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密点麻蜥体温与春季环境因子之间相关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密点麻蜥是变温动物,其体温的变化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本文从地温、近地温及气温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密点麻蜥体温的变化关系,证明以上环境因子与体温之间多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光照度关系不密切,与栖息地高度无关。  相似文献   

2.
兰州北山三种蜥蜴春季食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兰州地区密点麻蜥、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的春季食物均为动物食物。无论在栖息地重叠地区还是非重叠地区,三种蜥蜴的食物种类在种间均无显著差异(F=0.861,dfT=2,dfE=36,P〉0.05)。种内不同性别和年龄食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长尾大麝是我地农田小兽优势种群,平均密度(2hm2百夹捕获率)498%,4月、11月出现两个密度高峰,3~9月份为雌兽怀孕繁殖期,平均胎仔数为(5±13)只,预计寿命在1~15年。长尾大麝为杂食性动物,取食春播作物种子。以夜间活动为主,耐低温,会游泳,洞中基本不储粮,作物郁蔽的地段分布多,在我地是需要控制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 strauch)和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 Guenther)的体温都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相关非常显著(P<0.001)。在相同环境温度条件下,荒漠沙蜥的体温约高于密点麻蜥3℃,荒漠沙蜥集中选择38—40℃的环境,密点麻蜥选择35—37℃的环境。荒漠沙蜥的热僵死阈值为44—48℃,致死温度(T_(L50))为48℃,密点麻蜥的热僵死阈值为42—46℃,致死温度(T_(L50))为46℃。两种蜥蝎对低温的耐受性基本相似,冷僵温度为0——3℃,致死低温(T_(L50)):荒漠沙蜥为-2.3℃,密点麻蜥为-2.5℃。两种蜥蜴的这些差异与种的特征、栖息环境及体形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南疆沙蜥和密点麻蜥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温度对南疆沙蜥Phrynocephalus forsythii和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不同温度下南疆沙蜥和密点麻蜥的肝脏、胃及十二指肠的消化酶——淀粉酶(碘-淀粉比色法)、脂肪酶(比浊法)及胰蛋白酶(紫外线吸收法)的活性。结果显示,南疆沙蜥和密点麻蜥消化酶活性在4~45℃随着温度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0℃驯化的南疆沙蜥、35℃驯化的密点麻蜥肝脏、胃及十二指肠的淀粉酶、脂肪酶及胰蛋白酶活性最高。南疆沙蜥和密点麻蜥消化酶活性具有温度依赖性,这与机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生理机能是密切相关的。同时,2种蜥蜴的消化酶活性最大时的驯化温度明显不同,这与它们偏好的环境温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蜥蜴血红蛋白及血浆总蛋白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在不同实验温度下驯化的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和密点麻蜥(Eremiax mul-tiocellata)的血红蛋白浓度、血浆总蛋白浓度以及血浆清蛋白与球蛋白比例的变化,结果表明;在5℃下驯化的两种蜥蜴的血红蛋白浓度都很低;而在15℃~30℃之间驯化的蜥蜴血红蛋白浓度较高且比较稳定;35℃时蜥蜴的血红蛋白浓度则下降。在同温度下密点麻蜥的血红蛋白浓度高于荒漠沙蜥。同种蜥蜴中,雄性的血红蛋白浓度高于雌性。两种蜥蜴的血浆总蛋白浓度均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荒漠沙蜥在25℃、密点麻蜥在20℃~25℃时,血浆清蛋白与球蛋白的比例基本相等,高于或低于此温度时,清蛋白的比例上升,球蛋白的比例则下降。  相似文献   

7.
李仁德  陈强 《动物学研究》1998,19(4):269-276
采用甘肃省民勤县荒漠半岛漠环境中的卵胎生蜥蜴密点麻蜥(Eremiasmutiocellata)为材料,研究其心电活动随体温变化的规律以及在对环境温度的适应特点,共记录密点麻蜥125只,每只蜥蜴记录5,10,15,20,25,30,35℃7个温度等级,每个等级15~20只;少数蜥蜴记录的温度范围扩展到40,42,44,45和46℃。环境温度采用由电接点温度计和继电器控制的电冰箱和恒温箱来控制,体温测  相似文献   

8.
短翅鸲迁徙动态及种群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4年5~9月,在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短翅鸲迁徙动态及种群密度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鸟在本区为夏候鸟,5月上旬迁来,9月中旬迁离。种群密度每公里遇见数繁殖前为196±020只,繁殖后为208±022只,繁殖后比繁殖前增长612%。在疏林灌丛带活动最高(4258%),而在疏林草甸带活动最低(422%)。  相似文献   

9.
对6~8周龄Wistar大白鼠随机抽样,♂136只,♀137只,眼底静脉丛抽血,用赖氏法测血清谷丙转氨酶,按统计学原理进行统计,并对总体正常值范围估计。结果,♂:X±S=4013±1413,μ±SX=4013±121,μ的可信区间估计为3772~4254(95%可信度)和3695~4331)99%可信度,正常值范围估计为13~69(含95%总体)和9~77(含99%总体);♀:X±S=3816±1551,μ±SX=3816±133,μ的可信区间估计为3553~4079(95%可信度)和3468~4164(99%可信度),正常值范围估计为9~70(含95%总体)和6~81(含99%总体),单位均为卡门氏单位,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皮内接种的持久效果,选HBsAg、抗-HBs和抗-HBc均(-)的9~11岁儿童103名,随机分成4组,分别皮内接种1μg×4和3μg×4(均按0,1,2,5月程序)和肌肉接种10μg×3和30μg×3(各按0,1,2月程序)。首针后48月时,1μg、3μg、10μg和30μg组抗-HBs≥10mIU/mI者各为69.2%,80.0%、92.3%和81.8%;GMT则为14.5,79.0,44.8和70.9mIU/ml,3μg×4皮内免疫的近期和远期效果与肌肉组30μg×3相似,宜于某些人群采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