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利用光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杭白芷根中分泌道结构及其挥发油的分泌,并重点探讨分泌道中挥发油的分泌过程。结果显示:(1)杭白芷的分泌道是由上皮细胞围绕着的伸长的胞间隙,腔道内贮存着挥发油。(2)分泌道细胞的质体、细胞基质以及线粒体参与挥发油或其前体物质的合成。(3)在分泌道发育的后期,大量小泡与分泌细胞的液泡膜和细胞质膜融合,将其内的物质释放进入空腔。研究认为,杭白芷分泌道中挥发油主要合成部位为质体及细胞基质,之后以扩散渗透或通过膜质小泡与液泡及质膜融合这两种方式分泌到空腔内,丰富的线粒体可能为这一系列过程提供能量。  相似文献   

2.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北柴胡营养器官中分泌道的发育以及挥发油的积累.并重点探讨了挥发油的分泌机制.结果显示.分泌道细胞的质体、细胞基质以及线粒体参与挥发油或其前体物质的合成,而内质网参与挥发油向分泌道腔隙的转运.在分泌道发育的后期,大量小泡与分泌细胞相邻壁的质膜融合,并将其内的物质释放入此部分细胞壁中,与此同时,此部分壁在靠近腔隙的位置结构变得松散.然后围绕腔隙的壁在相邻两分泌细胞相接的位置面向腔隙外突形成许多小泡,并将小泡释放入腔隙中.由此可见.北柴胡分泌道中挥发油主要以胞吐方式被排入分泌道的腔隙中.  相似文献   

3.
青麸杨分泌道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育麸杨分泌道的结构、分布和发育。青麸杨的分泌道是由14—41个分泌细胞围绕细胞间隙而成的腔道,分泌细胞外侧又被多层扁平的鞘细胞所包围。青麸杨的分泌道主要分布于根、茎、叶、花和果实的维管束的韧皮部内,此外,茎的髓中也有少量分泌道,分泌道位于木质部脊处的薄壁组织内,排列成一圈。青麸杨各器官中的分泌道的发生方式一致,都是裂生方式起源的。  相似文献   

4.
北柴胡分泌道的发育及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植物解剖学和组织化学的方法对北柴胡根、茎和叶中分泌道的分布、发生发育过程以及组织化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分泌道分布在根中柱鞘组织和次生韧皮部、茎韧皮部和髓,以及叶脉韧皮部内和木质部上方.根中柱鞘中的分泌道来源于中柱鞘细胞,次生韧皮部中的分泌道来源于维管形成层切向分裂向外形成的衍生细胞;茎和叶脉韧皮部内的分泌道起源于原形成层束原生韧皮部外侧的2~3层细胞;茎髓中和叶脉木质部上方的分泌道来源于基本分生组织.这些分泌道腔隙的形成都属于裂生型.组织化学结果表明分泌道是挥发油积累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5.
漆树各器官中乳汁道的分布与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制片法,对漆树茎、根、叶、花、果实中乳汁道的分布与结构特征进行解剖学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除种子外,漆树的根、茎、叶、花和果实内均具有乳汁道,乳汁道主要分布在各器官维管束的韧皮部内,茎的髓部内也有少数分布.(2)乳汁道都是由一层分泌细胞及其外的多层薄壁鞘细胞围绕着腔道构成,属于贮存生漆的分泌道.(3)漆树不同器官内乳汁道的直径和鞘细胞的层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贯叶连翘的分泌结构及其与金丝桃素积累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贯叶连翘(HypericumperforatumL.)地上器官分布着分泌细胞球(黑色腺点)、分泌囊(半透明腺点)和分泌道(半透明腺条)3类内部分泌结构。分泌细胞球在茎、叶和花器官中均有分布,由2层鞘细胞包围多个分泌细胞构成实心的分泌细胞团。分泌囊主要分布于叶片中,分泌道则分布于花器官中,它们都是由1~2层切向扁平细胞围绕圆形或长形腔道构成,腔道的贮存物为精油。利用组织化学方法,结合荧光显微镜观察,证实金丝桃素类物质是由分泌细胞球(黑色腺点)所合成和积累的。通过用戊二醛和锇酸固定样品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金丝桃素类物质积累在成熟腺体分泌细胞的中央大液泡中,细胞周围浓厚的细胞质中分布着大量小液泡和高尔基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在此基础上对金丝桃素类物质的积累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火炬树分泌道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了火炬树分泌道的结构、分布和发育。火炬树的分泌道是由一层分泌细胞及其外侧1—5层薄壁组织细胞组成的鞘细胞所包围。分泌道主要分布于根、茎、叶、花和果实的维管束的韧皮部内,此外,在茎的髓部也存在散生的分泌道。各类器官中的分泌道都以裂生方式发育;营养器官中的分泌道先于维管分子分化,生殖器官中的则后于维管分子的分化。  相似文献   

8.
臭椿茎中分泌道的发育及其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植物解剖学方法研究臭椿茎和叶柄中分泌道的结构、分布和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臭椿茎和叶柄中的分泌道分布于髓的周缘,次生木质部中无分泌道.分泌道是由一层分泌细胞围绕分泌腔而构成,分泌细胞外有1~2层鞘细胞.分泌道以裂生方式形成,其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原始细胞阶段、形成阶段和成熟阶段.在原始细胞阶段,一群原始细胞具浓厚细胞质,细胞核清晰可见;形成阶段,原始细胞的中央细胞间细胞壁中层降解,细胞壁分离,形成腔隙,随着分泌细胞数量的增加,分泌腔体积扩大;成熟阶段的分泌道具有12~16个分泌细胞,1~2层鞘细胞,分泌腔直径为30~50μm.组织化学研究表明,分泌细胞及分泌道内含物中含大量的萜类、多糖和脂类物质.机械创伤能够诱导次生木质部中产生创伤分泌道.臭椿茎中的分泌道和创伤性分泌道在抵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运用石蜡切片方法,观察白花前胡营养器官的显微结构及其分泌道的分布特征,以明确营养器官内分泌结构的分布规律,为揭示白花前胡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提供解剖学依据。结果表明,(1)白花前胡成长根从外到内由周皮、中柱鞘薄壁组织和次生维管组织组成,而且中柱鞘薄壁组织不同于一般双子叶植物根的结构;茎从外到内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叶为异面叶结构。(2)白花前胡根、茎及叶中均有分泌道存在,分泌道在根中分布于中柱鞘薄壁组织和次生韧皮部中,茎中分布于皮层和髓中,叶中分布于维管束上下两侧的薄壁组织中。  相似文献   

10.
ECBP21是我们从白芷悬浮培养细胞外纯化及cDNA克隆的一种钙调素结合蛋白(CaMBP),亦是植物中首次报道的细胞外CaMBP。本实验以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ECBP21蛋白为抗原,制备了高效价特异性抗体;随后,利用免疫组化及金标定位技术,研究了ECBP21蛋白组织特异性分布及亚细胞定位。免疫组化结果表明:ECBP21在白芷各组织中均有分布,但在叶、花、花序轴中较多,而在根中较少,并且ECBP21在细胞中多分布于细胞壁区域;免疫胶体金电镜定位结果显示:在白芷花序轴细胞中金颗粒主要分布在细胞壁,表明ECBP21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壁区域,从而首次为细胞外CaMBP(ECBP21)的胞外存在提供了直观证据,并为进一步研究其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功能提供了初步信息。  相似文献   

11.
为进行中药溪黄草基原植物的品种鉴定,采用光镜和电镜对线纹香茶菜(原变种)[Isodon lophanthoides var.lophanthoides]叶上腺毛的发育进行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线纹香茶菜具有头状腺毛和盾状腺毛2种类型。头状腺毛无色透明,由1个基细胞、1个柄细胞和1或2个头部分泌细胞构成;盾状腺毛为红色,由1或2个基细胞、1个柄细胞和4~8个分泌细胞构成头部。2种腺毛均由原表皮细胞经两次平周分裂形成,后因柄细胞和头部细胞所处的分化状态不同而形成两类腺毛。2种腺毛超微结构表明,质体、高尔基体和粗面内质网为主要分泌物产生和运输的细胞器。当盾状腺毛成熟时,角质层下间隙充满了分泌物,其分泌物的性质很可能决定了线纹香茶菜腺毛的颜色。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粉葛的最佳采收时期及各部位的应用价值,探索粉葛主要营养物质与异黄酮成分的积累规律及相关关系,该研究以广西藤县粉葛为材料,采用测试盒法、酶重量法、索氏抽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生理生化技术,测定了成熟期不同部位异黄酮成分的含量及不同生长时期粉葛块根主要营养物质、异黄酮成分的含量,并分析了各营养物质与异黄酮成分积累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在成熟期,粉葛不同部位的染料木素含量差异均不显著,但叶片的大豆苷元含量显著小于中藤,根头和藤的总异黄酮、葛根素、大豆苷的含量显著大于叶片和块根,并且根头和藤的葛根素含量均超过1.00%。(2)不同生长时期,粉葛的淀粉、多糖、粗蛋白、可溶性蛋白的积累在11月和12月达到最大,不溶性膳食纤维的积累在12月最小,可溶性膳食纤维在8月和12月的积累量最大,总异黄酮和葛根素在8月和9月的积累量最大。(3)总异黄酮、葛根素的积累与淀粉、多糖的积累呈显著负相关,总异黄酮、葛根素的积累与不溶性膳食纤维的积累呈显著正相关。综上结果认为:粉葛的根头、藤蔓含有丰富的总异黄酮、葛根素、大豆苷,具有很好的药用开发价值;粉葛药用的最佳采收期为8月和9月,粉葛食用的最佳采收期为...  相似文献   

13.
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因其叶片入秋后逐渐变红而极具观赏价值,是优良的景观生态树种。为了解枫香叶片结构变化与叶色的关系,该文通过连续监测枫香叶片变红过程中组织结构、光合特性及色素含量的变化,分析叶片结构与其光合特性和色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叶片变色过程中,表皮细胞均为椭圆形,紧密排列,未观察到明显的细胞变异,表面未附着绒毛和蜡质,且上表皮细胞与栅栏组织细胞间排列紧密,未出现较大的气室。(2)随着叶片逐渐变红,叶片结构变化显著,其中叶片、上表皮、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及气孔开度均逐渐减小,而气孔器长和宽、单个气孔器面积则逐渐增大。(3)随着叶片结构的变化,其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致使净光合速率逐渐减小,在出现光破坏时,叶片通过在栅栏组织细胞液泡内合成花色苷来自我保护,而大量的花色苷致使叶片表面呈现红色。综上认为,叶绿素含量降低,花色素苷大量积累是导致枫香叶片变红的直接原因,而枫香叶色变红则是其一系列生理结构特征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台湾坡天牛一般随着木制品及包装制品进行远距离传播入境。目前我国台湾地区和日本有分布,在我国大陆地区尚未见该虫的发生报道。2019年5月凭祥口岸从来自越南的相思木板上截获了台湾坡天牛,为我国大陆首次截获。通过显微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测量进行台湾坡天牛种类鉴定。台湾坡天牛与近似种的主要区别:其鞘翅基部具明显的黑褐色宽横带。通过入侵可能性分析,来自我国台湾地区、日本的台湾坡天牛入侵我国大陆地区的可能性很大。台湾坡天牛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区定殖和扩散风险很大。一旦传入我国,将对我国的农林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各口岸应对进境的木制品及包装加强检验检疫。  相似文献   

15.
陈龙斌  孙昆  张旭  孙洪刚  姜景民 《生态学报》2023,43(19):8035-8046
探究林隙对不同需光性树种早期生长特征和功能性状的影响,对揭示林隙微生境影响次生林内幼苗更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亚热带次生林中耐荫常绿树种香樟和阳性落叶树种枫香幼苗为试验对象,研究大林隙(D/H介于1.5—2.0)、中林隙(D/H介于1.0—1.5)和小林隙(D/H介于0.5—1.0)对不同需光树种幼苗早期(1—3年生)生长特征和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隙大小对两种幼苗的生长均有显著影响。其中,中林隙可显著促进香樟2—3年生幼苗的生长,大林隙对枫香1—3年生幼苗的生长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对林隙环境因子与幼苗功能性状的关系进行冗余分析表明,香樟幼苗功能性状的变化与林隙土壤有机质含量、水解性氮含量、酸碱度和有效磷含量密切相关,而枫香幼苗功能性状则主要受林隙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水解性氮含量、土壤含水率、冠层透光率和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3)维持较高的根重比、细根比根长、叶碳氮比和叶碳磷比是幼苗应对林隙环境影响的重要生理生态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以优选出来的芳樟型樟树为调查对象,采其不同成熟度的樟树果进行挥发油提取,利用气相色谱法(GC)分析和测定樟树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樟树果的成熟程度不同,其提取率相差不大。但是樟树果的挥发油化学型有与叶油一致的也有不同的,说明樟树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变异性。  相似文献   

17.
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是直接接触土壤最先感受土壤逆境胁迫的部位。在干旱环境中,植物根系的结构特征必定发生改变以维持正常的生物机能而生存。目前,关于根系解剖结构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根系的某一特定结构对单一逆境因子的响应。以生长在烟台-石家庄-银川-吐鲁番不同地域气候条件形成的自然梯度干旱环境中的酸枣为试验材料,应用植物显微技术研究酸根系结构的可塑性对不同自然梯度干旱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酸枣根的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和维管柱,表皮位于幼根的最外层,由单层体积较小、紧密排列的表皮细胞组成。皮层占根初生结构的大部分比例,由体积较大的多层薄壁细胞组成,薄壁细胞近似圆球形,数目众多,呈环形分布。维管柱位于最内层,细胞小而密集,由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及薄壁细胞组成。随生境干旱加剧,酸枣根初生结构表皮细胞的厚度和宽度逐渐增加,皮层薄壁细胞的厚度和宽度、皮层薄壁细胞层数和皮层厚度均以宁夏银川样地的最大。酸枣根的次生结构包括周皮(木栓层、木栓形成层、栓内层)和次生维管组织(次生韧皮部、维管形成层和次生木质部)。从烟台至新疆吐鲁番随生境干旱加剧,酸枣植株根系周皮逐渐加厚、致密度提高。次生木质部中,导管的数量增加,管径增大。干旱环境中,酸枣植株根系结构上的变化一方面提高了吸水能力和输水效率,另一方面增强了保水能力,减少水分散失,这可能是其适应干旱逆境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背景】华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 chinensis)是我国一种名贵稀缺中药材,有多种药效,由于过度采挖等原因,其野生资源现已极度匮乏。华重楼的人工栽培技术尚未成熟,生长缓慢、病害频繁发生是主要的制约因素。【目的】植物益生菌的开发是一种环保且有效的解决途径,符合生态种植的要求。【方法】通过常规方法分离鉴定内生菌,选取已报道具有促生抗病作用的菌株进行玉米种子发芽试验,无氮培养基定性检测固氮活性,平板拮抗试验检测抗菌性;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检测其菌液的代谢成分;分光光度法检测华重楼幼苗丙二醛和叶绿素含量,LC-MS检测叶片水杨酸、茉莉酸、脱落酸、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的含量,测量华重楼地下部分生物量指标。【结果】分离得到一株菌jdqmzz-1,经rDNA ITS序列扩增比对、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确定为聚多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其可以促进玉米种子发芽和华重楼生长,具有固氮、拮抗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GSICC 60612)、病原细菌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Pcc ATCC15713)的作用,真菌拮抗指数为42.50%,其菌液含有种类较多的促生和抑菌杀虫物质,菌液处理过的华重楼幼苗,叶片内源赤霉素和生长素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54.1倍和2.3倍,叶绿素含量达到209.88 mg/g鲜重,较对照增加了48.80%,丙二醛含量较对照降低了15.20%;平均根数、平均根长、平均百株重较对照也有显著性(P0.01)提高。【结论】分离出的内生真菌聚多曲霉jdqmzz-1能够有效地促进华重楼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