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早春二月,寒风凛冽。秦岭中部山区的山涧小溪依然被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阴面的山坡上仍旧是皑皑的白雪,枯萎的草木在寒风中摇曳不定。成群越冬的白喉噪鹛蜷缩在避风的灌木丛底部,以渡过寒冷的夜晚。虽然是早春时节,但这里闻不到一丝春的气息。可此时,性急的朱鹮已成双成对地进入了各自的繁殖领地,开始准备营造自己的安乐窝了。20世纪初,这种曾在亚洲东部随处可见的涉禽,如今只有在我国陕西洋县  相似文献   

2.
陕西洋县朱鹮活动区的鸟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9年 1月至 2 0 0 2年 1月 ,在陕西省洋县进行朱研究过程中 ,对当地鸟类进行了长期、系统的观察 ,记录到鸟类 1 6目 48科 1 1 6属 ,共 2 0 1种  相似文献   

3.
朱鹮的潜在繁殖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ErdasImagine8.4和ArcViewGIS对陕西省部分地区的卫片进行解译,分析其中的栖息地组成。结果表明,现有野生朱种群的最大繁殖地—花园繁殖区的栖息地组成为:马尾松林占73.1%,次生疏林占16.9%,农田占4.8%,稀疏灌木林占4.2%,油松栎类混交林占1.0%。使用彩色数字环标记重见法研究了朱繁殖期活动区的栖息地组成。根据花园繁殖地和朱鹮活动区内的栖息地组成,给各种栖息地赋予相应的适宜度值,以此作为朱鹮潜在繁殖地的评估标准。对卫片区域的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潜在的很适宜的繁殖地主要分布于洋县华阳镇周边、洋县花园乡周围地区、酉水河两岸山区、南郑县东南部和汉中西北部等地区,占总面积的5.2%;适宜的繁殖地占19.4%,不适宜繁殖的区域占75.4%。根据这个评估结果,野生朱鹮1995-2004年的97个巢中(花园繁殖地以外),87个(占89.7%)落入适宜的繁殖地中;野外核查的结果也表明,该评估方法的准确度达到88.4%。评估的误差主要源于遥感很难准确判别林木的生长状况(树高、胸径、密度等)和混交林中某些适于营巢的树种的存在,并忽略了小面积地块。因此,适当的野外核查可以提高该评估方法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4.
5.
朱鹮冬季觅食地的选择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在无线电遥测的基础上 ,采用样方法对朱冬季觅食地进行了调查。朱冬季觅食地有冬水田、河流浅滩和水库 3种类型。成鸟与幼鸟的主要觅食地类型及分布有明显的差别 ,位于海拔 6 0 0~ 10 0 0m的低山区冬水田是朱成鸟冬季最重要的觅食地 ,幼鸟多在汉江流域的河流及浅滩中觅食。对冬水田的主要栖息地特征的方差分析和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 :影响朱冬季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子为觅食地的海拔高度、开阔度、面积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等。冬水田的恢复及保护对朱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扩大朱鹮Nipponia nippon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区,自2013年开始在秦岭以北的陕西省铜川市开展了朱鹮的再引入工作。通过彩色数字环观察、无线电遥测和卫星跟踪,对再引入的62只朱鹮在2014—2015年2个繁殖季节的活动状况和繁殖状况进行了监测。2年共记录到8个巢,窝卵数为2.5枚±0.9枚,繁殖成功率达80%,高于野生朱鹮。主要营巢树种为加拿大杨Populus canadensis(n=5)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n=2),分布在距主要觅食河流沮河300 m以内,巢址特征与野生朱鹮相似。2只卫星跟踪朱鹮的繁殖期活动区面积分别为262.4 km2和20.1 km2,远高于野生朱鹮。铜川单一的河流觅食环境是限制朱鹮种群繁育壮大的主要因素,采取适宜的湿地恢复和繁殖期投食措施可有效改善这一状况。  相似文献   

7.
朱鹮(Nipponia nippon)的繁殖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概述了朱鹮的濒危状况及陕西省洋县1981—1986年的繁殖数量,计6年9窝27幼,已知死亡4只,人工喂养3只。 朱鹮在洋县为留鸟,越冬期间偶尔返回繁殖地,2月中旬后不再离开。有显著的领域性。3月上旬开始营巢,中旬至4月初产卵,多数3枚(1—4枚)。孵卵期30天左右,育雏期约为40天,均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6月中下旬全窝育成后一起飞离巢区。  相似文献   

8.
环境因子对笼养朱鹮自然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年3~7月,在陕西省洋县对人工饲养条件下朱鹮(Nipponia nippon)的自然繁殖进行了研究。18对繁殖鸟的窝卵数平均为(3.10±0.54)枚,孵化率26.2%,育雏成功率64.7%。当笼舍面积低于某一阈值时,窝卵数与笼舍面积呈明显正相关(Pearson,r=0.591,P<0.01)。出壳数、出飞数均与巢距遮荫树的距离呈负相关(Pearson,r1=-0.674,P1<0.05;r2=-0.677,P2<0.05)。亲鸟的繁殖经验对繁殖成功率没有显著影响,营巢环境是影响自然繁殖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年龄对朱鹮繁殖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陕西洋县16年间朱鹮(Nipponia nippon)年龄对繁殖成功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朱鹮首次参加繁殖的平均年龄为3.89±1.40年(n=73),雌雄分别为3.64±1.36年(n=37)和4.17±1.47年(n=36),差异不显著。2-3龄亲鸟的平均窝卵数、孵化率和出飞率显著低于4-10龄的繁殖个体;>10龄繁殖个体的产卵数和卵的受精率显著降低,但雏鸟成活率较高。三个年龄组之间的繁殖成功率无显著差异(F2,146=1.963,P=0.144)。随着雌雄亲鸟年龄的增长,幼鸟的出飞率显著增加。刚参加繁殖的2龄雌性产卵数很低(2.63±0.74,n=8),至5龄时达到最大值(3.2±0.92,n=10)。6-9龄的雌雄个体产卵数量处于相对的低峰,10龄左右有所恢复(3.0±0,n=3),此后维持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2.55±0.99,n=20)。刚参加繁殖的雄性朱鹮(2年)形成的配对卵的孵化率较低(0.67±0.29,n=3),但在第二年迅速达到高峰,而且能维持5-6年的时间。9-10年时略有下降(0.88±0.18,n=2;0.93±0.17,n=3),10年以后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0.56±0.51,n=19)。  相似文献   

10.
“悲剧”明星 提起濒危鸟类,多少带有一点“悲剧”色彩。朱鹮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类之一,而且是濒危鸟类里的明星物种。不仅因为它具有绚丽的羽毛和优美的姿态,更因为它曾经有过“在野外灭绝”的悲惨经历,使得人们对朱鹮的命运充满了关心和好奇。  相似文献   

11.
中国珍稀濒危物种——朱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炜 《四川动物》2006,25(3):526-529
朱曾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其它国家的朱先后灭绝,目前只栖息于我国,为我国所特有,是我国四大国宝之一,当今世界极濒危级鸟类。1981年朱在陕西洋县重新被发现时其种群数量只有7只,经20余年的保护,目前我国朱的总数已达到700余只,人工繁殖也取得巨大成功。笔者想通过本文唤起人们对生活在西部边远地区的我国珍稀鸟类———朱的关注与保护。  相似文献   

12.
朱鹮游荡期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学红  蒋琳  王强  张伟  程鲲  丁海华 《生态学报》2009,29(10):5176-5184
随着野生动物旅游业的发展,野生动物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研究在科学管理野生动物旅游业,提高游客体验,促进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007年10~11月应用可操纵试验法在陕西汉中朱鹮(Nipponia nippon)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了朱鹮游荡期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研究结果表明,朱鹮游荡期对人类干扰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并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朱鹮的警戒距离为(38.57±14.01)m,惊飞距离为(23.84±9.45)m,警戒距离是惊飞距离的1.6倍左右,两者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干扰者的衣着颜色是影响朱鹮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的主要因子,朱鹮对鲜艳衣物敏感.随着距居民点距离的减小,朱鹮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逐渐增强,但朱鹮对道路有一定回避效应.建议最小接近区域的面积应该是以警戒距离(AD)为半径的圆形区域,朱鹮最小接近区域的面积=∏×38.572≈4700m2,该区域范围内限制游客进入,并禁止游客穿着鲜艳色衣物进入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再引入朱鹮(Nipponianippon)种群的分布与扩张情况,本研究对董寨再引入朱鹮野外种群的繁殖巢址进行了调查研究.在2014到2022年间,共调查统计了84个野化放飞朱鹮及其后代的繁殖巢址,使用圆形分布法分析了巢址与放飞点的相对方位和集中程度,并根据全部巢址的空间分布,使用固定核空间方法计算得到巢区(95%巢址所在区域)与核心巢区(50%巢址所在区域)的分布范围和面积.将巢址图层、土地覆盖图层以及数字高程模型叠加,观察朱鹮巢址选择的生境偏好,并使用单样本t检验判断了巢址平均海拔与巢区海拔间的差异.结果显示,繁殖巢址与放飞点平均距离(平均值±标准差)(12.82±14.11)km(n=84),平均方位角(平均值±标准差)为(138.99±82.44)°(瑞利检验:Z=10.60,P<0.01).核心巢区与巢区面积分别为74.43 km2和549.66 km2.巢址平均海拔(平均值±标准差)(103±43)m,显著低于巢区内平均海拔(t=-5.48,df=83,P<0.01).巢址的分布主要位于水稻田和森林的交界区域.逐年繁殖区域分布图显示,繁殖区域基本朝向西北-东南方向扩张,与圆形分布分析结果一致.本研究描述了董寨再引入朱鹮种群繁殖巢址的分布特征与扩张趋势,可以为野外朱鹮潜在繁殖地和栖息地的保护提供参考,优化保护工作中的人力物力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4.
于2008和2010年每年5~7月在秦岭东段南坡的商洛地区商南、山阳、柞水和洛南4县根据海拔和植被类型选择样点,并采用样线法和网捕法相结合的方法对繁殖鸟类群落进行了调查。共观察记述鸟类159种,农田和栽培植物带(215~650 m)有鸟类96种,其中优势种是山麻雀(Passer rutilans),低山阔叶林带(650~1 200 m)鸟类种数最多,有135种,其中优势种是绿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针阔混交林带(1 200~2 200 m)有73种,其中优势种是橙翅噪鹛(Garrulax elliotii);秦岭东段南坡鸟类群落与中段南坡以及西段南坡和巴山北坡鸟类群落有较高的相似性,但是和秦岭北坡、巴山南坡的鸟类群落相似性较小,反映出秦岭和巴山对鸟类物种组成的阻隔作用和该地区鸟类区系组成的过渡性。和30年前相比,秦岭东段南坡鸟类物种增加了64种,但是有8种鸟类在2008和2010年的调查中未见到。总体上,秦岭东段南坡的繁殖鸟类群落组成在过去的30年里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压输电线路的日益增多,鸟类在输电铁塔上的营巢现象日益普遍,其在鸟类保护中的作用以及对输电线路的影响是备受关注的课题。自2018年首次在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发现野生朱鹮(Nipponia nippon)在高压输电铁塔上营巢以来,至2020年累计在4个铁塔上统计到7个营巢记录。铁塔巢址通常比树巢更高[(16.3±7.2)m,n=4],距离干扰源如机动车道[(140±66)m,n=4]和居民点[(162±95)m,n=4]较近,距离觅食稻田较远[(235±79)m,n=4]。铁塔巢址的繁殖生产力为2.3±0.5(n=6),显著高于树巢,其原因可能是铁塔巢址较为稳固,不易被大风损毁,且天敌危害较少。由于铁塔巢址周边适于营巢的乔木较多,因而这种异常的营巢现象并非源于天然营巢树木的缺乏。对1只铁塔巢址出生的个体进行了卫星跟踪,表明其第1年的扩散距离为2.0km,小于树巢出生的个体,而且其活动核心区覆盖了巢址和3条输电线路;第2和第3年的活动核心区分别向外扩散15.5 km和15.3km,但夏季仍有约1个月的时间返回出生巢址附近。可见这些个体对铁塔和输电线路这种特殊的出生地有较深的印记,今后选择...  相似文献   

16.
我国沿海各省区都有重要的滨海湿地需要加强保护。人类要生存,工业要发展,在开发和保护中间应该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我认为有几个重要的区域尤其应该加强保护,例如珠江的入海口、深圳湾以及香港的米埔湿地是我国华南十分重要的水鸟越冬地和迁徙中途停歇地,是黑脸琵鹭等水鸟的重要越冬区,闽江口是中华凤头燕鸥、卷羽鹈鹕的主要栖息地之一;江苏盐城的沿海滩涂几乎集中了中国境内90%以上的丹顶鹤越冬群体,上海的崇明岛为鸻鹬类极其重要的迁徙  相似文献   

17.
徐星 《生命世界》2004,(8):44-45
在现生脊椎运行当中,鸟类以其独特的形态区别于其他类群,鸟类具有轻盈的流线型体形,体被羽毛,双翅发达,能够在蓝天中自由翱翔,正是鸟类的独特性使得鸟类起源研究成为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秦岭川金丝猴的一次家庭雄性替代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家庭雄性替代已在亚洲叶猴的许多种类中有所报道。 2 0 0 3年 ,我们在一种亚洲叶猴———秦岭的川金丝猴 (Rhinopithecusroxellana)的一个单雄家庭中观察到一次完整的家庭雄性替代过程。此次替代发生于 4月 2 8日 - 5月 2日的五天时间内。在家庭雄性发生替代后的第六个月 ,该家庭中的婴猴消失。本文是首次对野生川金丝猴家庭雄性替代进行详细的报道。通过本次观察证明野生川金丝猴的确存在家庭雄性替代的现象。且像亚洲叶猴的许多种类一样 ,野生川金丝猴的家庭雄性替代同样发生于产仔季节和交配季节之间。但我们仍无法确定在本次雄性替代中婴猴最终的消失是否是雄性杀婴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基因操作技术在各实验室的进展,政府的投资(包括基础研究)已有成效。新出现的问题是:在农业、医学、环境和能源诸学科那一个该优先?领导政策调研的James Murray说:到1996年从农业遗传工程回收的利润可比医学高十倍。他说:科学工作者和商人应当联合起来共同开创一条增加世界粮食和能源供应的新路。日本每年对遗传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