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钛的优良特性早已被公认为首选牙用种植材料,其表面氧化膜是形成骨结合的关建。为了进一步增加其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人们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表面处理,最终达到在植入体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粗糙表面,以利于不同细胞在不同地方的附着,增加其生物活性。同时,达到避免各种污染物对纯钛种植体影响的目的。近年来钛种植体材料表面处理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表面处理的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邱伟芳  邓文正  曾冠强  黄汝祥 《蛇志》2010,22(3):238-240
目的应用微钛钉种植体治疗上前牙前突,评价微钛钉种植体增强磨牙支抗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择20例患者,上牙列前牙区牙齿覆盖在Ⅱ°以上,平均覆盖为8.3 mm。应用微钛钉种植体,植入上颌第一恒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颊侧根尖之间的牙槽间隔,以每侧200g力滑动内收前牙。通过比较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分析其治疗的有效性。结果 20例牙弓突度均得到明显改善,切牙切缘平均内收6.8mm,支抗磨牙平均前移0.6 mm,磨牙在前后向和垂直向均未发生显著性移动,均无显著性扭转,种植体保持稳定。结论微钛钉种植体能有效治疗上颌前牙前突,起到磨牙强支抗的效能。  相似文献   

3.
牙种植体的羟磷灰石涂层与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世界上常用的牙种植体主要分为羟磷灰石涂层和非涂层两大类:一般认为HA涂层种种植体骨界面骨生长快,骨形成多,早期固位好,但由于存在骨组织-涂层-钛三者之间的两个界面,涂层HA的溶解,吸收和剥脱问题是种植体长期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徐国皓  谷方  孙红丽  李婷  杨建军 《生物磁学》2013,(10):1878-1882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研究牙种植体过盈植入对种植体-骨界面接触压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直径为3.3 mm的ITI种植体和成人离体下颌骨,模拟种植体植入下颌骨内,过盈量为0.5 mm,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ANSYS软件分析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种植体周围骨最大应力为48.796 MPa,应力分布均匀。种植体所受应力主要集中于颈部,最大应力值为87.832 MPa。结论:过盈量为0.5 mm时,种植体-骨界面所产生的应力值在骨组织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值范围内,种植体所受到的应力值远远小于钛的屈服强度,从生物力学角度,周围骨所受应力在骨组织能够承受范围,种植体也不会断裂,过盈联结在临床种植时有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研究牙种植体过盈植入对种植体-骨界面接触压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直径为3.3mm的ITI种植体和成人离体下颌骨,模拟种植体植入下颌骨内,过盈量为0.5mm,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应用ANSYS软件分析种植体-骨界面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种植体周围骨最大应力为48.796 MPa,应力分布均匀.种植体所受应力主要集中于颈部,最大应力值为87.832 MPa.结论:过盈量为0.5mm时,种植体-骨界面所产生的应力值在骨组织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值范围内,种植体所受到的应力值远远小于钛的屈服强度,从生物力学角度,周围骨所受应力在骨组织能够承受范围,种植体也不会断裂,过盈联结在临床种植时有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陈皓华  李璟貌  张绮  吴嫣云  欧国敏 《生物磁学》2013,(36):7058-7061,7088
目的:种植支持的覆盖义齿是针对下颌骨后牙区没有足够骨量的病人的一种适当的治疗方案。LOCATOR是近年来一种新型改良的种植体附着系统。本研究在病人佩戴LOCATOR附着系统支持的下颌种植覆盖义齿后,通过比较不同种植体数量对咀嚼效率的影响,以期用最小的成本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方法:19名下颌无牙颌患者中,10名植入2枚种植体,9名植入3枚种植体。三月后行LOCATOR附着系统支持的种植覆盖义齿修复,并计算咀嚼效率增加量。结果:通过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95%可信区间,α=0.05,对两组覆盖义齿咀嚼效率的增加量进行t检验:P〉0.05,两组之间咀嚼效率的增加量无显著性差异。针对下颌LOCATOR种植覆盖义齿,植入两枚种植体和三枚种植体提升的咀嚼效率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针对LOCATOR系统支持的下颌种植覆盖义齿,两枚种植体既能有效地提高咀嚼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980 nm半导体激光可用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处理和种植体周围炎治疗,但其对种植体的作用尚未完全被了解。本文研究980 nm半导体激光照射对种植体表面结构和温度变化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使用参数设置和操作方法提供依据。方法:980 nm半导体激光照射纯钛圆盘试件,扫描电镜观察钛盘表面结构变化,热电偶检测钛盘温度变化范围和到达骨组织损伤温度升高阈值(10℃)的照射时长。结果:实验全部参数设置下980 nm半导体激光照射,钛盘表面结构均无明显改变。脉冲模式输出功率1 W,移动照射20 s钛盘温度上升19.8℃;经过10.2 s钛盘温度升高可达10℃。连续输出模式或增加输出功率,钛盘温度显著上升,并可在数秒内超过10℃。结论:980 nm半导体激光照射对种植体表面结构无损伤,但存在种植体温度升高造成周围组织热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种植修复后牙周菌群在不同时期变化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种植修复后牙周菌群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比较牙周病人群和健康人群种植术后菌群分布差异。方法选择牙种植患者28例,接受37颗种植修复(无牙周病史19颗,有牙周病史18颗),采取前后对照设计。采用细菌分离鉴定及菌落形成单位计数的检测方法,以正常同名天然牙为基线对照,追踪观察愈合基台龈袖口、全冠修复后1周、负荷12个月后牙龈沟菌丛变化情况。结果种植体龈沟液内的细菌数量增加构成日趋复杂,在愈合基台期细菌数量最低,冠修复后1年,两组人群的菌群数量和构成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健康人群成功种植体和天然牙有相似的菌群构成;但以往有牙周病史的患者,种植体植入区域内普遍有牙周病原体量的增加。结论随着时间的延长,具有牙周病史的患者的种植体周围炎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9.
种植体周围炎的微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内牙种植体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义齿修复方式,该技术作为无牙牙合进行口腔修复重建的一项常规技术,已有理想的长期组织整合修复的临床报告,应用前景十分乐观,但同时存在少数种植体失败。种植体失败在临床上表现为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与口腔微生态环境密切相关,该文就此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密附着体固位体对基牙牙周组织的影响,为精密附着体固位体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记录了在戴牙时,修复后1个月,修复后3个月,修复后6个月四个时段,基牙的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牙龈出血指数(GBI),探诊深度(PD)。结果精密附着体基牙牙周各指数四个时段纵向比较,牙龈出血指数、牙周袋深度在四个时段与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基牙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在修复后3个月与戴牙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6个月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精密附着体对基牙牙周有一定的影响,应强化口腔卫生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1.
牙周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可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最终导致牙丧失。牙周病治疗的目的不仅在于控制炎症,更在于使已经破坏的牙周组织再生以形成新附着。牙周的重建包括因炎症破坏吸收的硬组织(牙槽骨与牙骨质)和软组织(牙周膜与牙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从而作为种子细胞有巨大潜力。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联合组织工程技术应用于牙周组织再生为根治牙周病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定量观察临床全冠修复患者牙体预备完成 1w内 ,其龈沟菌丛的变化。方法 :选择 14颗需进行全冠修复的第一磨牙作为研究对象 ,以同颌同名牙作为研究对照 ,分别采集牙体预备前、预备后 72h及 1w时 ,预备牙和同颌同名牙龈沟菌丛的标本。经细菌接种、厌氧培养、生化鉴定 ,进行可培养菌计量。比较同一时期预备牙龈沟菌丛与同颌同名牙龈沟菌丛间 ,以及不同时期预备牙龈沟菌丛间可培养菌量的变化。结果 :(1)牙体预备后 1w内 ,预备牙龈沟菌丛中多数细菌菌量接近或超过预备前水平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但以放线菌为主的 G+性杆菌增多明显。(2 )同一时期以放线菌为主要的 G+杆菌和奈瑟菌的菌量在预备牙龈沟菌丛和同颌同名牙龈沟菌丛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1)牙体预备后 ,预备牙龈沟菌丛的自然变化过程 ,与天然牙菌斑形成过程相似 ,其龈沟菌丛菌量和菌种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多。 (2 )预备牙龈沟菌丛和同颌同名牙龈沟菌丛间以放线菌为主的 G+杆菌和奈瑟菌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ervitec凝胶局部应用结合洁刮治术对牙周炎龈下菌群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口腔科已确诊为牙周炎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进行传统洁刮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将Cervitec凝胶涂抹于牙齿及牙周袋周围,比较两组患者的口腔健康指数、探诊及龈沟液水平、菌群抑制效果及主要细菌杀灭水平变化情况,其数据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患者口腔指数、牙龈水平及菌群杀灭抑制效果明显,表现为: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出血指数明显降低(P0.05);探诊深度、附着水平、龈沟液含量明显下降(P0.05);总菌群、G-及G+菌群抑制程度提高(P0.05);高登链球菌、缓症链球菌、变黑普氏菌、牙龈卟啉单胞菌杀灭程度明显提高(P0.05)。其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ervitec凝胶局部应用联合洁刮治术对牙周炎牙龈下菌群有良好抑制效果,并维持长久疗效,降低刺激程度及过敏情况,提高临床有效率,保护牙龈健康,对牙体产生较小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项研究以成年杂种犬为实验对象,以纯钛种植体为对照,用计算机辅助图象处理的定理组织学方法研究不同烧结温度下HA涂层种植体植入狗股骨后,界面的骨性结合水平。结果表明:涂层种植体在植入一个月后,就能达到较高的骨性结合水平,三个月内继续增高,并稳定在较高的水平,其中以HA2涂层(烧结温度1050℃)种植体优于HAl涂层(烧结为温度为850℃)。纯钛种植体亦能形成较好的骨性结合,但其形成骨性结合的速度和程度均低于涂层种植体。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珍珠质自然涂层钛种植体表面的体外生物相容性,将珍珠质自然涂层的钛片与MC3T3E1成骨样细胞复合培养以观察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分别以羟基磷灰石涂层钛片和没有涂层的纯钛片作为对照组,以MC3T3E1细胞单纯培养作为空白组,分别培养3天,5天和7天,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金氏比色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以及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结果发现,细胞在珍珠质周围能形成良好附着,在其表面生长丰满.细胞培养第3天,第5天和第7天时,珍珠质表面的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35.9±2.5)%、(69.7±3.3)%和(58.2±2.6)%,ALP活性分别为(6.123±2.917)U/g、(17.486±1.986)U/g和(23.987±1.372)U/g.第5天和7天时,实验组的细胞增殖指数、ALP活性和TGF-β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珍珠质自然涂层钛表面有利于MC3T3E1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表明了珍珠质涂层能提高种植体表面的生物相容性,有可能会促进种植后的骨整合.  相似文献   

16.
在口腔科诊疗工作中经常会见到因下颌磨牙长期缺失导致对颌磨牙伸长的情况,这将直接导致对颌磨牙修复空间不足。这种病例需要通过压低伸长的上颌磨牙来获取足够的空间,以利于下颌磨牙的修复。另外,高角和开牙合病例要想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也需要通过压低磨牙来进行垂直向控制,因此压低上颌磨牙成为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压低上颌磨牙的方法除了牙合垫、高位牵引头帽、手术等之外,还有微种植体支抗,它又称为"绝对支抗"由钛或合金制成,分为自攻型和助攻型。由于创伤小,植入部位灵活,手术简单,压低磨牙效果显著,所以自临床应用以来得到大力推广。因此本文就微种植体支抗压低上颌磨牙的临床应用、压低效果评价、副作用及防治措施和生物力学研究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成年杂种犬建立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复合脱细胞真皮基质增高犬牙槽嵴动物模型,为下一步利用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行下颌后牙牙槽嵴增高术奠定基础。方法健康成年雄性杂种犬4只。全麻下拔除双侧下颌4个前磨牙和第一磨牙,1个月后拍摄双侧后牙区X线光片,观察拔牙窝愈合情况。采用4种类型的牵张器随机在4只犬的下颌两侧行牵张手术并观察牵张后1周和1月牙槽嵴增高的情况。结果拔牙后1个月,牙槽嵴黏膜愈合良好。X线片示下颌神经管清晰可见,其上方牙槽窝内有较低密度骨质存在。放置4种牵张器牵张术后1周、1月后牙槽嵴增高的高度分别为3.24 mm、3.76 mm、4.58 mm、5.09 mm;3.15 mm、3.67 mm、4.64 mm、5.01mm,术后一周X线可见后有明显的牵张间隙,1月时牵张区有新骨形成,骨密度增高。结论犬耐受力强,后牙区下颌骨体积大,手术易操作,是理想的牙槽嵴萎缩动物模型。拔牙后1个月,拔牙创愈合良好,可以进行牵张手术。D组"S"形牵张器牵张后的高度比较理想,能满足后期种植体的植入。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比较镍铬合金烤瓷冠(Ni-Cr based porcelain-fused-metal crown)修复患牙与牙周健康对照牙龈下菌斑微生物分布、龈沟液总蛋白水平及牙周临床指标的差异。方法选择临床病例13例,前牙区咬合关系基本正常。采用镍铬合金烤瓷冠修复上颌切牙17颗,对侧同名健康天然牙作为对照。烤瓷冠戴入6~8个月后复诊,进行牙周健康状况的临床检查,分别取患牙、对照牙龈沟液及龈下菌斑盐水涂片。龈沟液定量并检测总蛋白水平。龈下菌斑涂片革兰染色,分类计数革兰阴性球菌、杆菌、弯曲菌、螺旋体及革兰阳性球菌、杆菌,共计数200个细菌。结果修复患牙与对照牙比较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龈沟液量、龈沟液总蛋白水平、龈下菌斑中革兰阴性杆菌增加,革兰阳性球菌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菌斑指数及其他形态的细菌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临床合格的镍铬合金烤瓷冠修复亦使患牙龈下菌群分布发生变化,可能是导致患牙牙龈炎症的原因之一;龈沟液量及总蛋白水平增加;牙周临床指标显示不良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维护种植体周围菌群平衡和种植体远期固持率的角度出发,观察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对种植体周围炎龈下菌群的影响,探索一种适用人群广泛、较少或无副作用、疗效好、复发率低的新型生态治疗药物。方法将16例符合种植体周围炎的病例随意分为试验组(乳杆菌代谢产物含漱组)和对照组(纯净水含漱组),分别于含漱前、含漱后3d、7d、30d进行微生物学检查。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牙龈卟啉单胞菌(P.g)、中间普氏菌(P.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口腔链球菌、变形链球菌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乳杆菌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有抑制P.g、P.i,扶植口腔链球菌,从而调节种植体周菌群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口腔正畸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支抗材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型种植支抗技术进行治疗,50例对照组口腔正畸患者采用口外弓加强支抗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疗效指标(上中切牙凸距差,磨牙移位和上中切牙倾角)、咀嚼功能(咬合力和咀嚼效率)、牙龈指标(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及并发症。研究表明,术后第2天,观察组患者的中切牙凸距差和上中切牙倾角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p=0.001),而磨牙移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9)。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咬合力和咀嚼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中有6例(12.00%)患者出现不良并发症,对照组为14例(28.00%),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6)。本研究结论初步表明,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疗效优于传统支抗(口外弓加强支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咀嚼功能和牙龈健康,并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