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低等动物的产卵有两大类型,即一次性产卵类型和多次性产卵类型。一次性产卵类型,是指在一个性周期中只产卵一次或一批,其卵巢发育特点是成熟卵的发育是同步性的;多次性(或分批性、延长性)产卵类型,在一个性周期中卵细胞分批成熟,产卵多次,其卵巢发育特点是成熟卵的发育是不同步的。根据以往的记载,东方对虾(Penaeus orientalis)为一次性产卵类型,体质不好的亲虾是一次成熟、分批产出。  相似文献   

2.
在自然界,不难发现生长在同一生态环境的、同种植物的群体有时含有二个不同特性的类型,如植物体或其某一部分有毛或无毛,花的不同颜色,冠毛的有无,种皮光滑或具突起、籽苗是否缺乏叶绿素,以及植物体内是否含有某种特殊的化学成分等等。分类学家往往把这种类型命名为变种或变型,  相似文献   

3.
系统报道了中国桑寄生科Loranthaceae33种5变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并与澳大利亚 2属6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做了比较。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国产桑寄生科花粉外壁 纹饰可明显分为两个类型:一种类型为刺状或条状纹饰,另一种为颗粒状纹饰,这与该科的鞘 花族和桑寄生族两个族相吻合。在鞘花族类型中,3合沟、钝刺状或条状纹饰的花粉是基本类 型,合半沟或孔沟形,刺状纹饰的花粉是较进化的类型;在桑寄生族类型中,等极、3合沟、 颗粒状纹饰的花粉是基本类型,异极、副合半沟-合半沟、3沟形和沟形-短沟形或沟孔形、粗 糙或模糊颗粒状纹饰的花粉是较进化类型。根据萌发孔和纹饰可将桑寄生族类型花粉分为3个 类群:类群I包括五蕊寄生属Dendrophtho、梨果寄生属Scurrula、钝果寄生属Taxillus和大苞 寄生属Tolypanthus;类群II仅包括离瓣寄生属Helixanthera;类群III也仅1属,桑寄生属Lor anthus。在这3个类群中,类群I属于基本的类型,属间花粉差别较小,其中梨果寄生属和钝 果寄生属花粉差别最小,显示出较近的亲缘关系;类群II和类群III皆是较进化类型。  相似文献   

4.
浙江柿树资源丰富,但品种或类型混杂,为探究浙江省柿树种质资源多样性,本研究利用筛选出的16条随机引物,对7个柿树类型40个单株进行了RAPD分析,共得到156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38条,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87.76%。类型间遗传多样性(Dst)为0.7604,远高于类型内个体间遗传多样性(Hs=0.0603),各类型分化系数(Gst)为0.7604,基因流(Nm)为0.1576。根据各类型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的各类型内遗传结构比较一致,而不同类型间分化较为严重,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有一定的的基因交流。今后应收集更全面的柿树种质资源,为资源保存及良种培育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双子叶植物幼苗类型及其可能的演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幼苗形态特征,把双子叶植物幼苗划分为18个类型9个亚型,用图解释了幼苗类型之间的进化关系。双子叶植物幼苗类型进化的主线是:暗罗型(子叶具吸收功能,留土)→紫玉盘型(子叶具吸收功能,留于种壳中,下胚轴伸长)→木兰型(子叶具吸收兼光合功能)→蜡梅型(子叶具光合功能)→樱型(子叶具光合兼贮藏功能)→樟型(子叶具贮藏功能),其他类型或亚型则为进化的旁支或盲支。根据幼苗类型来判断,现存被子植物最古老的科应为番荔枝科。  相似文献   

6.
花生籽仁外观和营养品质特征及食用型花生育种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籽仁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是评价食用花生品种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对285个不同类型或来源的花生种质资源进行了籽仁外观和营养品质性状的检测和分析,旨在为食用型花生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按照植物学类型分析了各类型的8个外观性状和5个营养品质性状的分布。结果表明,我国花生种质资源包含丰富的外观性状变异类型,能够满足不同加工用途对原料的需求,但总体上高油酸、高蛋白和低脂肪资源类型偏少。借鉴美国等烤制花生仁和糖果花生的外观和营养品质特征及我国煮食和烤制花生的生产消费市场,提出了食用型品种选育亲本的策略和备选品种类型,烤制和糖果用途花生育种亲本选配应以普通型、中间型或珍珠豆型中粒农家品种或育成品种为骨干亲本,进一步改良高油酸、高蛋白和低脂肪等品质性状。  相似文献   

7.
泉州的灌丛大多为南亚热带雨林或南亚热带山地照叶林遭受破坏后的次生植被类型,灌草丛多是森林或灌丛反复破坏后所形成,它们的分布都极为广泛。在一些较高海拔山地至近山顶,草本植物生长茂密,灌木种类稀少,多为山地草丛。在低温、潮湿的一些山顶缓坡或台地、低洼地,有山地草丛草甸的生长。对以上植被类型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和分布进行分析表明,它们都具有亚热带灌丛、灌草丛及亚热带草丛的群落特征。  相似文献   

8.
白菜型油菜与蓝花子杂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沿友  罗鹏   《广西植物》1998,18(1):54-57
通过胚胎培养,成功地获得了白菜型油菜(Brasicacampestris)与蓝花子(RaphanussativusLvarraphanistroidesMakino)的属间杂种。该杂种具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大花类型,一种为小花类型。对它们进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观察结果表明:小花类型为未加倍的杂种MI,存在19个未配对染色体,大花类型为加倍或部分加倍杂种,加倍类型MI,19个二价体排列在赤道板上;部分加倍类型AI,具有10-10-9的染色体组分割现象。大花类型具有可育性;它能够产生很多n=19及n=9、n=10的正常配子。染色体组分割能够产生倍半二倍体,它能用来研究染色体的功能和开展染色体工程。  相似文献   

9.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国产介蕨属Dryoathyrium 14种植物及宁陕蛾眉蕨Lunathyri- um ningshenense 的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介蕨属孢子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半 圆形或肾形。根据其周壁褶皱隆起形成的表面纹饰,介蕨属孢子可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周壁 具有网状或拟网状脊状纹饰,具此类型的种有翅轴介蕨D.pterorachis,中华介蕨D.chinense,朝鲜介蕨 D.coreanum;第二种类型的周壁具有裂片状、弯裂片状或瘤状突起,具此类型的种有介蕨D.boryanum, 陕甘介蕨D.confusum,无齿介蕨D.edentulum,鄂西介蕨D.henryi,华中介蕨D.okuboanum,川东介 蕨D.stenopteron,刺毛介蕨D.setigerum,绿叶介蕨D.viridifrons;第三类型的周壁具有刺状、不规则 棒状或乳头状突起,具此类型的种有直立介蕨D.erectum,镰小羽介蕨D.falcatipinnulum,蛾眉介蕨D. unifurcatum。宁陕蛾眉蕨的孢子形态与朝鲜介蕨D.coreanum 十分相似,支持将前者作为后者的异名的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10.
大油菜和小油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各省。在长江流域各省,因可在冬季种植,不与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争地,因此发展前途非常的大。在长江流域各省所栽培的油菜,虽然品种繁多,但可大致分成为两个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形态特征与白菜相类似,通常称为小油菜,或称甜油菜、矮油菜、白油菜、青油菜、花油菜、田油菜,学名为Brassica chinensis L.。第二种类型的形态特征与芥菜相类似,通常称为大油菜,或称腊油菜、高油菜、苦油菜、辣油菜、高脚油菜,学名为Brassica juncea Czern。大  相似文献   

11.
12.
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13C和15N)研究了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 结果显示由于食物来源变化多样性影响, 导致贡湖的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变化较为复杂, 贡湖主要生物类群13C、15N值表现出较大的种间差异。消费者13C值从摇蚊幼虫的-32.3到锯齿米虾的-22.1, 其值大小与营养级的关系没有规律性。消费者平均15N值从褶纹冠蚌的10.3到位于顶端间下鳙的19.0, 随营养级位置而升高。群落中所有种类的15N、13C值之间没有相关性(r=0.1835, P0.05), 表明该食物网是非线性食物网。研究结果验证了杂食性生物有机体普遍存在于富营养化的贡湖水域生态系统中, 且13C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固着藻类以及沉水植物为贡湖食物网中大多数生物有机体的主要碳源。贡湖食物链长度为4.44营养级。  相似文献   

13.
14.
15.
THE ORIGIN OF THE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acetylcholine liber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rabbit occipital cortex has be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underlying cortical synaptosomal and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t varying time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Me-3H]choline. Choline was administered by diffusion from solutions placed in cups formed by Perspex cylinder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Acetylcholine was collected by diffusion into these cups.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acetylcholine declined progressively. The effect of stimulation of afferent cholinergic pathways was to cause a fall in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released acetylcholine. However this wa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ynaptosomal or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s represented by fractions P2 and D of the authors’fractionation scheme. It is concluded that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cortex must come from a store or stores more recently synthesized than the endogenous acetylcholine of these subcellular fractions.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