例,占17.82%,阴道微生态失调166例,占82.18%;200名景洪市体检妇女微生态正常者106例,占53.00%,阴道微生态失调94例,占47.00%,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农村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较城市人群差,应加强对农村妇女的健康知识的普及,改善生殖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云南省怒江州少数民族农村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针对现状加强对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妇女生殖健康教育,改善其生活习惯。方法选取云南省怒江州3个自然村106名少数民族农村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同期体检的120名昆明市健康妇女作对照。常规妇检采集阴道分泌物,进行H2O2含量检测、革兰染色后10×100倍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学评价(包括阴道菌群密集度、多样性、炎性反应状况)。结果对106例受检者筛查发现,阴道微生态正常者19例(占17.92%),阴道微生态失衡者(菌群异常、菌群抑制及菌群增殖过度)87例(占82.07%),乳酸杆菌检出率为16.04%;120名昆明健康体检妇女微生态正常者70例(占58.33%),阴道微生态失调50例(占41.66%),乳酸杆菌检出率为59.17%,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云南省怒江州少数民族农村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较城市人群差,应加强对云南农村少数民族妇女生殖健康知识的普及,改善其生殖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7.
顾金云  徐艺  杨红  刘淑娟  蔡国青 《生物磁学》2013,(35):6952-6955
目的:胎膜早破是一种常见但发生机制十分复杂的妊娠并发症。在所有的早产儿中,孕妇胎膜早破的比例高达33%。本研究针对胎膜早破产妇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及免疫因子的变化情况,分析阴道内茵群失调或局部免疫反应与胎膜早破的关系,为临床研究提供实验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7月-2013年3月收治的34例胎膜早破孕妇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妇女及产前检查的健康孕妇各34例作为对照。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阴道分泌物,对比分析各组样本中病原微生物的分布及免疫因子的浓度。结果:胎膜早破组乳酸杆菌的检出率要明显低于健康妇女组与健康孕妇组(79.4%VS70.6%VS34.1,X2=8.438,P〈0.05),三组研究对象其他茵属分布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早破组阴道分泌物IL-6浓度与TNF.仪浓度要显著高于健康妇女组与健康孕妇组(P〈0.05)。结论:胎膜早破产妇阴道内的菌群分布与健康女性及孕妇有所不同,阴道内茵群失调及局部的免疫反应可能会导致胎膜旱破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普通妇科门诊妇女阴道分泌物病原体感染及阴道微生态状况。方法用革兰染色法检查普通妇科门诊妇女阴道分泌物,并进行Nugent评分。结果800例普通妇科门诊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假丝酵母菌阳性236例,阳性率29.5%;阴道毛滴虫阳性21例,阳性率2.63%;Nugent评分:正常(0-3分)248例(31.0%),临界(4-6分)283例(35.4%),细菌性阴道病(BV)(7-10分)269例(33.6%)。结论妇科门诊妇女对各种病原微生物抵抗力不足,阴道微生态状况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阴道微生态的状况,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0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复查的患者,取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评价,以同期30例绝经体检妇女作为对照。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优势菌以乳酸杆菌为主的,占41%;菌群密集度多在+ + ~+ + +,占52%;菌群多样性多在+ + ~+ + +,44% ;PH^4.5,占35% ;VVC阳性率为4% ;阴道毛滴虫阳性率为7% ;BV阳性率为5% ;微生态失调的发生率占69%。结论(1)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明显增高;(2)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微生态的失调与肿瘤的种类、恶性程度、手术范围、卵巢去留等无关,但术后时间越长,阴道微生态失调率越高;(3)评价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阴道微生态环境的状况,对预防与治疗术后生殖道感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宫腔粘连患者菌群结构进行评价,探讨阴道微生态在宫腔粘连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计划生育病区诊断为宫腔粘连的患者100例为试验组,同期门诊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其阴道分泌物进行湿片镜检及微生态学检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阴道微生态情况。结果宫腔粘连组与对照组在阴道分泌物的多样性、密集度、优势菌、pH、清洁度和病原体检出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0.05)。宫腔粘连组阴道微生态失调检出率(48%)高于对照组(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粘连患者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明显增高,阴道微生态失调可能与宫腔粘连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调查与分析。方法采用阴道pH、阴道涂片Gram染色镜检(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优势菌、真菌孢子、滴虫和炎性反应等)、阴道微生物功能测定,评估1 500例体检者阴道微生态状况。结果微生态正常830例(55.7%),微生态失调者670例(44.6%)。在670例微生态失调患者中,需氧菌阴道炎156例(23.3%),细菌性阴道病265例(39.6%),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31例(4.63%),滴虫性阴道炎2例(0.29%),混合感染216例(32.2%)。结论阴道微生态评价有助于筛查无症状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对指导临床评价感染及预防阴道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子宫良性病变行子宫切除术前阴道微生态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因子宫良性病变行腹腔镜子宫切除、资料完整的病例453例,术前检测阴道微生态及宫颈高危HPV感染情况。结果 453例患者阴道微生态正常152例(33.55%),微生态失衡69例(15.23%),细菌性阴道病(BV)132例(29.14%),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45例(9.93%),滴虫性阴道炎(TV)25例(5.52%),需氧菌性阴道炎(AV)16例(3.53%),混合性阴道炎(MVI)14例(3.09%)。宫颈高危型HPV感染107例,其中微生态正常30例(28.04%),微生态失衡19例(17.76%),BV 39例(36.45%),VVC 10例(9.35%),TV 5例(4.67%),MVI 4例(3.74%)。结论 宫颈高危型HPV感染与BV感染具有相关性(P0.05),而与其他感染无相关性(P0.05)。子宫切除术前行阴道微生态检测,不仅可明确阴道微生态状况,而且可针对性的进行治疗,从而减少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并为术后生殖道炎症的治疗和随诊提供良好的评判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菌群检查,细菌、真菌培养鉴定及生殖道支原体检测,全面评估女性阴道混合感染的微生态状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适宜的依据.方法 2011年1月至201 1年8月,取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385例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革兰染色后油镜下观察阴道菌群,采用生化快速检测技术进行阴道微生态功能测定,同时进行细菌、真菌培养鉴定及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检测.结果 在385例患者中,单一感染90例(23.4%),混合感染154例(40.0%),菌群失调141例(36.6%).其中需氧菌阴道炎(AV)20例(5.2%)、细菌性阴道病( BV)27例(7.0%)、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18例(4.7%)、生殖道支原体感染(MP) 25例(6.5%)、AV+BV+ VVC 18例(4.7%)、AV+ BV+ MP 72例(18.7%)、AV+ MP 18例(4.7%)、VVC+ MP 9例(2.3%)、AV+ TV 1例(0.25%).结论 阴道炎是妇科常见感染性疾病,混合感染和微生态失衡为其主要原因.客观评价阴道感染,及时、全面、有效的诊治是治疗阴道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续燕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11):1026+1028-1026,1028
目的分析北京丰台地区女性阴道感染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月至2010年8月期间在北京市丰台区铁营医院就诊女性1800例,采用湿片镜检方法对就诊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结果通过对1800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发现,检出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患者、滴虫性阴道炎(TV)患者共计887例(占总数的49.28%),其中单一性感染718例(占发病人数的80.95%),混合感染169例(占发病人数的19.05%)。结论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病率较高,阴道混合感染日趋严重。及时正确的检测出阴道感染的病原菌、合理用药,是阴道感染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1260例阴道分泌物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海宁地区女性阴道感染情况。方法采用白带常规镜检联合需氧菌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测定技术对1260例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结果在1260例就诊患者中,清洁度I~II度526例(41.75%),清洁度III~IV度734例(58.25%),检出阴道感染患者912例,单一性感染487例(占患病人数的53.4%),混合感染患者425例(占患病人数的46.6%)。在487例单一性感染患者中,需氧菌阴道炎(AV)患者123例,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178例,胞溶性阴道病(CV)患者8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146例,滴虫性阴道炎(TV)患者32例;在425例混合感染患者中,AV+BV患者136例,AV+VVC患者56例,AV+TV患者62例,BV+VVC患者103例,BV+TV患者48例,AV+BV+VVC患者13例,AV+BV+TV患者7例。结论阴道混合感染及AV发病率较高,值得临床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青海高原地区藏族妇女阴道分泌物病原体感染情况。方法对本院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妇科门诊就诊的7 325例患者阴道分泌物五联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 325例阴道分泌物样本中过氧化氢阳性占82.8%,唾液酸苷酶阳性占53.5%,白细胞酯酶阳性占74.6%,β-葡萄糖醛酸苷酶阳性占75.9%,凝固酶阳性占70.5%。阴道分泌物样本中乳杆菌少或无占82.8%,其检出病原菌5 771例,阳性检出率为78.8%。各种阴道炎的构成比中需氧菌性阴道炎(AV)占25.4%,细菌性阴道炎(BV)占17.8%,念珠菌性阴道炎(VVC)占11.5%,滴虫性阴道炎(TV)占9.3%,混合性感染占36.0%。结论青海高原地区藏族妇女阴道病比较常见的是AV、BV、VVC,TV也多发,广大妇女应该给予重视,定期进行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疾病,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性传播疾病感染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