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贵州省贵阳市妇幼保健院、贵州省医科大学和贵州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收治的非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5年生存率和临床病理特征,并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5年生存率为61.67%(37/60),5年无病生存率为46.67%(28/60),均低于对照组的81.67%(49/60),73.33%(44/60)(P0.05)。研究组肿瘤最大直径、腋淋巴结转移率、TNM分期为III期的比例、雌激素受体阳性率、Ki67细胞阳性率≥20%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孕激素受体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总生存期与肿瘤最大直径、TNM分期、Ki67细胞阳性率≥20%的比例、腋淋巴结转移率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为III期、Ki67细胞阳性率≥20%、腋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妊娠哺乳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较差,TNM分期为III期、Ki67细胞阳性率≥20%、腋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对于临床防治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地区血清钙、维生素D水平与乳腺癌及相关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12月至2012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794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及976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并以128例健康妇女为对照,取空腹血清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三组血清钙含量,采用放免法检测三组中162例血清25(OH)D含量,结合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乳腺癌组血清钙含量为2.26± 0.12 mmol/L,乳腺良性肿瘤组血清钙含量为2.26±0.09 mmol/L,正常对照组血清钙含量为2.25±0.24 mmol/L,经方差分析,三组总体均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的血清钙水平与年龄、TNM分期、BMI、绝经情况、乳腺癌家族遗传史无关(P>0.05).乳腺癌组血清25(OH)D含量为41.91±7.55 ng/mL,乳腺良性肿瘤血清25(OH)D含量为54.62±7.48 ng/mL,正常对照组血清25(OH)D含量为56.15±8.87 ng/mL,经方差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清25(OH)D含量低于乳腺良性肿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良性肿瘤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与年龄、TNM分期、BMI、绝经情况有关(P<0.05),而与乳腺癌家族遗传史无关(P>0.05).结论:中国北方地区的乳腺癌患者血清钙水平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无明显差异.乳腺癌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低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并且与年龄、TNM分期、BMI、绝经情况有关.维生素D水平降低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高水平的维生素D可能会降低女性患乳癌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分析脂联素(ADPN)及脂联素受体(adipo 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30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清ADPN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对病例组患者肿瘤组织及对照组患者病变组织中的ADPN、adipo R1、adipo R2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对病例组患者的肿瘤原发部位、肿瘤结节数量、病理类型、肿瘤局部浸润情况、淋巴结转移情况、T分期、TNM分期情况及其与ADPN、adipo R1、adipo R2水平的关联性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病例组患者的血清ADPN水平及肿瘤乳腺组织中ADPN、adipo R1、adipo R2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血清ADPN水平和乳腺组织中ADPN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局部浸润情况、T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具有关联性(P0.05),乳腺癌患者乳腺组织中adipo R1和adipo R2表达水平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局部浸润情况、T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具有关联性(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ADPN及肿瘤组织中的ADPN及其受体均呈现低表达,而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浸润和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具有关联性,有望作为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新型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乳腺癌扩增性抗原1(AIB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6月到2014年6月在我院经病理检查确诊为IDC患者的组织石蜡标本160例,采用链霉素-生物素(SP)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中AIB1和Ki67蛋白的表达,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二者与IDC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AIB1、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63%和80.63%。AIB1、Ki67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及TNM分期存在相关性(P0.05),且随组织学分级和TNM分期的增高,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P0.05),Ki67的表达水平随肿瘤变大,阳性率逐渐增加(P0.05)。淋巴结阳性组AIB1、Ki67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淋巴结阴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IB1、Ki67的阳性表达是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学分级及TNM分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IDC组织中AIB1和Ki67的阳性表达均增高,二者与IDC临床病理学特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糖类抗原-153(CA-153)、Ki-67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9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ER、PR、Ki-67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A-153表达情况。分析上述四项指标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作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ER、PR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不同的乳腺癌组织中ER、PR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2cm、TNM分期为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中CA-153阳性率分别高于肿瘤大小≤2cm、TNM分期为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不同的乳腺癌组织中CA-153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为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中Ki-67阳性率明显高于TNM分期为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肿瘤大小不同的乳腺癌组织中Ki-67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ER、PR、CA-153、Ki-67在乳腺癌中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临床工作中可通过联合检测ER、PR、CA-153、Ki-67的表达情况,从而有效判断乳腺癌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转移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和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食管癌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其中早期(Ⅰ~Ⅱ)食管癌患者25例、晚期(Ⅲ~Ⅳ)食管癌患者21例,测定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中的C反应蛋白(CRP)、转铁蛋白(TRF)、前清蛋白(PAB),以健康体检合格人群42例作为对照组,分析食管癌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和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含量变化特点.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IL-6、IL-8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TNM分期(Ⅲ+Ⅳ)食管癌患者升高更为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CRP水平明显增高(P<0.05),TRF、PAB水平明显降低(P<0.05),TNM分期(Ⅲ+Ⅳ)食管癌患者变化更为明显(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和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含量变化能够反映病情变化,有助于食管癌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人附睾蛋白4(HE4)、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72-4(CA72-4)及炎性因子IL-6、IL-8、IL-17水平检测对卵巢癌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卵巢肿瘤患者81例,包括卵巢恶性肿瘤组39例及卵巢良性肿瘤组42例,另选42例健康人作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及临床不同分期卵巢癌患者血清HE4、CA125、CA72-4、IL-6、IL-8、IL-17水平的差异。结果:卵巢恶性肿瘤组血清HE4、CA125、CA72-4、IL-6、IL-8及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卵巢良性肿瘤组与对照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卵巢癌分期增加,患者血清HE4、CA125、CA72-4、IL-6、IL-8及IL-17水平呈上升趋势,以血清HE4、CA125及IL-17增加较为显著(P0.05),而Ⅰ期、Ⅱ期及Ⅲ期卵巢癌患者血清CA72-4、IL-6及IL-8在增加并不明显(P0.05)。结论:卵巢癌患者血清HE4、CA125、CA72-4、IL-6、IL-8及IL-17水平较高,且随临床分期增加呈上升趋势,以上指标可能有助于卵巢癌的诊断、治疗及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趋化素(chemerin)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72例NSCLC患者(NSCLC组)、53例肺良性疾病患者(良性组)、50例体检健康人群(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MIC-1、chemerin水平,分析血清MIC-1、chemerin水平与NSCL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血清MIC-1、chemerin水平NSCLC患者生存时间的差异,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血清MIC-1、chemerin水平与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NSCLC组患者血清MIC-1、chemerin水平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P0.05)。血清MIC-1水平与NSCLC患者年龄、目前吸烟、肿瘤直径、TNM分期、分化程度、复发或转移、生存状态有关(P0.05),chemerin水平与NSCLC患者目前吸烟、TNM分期、复发或转移、生存状态有关(P0.05)。高MIC-1水平患者生存率低于低MIC-1水平患者(P0.05),高chemerin水平患者生存率低于低chemerin水平患者(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C-1、chemerin、TNM分期与NSCLC不良预后独立相关。结论:血清MIC-1、chemerin水平与NSCLC患者部分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相关,可作为早期NSCLC患者预后预测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17(IL-17)、白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胃癌患者(观察组)及同期5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和比较其外周血中IL-17、IL-6和TGF-β1的水平,并分析胃癌患者外周血中IL-17、IL-6和TGF-β1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外周血中IL-17、IL-6和TGF-β1的水平分别为(8.51±2.68)pg/ml、(7.81±5.41)pg/ml和(1093.42±831.21)pg/m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胃癌患者的血清IL-17、TGF-β1的水平与其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肿瘤部位及大小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血清IL-6的水平与肿瘤的大小相关(P0.05),但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血清IL-17水平与IL-6、TGF-β1的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IL-17、IL-6和TGF-β1水平的升高与胃癌的发生有关,但IL-6和TGF-β1可能不是血清中IL-17生成的诱导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35(IL-35)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及其对甲状腺癌诊断与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甲状腺腺瘤患者38例、甲状腺癌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5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和比较其血清IL-17、IL-35、SIL-2R水平,并分析甲状腺癌患者血清IL-17、IL-35、SIL-2R水平与其年龄、病程、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甲状腺腺瘤组血清IL-17、IL-35、SIL-2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癌组血清IL-35水平显著低于甲状腺腺瘤组和对照组(P0.01),血清IL-17、SIL-2R水平均显著高于甲状腺瘤组和对照组(P0.01)。血清IL-17、SIL-2R水平随甲状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血清IL-35水平随甲状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P0.01)。血清IL-17、SIL-2R水平随甲状腺癌病理分期的增加而升高,血清IL-35水平随甲状腺癌病理分期的增加而降低(P0.01)。血清IL-17、SIL-2R水平与甲状腺癌病理分期均呈显著正相关(r=0.432、0.439,P均0.05)。血清IL-35水平与甲状腺癌病理分期呈显著负相关(r=-0.602,P0.05)。血清IL-17与IL-35呈显著负相关(r=-0.323,P0.05),IL-17与SIL-2R呈显著正相关(r=0.429,P0.05),IL-35与SIL-2R呈显著负相关(r=-0.415,P0.05)。结论:甲状腺癌患者的血清IL-17、SIL-2R水平均显著上调,IL-35水平显著下调,其对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肿块型乳腺癌的超声造影(CEUS)特征及定量参数与可溶性E-钙黏蛋白(sE-cad)、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P55(sTNFR-P55)相关性研究,并探讨其对肿块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本院诊治并行CEUS检查的162例乳腺肿块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肿块型乳腺癌组(82例)和良性组(80例),另选取本院体检健康的80例女性作为对照组。三组均行血清sE-cad、sTNFR-P55水平检测。比较肿块型乳腺癌组与良性组CEUS特征及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肿块型乳腺癌患者CEUS定量参数与血清sE-cad、sTNFR-P55水平的相关性。对CEUS、血清sE-cad、sTNFR-P55水平单独或三者联合诊断的方式采用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指标表达。结果:肿块型乳腺癌组大部分表现为增强后形态不规则、高增强、向心性灌注、造影剂分布不均匀以及呈慢出型的强化方式,且所占比例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与良性组相比,肿块型乳腺癌组CEUS定量参数TTP、G显著降低(P<0.05),而PI、K显著升高(P<0.05)。肿块型乳腺癌组血清sE-cad、sTNFR-P55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组、对照组(P<0.05),且良性组血清sE-cad、sTNFR-P55水平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肿块型乳腺癌患者的CEUS定量参数TTP、G与血清sE-cad、sTNFR-P55水平呈负相关(P<0.05);而PI、k与血清sE-cad、sTNFR-P55水平呈正相关(P<0.05)。CEUS联合血清sE-cad、sTNFR-P55水平诊断肿块型乳腺癌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最高。结论:CEUS特征及定量参数对肿块型乳腺癌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而且CEUS定量参数与血清sE-cad、sTNFR-P55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CEUS定量参数可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乳腺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同时CEUS联合血清sE-cad、sTNFR-P55水平检测有助于提高对肿块型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进一步为临床医生的定性判断提供更加科学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组织P53、Ki67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卵巢肿瘤102例,其中病理诊断为良性卵巢肿瘤40例(良性组)和上皮性卵巢癌62例(恶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P53、Ki67表达水平,调查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恶性组的P53、Ki67表达阳性率为80.6 %和72.6 %,显著高于良性组的10.0 %和12.5 %(P<0.05)。在恶性组中,不同浸润转移、分化程度、病理分期患者的P53、Ki67表达阳性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P53表达阳性率与Ki67表达阳性率呈现显著正相关性(r=0.872,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浸润转移、分化程度、病理分期都为影响P53、Ki67表达阳性率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组织P53、Ki67都呈现高表达状况,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两者也可互相影响,共同参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老年卵巢良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方法:2018年8月至2021年4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老年卵巢癌患者72例与老年良性卵巢肿瘤患者72例作为恶性组与良性组,同期选择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老年人72例作为正常组。检测三组血清TC、TG、LDL-C水平、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恶性组、良性组的血清TC、TG和LDL-C水平高于正常组,恶性组高于良性组(P<0.05);三组的血脂异常率分别为77.8 %、44.4 %和6.9 %,对比有差异(P<0.05)。恶性组、良性组的血清CA125、CA153和CA199水平高于正常组,恶性组高于良性组(P<0.05)。在老年卵巢肿瘤144例患者中,偏相关分析显示:TC、TG、LDL-C、CA125、CA153、CA199与卵巢癌存在相关性(P<0.05);Pearson分析显示:TC、TG、LDL-C与CA125、CA153、CA199存在相关性(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TG、LDL-C均为导致卵巢癌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卵巢良恶性肿瘤患者多伴随有血清TC、TG和LDL-C水平的异常,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存在相关性,是引发老年卵巢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微小RNA-17-5p(miR-17-5p)水平与卵巢癌患者化疗后生存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行手术治疗联合术后化疗的65例卵巢癌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选取50例良性卵巢疾病患者作为良性疾病组,对病例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4d的血清IL-6、miR-17-5p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对良性疾病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血清IL-6、miR-17-5p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对病例组患者进行随访,对其总生存期(OS)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清IL-6、miR-17-5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良性疾病组患者的血清IL-6、miR-17-5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术后14d血清IL-6、miR-17-5p表达水平较手术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miR-17-5p高表达的卵巢癌患者中TNM分期为Ⅲ~Ⅳ期的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miR-17-5p高表达卵巢癌患者的OS和PFS明显短于血清IL-6、miR-17-5p低表达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和miR-17-5p同时呈现低表达的卵巢癌患者的OS和PFS水平最高,血清IL-6或miR-17-5p其中之一呈现高表达卵巢癌患者的OS和PFS水平居中,而血清IL-6和miR-17-5p同时呈现高表达的OS和PFS水平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癌患者可表现为血清IL-6、miR-17-5p水平的显著升高,在手术治疗后,其水平会出现下降,术前较高的血清IL-6、miR-17-5p表达水平与较短的生存期和不良预后具有关联性,可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白介素17(IL-17)、白介素18(IL-1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8月到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86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结果为健康的志愿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并根据临床症状和病情变化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分组,其中进行期银屑病组32例,静止期银屑病组24例,退行期银屑病组30例。对比研究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17、IL-18、VEGF水平,对比不同严重程度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17、IL-18、VEGF水平和PASI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IL-17、IL-18、VEGF的表达与PA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中的IL-17、IL-18、VEG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进行期银屑病组患者血清中IL-17、IL-18、VEGF水平和PASI评分显著高于静止期银屑病组和退行期银屑病组,静止期银屑病组患者血清中IL-17、IL-18、VEGF水平和PASI评分显著高于退行期银屑病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血清中IL-17、IL-18、VEGF水平与PASI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17、IL-18、VEGF水平异常升高,且其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对上述三种指标进行监测有助于临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苦参碱注射液对宫颈癌患者化疗的增敏作用及对T细胞亚群、CA125、IL-6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进行宫颈癌治疗的76例患者,随机将其均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化疗,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化疗的基础上增加苦参碱注射液进行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CA125及IL-6水平的变化、肿瘤病灶面积的改善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肝肾功能损伤、骨髓抑制剂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清CA125及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总有效率(81.58%)显著高于对照组(50.00%)(P0.05),CD3~+、CD4~+及CD4/CD8~+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患者CD8~+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苦参碱注射液辅助宫颈癌化疗的增敏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CA125及IL-6水平,显著改善机体T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