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9年1月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普通外科一病区接受手术治疗的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75例患者作为感染组,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的7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感染组分离出病原菌75株,包括43株革兰阴性菌(57.33%)、28株革兰阳性菌(27.33%)、4株真菌(5.33%),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间、有无合并糖尿病、有无植入性器械、住院时间与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有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2 h、有植入性器械、住院时间≥1月为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普外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株以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为主,针对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干预措施,可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保证患者手术效果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设计统一表格,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的胃癌术后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术后切口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差异,并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共492例胃癌术后患者纳入本研究,切口感染97例,感染率为19.72%。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夏秋季节手术、手术时间、放置引流、ICU住院等因素是胃癌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结论 胃癌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多,应针对性进行护理预防,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中期体质指数(BMI)水平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4年11月我院产检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390例,根据患者的妊娠中期BMI水平由低到高依次将患者分为三组:I组119例,II组165例,III组106例,随访所有入选者至分娩,观察其分娩结局。结果:III组妊娠晚期出现巨大胎儿者24例,占22.64%,羊水过多者为26例,占24.53%,显著高于I组和II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II组出现妊娠期高血压者8例,占7.55%,新生儿窒息者4例,占3.77%,与I组和I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中期BMI较高者发生巨大儿和羊水过多的比率显著增加,应该适当控制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BMI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感染,提高医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普外科1225例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统计其中切口感染的比率,并对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统计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合并基础性疾病,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和切口类型、麻醉方法以及住院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情况等与感染的关系。结果:1225例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78例,感染率为6.36%,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手术方式、切口类型、住院时间和抗生素应用情况均与术后切口感染率关系密切(P〈0.05)。性别和麻醉方法与术后切口感染未见相关性(P〉O.05)。结论:根据切口感染因素,结合患者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手术计划,有利于降低感染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分布情况及多重感染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8例宫颈癌患者,根据患者宫颈癌的病变程度分为I期组(n=21)、II期组(n=46)、III期组(n=49)、IV期组(n=2)。所有患者均进行HPV分型检测,比较不同程度的宫颈癌患者的HPV感染情况,分析不同宫颈癌病变程度患者的多重感染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118例患者中有97例患者感染了HPV,感染率为82.20%,且II期组、III期组、IV期组患者HPV感染率高于I期组(P0.05)。II期组、III期组、IV期组患者一重感染率低于I期组,IV期组二重感染率低于I期组,II期组、III期组、IV期组患者多重感染率高于I期组,且IV期组多重感染率高于II期组、III期组(P0.05)。多重感染患者类型有多种,其中尤以HPV16+18+53型最多,占比49.05%,其次是HPV16+18+68型感染,占比32.07%,HPV16+53+58型感染,占比13.21%。年龄在50岁以上、分期为III-IV期、鳞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HPV多重感染率更高(P0.05)。结论:HPV多重感染与宫颈癌病变程度和临床病理特征均有联系,对年龄较大且HPV多重感染的宫颈癌患者进行筛查,预防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6.
探讨本院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行骨科无菌手术的患者1 826例进行分析,记录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自身因素和医源性因素,观察患者自身因素和医源性因素与切口感染发生的相关性。1 826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44例,切口感染发生率2.4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糖尿病、冠心病、慢阻肺、体质量指数、手术性质、手术时间、层流手术室、接台手术、术中出血量、预防性抗菌药物、住院时间、术前合并其他部位感染、抗菌药物、入住ICU、营养不良、围手术期高血糖、侵袭性操作、备皮方式、术后引流、参观人员、切口分类、术前白细胞均是影响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因素(p0.05),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饮酒、手术部位、切口长度、手术方式、激素应用、全麻、手术季节不会影响术后切口感染发生(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间≥2 h、接台手术、住院时间≥15 d、抗菌药物≥2种是本院骨科无菌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层流手术室是本院骨科无菌术后切口感染的保护性因素(p0.05)。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掌握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防控有助于降低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胸外科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为防控医院感染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医院接受胸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284例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284例患者的临床病历数据资料以及细菌培养与鉴定的结果,分析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及病原菌分布,以及产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284例患者共有8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是28.87%,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占56.10%;检出病原菌88株,革兰阴性菌71株,占80.68%,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占30.68%。革兰阳性菌17株,占19.32%,以金葡菌为主,占9.09%。单因素分析发现,胸外科术后医院感染与年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糖尿病史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2 h、住院时间15 d以及有糖尿病史是胸外科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胸外科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以铜绿假单胞菌与金葡菌为主,应重点防范影响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临床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病例是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0例小儿病毒性腹泻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特点。根据疾病痊愈情况分组,将128例痊愈患者作为实验组,72例未痊愈患者作为参照组,Logistic分析小儿病毒性腹泻患者疾病痊愈的危险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HAstV感染121例,占60.50%;HAD感染36例,占18.00%;HUCV感染15例,占7.50%;HRV感染10例,占5.00%;混合感染18例,占9.00%。HAstV类型病毒性腹泻患者临床症状以呼吸道症状、发热、呕吐为主;HAD类型病毒性腹泻患者临床症状以发热、呕吐为主;HUCV类型病毒性腹泻患者临床症状以呼吸道症状、发热为主;HRV类型病毒性腹泻患者临床症状以发热、呕吐为主;混合感染类型病毒性腹泻患者临床症状以呼吸道症状、发热、呕吐为主。年龄、中枢神经损害、心肌损害、近1 w是否接触过腹泻是小儿病毒性腹泻患者疾病痊愈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小儿病毒性腹泻不同感染类型,临床症状各不相同。小儿病毒性腹泻患者预后与年龄、中枢神经损害、心肌损害、近1 w是否接触过腹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应当引起临床重视与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阑尾炎术后医院感染情况及其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普外科和肝胆外科在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月1日之间的386例阑尾炎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被研究的病例中有28例发生院感(院感率为7.25%),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97例有3例发生院感,院感率为1.50%,化脓性阑尾炎189例中有25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3.23%。发生院感的病例中,切口感染有12例,占42.85%,其余为上呼吸道感染(1例)、皮肤与软组织感染(1例)、其他感染(14例)。结论两种阑尾炎的院感率差异有显著性。引起阑尾炎院感的危险因素是抗生素使用时间过久和种类过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的外科病房进行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本院外科病房住院进行手术治疗的8046例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其中发生医院感染253例,采用目标监测的调查研究方法,对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问卷调查,对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治疗专科(心胸外科)、治疗专科(神经外科)、入住ICU病房、急诊手术、住院治疗天数、气管插管全麻醉、切口类型(污染切口)、切口长度、侵袭性操作、侵袭性操作时间、抗菌药物治疗、术前抗菌药物治疗、术前抗菌药物治疗时间、术后抗菌药物治疗、术后抗菌药物治疗时间是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治疗专科(心胸外科)、治疗专科(神经外科)、入住ICU病房、急诊手术、住院治疗天数、切口类型(污染切口)、切口长度、侵袭性操作、侵袭性操作时间、抗菌药物治疗均是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外科病房医院感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针对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制订相应的防治对策,对于降低医院感染率、防控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喉癌患者手术部位发生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对策,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3年11月因喉癌而在我院行喉切除术的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SI将患者分为感染组(n=12例)和非感染组(n=71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后SSI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结果:83例患者中,12例术后发生SSI,发生率为14.46%;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在临床III期以上、术前气管切开、手术时间4 h、全喉切除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临床分期、术前气管是否切开、手术时间及手术切除方式是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喉癌术后感染与临床分期、手术时间及切除方式等因素有关,采取有效的干预对策可减少术后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PV感染(尤其是高危型HPV)及其病毒负荷量在宫颈癌及上皮内瘤变诊断中的价值,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借鉴。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宫颈癌、上皮内瘤变及正常妇女387例,对比分析宫颈癌、上皮内瘤变I、II、III级及正常妇女的HPV感染率及负荷情况。结果 (1)CIN I、II、III级和宫颈癌HPV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组(70.45%,55.56%,66.33%,84.62%vs 13.19%,P0.05),以高危型HPV为主(各占47.73%,41.67%,59.18%,83.08%),并且单一感染多见(63.64%,47.22%,53.06%,67.69%):(2)CIN I级HPV-DNA负荷量较低,CIN II、III级和宫颈癌组负荷量逐渐增加,尤其是病毒负荷量达500~1000及以上的比例逐步增高(P0.05):(3)Pearson相关分析可见HPV负荷量与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P0.01)。结论宫颈癌和CIN多伴有高危型HPV感染,其病变严重程度与HPV负荷量密切相关,HPV结合负荷量检测能更精确判断宫颈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开放性骨折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降低院内感染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3月-2015年3月间院内收治的186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对存在院内感染患者的感染类型、病原菌类型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研究。结果:1860例患者中共计65例出现医院感染情况,发生率为3.49%,感染类型主要为骨髓炎占35.38%,肺部感染伴血气胸占23.08%,颌面部创伤后发生颅内感染占18.46%;65株病原菌中包括38株革兰氏阴性菌,占58.46%,23株革兰氏阳性菌,占35.38%,4株真菌,占6.15%;病程、骨折部位、损伤程度及住院时间为开放性骨折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分析开放性骨折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有利于医院防治工作的开展,为医院感染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行政干预对I类切口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方法:2011年4月~6月对全院手术科室进行行政干预,具体做法:卫生行政部门与医院一把手、医院与手术科室主任、科室主任与科室执业医生分别签订目标责任状;医院配合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进行全员培训,并对医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其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由医务科牵头与院感染科、药剂科、质控科联合对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实施目标奖罚,责任到科室主任和临床医生。然后抽取我院2010年7月~12月(行政干预前)和2011年7月~12月(行政干预后)I类切口手术病历各210份,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9]38号通知对420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政干预前(2010年7月~12月)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达83.81%(176/210),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在2~7天者占69.52%,大于7天者占6.67%;行政干预后(2011年7月~12月)210例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63/210),显著低于未使用行政干预的Ⅰ类切口术患者(P<0.05),围术期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在2~7天者占16.67%,没有1例患者用药超过7天,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较未使用行政干预的Ⅰ类切口术患者显著缩短(P<0.05)。结论:有效的行政干预可以强化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意识,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明显降低I类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缩短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状况,分析致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3707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确诊为感染患者的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以及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07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93例,感染率为5.21%;感染患者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55.56%,其次为泌尿道感染占21.74%、上呼吸道感染占12.56%;年龄≥65岁、男性、合并基础疾病、接受侵入性操作、一季度、四季度、无意识状态、糖皮质激素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使用及住院时间≥21 d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共检出致病菌211株,其中多重耐药菌126株占59.72%;革兰阴性杆菌141株占66.82%,革兰阳性菌50株占23.70%,真菌20株占9.48%。结论: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多,临床中应综合预防控制,提高整体预防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妇产科手术切口感染中支原体感染情况及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前瞻性监测本院妇产科4 850例手术病人切口感染情况,回顾性汇总切口感染病原菌培养及病原菌耐药情况。结果4850例手术病人,发生手术切口感染113例,切口感染率2.33%。113例切口感染中,支原体感染34例[其中解脲支原体(U.u)感染22例,人型支原体感染(M.h)2例,U.u M.h混合感染10例],占49.28%,支原体混合细菌感染9例,占13.04%。支原体混合真菌感染4例,占5.8%。细菌感染21例,占30.43%。真菌感染1例。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最高的是交沙酶素95.74%(45/47),其次是强力霉素88.89%(40/45),美满霉素85.71%(30/35)。结论妇产科手术切口支原体感染应引起重视,做好手术前泌尿生殖道清洁准备、手术过程中注意切口保护、严格无菌操作、规范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切口支原体感染率。切口支原体感染首选交沙霉素。  相似文献   

17.
普外科切口感染病原菌及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普外科切口感染菌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用药及预防控制措施。方法总结分析本院2003年1月至2005年5月普外科124例切口感染住院患者的病原菌资料。结果124例切口感染标本中共分离出感染菌127株,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占47.24%、肠球菌占18.90%、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2.60%、肠杆菌属占7.87%、真菌占7.09%、克雷伯菌属占6.30%。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1.41%,革兰阳性菌占31.50%,真菌占7.09%。大肠埃希菌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相仿,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头孢吡肟、亚胺硫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肠杆菌属仅对亚胺硫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低,肠球菌仅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低,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25%,除对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外,对其它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尚处于低水平。结论细菌耐药性是引起术后感染、治愈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采用合理预防控制措施,能减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后期患者并发脑梗死与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以指导普外科医生在术前和术中有效评估病人发生手术后期脑梗死的风险,并做到积极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014年普外科手术后期发生脑梗死的患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将手术后发生脑梗死的患者36例作为病例组,按手术方式进行1:2配比,从相同手术方式且未发生脑梗死的的患者中随机抽取72例作为对照,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术中低灌注均可能是普外科手术后期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和性别后,术中低灌注仍最容易发生脑梗死,其次为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结论:普外科术中应注意血压的监测和控制,尽量避免或减少低灌注;术前良好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有助于降低普外科手术后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普外科医生应根据手术患者危险因素的多少及严重程度,尤其对于高龄患者,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可能归避手术后期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及其感染高危因素,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我院行胃肠道手术的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同时检测感染与非感染患者肠道菌群情况,分析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06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中感染18例(16.98%),共分离出病原菌2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2.17%(12/23),以大肠埃希菌(34.78%,8/23)为主;革兰阳性菌占43.48%(10/2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26.09%,6/23)为主;真菌占4.35%(1/23)。感染患者肠道大肠埃希菌、肠杆菌数量均明显高于未感染患者,双歧杆菌数量明显低于未感染患者(均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急诊手术、普通手术室、参观手术人数3人、手术时间2 h、接台手术均为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感染风险较高,同时会出现肠道菌群失衡。重视患者高危因素对提高患者手术效果,调整肠道菌群失衡和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并总结具体的护理对策,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于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00例进行手术治疗患者作为观察组,患者均进行手术室预防护理干预。并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进行手术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治疗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对照组中的56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其中20例为急诊手术,10例为非层流室手术,15例为手术时有参观人员,5例患者手术时间超过3 h,6例为接台手术。观察组的手术治疗患者护理后的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和对照组的比较,明显较低(p0.05);手术切口感染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急诊手术、非层流室手术、手术时有参观人员、接台手术以及手术时间超过3 h是手术时发生切口感染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有着多种手术室相关因素,经过护理干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可以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