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问题解答     
问:小麦或玉米种子与大豆的种子燃烧后所剩下不能燃烧的无机物为什么颜色不同呢?小麦或玉米种子燃烧后成黑色灰,大豆种子燃烧后成灰白色,这是什么原因? 答:种子燃烧以后所剩下的物质呈黑灰色,乃因灰分中尚混有碳(黑色)的原故。应继续加热。只有呈灰白色时才真正成了灰分。如果灰分中的黑色烧不掉,可将坩堝冷下來,在灰分中加1—2滴农硝酸后再烧。((?)愚得答) 问:初中植物学第三章第四节“种子萌发的状况”一课,关于小麦的初生根在李扬汉植物学上说:“初生根之生命甚短,不久即行死去,”但在南京教师进修学院最近编的植物学参考提纲中却说:“初生根并未死去,而是在植物整个生活时期,继续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料的”这个問題究竟如何解释请示知? 答:小麦的初生根过去认为它只有暂短的作用,所以叫做临时根,但是据近代的研究,初生根的作用与后生根一样,在整个的生长期中均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在苏联乾旱地区小麦全靠初生根供给麦株的养分。据苏联近代的研究证明小麦的初生根是供給主莖生長發育养料的重要吸收器官。因此,李揚汉植物学上說,“初生根之生命甚短,不久即行死去”是错误的,后者是对的。(陈锡臣答)  相似文献   

2.
問题解答     
什么是小麦的分蘖和分蘖节? “分蘖”是专指禾谷类作物植株基部所发出的分枝(侧茎)而言(“分蘖”这个词也可作为动词来用,就是指发生侧茎的过程,即农民所说的“棵(木义)”)以小麦来说,当幼苗出现三片叶子以后不久,就可以看到在第一片叶的叶鞘内露出分枝的顶端,它是由第一叶叶鞘基部的腋芽萠发来的,这就是分蘖。随后顺次从第二叶、第三叶的叶鞘伸出第二与第三个分蘖。这些分蘖都是从主茎上生出的,称为第一级分蘖。如果条件适合,第一级分蘖也可再生出分蘖,就叫第二级分蘖。依此类推,甚至可以生出第三级、第四级以至更多级的分蘖,使一株麦苗形成一个密集的株丛。  相似文献   

3.
昆虫知识第8卷第5期刊登刘家仁同志的“我国小麦吸浆虫的地理分布”一文,对前人所作的小麦吸浆虫分布区域作了进一步论证和推断,这对研究农业昆虫的区划是一个良好启示。但在该文的“一、华北平原小麦吸浆虫很少分布的原因”一节中,有些地方说得不够清楚,有些地方则属于臆断的性质。现就下列问题提出补充和讨论,希刘家仁同志和共他同志给予指正。 一、对原文“江苏在淮阴以北小麦吸浆虫都很少”的补充:首先把“很少”是个什么标准弄清。农业部植物保护局编的《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其预测预  相似文献   

4.
王艳坤 《化石》2007,(4):32-32
人们常说:“人有人言,鸟有鸟语”,那么,鸟类真的会说话吗?动物一般都有模仿能力,特别是模仿能力比较高级一些的鸣禽,常常能模仿不同的声音,并且与它们所模仿的声音条件、地点、时间及不同的个体有关。它们甚至于能学人说话,尤其鹦鹉学说话可以说是十分聪明的。例如曾经有一只鹦鹉,当它看到主人把水瓶拿起来时,就学着水流的“哗啦”之声;当它看到一只蜜蜂飞到房里,就发出蜂的“嗡嗡”之声:当听到敲门声时,会大喊:“请进来”。这是不是说这只鸟就会说话了呢?其实不然,鹦鹉对这些事都是无意识产生的,是看见一件东西后,就起一定声音的反射。例如…  相似文献   

5.
创业就像走迷宫,“自古成功在尝试”。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三换思维”:换位思考,换心思考,换向思考。有个经典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但不少人还是免不了重蹈覆辙。一位青年画家请教大画家门采尔:“我作一幅画只用一天的时间就够了,为什么卖掉它却要用上一年的时间?”门采尔反问道:“  相似文献   

6.
在高中教材“达尔文主义基础”是第117页有一节是“获得性的遗传为什么不显著?”关于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与教师往往不能把它与获得性遗传的问题统一起来看。有些人总认为这两个问题是对立的,是矛盾的。认为获得性遗传既然有不显著的现象,那末获得性能够遗传这一观点就有疑问。或者有人这样问:“既然获得性能够遗传,但又为什么会有不显著的现象发生呢?”另外还有些教师,基本上是承认获得性能遗传,但对获得性遗传的现象,以及获得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李仁义 《生物学通报》2003,38(11):52-53
近几年来 ,我结合教学开展了农业与生物科技课外活动 ,开设了“小麦的有性杂交试验”(以下简称试验 ) ,“柑桔嫁接技术”,以及“水稻病害的识别”等多项科技辅导活动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 根据本校实际 ,结合当地状况 ,选择科技活动课题 ,并使之服务于教学在确定科技活动内容时 ,要根据青少年的特征来确定。应在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和趣味性等前提下吸引学生。在我地农村由于有不少农民常在引种小麦时受骗 ,把一些劣种小麦当成良种小麦种植 ,结果使粮食减产 ,更重要的是使农民对科学产生了怀疑的态度 ,不敢完全相信科学。根据这一现状 …  相似文献   

8.
奇异的古城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尽头,镶嵌着一颗明亮的“珠宝,’:它的名字叫艾里克湖,湖畔有座无人居住的古城堡。城堡里虽有楼、台、亭、阁,却使人有虚无缥缈的感觉:清晨,太阳公公将它抹上一层金色;风夜,满城象一片鬼哭神嚎。百年来不断有人在这里留下足迹,莫非都是艳羡它的奇貌?人们给它送上“魔鬼城”的称号,但对它的来历并不完全知道。是谁创造了这座奇异的古城?原来,是风的伟力将岩石琢雕:每当风沙穿过古城无数的风蚀岩洞,就会发出使人惊惧的阵阵呼号。经过地质工作者的考察,“魔鬼城”的秘密已经彻底揭晓—出土的各种古动物化石,铭刻着古城兴衰的…  相似文献   

9.
旧石器在陵川人民的心目中是陌生的。自有县志以来,开宗明义第一章几乎都有那么一句:“最迟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人类居住。”新石器时代遥远吗?不!因为它仅有几千年的历史。陵川有旧石器时代遗存吗?这是很长时间以来,陵川人民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考古工作者在努力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陕西秦巴山区茶园栽培群落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秦岭、巴山地区新老茶园面积约有2.67×10~4ha,主要分布于秦岭南坡和巴山北坡的低山丘陵地带,它在我国“江北茶区”中占有重要地位。该区植茶历史悠久,早在隋末唐初这里就开始栽种茶树,从事茶叶生产。为了总结和交流这一地区农民过去在茶树栽培技术上所取得的成果,近两年来我们侧重于以茶树为主与经济林木和豆类作物的间作进行了调查,并按照植物群落生态学的观点,将区内较常见的、且形成有一定面积的茶园复合栽培群落,划分为:栗-茶、桑-茶、椿-茶、桐-茶、桐-茶-豆等若干主要类型,叙述了每个类型的茶树生长  相似文献   

11.
1.问:李森科关于种的定义是否完全,如何认识李森科关于种的定义?答:李森科关于种的定义可能还不够全面,但就今天来说李森科关于种的定义以及种内种间关系的观点还是比较正确的.反对者认为他的定义没有谈到关于种的地理分布问题,而种是指很大数量的一群个体,他们在生物学上,生理上是相似的,虽然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但对外界条件的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李森科认为种是生物界锁练中的环节,包括质上相同的一群个体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异,但此种间的差异少,如,硬粒小麦这种中包括很多变种、它们对外界条件的要求基本相同、而硬粒小麦和软粒小麦属于不同的种对外界条件的要求就不相同,关于同种个体对外界条件要求相似这一点过去已指出,而种内和种间个体之间的关系是由李森科所充实起来的。2.问:拉马克、达尔文、米丘林、李森科对种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2.
问:水稻为什么会生“标葱”? 答:这是受一种叫稻瘿蚊的害虫为害所造成的。这种虫害最近发生严重,特别是晚稻,“标葱”一般都在5%左右。“标葱”的稻株不会抽穗,产量受到损失。 问:稻瘿蚊一年四季是怎样活动的? 答:冬天,它的幼虫躲在一种叫游草(又名李氏禾)的杂草里,第二年春天的时候,羽化成虫飞到秧苗上产卵,以后就在田里传宗接代,到了晚稻收割以后,它又陆续回到游草上过冬。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偶然的交谈中,有一位外国朋友曾经这样对我说过:“中国在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感到吃惊。”可他又说:“但是我为中国境内至今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壁画和骨雕一事感到迷惑不解。”是的,旧石器时代的壁画和骨雕,对于没有文字的远古人类来说,是价值千金的“记事本”。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我们已经掌握的材料中,就有许多远古人类刻在兽骨片上的痕迹。试想,生活在我国这块广大疆域的古代人类,难道都是只懂寻觅食物而头脑简单无所作为的原始人?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丰富多采的文化遗物和新石器时代精湛的工艺品,都是一朝一夕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当然在已有的材料中,那些痕迹又能说明些什么?这倒是一个难  相似文献   

14.
北方冬麦区冬小麦的春季灌溉对产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識。农諺說:“麦收三件宝,头多、穗大、籽粒飽。”各地經驗指出,在冬前全苗壮苗的基础上,越冬后在返青、拔节、揚花、灌浆等几个时期灌水,是达到增穗、增粒,穗大、粒飽的主要措施。但是这几次灌水的重要作用究竟何在?与小麦发育的內剖变化以及气候条件之間有什么关系?現在就来簡单  相似文献   

15.
一、新中国的中学课程为什么要撤消“高中生物学”这个旧的课程呢? 我们知道,现在世界上有两种生物学:旧的生物学和新的生物学。旧的生物学就是反动的孟德尔、魏斯曼、摩尔根主义的生物学。它主张生物体是由“种质”和“体质”组成的。所谓“种质”是一种永生不灭的物质,不受体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所谓“种质”根据旧的生物学说来,就是生殖细胞里的染色体。旧的生物学认为染色体是唯一的遗传物质,包办一切的遗传工作。旧的生物学更进一步假定所谓“基因”是染色体中的主要物质,一切遗传工作都依靠基因。基因是什么呢?基因是孟德尔、魏斯曼、摩尔根主义者所假设出来的物质微粒,以为它是一有生  相似文献   

16.
中國的菜豆     
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是属于豆科(Leguminosae)的一年生植物。它的嫩豆荚含有各种主要的维生素和矿物盐,滋味鲜美,而且供应时期比长豇豆等一般夏季豆类早,故能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成为一种重要的蔬菜。它的干种子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是一种良好的杂粮,并可代替赤豆、绿豆等制造做糕饼用的豆沙饀。在我国大部地区菜豆可在春夏间和早秋时在露地播种;如果利用温床和温室,则在冬季和早春也可以栽培。这样就能够四季不绝地供应新鲜产品,所以常称它为“四季豆”。但北方农民也有称菜豆为“云豆”、“扁豆”或“槓豆”的。在江南则常有称它为“刀豆”的。同物异名,容易混淆。这主要是由于这些豆科作物在栽培技术上和产品的利用上有许多相同的缘故。但从植物学的观点,豇豆是指Vigna sp.,刀豆是Canavalia spp.,而藊豆是Dolichos lablab L.,都是与菜豆显然不同的植物,这是首  相似文献   

17.
周长梅 《生物学杂志》2002,18(2):35-35,37
心理学认为 :“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孔子提倡的“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就是指学习的迁移。杜威说 :“比较聪明的教师 ,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帮助理解目前的功课 ,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已经获得的知识。”也是指学习的迁移。在教学中 ,有哪些因素能促使迁移的产生 ?我们怎样促进学习迁移的产生 ?本文仅以生物学的教和学为例 ,来探讨这一问题。1 关于学习迁移的一般理论根据迁移的性质、效果可把学习迁移分为三种类型 :1 1 正迁移凡是先前已获得…  相似文献   

18.
1859年、达尔文创立的生物进化理论公布于世,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一百多年来,古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达尔文主义一再遇到挑战。1982年是达尔文逝世一百周年,世界上掀起了一场争论:“达尔文错了吗?”这就有必要讲一讲什么是达尔文主义和怎样理解认识它。达尔文是一个“自然选择万能论者”吗? 达尔文把自己的巨著命名为《物种起源》。标题的全称是:《通过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适合生存的物种起源》。这个标题比较鲜明地说明,物种是这样实现进化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材料,选择决定变异的适应和发展方向。这个基本途径可归结  相似文献   

19.
小麦吸浆虫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篇报告是1953年关於小麦吸浆虫的研究结果。其中包括两部分:一是土壤取样检查,二是麦穗取样检查。从这些资料里,可以显示这种害虫在上海当年的发生情况。其中关於它的幼虫在土壤内的情况,过去在国内外知道得还很少或不够明确。 土壤取样检查和麦穗取样检查,在研究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上,是其中重  相似文献   

20.
蕨菜漫话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蕨菜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种传统野菜,大约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商朝。商末周初之时,当时商朝的知名人士“伯夷”和“叔齐”,不愿食周粟而去首阳山隐住。那时的首阳山可说是没有人烟之地,那有什么粮食呢?他们就靠采薇度日。“采薇”实际上就是“采蕨菜”。这段故事可以告诉我们:第一,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了蕨菜,就有采食蕨菜的习惯;第二,证明蕨菜营养丰富,足以使人生活度日。蕨菜确实是一种具有独特风味和丰富营养的野菜,有的地区也叫它为“山菜”,至今还为人们所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