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药物类过敏反应生物标志物探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药物类过敏反应为非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急性过敏反应,与Ⅰ型超敏反应临床症状相似,首次接触药物即可发生,在临床药物过敏反应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药物类过敏反应生物标志物可特异性反映药物类过敏反应的发生发展,监测其生物标志物可实现对该不良反应进行可靠的非临床评价和临床诊断,从而降低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本文介绍了药物类过敏反应特点,重点阐述了组胺等几种药物类过敏反应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希望为药物类过敏反应的非临床评价以及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Immunomedics 公司(纽瓦克,新泽西州)正在转入进行过敏反应试验业务。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同意,它获得了在美国和加拿大的销售权。过敏反应试验适用于诊所,那些不是过敏反应专家的大夫也可采用。该试验方法是由一家一年前私下成立的生物技术公司 Aler-chek 有限公司(波特兰,缅因)推出的。现行的过敏反应试验采用稀释的不同过敏原提取物,通常需要一系列注射或在皮肤表面做多次划痕;而 Alerchek 公司的试验方法采用一种具有多个小坑的成形带状物,每个小坑涂上不同的过敏原。将少量病人血样直接滴入到小坑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中国中药杂志刊载的中药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例,提出中药本身或病人自身存在的过敏反应、中毒性反应、药物中毒性休克、药物热反应及心血管系统反应等各种现象。所以为了以上现象的再次发生,必须加强中药的物化特性和配伍原则的研究,确保临床使用药物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应用精制抗蝮蛇毒血清治疗蝮蛇咬伤786例,治愈783例,占99.6%,死亡3例,占0.38%。临床应用中认为精制抗蝮蛇毒血清应用越早越好,该制剂对轻、中型,疗效十分显著,对重型患者以中西医结合疗法为宜。本组786例精制抗蝮蛇毒血清皮试假阴性者22例,当病人接受蛇毒血清时,出现过敏反应,经及时抗敏处理,反应未再发展。通过临床实践并提出了新的脱敏方法,减少了过敏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抗蛇毒血清致过敏性休克的救治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海丽  李嫦 《蛇志》2009,21(2):147-147
抗蛇毒血清是用马血浆制备而成,是异种蛋白,临床过敏反应较常见,甚至引起过敏性休克,如果不及时抢救,很快危及生命。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毒蛇咬伤病人118例,其中发生过敏性休克4例,发生率3.38%。经抢救均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胞嘧啶核苷二磷酸胆碱(简称胞二磷胆碱)是磷脂合成代谢的重要中间体,实验室利用这一核苷酸衍生物研究磷脂代谢。在医药上,胞二磷胆碱作为生化药物,治疗脑外伤、脑震荡后遗症、神经官能症、脂肪肝等疾病,效果良好。用合成方法制备胞二磷胆碱时,以往的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7.
胞二磷胆碱(Cytidine Diphosphate Choline,简称CDP-Choline,结构式及分子组成见图1),是卵磷脂生物合成的重要中间产物。卵磷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它的代谢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细胞的透性、能量代谢及蛋白质生物合成等许多生物学功能。1963年,胞二磷胆碱开始用于临床。实践证明,它对脑损伤引起的意识障碍及其它神经系统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国内外已有不少综述。  相似文献   

8.
前言胞二磷胆碱(简称CDP-C)是生物体磷脂代谢的重要前体。它作为治疗脑损伤引起的意识障碍的生化药物,国外六十年代初期开始用于临床。国内近年来也开始应用。临床实践证明,它对头部外伤、脑手术引起的意识紊乱,有较好的疗效。胞二磷胆碱的制备方法,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有机合成的方法;一种是生物合成(或有机合成和生物合成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天花粉粗提物是从中药栝楼根提取出来的一种蛋白质性药物。对中期引产有显著效果,对宫外孕、葡萄胎以及绒毛膜上皮癌也有一定疗效(上海市天花粉科研协作组,1976)。据临床观察,注射天花粉粗提物的病人,特别是有和天花粉接触史者,往往出现过敏反应(皮疹,肌肉疼痛,胸闷,甚至休克)。并可能测出抗体。目前,临床虽采用皮试方法,剔除  相似文献   

10.
谢巧云 《蛇志》2012,24(2):220-221
静脉输液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补液、给药方法,在病人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静脉输液过程中可偶发不良反应,如晕针、药物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寒颤、发热,恶心、呕吐,出血及血肿,急性肺水肿等,轻者造成患者的痛苦,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因此,  相似文献   

11.
尽管脑间质给药被认为是避开血脑屏障阻碍,实现中枢神经系统给药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经过16年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后发现,只有恶性胶质母细胞瘤经该途径给药有效.本研究对经脑间质途径给予神经保护药治疗脑缺血进行了探索,并首次提出了经脑间质的简单扩散给药技术.结果发现,对大脑中动脉永久栓塞的大鼠模型预先一次性给予胞二磷胆碱(0.0025g/kg,50mmol/L),栓塞12h后显示,SDD组的梗死体积仅是腹腔给药组的1/6,而SDD组胞二磷胆碱的用量却只有腹腔给药组的1/800.本研究表明,选择合适的给药位点,应用简单扩散可实现药物在靶区的分布,并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有效浓度.  相似文献   

12.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对破伤风的预防与治疗通常使用破伤风抗毒素(TAT)和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前者由于来源于动物血清,常常发生过敏反应和血清病,而后者的过敏反应率很低,预防效果好。本文就TAT和TIG的应用效果比较、TIG的剂量、生产开发、市场前景等作了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3.
诱导植物产生过敏反应的病原蛋白harpin和elicitin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reaction,HR)是植物抗病(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的基本反应。病原接触非亲和寄主和病原接触非寄主时能产生过敏反应,它往往表现在植物被侵染部位的细胞迅速坏死,产生枯班,病原被限制在原侵染部位,不能增殖。人们发现病原细胞壁人工降解物和培养基中的一些多糖、脂多糖、糖蛋白、脂肪酸和见丁质降解物可以诱导过敏反应,这些物质被称为激发子(eliCitor).由放在诱导过敏反应时病原需要新蛋白质合成,上述这些成份中许多系预存物质的人工降解产物,未必是病原诱导过敏反应时真正起作用的激发子。带Av4和…  相似文献   

14.
谭献琼 《蛇志》2009,21(1):72-73
临床用药中,很多个体在治疗量作用下可出现副作用,如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瘙痒等,严重者可致剥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我科收治的1例患者用药后出现剥脱性皮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方军 《蛇志》2003,15(3):70-71
凡外伤、烧伤和动物咬伤等病例 ,为预防破伤风的发生 ,采用被动免疫法 ,常用破伤风抗毒素( TAT) 1 5 0 0 IU肌肉注射。 TAT临床应用机会很多 ,虽过敏反应发生率不高 ,但仍有报道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甚至过敏性休克的报道 [1]。现将我们第一门诊部救治的 1例 TAT过敏反应的临床情况和救治体会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  患者 ,男 ,38岁 ,因头皮外伤来门诊部就诊 ,外科清洁消毒包扎后 ,来治疗室进行 TAT治疗 ,皮试按护理操作常规 TAT 1 :1 5 0 0 IU取上液0 .1 ml加注射用水至 1 ml。以前臂内侧皮内注射0 .0 2 ml,观察 30 min,患者皮丘直…  相似文献   

16.
在医疗实践中使用动物抗血清作被动免疫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早期使用未经提纯的“原制血清”,因此反复注射会引起严重过敏反应。其后,免疫化学家研究了提纯抗体的方法,制出“浓制血清”。1936年发表了胃蛋白酶消化法,制出“精制抗毒素”,大大地减少了过敏反应,因而得以推广并沿用至今。但是在人群中多次使用也还会有人出现过敏反应。近年在国外有减少使用动物抗体,改用高价免疫人血清  相似文献   

17.
早在1938年Feldbery和Kellaway发现,在肺灌流时给予蛇毒,在灌流液中可收集到一种使肠肌缓慢收缩的物质,他们命名为慢反应物质(slow reacting substance,SRS)。1940年Kellaway进一步发现,肺组织受抗原攻击时亦能产生SRS。1953年Brocklehur-st确定过敏反应所产生的SRS与非过敏状态时产生的不同,将前者称为过敏反应的慢反应物质(slow reacting substance of anaphy laxis,SRS-A)。SRS-A是速发型过敏反应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原因,并总结其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输注成分血的6530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和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统计后者的相关状况,并分析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总结预防和处理措施。结果:65300例输注成分血的患者中,191例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29%,以过敏反应(53.4%)和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34.0%)为主,其它占12.6%。血液成分输注发生不良反应以单采血小板最高(0.46%),其次为冰冻血浆(0.35%),红细胞悬液和冷沉淀分别为(0.21%)和(0.17%)。与红细胞悬液相比,冰冻血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与红细胞悬液和冰冻血浆相比,单采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此外,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近年来,海南省人民医院因成分输血所致不良反应大部分源于过敏反应及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单采血小板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医务人员需仔细把控输血指征,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认真执行输血操作规程,以降低输血反应,保障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9.
27 例中期妊娠引产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中期妊娠引产病人心理护理的临床探讨。方法:从引产病人的引产原因着手进行心理分析,在引产术前、术中、术后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结果:通过正确的心理护理引导。使病人顺利完成引产过程。结论:做好病人心理护理,在中期妊娠引产病人的引产过程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抓住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与IL-18及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50例正常对照和67例过敏患者血清中IL-18水平,PCR-SSP法检测IL-18启动子区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结果:青霉素过敏组IL-18血清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随着皮试反应程度的增强,IL-18浓度也随之升高;青霉素过敏病人IL-18-607位点A等位基因出现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A+CC基因型降低了青霉素过敏发生的风险性[2=5.868,P〈0.05,OR=3.910,95%Cl(1.225,12.478)]。不同基因型患者血清中IL-18浓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青霉素过敏反应与IL-18升高有关,IL-18基因启动子区-607C/A位点多态性与青霉素过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