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种拟马颈鱼虱在中国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马颈鱼虱(Pseudotracheliastes)为锚足鱼虱科(Lernaeopodidae)的寄生桡足类。该属至今仅记录有三种,我国却未曾有过记载。1964年12月7日,我所李炽华同志在四川省屏山县偏崖子金沙江江面调查鲟鱼时,在鲟鱼鳃耙上发现一种拟马颈鱼虱,承赠予标本,最近查阅文献,经鉴定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精度计算机断层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获取了大量来自云南下泥盆统洛霍考夫阶西屯组和西山村组下部花鳞鱼鳞片的三维重建模型。描述了花鳞鱼类的一个已知属——副花鳞鱼属(Parathelodus)的共7个种,三裂副花鳞鱼(P. trilobatus)、亚洲副花鳞鱼(P. asiaticus)、角状副花鳞鱼(P. cornuformis)、雅致副花鳞鱼(P. scitulus)、西屯副花鳞鱼(新种)(P. xitunensis sp. nov.)、王氏副花鳞鱼(新种)(P. wangi sp. nov.)和寥廓副花鳞鱼(新种)(P.liaokuoensis sp. nov.)。新材料的发现将副花鳞鱼的地层分布从洛霍考夫阶西屯组至西山村组上部延伸到西山村组下部,最低层位已非常靠近志留系与泥盆系的界线。西屯副花鳞鱼、王氏副花鳞鱼和廖廓副花鳞鱼3个新种的发现提高了我们对中国早泥盆世花鳞鱼类多样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瓦氏黄颡鱼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系统进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鲿科鱼类种类繁多, 外形相似, 形态学分类较为困难。为了给鲿科鱼类乃至鲇形目鱼类的系统进化研究积累基础资料, 文章采用参照近缘物种线粒体基因组设计覆盖全基因组引物的方法, 利用16对引物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扩增, PCR产物转化到质粒后测序, 最终获得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 其全长为16 527 bp, 包括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13个编码蛋白质基因和一个非编码控制区。瓦氏黄颡鱼(P. vachelli)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和基因排列顺序与现已公布的鲇形目鱼类完全一致, 序列分析表明, 与鲇形目其他种属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与拟鲿属的同源性最高(91%)。利用鲇形目共4科6属9种及3个外群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 从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探讨了鲿科鱼类及其在鲇形目的系统进化地位, 结果表明: 鲿科鱼类的瓦氏黄颡鱼(P. vachelli)、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及越南拟鲿(Pseudobagrus tokiensis)构成一单系群; 拟鲿属与黄颡鱼属的关系较近; 黄颡鱼属中瓦氏黄颡鱼(P. vachelli)与光泽黄颡鱼(P.nitidus)的关系近于黄颡鱼(P. fulvidraco)。  相似文献   

4.
首次记述了亚洲北大陆的犁齿鱼化石。标本采自湖北松滋县黑口洋溪组。新的标本在个体较小、最大体高位于臀鳍起点处、背鳍起点靠后、背鳍具有 1 2根鳍条、尾上骨缺失、第一末端尾椎 (U1 + 2 )上只有一根神经棘等方面显著不同于犁齿鱼属的三个已知种 (P .encaustus、P .testis和P .queenslandicus) ,代表了一新种 (松滋犁齿鱼Phareodussongziensissp .nov.)。P .encaustus和P .testis幼体的体形较长 ,为纺锤形 ,但到成体后 ,体形明显加高。P .encaustus的体长可达 5 4cm ,P .testis的可达 30cm ,而松滋犁齿鱼的体长可能只有 1 2cm ,和上述两个种的幼体差不多。但是 ,松滋犁齿鱼的体形较高 ,其轮廓和北美两个种的成体很相似 ,因此 ,虽然松滋犁齿鱼的体形较小 ,但很可能代表了成年个体。松滋犁齿鱼的体形和东南亚的Musperiaradiata(可能为Phareodus的同物异名 )比较相似。Musperia的背鳍较大、背鳍鳍条为 2 3根、背鳍起点和臀鳍起点相对、背鳍第一鳍条支持骨和臀鳍第一鳍条支持骨与同一个脊椎相连、第一末端尾椎上有两个神经棘 ,这些特征说明 ,Musperia和松滋犁齿鱼不同 ,而和北美的Phareodus的关系可能更近。  相似文献   

5.
汪少平 《四川动物》1993,12(1):39-40
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和瓦氏黄颡鱼P.vachellii(Richardson)是我国常见的二种小鱼,栖息于河川支流和湖泊中,除西南、西北和少数地区外,均普遍存在。它们寄生有多种寄生虫,并传播寄生虫病。我们近年来在福建许多县市进行黄颡鱼复殖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对底质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研究了中华鲟幼鱼对沙(直径<0.2 cm)、小砾石(直径1~2 cm)、中砾石(直径4~5 cm)、大砾石(直径13~15 cm)4种底质类型的选择.结果表明:单尾鱼实验时,中华鲟幼鱼(体长283.0 mm±18.6 mm,体质量86.2 g±17.8 g,n=30)在4种底质中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沙51.50%±21.20%、小砾石20.27%±9.70%、中砾石18.03%±6.17%、大砾石10.20%±11.20%,幼鱼在沙底质中时间明显长于其它3种底质,且差异极显著(P<0.01);多尾鱼实验时,中华鲟幼鱼(体长278.0 mm±14.3 mm,体质量79.2 g±19.6 g,n=30)在4种底质中的数量百分比分别为沙46.25%±8.06%、小砾石19.38%±7.72%、中砾石18.75%±7.19%、大砾石15.63%±8.92%,幼鱼在沙质底质中的数量明显高于其它3种底质,且差异极显著(P<0.01);多尾鱼实验中,活动鱼(在水层中游动,不贴底)在4种底质中的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非活动鱼(贴底游动或静止)在沙底质中的数量显著高于其它3种底质(P<0.01).单尾鱼(从时间角度)和多尾鱼(从数量角度)实验均表明,中华鲟幼鱼明显选择沙底质.  相似文献   

7.
&#  &#  &#  &#  &#  &#  &#  &#  H. A. C. C. PERERA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861-868
为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后鱼体重金属富集现状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和食品安全, 测定了三峡水库上、中、下游不同年龄组铜鱼(Coreius heterodon)和圆口铜鱼(C. guichenoti)肌肉和肝脏中重金属含量。利用等离子吸收光谱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检测样品中Cu、Zn、Cr、Pb、Cd、Hg、As 等 7种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 7 种重金属在铜鱼和圆口铜鱼体内的含量水平基本一致, 重金属在铜鱼和圆口铜鱼肌肉中含量大小均为Zn Cu Cr Hg AsPb Cd, 在铜鱼肝脏中含量大小为Zn Cu Pb Cd Cr As Hg, 而在圆口铜鱼肝脏中含量大小为Zn Cu Pb Cr Cd Hg As。铜鱼和圆口铜鱼肝脏中重金属含量显著高于肌肉(P0.05)。两种鱼类间大部分重金属在库区上、中、下游无显著差异(P 0.05)。铜鱼和圆口铜鱼肌肉(可食用部分)中7 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国家食品安全卫生标准, 属于安全食用范围;肝脏中除Cd 和Pb 外的其他元素含量均未超过国家标准。相关结果反映了三峡水库175 m 蓄水后底栖土著经济鱼类重金属的污染状况, 对了解该地区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水产品安全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西北太平洋柔鱼耳石微量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石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之一,其微化学被用于头足类生活史的重建、群体划分等渔业生态学领域.本文根据我国鱿钓船2007年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生产期间采集的柔鱼样本,利用激光剥蚀电感等离子质谱法(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分析了18枚柔鱼耳石的微量元素组成及其分布特性.结果表明: 柔鱼耳石主要由55种元素组成,含量最多的前10位元素分别为钙(Ca)、锶(Sr)、钠(Na)、磷(P)、钾(K)、硅(Si)、镁(Mg)、硼(B)、铁(Fe)和钡(Ba).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性别间柔鱼的Ca、Sr、Na、K、Mg、Fe、Ba的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P、Si和B含量差异性明显;不同孵化期的群体间Sr和Na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Ca、P、K、Si、Mg、B、Fe和Ba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耳石部位的Ca、Sr、Na、P、Mg和Ba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而K、Fe、B和Si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微量元素Sr和Na比较适合用于研究柔鱼的群体划分、洄游史推测等渔业生态学.
  相似文献   

9.
记裂齿鱼属(Perleidus)一新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记述了在安徽和县发现的裂齿鱼属一新种——扬子裂齿鱼(Perleidus yangtzensis,sp.nov.)。根据其形态特征,与相近的种作了对比,认为和马达加斯加早三迭世的皮氏裂齿鱼(P.pivetcaui)最为接近。从而认为含鱼化石地层的时代为三迭纪或可能为早三迭世。  相似文献   

10.
张安杰  曹振东  付世建 《生态学报》2014,34(20):5860-5867
以乌江流域亲缘关系近,但分布并不完全重叠的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和宽鳍鱲(Zacco platypus)作为实验对象,分别考察这两种实验鱼的低氧耐受及游泳运动能力。将野外采回的实验鱼置于(25±1)℃条件下,分别测定两种鱼的临界氧分压(Pcrit)、水面呼吸(ASR)、失去平衡点(LOE)以及在不同溶氧水平(8.0、4.0和2.0 mg/L)下的临界游泳速度(Ucrit)和活跃耗氧率(MO2active)。研究发现:马口鱼的Pcrit(2.44±0.20)mg/L显著高于宽鳍鱲(1.86±0.10)mg/L(P=0.031)。但马口鱼的50%ASR(1.23±0.16)mg/L显著低于宽鳍鱲(1.97±0.11)mg/L(P=0.023);马口鱼的50%LOE(0.84±0.01)mg/L同样显著低于宽鳍鱲(0.97±0.02)mg/L(P=0.004)。宽鳍鱲在8.0和4.0 mg/L下的游泳能力显著高于马口鱼,然而马口鱼和宽鳍鱲的Ucrit均随测定溶氧水平的下降而显著降低(P0.01);宽鳍鱲和马口鱼的运动耗氧率均随水流速度的增加而呈现指数增加,但随测定溶氧水平的降低运动耗氧曲线变得相对平缓,尤其是在溶氧为4.0 mg/L时马口鱼的运动耗氧曲线与宽鳍鱲相比越发平缓;两种实验鱼的MO2active随溶氧水平下降的变化趋势与Ucrit相似(P0.001)。结果表明:两种野外生存的实验鱼不仅在低氧耐受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两者的游泳运动能力也有不同表现,这很有可能与其遗传特征、生存环境及生态习性相关。  相似文献   

11.
用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的幼虫对卵形鲳NFDA8(Trachinotus ovatus)进行腹腔注射和体表感染,然后每隔一周用阻动试验(Immobilization assay)检测免疫鱼的抗血清和皮肤培养液对刺激隐核虫幼虫的阻动效价,在第14周中,分别用亚致死剂量和致死剂量的刺激隐核虫幼虫对免疫鱼攻毒以检测所产生的免疫保护力.实验结果显示:两种免疫方法都能让卵形鲳鲹的血清和皮肤生成阻动刺激隐核虫幼虫的特异性抗体,并能使被免疫鱼获得明显的免疫保护,但是体表感染免疫组的血清和皮肤培养液的阻动效价都要比腹腔注射免疫组高,所获得的免疫保护力也更强.同时还发现,免疫鱼血清和皮肤培养液中的抗体存在明显的差异:两者的最初生成时间、达到峰值的时间、变化规律以及阻动效价等都不一致.因此,我们推测鱼类的系统免疫应答和皮肤黏膜免疫应答有可能是相互独立的,或者是不同步的.鱼类的体液免疫应答,特别是黏膜免疫应答对抵御刺激隐核虫的感染起了重要的作用,采用刺激隐核虫虫体疫苗可能成为预防海水鱼类白点病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2.
线粒体DNA序列变异显示鸭绿江茴鱼为黑龙江茴鱼同物异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测序获得北极茴鱼鸭绿江亚种Thymallus arcticus yaluensis和黑龙江茴鱼T.grubii共26尾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全序列,以下游黑龙江茴鱼T.tugarinae、北极茴鱼指名亚种T.a.arcticus和欧洲茴鱼T.thymallus作外群,构建了茴鱼属部分种分子系统发育树,以探讨北极茴鱼鸭绿江亚种分类地位的有效性。结果显示,鸭绿江茴鱼与黑龙江茴鱼的4个地理种群(呼玛河、甘河、牡丹江、松花江)间的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仅为0·007~0·015,处于黑龙江茴鱼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变异范围之内(0·004~0·015),明显小于属内种间的遗传距离(0·046~0·062)。以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的茴鱼属部分种系统发育树表明,鸭绿江茴鱼未构成独立的单系群,也未与北极茴鱼T.a.arcticus形成亚种关系,而是聚到黑龙江茴鱼种群内部,共同构为一个单系群。研究表明,鸭绿江茴鱼T.a.yaluensis并非有效种,应为黑龙江茴鱼T.grubii的同物异名,可视为黑龙江茴鱼的一个地理生态种群。  相似文献   

13.
四川裂腹鱼乌江种群mtDNA控制区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法分析了四川裂腹鱼乌江种群32个个体mtDNA控制区的序列差异和遗传多样性.在该种群mtDNA控制区长度为464 bp的同源序列中,共计有9个变异位点,占总位点数的1.94%.32个个体共定义了9种单倍型,单倍型间平均遗传距离(P)为0.0060,单倍型多样度(Hd)为0.768.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324,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1.500.用单倍型间遗传距离构建的NJ分子系统树聚为两个分支.结果提示四川裂腹鱼乌江种群遗传多样性匮乏,保护四川裂腹鱼乌江种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实验旨在研究饲料缬氨酸水平对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初始体质量为(40.90.8) g]鱼体脂肪含量、血浆生化指标和肝脏脂肪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梯度添加晶体缬氨酸, 配制出缬氨酸含量分别为1.26% (缺乏组)、2.21% (适量组)和2.62% (过量组)3种等氮等脂饲料, 饲喂养殖在海水浮式网箱的军曹鱼10周, 每天饱食投喂2次。结果表明, 缬氨酸缺乏组的军曹鱼鱼体和肌肉脂肪含量显著低于缬氨酸适量组和过量组(P0.05)。肝脏脂肪含量随着饲料中缬氨酸含量从1.26%升高到2.21%而显著升高(P0.05), 然后随之而逐渐下降(P0.05)。军曹鱼血浆总蛋白和总胆固醇含量在缬氨酸缺乏饲料组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饲料缬氨酸水平对军曹鱼血浆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均无显著影响(P0.05)。军曹鱼肝脏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 SREBP-1)基因表达水平和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表达量, 均随着饲料缬氨酸水平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军曹鱼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PPAR)表达量在缬氨酸适量组, 显著低于过量组(P0.05), 而与缺乏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随着缬氨酸含量升高, 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 (CPT-1, 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1)表达量逐渐下降(P0.05)。总之, 饲料缺乏缬氨酸可减少军曹鱼鱼体脂肪积累。饲料中缬氨酸水平对军曹鱼鱼体脂肪沉积的影响, 可能是通过调控脂肪合成和-氧化相关基因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鱼匽)(鱼兆)鱼类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周边, 是一群适合于急流生活的(鱼兆)科鱼类. 在独龙江流域7个点共采集271号(鱼匽)(鱼兆)鱼类标本(隶属(鱼兆)属、(鱼匽)属和异齿(鱼匽)属), 结合各采集点数据绘制大鳍异齿(鱼匽)、藏(鱼匽)和扁头(鱼兆)的分布直方图, 结果显示, 藏(鱼匽)(E. labiatum)在流速较快的独龙江下游各采集点的种群数量较上游高, 更适应急流生境. 同时研究了这3种(鱼匽)(鱼兆)鱼类的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参数b(W=aLb)的范围在2.8201和3.0131之间, 均为异速生长;藏(鱼匽)的生长类型最接近等速生长.  相似文献   

16.
东海竹筴鱼的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8年5月、8月、11月和2009年2月东海灯光围网采集到的453条东海竹筴鱼为研究对象,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应用K-W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季节和发育阶段条件下东海竹筴鱼的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海竹筴鱼的饵料生物有124种(包括未鉴定种),浮游甲壳类和小型鱼类为其主要饵料类群.优势饵料生物依次是麦氏犀鳕(IRI%=39.2%)、长尾类糠虾幼体(IRI%=18.4%)、短尾类大眼幼体(IRI% =7.6%)和太平洋磷虾(IRI%=6.6%)等.季节和叉长对东海竹筴鱼的摄食强度均有显著影响(P<0.01),东海竹筴鱼春季摄食强度最高,而冬季最低;叉长140 ~ 159 mm的竹筴鱼摄食强度最高,叉长45~99 mm的幼鱼的摄食强度较高,其余叉长的鱼摄食强度相对较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叉长100 mm是东海竹筴鱼摄食取向的拐点.东海竹筴鱼四季的平均营养级为3.51,属于低级肉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17.
为全面分析评估美洲鲥(Alosasapidissima)产后雌雄亲本肌肉营养价值及差异,运用生化分析方法对产后雌雄亲本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进行营养成分测定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雌鱼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雄鱼肌肉粗蛋白含量(P 0.05);雌鱼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雄鱼肌肉粗脂肪含量(P 0.05);肌肉中水分和粗灰分在雌雄鱼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美洲鲥产后亲本背部肌肉检测出18种氨基酸,除甘氨酸和胱氨酸含量外,雌鱼肌肉各种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雄鱼中含量(P 0.05)。根据氨基酸评分(AAS),产后雌鱼第一和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缬氨酸和色氨酸,产后雄鱼第一和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色氨酸和缬氨酸。根据化学评分(CS),产后雌雄亲本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与胱氨酸组合。雌性亲本和雄性亲本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81.60和82.64。在检出的11种脂肪酸中,硬脂酸(C18:0)、花生酸(C20:0)、棕榈亚酸(C16:1)和亚麻酸甲酯(C18:3n)在雌雄亲本肌肉中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5)。雌鱼肌肉中二十碳五烯酸(C20:5n3,EPA)、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DH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ΣPUFA)的平均含量比雄鱼高。美洲鲥产后亲本肌肉营养价值较低,且雌鱼肌肉营养价值比雄鱼更低。建议改善美洲鲥亲本的饲养条件和管理,作好亲本强化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记甘肃明水侏罗纪两类新的硬鳞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甘肃明水“龙凤山群”渝州鱼属(Yuchoulepis)一新种——甘肃渝州鱼(Y.gansuensis sp.nov)和金尾鱼科(Caturidae)一新属、新种——明水似凶暴鱼(Plesiofuro mingshuica gen.et sp.nov)。根据鱼化石性质,将含鱼化石地层的时代定为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19.
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 是蚓螈类在我国分布的唯一物种,目前已知分布在云南、广西和广东的部分地区.本研究获得4个版纳鱼螈种群的87个个体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6基因1 000 bp序列,对序列变异、遗传多样性、种群结构和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经比对后87个序列发现39个(3.9%)多态性位点,共定义了22个单倍型.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版纳鱼螈种群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与其它两栖动物接近,说明版纳鱼螈各种群仍保持一定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单倍型网络关系图和系统发生分析均显示来自云南和两广地区的版纳鱼螈分歧明显,已形成了不同的进化谱系.种群遗传结构分析也显示来自云南的勐腊种群与两广各种群之间显著的遗传差异,这提示分布在云南与两广地区的版纳鱼螈应作为不同的管理单元(MU)进行保护.综合两种中性检验(Fu's Fs=9.44,P=0;Tajima's D=1.88,P=0.013)和种群增长指数(g=5415.03±297.55)分析的结果表明,两广地区的版纳鱼螈可能经历近期的种群扩张事件.  相似文献   

20.
利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ldraco)、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钩介幼虫进行了寄生实验,分析了幼虫在寄主鱼上的寄生周期和脱落数量与寄主种类、寄主鱼单尾体重的相关关系.以未寄生幼虫的罗非鱼为空白对照,测定分析了罗非鱼在幼虫寄生前、脱落后主要血浆生化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黄颡鱼、罗非鱼平均每千克体重脱落稚贝的数量分别为(26 435±6 430)只、(26 327±3 091)只,两种寄主鱼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脱落的稚贝数量随着寄主鱼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并呈显著线性相关.在水温(24±1)℃条件下,黄颡鱼组、罗非鱼组的稚贝脱落高峰分别出现在寄生后的第8 d、第7 d,罗非鱼组表现为明显的"早脱落"现象.罗非鱼在寄生前后血浆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糖(Glu)、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均未出现显著变化,而血浆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显著下降(P=0.001,0.020).未寄生组罗非鱼的7项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变化.实验结果将为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变态发育相关营养因子的探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