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6~18岁1993名达斡尔族学生8项体质指标(身高、坐高、体重、肩宽、骨盆宽、胸围、腰围和臀围)的测量结果,并计算了10项体质指数。结果发现,达斡尔族在我国属体质发育较高的民族,并表现为一定的城乡差异;20多年来达斡尔族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全面增长,男女生身高最大增长年龄均提前约1岁左右,男生高年龄组身高和身体充实度增幅较大,但女生变化不大且肩宽和骨盆宽呈下降趋势。提示达斡尔族青少年体质发育表现为以生长突增提前为主的生长长期趋势,但女生高年龄组身高增长不明显、身体充实度有待提高,应采取营养和锻炼等措施促进其生长发育水平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学生体质发育指数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朱钦 《人类学学报》1990,9(3):196-203
本文以1985年测得的7—18岁蒙族男女学生4747名6项指标(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和骨盆宽)的资料,计算出12项指数(坐高指数、体重指数、胸围指数、肩宽指数、骨盆宽指数、Vervaeck指数、骨盆宽/肩宽指数、Erismann指数、Broca指数、Pelidisi指数、Rohrer指数和Livi指数),分析了12项指数的年龄变化和性别差异,并对城乡、蒙族与全国汉族、1985年和1962年的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学龄双生子儿童头面部特征的影响, 对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7-12岁369对双生子儿童(同卵180对, 同性别异卵141对, 异性别异卵48对)的16项头面部指标进行活体测量。采用通径分析方法, 用Mx软件拟合最佳结构方程模型, 计算各指标遗传与环境方差组分, 分析年龄、性别的作用。结果发现, 校正年龄后, 头部指标中头围的遗传度(男66%, 女66%)较高; 面部指标中, 容貌面高的遗传度(男73%, 女84%)最高, 其次为鼻宽(男57%, 女67%)、眼内角间宽(男57%, 女50%)和额最小宽(男50%, 女50%); 头长(男64%, 女25%)、头宽(男26%, 女82%)、眼外角间宽(男76%, 女34%)和容貌耳长(男23%, 女70%)的遗传度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表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对学龄双生子儿童的头面部发育均有一定影响, 其中遗传因素对男女头围及容貌面高、男性头长和眼外角间宽、女性头宽、鼻宽、口宽、容貌耳长的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4.
哈萨克族学生体质发育状况的10年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新疆阿勒泰地区1995年2589名城镇7—18岁哈萨克族(哈族)中小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坐高、肩宽、骨盆宽6项体质发育指标的调查结果。男女生体质发育指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各项指标的年均增长值皆为男生大于女生。与1985年比较,哈族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皆有不同程度增长。哈族男女生的身高突增年龄仍分别为14岁和10岁,但是其身高增长却不伴有相应比例的坐高增长,女生部分年龄组的肩宽和男女生各年龄组的骨盆宽呈现负增长,提示哈族学生的体型与10年前相比已经开始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汉族通婚后裔学生体质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1579名7-18岁蒙古族、汉族通婚后裔学生体质调查结果,调查指标为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和骨盆宽6项。比较表明,两族通婚后裔学生体质发育整体水平超过原民族同龄组学生。  相似文献   

6.
哈萨克族中小学生体质发育资料及身体发育指数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报告了新疆阿勒泰地区7—18岁哈萨克族中小学生体质发育的调查结果。重点分析3456名城镇哈萨克族学生的体质发育资料。体质发育调查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胸围、坐高、肩宽、骨盆宽六项,其增长幅度及变异度皆以体重为大。哈萨克族学生的身高不论男女,在多数年龄组小于国内同龄汉族学生,而体重则多数年龄组大于国内同龄汉族。本文还分析了哈萨克族学生的六项身体发育指数。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1579名7-18岁蒙古族、汉族通婚后裔学生体质调查结果,调查指标为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和骨盆宽6项.比较表明.两族通婚后裔学生体质发育整体水平超过原民族同龄组学生.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学生体质发育现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4747名7—18岁蒙族学生体质发育1985年的调查结果,调查指标为身高、坐高、体重、胸围、肩宽和骨盆宽6项。文中还就城乡、蒙族与全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以及蒙族与日本的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刘燕  李玉玲 《人类学学报》2022,41(5):875-882
目前有关儿童青少年坐高、下肢长及其比值的报道多为非双生子人群的研究。为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坐高、下肢长及坐高与下肢长比值影响的相对大小,我们对796对6~18岁双生子的身高和坐高进行了测量,计算下肢长及坐高与下肢长比值,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其遗传和环境相对效应。结果发现,校正年龄后,男女15~18岁年龄组坐高和下肢长的遗传度(0.63~0.78)均分别高于同性别低年龄段儿童青少年(0.31~0.68);坐高与下肢长比值的遗传度除9~11岁女生(0.84)外,其他年龄组均较低(男0.16~0.46,女0.21~0.57);共同环境因素和特殊环境因素对6~14岁儿童青少年各指标的作用较大。本研究提示,在快速发育时期,坐高、下肢长和坐高与下肢长比值对环境因素更为敏感,遗传度较低;机体越成熟,其遗传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经典的双生子设计探讨遗传因素对青少年身高、体重、体质指数(BMI)等体型指征的影响程度。方法:从青岛市双生子库中选择自愿参加本研究的362对11-19岁双生子,测量身高、体重。同性别的双生子通过16个多态标记进行卵型鉴定,在此基础上,应用Mx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计算遗传度。结果:对362对有效双生子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同卵双生子194对,异卵双生子168对,身高的最佳拟合模型ACE模型,体重和BMI的最佳拟合模型为AE模型。调整年龄性别后,身高的遗传度为66%,体重的遗传度为84%,体质指数的遗传度为75%。结论:在青少年体型指征的相关指标中,身高、体重、BMI受遗传因素影响都较大。  相似文献   

11.
根据445例哈萨克族(哈族)及662例汉族新生儿的体格发育调查资料,计算出哈,汉族新生儿的7项身体形态指数并比较身体形态指数的性别、民族差异,表示营养状况的指数值哈族新生儿皆大于汉族新生儿,男孩多大于女孩,而表示体型的身高胸围指数,身高坐高指数值为男孩小于女孩。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河南省新乡地区4-13岁汉族儿童的18项体质指标的测试结果,并计算了8项体质发育指数;分析了本地区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并与文献资料进行了比较;据有关指数,确定该地区汉族儿童躯干部的体质类型为:长躯干型、窄胸型、窄肩型、窄骨盆型。  相似文献   

13.
达斡尔族学生的体质发育与体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钦  富杰 《人类学学报》1993,12(1):71-79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族体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本文报道了内蒙古地区336名俄罗斯族成年人(男186,女150)的体质特征,包括9项形态观察项目,58项测量项目,38项指数及其分型,并与国内外一些群体的体质特征进行了比较。俄罗斯族的主要特征是:绝大多数人具上眼睑褶皱,约1/3的人有蒙古褶。头圆、高、阔,鼻根高,鼻翼中等,鼻狭长,黑发与浅黄肤色较多,眼色的性别差异明显。男性平均身高167.7cm,女性平均身高155.9cm。宽胸型、宽肩型、宽骨盆型、中躯干型、中腿型出现率较高,指距长,体型多属矮胖型,女性更明显。俄罗斯族体质特征与乌孜别克族较接近,其体格健壮程度相对接近俄罗斯北部地区人群。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孟高棉语族未识别民族族群特征,研究组以412名(男性220人,女性192人)云南孟高棉语族未识别民族成人为例,运用人体测量学方法对该族群男女头面部与体部58项指标及20个指数进行测量和分析,并选取头长、头宽、面宽、形态面高、身高、坐高、肩宽、骨盆宽8项指标与30个已研究族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男性各项体质指标除大腿围和6项皮褶厚度指标外,都大于女性各项指标,男女身高均以矮型为主;2)孟高棉语族未识别民族男性上眼睑皱褶率为88.2%,女性上眼睑皱褶率为94.3%。男性蒙古褶率为41.8%,女性蒙古褶率为36.5%。鼻根高度男性以中等型为主,女性以低平为主。耳垂类型男性以圆形率为主,女性以三角形率为主;3)依据指数分型出现率得出:孟高棉语族未识别民族男女均以圆头型、高头型、阔头型、狭鼻型、中腿型、中胸型、宽肩型率最高;4)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孟高棉语族未识别民族与布朗族、基诺族、布依族、侗族比较接近。遗传因素、环境条件与饮食习惯是这些民族体质特征接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on females (n = 279) in the age range of 51-89 year, living in the urban dwellings of Delhi, India. Another group of 21-25 years old young adult females was taken as a control group. A total of 14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 were taken: stature, sitting height, weight, skinfold thickness at nine different sites over the body and body girths such as upper arm, waist and hip circumference. Indices like body mass index, grand mean thickness, waist-hip ratio were computed to assess the body composition. Fat profile and responsiveness of different skinfold sites towards fat accumulation were studied to find out the regional fat distribution with advancing age. Redistribution of body fat was found to take place with increasing age. A relative preponderance of upper body fat was visible among elderly subjects. However, a clear reverse trend was observed in the young control group femal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with regards to the body composition and fat profile between young adult females and test group females. Abdomen and the sub-scapular area were reported to be the most sensitive sites for fat deposition as the age advanced. The stature and sitting height showed significant decline with age. All the indices of adiposity i.e. grand mean thickness, waist-hip ratio and body mass index revealed significant changes in elderly females when compared with young adult control group females.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