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赤眼蜂大量繁殖及其对于甘蔗螟虫的大田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经长期研究试验及大面积生产实践的结果,放蜂区蔗螟卵寄生率提高1至10多倍,甘蔗枯心苗减少2-8成。绝大多数地区认为放蜂治螟有效。 繁殖赤眼蜂最好采取工厂生产的形式,在繁殖释放过程中,应注意下列事项:1.采用当地赤眼蜂品系作为繁殖对象。2.采用蓖麻蚕卵作为繁殖赤眼蜂的寄主。3.控制寄主卵内的寄生蜂数。4.使赤眼蜂在室外条件或变温条件下发育。5.避免赤眼蜂连续繁殖超过10代。6.蔗螟卵在田间未达最多时即开始放蜂。7.在广东珠江三角洲每年放蜂7-9次,每亩每次放蜂6,000-10,000头。8.采用重迭放蜂法。9.室内繁殖赤眼蜂及田间放蜂时都要用蜂蜜喂成虫。10.防御田间赤眼蜂天敌。11.在蔗田间种绿肥作物,使田间环境更适于赤眼蜂生存。  相似文献   

2.
繁育寄主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行为及寄生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静  黄静  王雷英  李元喜 《昆虫学报》2015,58(7):783-790
【目的】繁育寄主影响赤眼蜂的生物学特性,为明确米蛾 Corcyra cephalonica (Stainton)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是否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卵繁育稻螟赤眼蜂在防治二化螟上有差别,及田间用米蛾卵作为稻螟赤眼蜂续代寄主的可行性,本实验观察了羽化自不同寄主的稻螟赤眼蜂的寄主选择和寄生行为,研究了两种繁育寄主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为田间防治水稻螟虫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室内利用选择试验观察了由米蛾卵和二化螟卵繁育出的稻螟赤眼蜂对两种寄主的选择趋性及在两种寄主上的寄生行为和寄生能力,统计了羽化子代蜂的寿命。【结果】由二化螟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表现出了对二化螟卵的选择偏好,而米蛾卵繁育的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和二化螟卵间没有表现出寄主选择偏好。寄主搜寻时间不受繁育寄主及供试寄主的影响,卵表探测时间和穿刺及产卵时间不受繁育寄主的影响,但同一寄主繁育的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卵表探测时间显著长于在二化螟卵上的卵表检测时间。除二化螟卵繁育蜂寄生二化螟卵时的寄生率(36.95%)和羽化率(45.68%)较低外,米蛾卵繁育蜂寄生米蛾卵或二化螟卵以及二化螟卵繁育蜂寄生米蛾卵等3组处理间的寄生率、羽化率均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组间子代蜂寿命也无显著差异。【结论】繁育寄主影响稻螟赤眼蜂的寄主选择和寄生能力,但不影响寄生蜂搜寻寄主的能力和寄生行为。  相似文献   

3.
赤眼蜂研究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早在1882年,加拿大桑德尔氏(Saunders)自美国引进微小赤眼蜂(Trichogramma minutum)作防治茶藨黄叶蜂(Nematus ribesil)的试验,1913年俄国泊斯贝洛夫开始利用黄地老虎卵繁殖赤眼蜂;1921年基阿那在西印度群岛的巴巴多斯岛首次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取得一定效果,而且连续作了20年的长期放蜂记录;1926年美国费兰德尔斯(Flanders)用麦蛾卵大量繁殖赤眼蜂成功后,迄今国际上仍用麦蛾卵作为工厂大量生产赤眼蜂的寄主。如今苏、美、加拿大、法、墨西哥、西班牙、西德、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荷兰、印度等国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粘虫、黄地老虎、红铃虫、菜白蝶、甘蔗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棉叶夜蛾、松毛虫、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及云杉卷叶蛾等多种农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赤眼蜂是卵寄生蜂,属膜翅目,纹翅小蜂科的赤眼蜂属,分布世界各地,现已知在我国分布有13个种,其自然群落常是分散的,在田间、林区和果园等地飞翔活动,寻找寄主卵,产卵寄生于许多种害虫卵内,使害虫卵的胚胎不能发育,从而取得消灭害虫的效果。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利用柞蚕卵、蓖麻蚕卵和米蛾卵等繁殖赤眼蜂,将大量繁殖出来的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稻纵卷叶螟、棉铃虫和甘蔗螟等农、林和经济作物的害虫卵,已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5.
甘蔗害虫约有360余种,其中甘蔗螟虫为害损失最大,一般在5—10%或10—20%。是甘蔗栽培的严重威胁。现将华南的甘蔗螟虫概述如下: 一、种类及分布 1.条螟(或称斑点螟)Diatrraea venosata Walker,属螟蛾科。 2.二点螟Chila infuscatellus Snellen,属螟蛾科。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求快速扩繁赤眼蜂种群的寄主,试以繁殖速率较高的小菜蛾为中间寄主,评价不同赤眼蜂种类对小菜蛾卵的寄生适合度并筛选出适合的蜂种。【方法】通过构建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简称T.j)、螟黄赤眼蜂T chilonis Ishi(简称T.c)和斑螟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hypsipylae Nagaraja(简称T.h)3种赤眼蜂在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卵上繁殖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比较其各自的生命表参数,以了解不同蜂种对小菜蛾卵的寄生适合度。【结果】在小菜蛾卵上繁殖的稻螟赤眼蜂的净生殖力R_0、内禀增长率r_m、周限增长率λ与平均世代历期T分别为4.66、0.1633、1.1809、9.2532;斑螟分索赤眼蜂的上述4项参数分别为9.10、0.2177、1.2432、10.1432;螟黄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能力较差,内禀增长率r_m为0.0338,且其后代性比偏雄,雌雄性比为1♀:6.2(?),以至不能正常传代。斑螟分索赤眼蜂的平均每雌寄生卵数为15.4粒,显著高于稻螟赤眼蜂的10.0粒与螟黄赤眼蜂的8.9粒。【结论】在室内人工培育的小菜蛾卵上繁殖的稻螟赤眼蜂与斑螟分索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能力较强,尤其是斑螟分索赤眼蜂的内禀增长率r_m与小菜蛾的相近,适合以小菜蛾卵作为中间寄主扩大繁殖,稻螟赤眼蜂次之,而螟黄赤眼蜂并不适合以小菜蛾卵作为中间寄主。  相似文献   

7.
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和台湾稻螟的控制潜能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明确稻螟赤眼蜂种群增长力与水稻螟虫种群增长力之间的关系和评价稻螟赤眼蜂的控害能力,通过生命表方法,组建了二化螟和台湾稻螟在水稻上的实
验种群生命表,以及稻螟赤眼蜂在二化螟卵和台湾稻螟卵上的生殖力表,测定了稻螟赤眼蜂对两种螟虫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二化螟和台湾稻螟的世代历期(T)分别为56.40 d和47.80 d,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0489和0.072.稻螟赤眼蜂在二化螟卵和台湾稻螟卵上的平均T分别为9.75 d和9.78 d,rm分别为0.3161和0.3154.通过比较分析稻螟赤眼蜂与两种螟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可知稻螟赤眼蜂能够有效控制两种水稻螟虫,赤眼蜂种群增长力相对于螟虫种群是超前而不是跟随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优点 甘蔗是我国重要糖料作物,分布在华南、西南、华中等地区。据各地资料,甘蔗螟虫普遍和严重发生,威胁甘蔗生产甚大。 从甘蔗生长特性和蔗螟发生规律来看,人工繁殖蔗螟天敌赤眼卵蜂来防治甘蔗螟虫,是一个经济而有效的方法。据广东各地近几年来试验,示范及大面积应用的结果,可以看出:利用赤眼蜂防治蔗螟,可以显著提高螟卵寄生率,减少枯心苗和虫蛀节,从而可以提高甘蔗的产量和质量。例如1956年在广州市郊河南农场进行大面积试验,用413亩蔗田放蜂,225亩作对照,放蜂区每亩设2—3个放蜂器,全年放蜂11次,每次每  相似文献   

9.
在福建省为害甘蔗的主要是螟虫。其中又以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和蔗茎卷叶蛾(Eucosmaschistaceana Snellen)为主,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和条螟(Diatraea venosata Walk.)次之,白螟(Scirpophaganivella Fab.)最少。它们前期为害蔗苗,引起枯心,减少有效茎;中后期蛀食蔗茎,造成螟害节,诱发赤腐病[Physa-lospora tucumanensis Speg.]使甘蔗生长受阻,且易受风折,降低蔗茎糖分和产量,因此对当前甘蔗的生产影响很大。目前对其防治尚缺乏彻底简便的方法。据前人介绍利用红蚂蚁防治蔗螟颇有效果,但仅限于水源便利的土地应用。我们在参考前人著作和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企图对红蚂蚁在不同地区、类型蔗园治螟效果,单位面积有效放蚁量,放蚁治螟有效期,红蚂蚁对地下蔗芽的保护作用,及红蚂蚁治螟与药剂的配合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原广东省昆虫研究所)50多年来有关赤眼蜂生物学与繁殖技术及应用研究工作。内容包括赤眼蜂种质资源挖掘、寄生生态学、药剂敏感性、滞育贮存和体外培育技术等应用基础研究。研究的赤眼蜂近20种(品系),重点研究了使用范围广的松毛虫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广赤眼蜂以及可用米蛾卵繁殖并对南方水稻、甘蔗和玉米等作物螟虫有较好防控效果的稻螟赤眼蜂、欧洲玉米螟赤眼蜂和亚洲玉米螟赤眼蜂。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 study of four species of Erysiphaceae (Uncinula salicis, 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rysiphe cichoracearum, and Microsphaera diffusa) revealed that the binucleate stages of the ascocarp are initiated in a similar manner to those of Diporotheca rhizophila Gordon & Shaw. The “appendages” developing on immature ascocarps are considered to be receptive hyphae. Appendages characteristic of mature ascocarps are produced much later. Lysis of certain centrum cells occurs, and asci are initiated from some of the remaining binucleate centrum cells. Resorption of centrum cells by the asci is supported by this investigation, corroborating Björling's earlier studies on Erysiphe graminis.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