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麦蚜虫对六种杀虫剂的抗药性及田间药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掌握山东小麦蚜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及田间防治效果,进一步筛选出对小麦蚜虫高效、低毒的药剂品种。【方法】2013-2014年,采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了山东省阳谷县和汶上县小麦蚜虫对6种杀虫剂(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氧乐果、溴氰菊酯、抗蚜威和氟啶虫胺腈)的抗药性,并于2015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在汶上县对8种杀虫剂防治蚜虫田间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除了2014年阳谷县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已经产生低水平抗性外,两地区禾谷缢管蚜其他种群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对这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均较高,处于敏感水平。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0%氟啶虫胺腈WG、20%啶虫脒WP、10%吡虫啉WP和50%抗蚜威WP速效性好,药后3 d对麦蚜的防治效果达76.9%~85.6%;50%氟啶虫胺腈WG、20%啶虫脒WP、10%吡虫啉WP、40%氧乐果EC、25%吡蚜酮WP、50%抗蚜威WP和40%毒死蜱EC持效性好,药后7 d对麦蚜的防治效果达80.0%~97.5%;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EC药后7 d对麦蚜的防效仅为74.8%,极显著低于其他药剂。【结论】在小麦生产中,可选用高效低毒的氟啶虫胺腈、啶虫脒、吡虫啉、抗蚜威和吡蚜酮对小麦蚜虫进行防治,注意不同类型药剂之间的轮换和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是一种外来入侵性的重大农业害虫,化学药剂是防治烟粉虱的主要手段。为了实现对烟粉虱成虫防治用药的科学快速筛选,本文拟研究并优化联苯菊酯对烟粉虱毒力的快速测定技术。【方法】优化了一种烟粉虱成虫对联苯菊酯敏感度的毒力测定方法——玻璃管药膜法。具体方法是:在玻璃指形管的底部1/3处均匀涂抹配制好的一定浓度的杀虫药液,晾干后引入烟粉虱成虫,根据药剂作用特性确定合适的时间来观察试虫的死亡情况。应用该方法测定了联苯菊酯对室内饲养的烟粉虱成虫进行快速毒力测定,确定药剂的诊断剂量,最后检测了制作的玻璃管药膜放置于不同条件下对烟粉虱的检测灵敏度。【结果】优化的玻璃管药膜法测定结果稳定,重复性好,可快速测定化学药剂对田间烟粉虱成虫的毒力;4°C条件下避光存放制作的药膜玻璃管一个月后,仍可以保持其稳定的检测灵敏性。【结论】本研究中优化的玻璃管药膜法,操作及测定方法简便快速,试虫需要量少,1/3玻璃管内部涂药还可减少试验的用药量,该方法也可用于其它具有飞行能力的昆虫毒力测定试验中,为田间害虫的科学选药提供一种快速测定手段。  相似文献   

3.
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玻璃管药膜法敏感毒力基线的建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建立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对常用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方法】从田间采集麦蚜在实验室内饲养30代以上,利用玻璃管药膜法测定其对杀虫剂的敏感度,每条毒力基线为2次以上独立测定数据合并后的计算结果。【结果】用玻璃管药膜法建立了包括新烟碱类、吡啶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共22个药剂品种对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3 h的敏感毒力基线。禾谷缢管蚜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和啶虫脒的LC50值分别为0.02和0.007 μg/cm2;对吡啶类药剂吡蚜酮的LC50值为0.124 μg/cm2;对氨基甲酸酯类药剂丁硫克百威、硫双灭多威、灭多威、抗蚜威、西维因的LC50值为0.0026~0.70 μg/cm2;对有机磷类药剂三唑磷、丙溴磷、氧乐果、乐果、马拉硫磷、辛硫磷、敌敌畏、毒死蜱的LC50值为0.005~0.065 μg/cm2;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三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联苯菊酯、氰戊菊酯、氯氰菊酯的LC50值为0.033~0.240 μg/cm2。麦长管蚜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和啶虫脒的LC50值分别为0.15和0.12 μg/cm2;对吡啶类药剂吡蚜酮的LC50值为0.41 μg/cm2;对氨基甲酸酯类药剂丁硫克百威、硫双灭多威、灭多威、抗蚜威、西维因的LC50值为0.005~0.76 μg/cm2;对有机磷类药剂三唑磷、丙溴磷、氧乐果、乐果、马拉硫磷、辛硫磷、敌敌畏、毒死蜱的LC50值为0.018~0.36 μg/cm2;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三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联苯菊酯、氰戊菊酯、氯氰菊酯的LC50值为0.20~2.94 μg/cm2。【结论】建立的两种麦蚜对22种杀虫药剂的相对敏感基线,包括当前所有可能用于防治麦蚜的药剂,可以用于以后麦蚜抗药性监测或其他相关研究的参照;禾谷缢管蚜对药剂的敏感度高于麦长管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桃蚜Myzuspersicae(Sulzer)和萝卜蚜Lipaphiserysimi(Kaltenbach)翅型、发育和生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两种蚜虫的毒力,并计算了实验所需的亚致死浓度LC10;采用微虫笼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桃蚜和萝卜蚜翅型分化、发育和生殖的影响。【结果】在20℃下,烯啶虫胺延长了桃蚜的发育历期;噻虫啉显著增加了桃蚜的产仔数量。在25℃,噻虫啉显著降低萝卜蚜有翅蚜比例;噻虫啉、吡虫啉、阿维菌素和烯啶虫胺延长了萝卜蚜发育历期;噻虫啉、阿维菌素、烯啶虫胺、啶虫脒和噻虫嗪显著降低了萝卜蚜产仔数量。【结论】亚致死剂量的杀虫剂对桃蚜和萝卜蚜的发育历期及产仔数量均有影响,但仅对萝卜蚜的翅型比例产生影响,对桃蚜的翅型分化比例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棉蚜啶虫脒抗性种群交互抗性和增效剂增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啶虫脒抗性品系与其它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现状以及增效剂的增效作用,为延缓和治理棉蚜对啶虫脒的抗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头反选育和群体汰选的方式,获得了棉蚜啶虫脒敏感和抗性品系;采用叶片药膜法测定了13种杀虫剂对啶虫脒的交互抗性以及增效剂对啶虫脒的增效作用。【结果】经过室内棉蚜敏感和抗性品系的筛选,获得了相对抗性倍数为82.33倍的棉蚜啶虫脒抗性品系。棉蚜啶虫脒抗性品系的交互抗性谱的研究表明,交互抗性倍数小于5的药剂为:吡蚜酮,甲基阿维菌素;交互抗性倍数在5~10倍的药剂为:噻虫嗪,联苯菊酯,毒死蜱,马拉硫磷,丙溴磷,辛硫磷;交互抗性倍数在10~15倍的药剂为:硫丹,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三唑磷,氧化乐果;交互抗性倍数大于1 5倍的药剂为:吡虫啉。增效剂实验表明,TPP和PBO在啶虫脒敏感品系中增效作用不明显,但在抗性品系中增效作用显著。在啶虫脒抗性品系中的增效比为1.77、1.61,在啶虫脒敏感品系中的增效比为1.02、1.03。DEM在啶虫脒抗性、敏感品系中的增效作用均不明显,增效比为1.04、1.02。TPP和PBO对啶虫脒有很好的增效作用。以室内棉蚜敏感品系(LC_(50)为0.180 mg/L)为基础,对新疆各主要棉区的棉蚜种群进行了啶虫脒药剂的抗性调查,结果表明新疆各主要棉区棉蚜对啶虫脒的相对抗性倍数为6.1~22.0倍。【结论】由此说明新疆主要棉区棉蚜对啶虫脒具有一定的抗性风险,生产中可以利用无交互抗性的吡蚜酮和甲基阿维菌素来治理抗性棉蚜种群。  相似文献   

6.
史晶亮  江武军  颜伟玉  吴小波 《昆虫学报》2019,62(11):1279-1285
【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王台中残留啶虫脒对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蜂王培育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融化蜂蜡并添加啶虫脒药液制作王台,使各王台中分别含4个不同剂量的啶虫脒(0, 10, 100和1 000 μg/kg蜂蜡)。同时,控制蜂王产卵6 h, 3 d后,将孵化为1日龄的幼虫分别移入各组王台中,并放入蜂群哺育。移虫后第3和6天分别统计各组王台中幼虫的接受率和封盖率,待蜂王出房时,计算其出房率,测定蜂王个体初生重、胸重和胸宽指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测定蜂王卵巢中卵黄原蛋白基因(Vg)、储存蛋白基因(hex110和hex70b)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00 μg/kg蜂蜡和1 000μg/kg蜂蜡这两个啶虫脒剂量组西方蜜蜂蜂王的出房率都显著低于0 μg/kg蜂蜡和10 μg/kg蜂蜡剂量组,而0 μg/kg蜂蜡与10 μg/kg蜂蜡剂量组之间及100 μg/kg蜂蜡与1 000 μg/kg蜂蜡剂量组之间出房率 均差异不显著;这4个剂量组的王台幼虫接受率和封盖率以及蜂王的初生重、胸重和胸宽均无显著差异。qPCR结果显示,Vg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啶虫脒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其中,1 000 μg/kg蜂蜡剂量组Vg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10 μg/kg蜂蜡剂量组和0 μg/kg蜂蜡剂量组,其余各剂量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这4个剂量组之间hex110和hex70b基因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结论】西方蜜蜂王台中啶虫脒残留超过100 μg/kg蜂蜡剂量时,会对蜂王培育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苹果黄蚜Aphis citricola细胞色素P450基因AcCYP6CY14的表达及其在抵抗吡虫啉中的作用。【方法】搜索苹果黄蚜转录组数据库,获得细胞色素P450基因AcCYP6CY14的cDNA部分序列,采用RT-PCR技术克隆目的基因cDNA序列全长。利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技术测定目的基因在苹果黄蚜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采用浸虫法,用浓度为LC30的吡虫啉对苹果黄蚜3龄若蚜进行诱导,RT-qPCR检测吡虫啉诱导不同时间后P450基因的表达情况。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沉默苹果黄蚜3龄若蚜的P450基因,并研究该基因沉默后,苹果黄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结果】获得苹果黄蚜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为1 542 bp,编码513个氨基酸,命名为AcCYP6CY14(GenBank登录号:MH717248)。研究发现该基因在苹果黄蚜各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在3龄若蚜中表达量最高。经吡虫啉诱导12 h后,该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dsRNA饲喂结果显示,苹果黄蚜取食ds AcCYP6CY14 24 h后,将其转接到新鲜的苹果嫩稍上,24、48、72 h后,该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下调。沉默该P450基因后,苹果黄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极显著升高(P0.01),死亡率提高了65.2%。【结论】克隆得到了苹果黄蚜P450基因AcCYP6CY14的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在苹果黄蚜整个生育期均有表达,且在3龄若蚜中表达量最高,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了苹果黄蚜对吡虫啉的解毒代谢。  相似文献   

8.
【背景】啶虫脒等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残留易对非靶标生物造成伤害,投加高效降解细菌进行生物强化,可促进其快速降解。【目的】从蚯触圈中分离筛选啶虫脒降解菌并优化其降解条件,提高降解效率。【方法】制备蚯触圈基质富集筛选降解菌;通过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利用单因素筛选、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及Box-Behnken design试验优化菌株降解条件。【结果】分离得到1株啶虫脒降解菌D35,可在72 h内降解55.46%初始浓度为50 mg/L的啶虫脒,将其鉴定为一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优化得到菌株降解啶虫脒的最佳环境条件为:胰蛋白胨10.19 g/L、温度为30℃、接种量为5.24%,pH 7.0、初始农药浓度50 mg/L,在此条件下72 h内菌株降解率为80.21%,较未优化前提高了24.75%。【结论】本研究对分离筛选新烟碱类杀虫剂降解菌的方法进行了探索,获得的菌株D35可高效降解啶虫脒,为快速消除环境中啶虫脒污染提供了新的微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全面评估了香蕉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田间种群对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旨在为更科学合理地防治该虫提供依据。【方法】室内采用叶管药膜法(TIBS),分别在2013、2015年监测了昌江、澄迈、临高、东方4个地区香蕉黄胸蓟马田间种群对10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从2013—2015年,总体上海南香蕉黄胸蓟马田间种群对大多数杀虫剂的敏感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仍处于敏感状态。其中,香蕉黄胸蓟马田间种群对传统药剂甲维盐、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及新型杀虫剂乙基多杀菌素、溴氰虫酰胺和螺虫乙酯均保持较敏感状态(抗性倍数<5)。但监测的所有田间种群(昌江、澄迈、临高、东方)均对啶虫脒均已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5.19、11.19、17.46、13.58倍);对阿维菌素均产生了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9.06、8.95、13.35、6.57倍);另外,东方种群对多杀菌素、吡虫啉,以及临高种群对吡虫啉均产生了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7.11、7.48、8.28倍)。【结论】因此,建议在香蕉同一生长季节应避免重复使用或限用啶虫脒和阿维菌素,应注意与其它药剂的混用、轮用,以延缓香蕉黄胸蓟马抗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持续监测菜蚜田间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是菜蚜防治与抗药性治理的重要措施,本研究旨在探析贵州菜蚜对十字花科蔬菜地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方法】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了2017-2018年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修文县、毕节市黔西县、遵义市播州区桃蚜Myzus persicae、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和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田间种群对10余种常用药剂的敏感性,并分别以物种、年份、地区和杀虫剂为变量进行数据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3种菜蚜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差异显著,桃蚜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明显低于甘蓝蚜和萝卜蚜(分别相差12.7倍和15.5倍);贵州不同地区间同种蚜虫对杀虫剂敏感性差异不明显,贵阳、黔西和息烽甘蓝蚜对杀虫剂敏感性没有差异;贵阳和遵义萝卜蚜对杀虫剂敏感性也没有差异。年度间同种蚜虫对杀虫剂敏感性发生变化,从2017-2018年桃蚜和甘蓝蚜敏感性分别下降了2.2倍和1.9倍;其中贵阳市桃蚜种群对烯啶虫胺、噻虫啉、噻虫嗪、毒死蜱、噻虫胺和溴氰虫酰胺的敏感性下降了5.6-115.0倍;贵阳市甘蓝蚜种群对功夫菊酯、氟啶虫胺腈、毒死蜱、吡虫啉和噻虫嗪的敏感性也有2.1-6.7倍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多数药剂对甘蓝蚜和萝卜蚜的毒力较高,可用于这2种蚜虫的防治,优先推荐噻虫嗪和溴氰虫酰胺等交替轮换使用;桃蚜对多数杀虫剂很不敏感,且抗性上升很快,推荐氟啶虫胺腈、吡虫啉和抗蚜威等药剂暂时还可以用于防治贵州桃蚜,急需寻找新型高效药剂来交替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